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时间:2022-10-08 17:50:33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面带来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1】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一、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1、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强烈

  由于专业的需要,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自我意识强,尤其是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会刻意求异,体现独特。

  70.34%的艺术类大学生表示:在作品的创作上更加倾向于自己独立完成,这样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实践和创造能力强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敏锐活跃,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一般大学生强,对事物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意识强。

  尤其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的鼓励和教师的指导下,经常参加各类比赛和实践活动,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3、个性鲜明且情感丰富[1]

  艺术类大学生受专业理论知识的熏陶,思想上富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有时甚至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调查中显示,67.21%的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业、就业、家庭等多方面微小的变化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自身的情绪。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1、 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

  艺术类学生由于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和“艺术无国界”的教育,加上思想活跃前卫,他们普遍不关注政治。

  调查中,47.34%的艺术类大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关注国家时政,甚至有18.98%的学生对高校中开设的政治理论必修课表示强烈抵触。

  这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明显偏低,理想信念模糊。

  2、 物质消费较高,吃苦精神不足

  一方面,因为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必要的开支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大很多,因此,学习艺术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是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这使得他们未曾经历生活的艰辛。

  另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实用性强,社会实践所得的酬劳会比普通专业劳动者高很多。

  某种程度上滋长了拜金主义倾向。

  3、文化素质不高,知识面狭窄

  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情结浓厚,对自己本专业的学习主动性特别强,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文化基础理论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

  4、集体观念薄弱,纪律性不强

  强调自我、喜欢标新立异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他们缺乏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调查中发现,有86.15%的艺术类大学生曾有随意迟到、旷课、夜不归宿的现象。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原因

  (1)思想特质的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特质上有着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导致其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容易出现偏差,容易脱离实际而过于理想化。

  (2)生源质量的因素

  由于艺术类高考的特殊性,大部分考生过早地放松了对文化科目的学习,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政治意识薄弱的现象。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原因

  (1) 教育质量的因素

  现阶段,高校中“两课”教育的普适性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

  有91.45%的艺术类大学生曾有“两课”旷课的想法,逃课的原因为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过于无聊,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2) 教育队伍的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由辅导员和“两课”教师来完成,有部分专业老师的言行与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未能实现高校中全员育人的功能。

  (3) 教育手段的因素

  更多的学生期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或辅导员的单独邀请。

  由此可见,教育手段单一是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艺术类专业的授课形式往往都是一对一或小班上课的形式,因此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

  专业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当肩负起育人的使命,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风向标。

  2、增强“两课”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对思想理论教育的认同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艺术类大学生对“两课”的抗拒心理已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改进“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艺术类大学生“两课”教育的针对性,寓教育于引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升此类学生对思想理论教育的认同感。[2]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艺术类大学生性格活泼,多才多艺,热衷于参加各类活动,因此,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提高其实效性。

  同时,开展有质量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政治意识。

  如举办以革命历史题材或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红歌大合唱”,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强化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3]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为迎合艺术类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特点,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对他们加以思想引导,尤其网络平台最为重要。

  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利用网络树立典型,开设“红色微博”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帮助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树立积极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沐牧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李卉,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足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5)

  [3]黄婧等,探析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模式[J],科技风,2011(3)

  非艺术类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惑与应对【2】

  摘 要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扩招,导致国内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基本饱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而相对于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非艺术专业的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艺术与设计系2011届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对非艺术类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惑与应对方法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非专业 艺术设计 就业困惑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艺术类大学生(本文特指美术类学生,以下皆同)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也在逐步增加。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部分新的“特殊群体”,他们介乎于艺术生与非艺术生之间,没有美术绘画功底,但报读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以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就业困惑,本文以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艺术与设计系2011届毕业生工业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71名毕业生为例,他们是非艺术专业的设计类学生,大部分是没有美术绘画功底,出于个人对此专业的爱好或者是由于高考成绩偏低服从专业调剂,而从事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学习,这就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埋下了伏笔,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很多人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就业困难。

  但是通过系部领导、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院就业部门的共同努力,2011年8月31日这两个专业的67名同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全系就业率达到94.36%。

  现针对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以及相关应对方案进行分析阐述。

  1 就业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1 对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面临毕业,而且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作为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一是因为本身专业不扎实,以往重理论、轻技能,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作支撑,仅靠专业课学习不加强课外练习,绘画水平很难有所提高。

  二是作为第一届该专业毕业生,没有往届毕业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可以参考,不知道该从何处落脚。

  三是母体学院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参考性不大,母体学院工业设计以机械类为主,我院工业设计偏向艺术类,母体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为艺术类专业统招,我院为普通文理生。

  四是系部该专业教师多为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毕业,属于从一所高校的大门迈出,马上就迈入另一所高校的大门,由学生直接转变为老师,没有经过企业或社会的历练,针对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明确,不能给予正面的指导,客观上给学生就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四种原因不难看出,他们对就业工作感到迷茫大多是出于对专业就业前景甚至是对专业的不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合理的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就业指导。

