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形式中的丑-艺术类论文

时间:2020-12-02 12:23:15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艺术形式中的丑-艺术类论文

  摘要: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文章针对艺术形式中的“丑”进行研究,对审美活动历史上丑的观念进行研究,这既包括一般审美意识中的丑观念,也包括被置于一定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丑观念。能否正确地认识丑,将使人类的审美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是向人类自由理想的实现迈出的重要一步。

艺术形式中的丑-艺术类论文

  关键词:艺术形式 丑 审丑

  列宁曾经说过,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应该把握和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这种全面性的要求能使我们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在美学领域里,也只有“美”“丑”兼顾,才可能做到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艺术表现的研究。

  一、丑的哲学认识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丑显现着人在实践中不自由的状态,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反感、痛苦;它在形式上是不和谐的、失比例的、不匀称的;在被理性所规范着的审美理想的视野下,丑扭曲和违背了理性的规范,被认为是体现着非理性的芜杂和混乱的形象。丑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艺术领域,都客观地存在着丑,人与丑的接触必然会产生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几乎漠视了这一点,没有给予审丑起码的重视。

  二、审丑观产生的原因

  从观念上讲,美与丑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可以说,美与丑是相互参照的。事实上,很多人都具有难以克服的“审丑意识”,甚或可以说是“审丑欲望”。比如,有一只长得丑陋或者残疾的狗,人们一定认为它奇丑无比、讨厌之极。但是,生活中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只狗,那么肯定会有人乐于观赏,瞪大了眼睛看它那“丑不忍睹”的样子,直到看够了、看透了,才啐一声:“真恶心!”然而,这“心满意足”却准确地显示出了人的审丑意识、审丑欲望。其满足的心理状态若可类比的话,似乎不逊于爱美的人流连于春花秋月、名山大川间所获得的心理享受。

  审丑与审美,除了客体的不同之外,从主观意识上讲都是一种宣泄、一种寄托。略有差异的是,审丑宣泄的是一种阴暗的东西,寄托的是心底深处的郁闷、痛苦乃至仇恨,而审美所宣泄的是一种美丽、健康的情感,寄托的是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三、审丑历程

  艺术对丑的接纳是艺术传达本身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有着一段漫长的艰辛。回顾西方美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丑在传统美学中被拒之门外。古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为和谐美,因为在那个时代,人和自然还处于“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古希腊人曾自豪地宣称:“我们是爱美的人!”无疑他们排斥了丑。近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的美学特征为崇高美。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和客体之间开始形成对立冲突,如达・芬奇。达・芬奇作品的题材和中世纪画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注意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欲望等那些被传统社会视为完全属于个人的或丑的、不美的、不崇高的东西。达・芬奇的这种意识使其作品彻底摆脱了中世纪那些表现崇高或伪崇高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的审丑风格。比如,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沿袭了圣经题材,但是画中人物的表情已不再是高贵肃穆,而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感。当耶稣对他的12个弟子说出了“你们中的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耶稣的这些弟子听到这句话后或惊诧、或气愤、或担心、或猜想。达・芬奇便抓住这一瞬间,把包括耶稣在内的所有人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通过他们外在的表情揭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的私人情感的表现能够给人以审丑的美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理论所做的一次超越。因此可以说,达・芬奇开辟了西方油画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

  到了19世纪,传统绘画固有的色彩观念被彻底打破了。色彩和光线成为了印象派画家们所关注的中心,至于表现什么对象则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于是,任何题材都可以被画家拿来作画。像莫奈、雷阿诺、毕沙罗、塞尚等画家,他们作品的对象不再浪漫和崇高,而是朴实和卑小。但是人们对色彩的追求是达不到纯客观的,因为自然界的光线不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且由于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地点不同,光的色彩明暗就不同,更何况最大的客观性还来自于观察光的人,因人而异,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也就有了差异。正是基于这一点,继印象主义之后,后印象主义崛起。后印象派不满于印象派过分客观地描绘世界以及对物体表面光色过于感兴趣的表现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不必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去表现客观。

  到了现代,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主体开始突破客体的束缚,出现了天人相分的局面。主体对客体第一次实现了超越,主体的非理性需要得到了彻底的张扬。它是既不崇高也不神圣的,反而还带有拒绝崇高、亵渎神圣的意味。因此,现代美学所体现的艺术特征为审丑,表现在具体艺术风格上则是对丑、恶、怪诞、荒诞以及非理性的肯定和赞赏。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美学中,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因此,现代审丑美学观念的出现,是由传统美学对人的理性肯定,走向了现代美学对人的非理性的肯定,这标志着人的个性再一次得到了解放。20世纪上半叶,“丑”进入艺术殿堂已成为美学发展的必然。艺术大师罗丹曾认为艺术必须表现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现代“丑艺术”以表现丑怪的事物为主题,通过种种反传统的.具有变形特征和更强烈的冲击力的表现方法强化批判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丑的艺术与美的艺术具有同等的独立价值。

