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欲望与艺术论文

时间:2022-10-09 02:05:16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欲望与艺术论文

  欲望与艺术论文【1】

欲望与艺术论文

  摘 要:设计作为欲、技、道的游戏的一部分,而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欲望。

  生活世界中许多欲望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艺术设计活动。

  人的欲望与艺术设计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互为因果,成为艺术活动的重要因素。

  审美主体欲望的不同构成决定了艺术感觉形成的特点。

  关键词:欲望;艺术;设计

  一、欲望的产生和本质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欲望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就如人类在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初赤身裸体的在森林里穿行,当人类意识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有了羞耻感,于是人们用树叶来遮羞,而当时树叶只能用来遮羞,不能满足人类身体保暖的要求,在欲望的强烈需求及人类意识的发展下,人类开始学会用兽皮做衣服,使自己身体暖和,在得到使身体暖和这一需求之后,人类希望自己更漂亮,更与众不同。

  在这样的欲望下开始装饰自己,衣服做得越来越精致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装饰物。

  以至于发展到现代这个异彩分呈的流行时代,各式各样的服饰、发型、化装、配饰等。

  也许昨天还是大街上的流行主调,今天新的款式的出现又成为大街的主流,正是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才使得新事物不断涌现。

  由于人的欲望是不会截止的,社会也是发展的,所以新的艺术品也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其实艺术设计发展的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在寻求自由、解脱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性欲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所以说有了欲望艺术才会发展。

  二、设计的创制活动源于人类的欲望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设计制造有效的工具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自然的威胁。

  工具的设计便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它的产生源于人生存的需要,由于许多自然物体不能直接用于人类的生活世界以及劳动实践活动中,人们在对自然物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制作出适合人使用的工具,而设计就从此开始萌发。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任何原因和依据。

  为了生存,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设计因而伴随着工具的产生而发展,只要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和制造工具,设计也就随即产生了。

  设计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发现和精心构造备选方案的活动。

  设计的创制活动源于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方式,它产生于人的思想,是人大脑的一种活动。

  设计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思考和筹划。

  艺术设计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审美活动。

  人类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预见性,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自觉的行为。

  设计过程就是以问题求解,寻找问题答案为核心,它是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精心寻找和选择理想被选方案的活动。

  设计表现为某种文化创造活动形态,而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

  人的欲望与艺术设计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互为因果,成为艺术活动的重要因素。

  设计都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或者欲望而进行的。

  设计始于需求,需求由设计来满足。

  这是设计与需求的本质关系。

  设计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

  创造性是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

  设计活动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过程,这也可以理解为当前的设计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以及欲望的时候,人们就会创造出新的设计,用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

  设计起源于人类物质生存的需要,是人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有目的的造物活动。

  设计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并使之物化。

  设计一旦生成,就会影响到人的思想与行动,成为连接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设计活动每次都明白无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的欲望按其起源可以分为自然性欲望与社会性欲望。

  艺术感觉的强弱、何时形成、形成后的特点如何都和与之相应的审美个体的欲望息息相关,而欲望的形成也与审美个体的思维活动有关。

  三、艺术设计活动的发展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

  自从人有了意识,语言并开始劳动,就产生了设计。

  工具的制造水平以及设计水平是最直观的表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设计作为人类设计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表现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以及人的欲望。

  例如,中世纪教堂的设计就需要符合一种神的原则,高耸塔尖是人类灵魂通向天堂的阶梯,而教堂内部每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照射进来,整个教堂中便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光在空气中震颤,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除了光似乎什么也就不存在了。

  灵魂超越了肉体。

  通过教堂内外空间的设计给人造出一个人间的天堂。

  设计的创制因此要在上帝这一最高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对上帝或上帝之爱的表征。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神的崇拜和向往。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设计走向了多元化。

  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以及现代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

  艺术设计根本意义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欲望,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欲望素材。

  头脑中贮存大量与事实相符的素材,是构成设计思维的基础。

  欲望的层出不穷对于设计来说影响力很大。

  它能开拓人的思路,启发人的设计思维。

  在生活中任何物品都能给人一种表象,在比较,判断,选择和想象的活动中完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急需精神的充实和平横。

  艺术设计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媒介。

  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的欲望,建立在对生活的享受和不断完善之上。

  但是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自由创想”的过程,它其实时时刻刻受到人的欲望等因素的制约。

  事实上,人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的是“探险家”的角色。

  人在发现新鲜素材时,就要学会控制和剖析,并且享受,最后引开,成为设计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东西。

  艺术设计活动的发展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人的欲望推动了艺术设计活动的发展。

  四、结语

  现代社会人类的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艺术设计是设计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实现欲望的不懈追求。

  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

  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

  [1] 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

  [2]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欲望与艺术的辩证法【2】

  摘 要:《死于威尼斯》是作家托马斯?曼在自己一次亲身经历的旅行基础上创作出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对故事的讲述,使作品带有了一些自传性的色彩。

  小说用象征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的威尼斯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主人公阿申巴赫内心的潜在欲望被激发,同时也走向了死亡。

  小说一方面表达出这条死亡之路的毁灭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这种被激发出的潜在欲望对于艺术创作的必要性。

  关键词: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欲望;必要性

  《死于威尼斯》是作家托马斯曼在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的旅行基础上创作出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事的讲述,从而使作品带有了一些自传性的色彩。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申巴赫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有着与托马斯曼相似的家庭环境。

  阿申巴赫是一位追求“成就”和“尊严”的作家,他从小就背负着“天才儿童”的名声,承担着社会和家庭对他所有的期望,他也一直很出色的表现着,并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同内心潜在的欲望做着抗争,保持着严谨优良的作风。