  1.2 学生负担重,就业压力大

  独立学院相对普通的本科院校“门槛低,学费高”,独立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学费一般在10000元/学年~18000元/学年不等,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费为11000元/学年,据调查了解两个专业学生读完大学四年大概的投入为6万元到10万元不等,是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2-5倍,然而这部分毕业生并非全部都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艰苦,高额的教育投入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高额投入的背后,是希望能得到高的回报,而面对招聘单位开出底薪800元/月~1500元/月的薪资待遇,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在毕业生的意识里,微薄的薪资待遇与高额教育投入不成正比,使得他们面试一家拒绝一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压力,而是因为找不到薪资待遇满意的工作而感到压力。

  因此,过重的教育投入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微薄的薪资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1.3 自身定位不准确,高不成低不就

  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部分毕业生,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剖析,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缺点,不能给自己以合理自身定位。

  岗位工作目标一味的追求大型设计类公司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于小型设计公司和其他非专业对口岗位不屑一顾;但是不考虑自身情况,作为非艺术专业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手绘能力不够扎实,往往把精力投入到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中,而大型的设计公司面试注重的是手绘能力与临场表现力,对设计软件的要求放在次要位置;而作为小型设计类公司招聘注重设计软件的操作水平,对手绘没有硬性要求,许多中小企业提供的行政文员或者储备干部的工作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有相应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等就可以应聘。

  但是两个专业的部分毕业生面试大公司受限,而对于适合的中小企业岗位视而不见,导致大公司进不去,小公司不想去,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更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现状与就业理想差距大而引起较强的心理冲突。

  1.4 就业工作中的“趋-避冲突”

  既想回生源地工作,又似乎觉得在外面发展空间大,于是在心理上就造成了一种冲突,这种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又具有“趋近”力,又具有“躲避”力,我们称之为“趋―避”冲突。

  工业设计跟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两个专业毕业生80%是外省的生源,面临毕业择业之际,很多毕业生产生了“趋―避”冲突:大学四年,饱受奔波之苦,终于熬到毕业,想回生源地就业,与家人团聚,但是对于所学专业回生源地发展空间不大;北京、上海以及珠三角等地对于所学专业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但是离家太远,又心有不甘,导致就业意向在两地之间徘徊不定,有些同学甚至错过最佳就业时机。

  2 针对就业工作过程中的以上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交流沟通,明确毕业生现状

  了解到毕业班学生存在的对专业就业前景迷茫的现状后,毕业班辅导员采取深入到课堂、宿舍进行一对一的与毕业班学生谈心谈话,针对迷茫产生的原因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做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对所了解到的情况做好详实记录和分析,同时对毕业班学生的详细个人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做了收集、统计和整理,以便于适时向招聘企业推荐毕业生。

  在摸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后,加强与招生就业部、母体学院相关系部以及区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就业工作的联系,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最新的就业政策以及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以及就业形式等,结合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以及应对方式后,对毕业生勾画专业就业前景蓝图,增强其就业信心。

  2.2 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摆脱就业困惑,系部积极探索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途径。

  立足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一方面邀请企业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学院招生就业部教师、母体学院往届优秀毕业生等,来校开展就业指导相关讲座和报告会,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企业用人原则和标准、简历制作、应聘礼仪和技巧、求职心态、求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等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另一方面,通过系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毕业生从专业就业前景、人生职业规划、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心态等方面开展就业指导。

  通过两个方面的就业指导形式,切实把就业指导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2.3 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

  目前,全球经济市场的不景气,无疑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增加了外在的压力,特别是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岗位屈指可数,但是随着前几年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扩招,使得2011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大幅增加,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急剧下降构成就业市场明显的供过于求,而作为非艺术专业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是一岗难求。

  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实施了“走出去,迎进来”的措施,将毕业生带到企业,由毕业实习开始向就业渗透,使企业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将企业引进学校,开展企业宣讲会与现场招聘,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企业招聘面试;定期对有毕业生实习的企业进行走访或电话回访,了解毕业生就业实习情况以及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以及时加强毕业生的指导等工作,通过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加强毕业生实习就业监控,使就业由被动变主动。

  2.4 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干预,排除不良就业情绪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的碰壁是难免的,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求职碰壁,不能合理化解不良情绪,会对后面的求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毕业生参加求职面试后应第一时间与其取得联系,了解求职面试的情况,很多企业在第一轮面试之后相应的会有第二轮甚至第三轮面试,在这期间应该加强关注毕业生的动向和情绪,对毕业生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做好合理的心理疏导,使毕业生要做到“有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等待结果的同时要做好下一轮面试的充分准备工作,更要找寻新的求职目标。

  对于求职失败的同学要及时加强心理干预,帮其分析失败原因,总结失败经验,鼓励其勇于面对;而对于多次求职失败的毕业生应尽量避免让其在“自身缺陷”上寻找原因,从而引起不良就业情绪,甚至产生求职恐惧症。

  另外,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差距,难免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使毕业生对就业乃至对生活失去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加强与学院心理咨询中的联系,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其勇敢面对现实,通过努力去实现就业理想,从而解除心理困惑。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大的方面讲,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从小的方面讲,关系到系部的招生与发展,与学院的发展休戚相关。

  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关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论文10-08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讨论论文10-0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综述论文10-0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论文10-08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10-08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10-11

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论文10-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10-08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