  四、中国艺术上对丑的认识及其现状

  中国丑的观念中外形丑不一定是整体的丑,内心恶才是真正的丑,才成为人们畏惧、嫌憎、忌讳的对象。中国丑的观念不拘泥于表象上丑的看法,而是把丑与处世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美学史上,美丑对立只是相对的,人们对于美丑的对立看得并不那么严重,反而认为最重要的不在美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只要能体现出通天下之气,那么丑就是美。中国丑的观念中,美与丑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在某些条件下,中国文化视美犹丑,美丑没有绝对的界限,遍布宇宙的“道”才是绝对的,美丑不过是道的体化而已,只要与道通,即是大美。中国人的哲学省察与审美实践认为,丑在一定的境况下也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发展,也能折射出人的某种生命力,艺术有时也以体现丑为目标。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蓬勃发展而又丰富多元。艺术家在开放、自信的心态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构筑新的审美创作平台。“丑”和“荒诞”同时走入了画面,以刘小东、喻红为代表的新一代画家,以一种“不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消解了80年代的“崇高”和“意义”;以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画家,则用调侃、幽默的视点,以夸张的色彩、玩笑的语言解读着生活;以申玲、陈淑霞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女画家则用个性的语言诠释对生活的理解,以写意的造型、主观的色彩体现出画家对艺术审美的个性理解;新古典主义画家石冲、冷军借助于西方观念艺术的视角,揭示形象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写实绘画的表现领域;90年代末,后新生代画家代表夏俊娜、钟飙,则用商业化的图像语言诉说着自己心中浪漫的生活,开始了转型期新美感的探索,探讨中国油画在美丑的冲撞中,“丑”和“荒诞”在不同画面中的具体展现。短短的十年,艺术家们用“世俗世界”取代了“理想的田园”,用“俗”“丑”解构了传统审美的“雅”“美”,源于生活但不高于生活。这种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新观念,既开始了美与丑的对立,也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五、化丑及其作用

  1.化丑

  “丑艺术”是指那些以丑陋为描述对象的艺术。这里的“丑”不仅仅指那些被称为“艺术中的丑”或“痛苦的艺术”之类的作品,而且包括那些给人以不快甚至反感以致深恶痛绝的作品。“化丑”即使丑典型化。固然,丑的事物本身并不美,“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就在于此。“化”的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领悟和理解的审美观照过程。丑一旦进入艺术中,对现实丑的典型化的目的在于表现丑、揭露丑。一切戏剧、电影中反面形象当然是丑类,但在艺术家的观照下,否定他们就是艺术创造的目的。然而,“化”具有不可逆性,现实丑能转化成艺术美,但艺术美不能转化成现实丑。

  2.作用

  从发展人个体的需要来说,审丑具有重要的作用。审丑可以提高艺术鉴赏判断能力。当人在领悟“丑艺术”时,将“丑”纳入到其对于整个时代的正面价值中进行读解,发现其中包含的积极意义,人内在的心理结构逐渐被同构、美化,从而鉴赏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其次,审丑可以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据有关报道,现在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审美教育一味地回避“丑”,那么学生将成为欣赏不了丑的脆弱的观众,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将是不完整的,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调节自我心理平衡的能力。同时,艺术家的艺术倾向不应是一元的、单向度的、唯美的,而应该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处的。

  六、丑的意义

  与美的观念一样,丑的观念也因阶级、时代、民族等不同而不同,但由于丑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发展而演变的,因而具有客观历史尺度。社会领域中的丑,总是与违背社会历史总趋势、对人类正常生活起破坏作用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丑,就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美。因此,丑也有着巨大的意义。首先,丑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拯救现代人灵魂和批判不合理现实方面有重要作用。审丑是对人的精神和意识层面的深度开掘,丑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困顿,心与物的尖锐对立和现实的极端不合理,这些都表明了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异化为代价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并反观自身。其次,丑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是审美的解毒剂,起到了审美陌生化的作用。以往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幻的审美理想世界,越来越显示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而丑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涵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打破了几千年来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给一成不变而令人不胜其烦的审美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风格和新的视角。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使得审美成为自动化的活动,因而失去了审美的新奇感,降低了愉悦程度,而丑的出现和勃兴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再次,丑是现代人精神自由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再受制于上帝和理性的控制和约束,以追求感性的满足为精神的自由。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里,丑赋予了自由新的内涵。因而,审丑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朱立元.现代西方美术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津.美术批判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5]苗强.美术无关美丑论[J].美苑,2002(2).

  [6]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布洛克.美学新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9]张秉真,黄晋凯.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何建良.现代西方艺术审丑的意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艺术形式中的丑-艺术类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类教学中的互动模式探究论文04-12

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12-15

平面广告设计中创意抽象艺术形式浅析论文10-26

探讨光效应艺术形式语言的建构论文10-21

彝族服饰火纹样艺术形式优秀论文12-15

俄罗斯民族工艺品的艺术形式探析论文12-10

脸谱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应用解析的论文10-26

任宏恩的豫剧新丑形象分析论文04-01

写意的手法流动的布景艺术类论文11-08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