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

时间:2022-10-08 23:18:38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

  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1】

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

  摘要:在高校,艺术类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

  他们除了具备一些艺术技能之外,“艺术”门类的特点也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表现得大胆、开放;言语上富于表达并且情感丰富;个性上表现张扬。

  针对艺术生所具有的特点,准确把握他们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正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思政工作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开放,追求个性,但团队意识淡薄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激情,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易于接受各种新事物。

  但与此同时,由于艺术教育本身强调的是突显个性,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具有较强的自我观念。

  再加上艺术类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个别授课和分组上课等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也都是独自练琴、练声、练笔、练功、练画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艺术类学生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况且,艺术强调不断创新、标新立异,因此学生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机会,容易导致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淡薄。

  (二)思想上重专业、轻文化

  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训练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通常从初高中起就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使得这类学生文化课底子比较薄弱,仅凭兴趣爱好学习,对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学习缺乏意志力,所以在文化课学习中,养成了懒散、得过且过的思想。

  因此艺术生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学习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掉入了成绩越差越不愿意学,越不愿意学成绩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

  另外很多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这在无形中挤占了他们许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往往也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逃避学习文化课,导致了艺术学生欠缺文化修养,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薄弱,这将影响他们的艺术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但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基于艺术专业的特点,许多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就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学艺,参加各种比赛、演出活动等,接触社会较早。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也要参加很多诸如外出采风、各类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例如表演专业的学生还会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演出活动,这样使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许多艺术类大学生的性格都是我行我素、情绪起伏较大,再加上青年大学生本身涉世不深、心智不够成熟,因此不可避免地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如虚荣心强、贪图玩乐享受、自由散漫等思想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录取要求是分别要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以其专业特长考试为主要参考标准,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这直接导致了部分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较差、无望考上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把报考艺术类专业当成曲线入学的“捷径”。

  还有许多高中,为了学校升学率的提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点培养有一定艺术才能的学生的艺术技能,而忽略了其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培养。

  而教师们为了学生能顺利通过这最为重要的专业考试关,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纪律管理就比较宽松,这无形中造成了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纪律散漫思想堕落的问题。

  (二)主观原因

  部分学生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存在偏差。

  他们在思想上对艺术生的定位就是要标新立异,要具有个性、与众不同,盲目地追求“自我”。

  他们认为严格遵守纪律、与人和睦相处等会束缚人的个性的发挥,加强文化修养会转移对艺术的兴趣。

  这也致使部分学生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如对同学的友谊、教师的教导甚至是父母的养育之情的漠视等。

  三、正确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大学时代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重担。

  作为艺术专业的教师,更应针对艺术类学生可塑性强、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的特点,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一)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艺术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是参加文娱活动。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并且使之与艺术专业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学与用的关系,还能达到“学有所用,借用促学”的目的。

  针对艺术生集体观念不强的特点,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体的力量和智慧,而一个优秀团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配合。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声乐、器乐及舞蹈课程的阶段教学成果汇报表演,以年级为单位的绘画、设计课程的阶段性作业展览,系列采风成果展演,运动会,合唱比赛,各类文艺汇演,毕业汇报演出,毕业画展等。

  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通过大家配合才能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

  (二)因材施教,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班主任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细心观察学生的进步,适时给予鼓励,同时借助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契机,开展勤奋好学教育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通过举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艺术人才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另外,可将学生分为应用型与学术型,并分别加以引导。

  对于少部分专业扎实、文化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考研,进一步深造;而对于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音乐专业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文艺表演活动,引导美术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美术培训教学活动、到广告装潢公司当兼职设计员等,朝“应用型”人才发展,尽量做到“出了校门就能顶用,下了课堂就能上岗”,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艺术类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的思维和心理状况都还未成熟,处在逐渐成熟和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要对学生采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方法,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的丰富,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讨论会、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客观、冷静地分析、思考和评判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设立理想和目标。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平时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收看相关艺术教育类节目、阅读艺术名人自传、欣赏经典影视评述等,让他们了解国内外较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艺术名人的成长历程及心得体会,然后通过班会等形式探讨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艺术发展目标,思考将来如何通过所学专业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欣.浅谈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法制与社会,2010(12).

  2.李涛.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汪东升.艺术类大学生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地区艺术类大学生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0(1).

  艺术类大学生团学骨干培养【2】

  摘 要 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通常是高校的一个难题,而艺术类学生中团学骨干的培养模式则尤为重要。

  文章认为对艺术类专业团学骨干的培养要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在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团学骨干培养的关键,提出了适合艺术类团学骨干的梯队培养模式和鼓励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 团学骨干 培养模式

  1 当前艺术类团学骨干的基本特点

  (1)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上都与普通文理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着明显个性化的特征,从而使得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不随大流,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艺术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他们好恶分明,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行动,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求新求异,容易感情用事而很少顾及后果,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

  个性鲜明、情感丰富虽然是学习艺术所必备的品质,但也容易导致艺术类团学骨干我行我素、不注重自我约束、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因此,团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对表现出较强个性和随意性的艺术类团学骨干加以教育引导,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协调处理好团学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2)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

  由于高考艺术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在外寄宿写生,到全国各地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 这使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

  当他们一进入高校后,就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

  进入大学以后,艺术教学的实践性更是要求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了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代表,艺术类团学干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并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过多沉迷于艺术领域致使产生眼高手低的状况。

  艺术类团学干部容易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容易出现过于自尊和自负情绪,主观盲目性较大。

  他们在团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往往期望值过高,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从而较易碰壁。

  面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挫折往往没有心理准备,有时也很难及时调整目标和调适自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3)受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创新能力同质化。

  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能力与持久创新能力,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不可否认,很多团学干部经过四年的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性人才的品质。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缺乏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2 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的关键

  (1)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它用感性手段表达抽象的思维。

  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经验取向较为明显,因此艺术类学生不同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感性。

  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思想上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行为较为散漫、缺乏自我约束的状况,应建立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科学的制度管理,同时,更应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做到使情感教育和制度管理相辅相成。

  情感教育强调思想感情的交流,注重以情动人,在工作中应该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处理事务时要多为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考虑。

  情感教育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努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

  如果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就会使管理流于表面,难于达到应有的效果。

  (2)构建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管理制度。

  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特点,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这样不但能严格规范学生干部的日常行为,而且在团学组织中能形成一种高效务实的团队氛围。

  为使学生骨干的考核更趋合理公平,可以制定《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考核制度》等量化考核措施作为考核学生干部的有效手段。

  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对艺术类学生干部进行差别化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学生干部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形式。

  针对学生干部不同的价值取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尤其要注重个性与集体的协调与融合,加强学生干部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让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同时,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建立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的培养,在遵循高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注重艺术类专业的个体特殊性,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使艺术类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兴趣和潜能等各方面得到充分展示和深度发展。

  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如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等,让他们的才能得到认可,从而感受到艺术专业的魅力和工作的乐趣。

  3 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模式

  (1)团学骨干梯队培养模式。

  学生干部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当现有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同时培养或锻炼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即做好人才储备,形成人才补充和顶替机制。

  团学干部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桥梁,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院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

  人才梯队培养避免了人才断层的可能性,保证了学生干部的顺利交接,有利于吸收低年级的学生精英加入人才梯队中来。

  在人才梯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增强情感沟通促进梯队的凝聚力,给各梯队人才都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梯队成员间只有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增强组织的团结稳定,减少或避免矛盾产生。

  而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团学组织向心力的达成,更进一步促进主席部长和干事间的紧密配合。

  二是确定培养的关键人才。

  新生团干作为团学工作的主力军,从一进校就应注重培养锻炼。

  新生中小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可以将之列为重点进行培养。

  三是对梯度人才定期考察,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人才梯队建设应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团学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加以考察,适度优化组织梯度结构,在满足团学人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优胜劣汰。

  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对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骨干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授予部门之星、五四红旗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可以将学生干部的工作绩效纳入到奖助学金评选、优秀毕业生评选和学生基本素质考评等项目中去。

  针对取得良好成绩的集体可设定团体荣誉称号, 例如团委学生会优秀部门和优秀团支部,以增强团学组织的凝聚力。

  此外,还应重视舆论宣传,营造团学干部自我激励的良好氛围。

  (2)鼓励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意识是团学工作发展的灵魂,作为创新型团学组织的主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团学干部队伍,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思想引领,还要注重培养团学骨干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型团学干部队伍。

  构建富有创新型团学干部队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不断培养和强化团学干部的创新意识,要求团学干部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并加强探索,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培养团学干部的创新性思维和执行能力。

  二是激发创新思维,突出艺术专业优势,积极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军地共建书法绘画摄影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等。

  既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又用艺术的形式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校园文体活动可采用项目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对活动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适应因学生差异性引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的科学有序管理与发展。

  校园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在打造品牌校园文化中所起的宣传作用。

  三是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锻炼平台。

  通过成立大学生文化艺术团,吸收有特长的学生加入,下设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的艺术团平时有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学期末举办汇报演出活动展示阶段成果。

  凝聚艺术类社团的力量举办社团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团学干部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可推荐优秀团学骨干积极申报创业团队,以艺术工作室这一有效载体,依托校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创新思维,为职业发展提供了历练的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艺术类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DXGS B2013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晓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三大关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2):12-14.

  [2] 齐文生,郑培国.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J].沧桑,2010(2):189-190.

  [3] 张凡,李永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3):20-22.

【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相关文章:

思政部工作计划02-01

思政课工作总结05-10

思政部工作总结范文10-06

小学思政课教案02-27

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06-05

思政课学习心得01-08

思政社会实践心得03-18

思政课实践报告范文09-06

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04-24

大学生思政课心得体会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