  他对自己的工作更是忠于职守。

  他崇尚在苦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品德。

  在阿申巴赫青年时代,他骄傲地俯视着那些艺术家们的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对之嗤之以鼻,他用自己敢想敢说的犀利文风震撼着当时的文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阿申巴赫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和清新,变得精雕细琢、循规蹈矩。

  他的生活如死水般沉寂,尽管他依旧勤勤恳恳地操劳着自己的文学世界,然而内心深处仿佛早已才思枯竭,只能强撑着最后那丝体力去和现实抗争。

  也正在这个时候,这个有着波西米亚血统的作家内心深处的另外一个自己似乎即将苏醒,它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召唤着,引领着他走向一条不归路。

  小说就此用象征的手法将主人公阿申巴赫心中的另外一个世界展开了。

  这个世界的展开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也仿佛是阿申巴赫一直在进行着的旅途,即威尼斯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主人公阿申巴赫一步步地接近了自己心中某种潜在欲望,那是一种对极限美的追求,是艺术作品中的灵魂。

  一、死亡之路

  关于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旅,我们首先要提到在途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阿申巴赫偶然碰到的陌生人、船老大和吉他手。

  这三个人在自然常态的状况下出现,却又充满了诡异的色彩,让读者和阿申巴赫一起赶到惴惴不安,这也是小说极为精妙的地方。

  小说中关于这三个人的描写也充满了相似性,他们丑相毕露,惹人厌烦,但却有着一股盛气凌人、睥睨一切的神态,让主人公极其厌恶又充满恐惧。

  于是我们发现这三个偶然出现的人并非偶然,显出了其提示、寓意、暗喻、象征的含义。

  这三个人引领着阿申巴赫走向了那条死亡之路,让阿申巴赫一步步地沉沦在自己迷醉的状态中,爆发出一种久违的生命力。

  第一个向阿申巴赫召唤的人是慕尼黑街头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出现时周围的环境气氛都被笼罩了一层死亡的气息,他出现在公墓和殡仪馆附近,这里有“等待出售的十字架,纪念碑和墓碑之类,形成了另一个不掩埋尸体的坟场”,有“尔等进入天国”、“永恒之光普照亡灵”等与来世相关的格言镌刻在希腊式的十字架上,让人不免想到死亡的尸体和魂魄。

  第二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人便是亲自将阿申巴赫送向死亡地点海滨浴场的船老大,船老大在丢下未付钱的阿申巴赫后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反正会付的。

  这也仿佛预示出了阿申巴赫一个即将到来的事件,即死亡。

  第三个人吉他手的出现同样充满了诡异的基调,他带着一股只有阿申巴赫留意到的药水味走进人群中,大肆欢快的唱着歌谣,逗得在座的观众捧腹大笑,但当走近阿申巴赫时,却对瘟疫的事情遮遮掩掩。

  三个人就这样将阿申巴赫引到了死亡之路。

  然而,阿申巴赫走向这条不归路是完全自愿自喜的,特别是当他遇见了美少年塔齐奥之后,他更是不愿离开。

  研究者对“塔齐奥”这一形象的分析有很多,认为他是美的化身,象征了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他的美既迷惑了自己又迷惑了别人。

  阿申巴赫因为塔齐奥的出现,失去了常态中的严肃和理智,被弄得意乱情迷,生活中的一切也都脱离了常规,从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什么都变得不再一如既往。

  阿申巴赫纵容着自己在这条不归路上前进着,小说中说道,他曾有机会离开这个已经感染瘟疫的地方,但阿申巴赫却因为意外事故不能离开而感到窃喜万分,他已经无法离开那个美丽的象征,即塔齐奥,他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位貌美的青年。

  阿申巴赫一边感受着恐惧的死亡,一边沉醉在塔齐奥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小说中处处充满着死亡的气息,不管人还是物,似乎都充满了腐烂的味道。

  瘟疫和爱一样,让人无法逃脱。

  阿申巴赫因为青春之心被唤起,在理发师的劝说下,染了头发,化了妆,有了一副和他年龄极不相称的妆容。

  他跟踪着塔齐奥,承认自己彻底地陷入了情欲之中。

  但他却又看到,这条通往美的道路是具有毁灭性的,欲望得不到克制,纵然甜美也终归是冒险之路。

  但是他仍旧选择了这条死亡之路,他在严谨刻板了多年之后,选择了陷入这充满着魅惑力的情感狂澜里。

  二、自我的回归

  其实作为“诱惑者”塔齐奥,他的绝美和媚态正是一种原始生命力,撩人欲望,让刻板拘谨的阿申巴赫重新散发了光彩。

  阿申巴赫为了这位美少年,还试图通过化妆让自己变回到年轻时代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塔齐奥的出现应该是一股正面力量,他打破了阿申巴赫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调动起了这位作家潜在的生命力。

  然而为何小说中的一切都处在死亡气息笼罩之下呢,甚至还有一场瘟疫已经侵袭了整个城市?这是因为塔齐奥以及所有将阿申巴赫引向死亡之路的力量都是把双刃剑,他们一方面试图打破其原本单调的生活,即象征着酒神精神的偏激狂热,另一方面他们也是魔鬼的象征,他们试图调动起阿申巴赫潜在的内心欲望,让阿申巴赫对塔齐奥的爱如痴如醉,无止无休,这位作家身上原本节制的品行在消失,理性让步于沉沦,原来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

  最后终于走向死亡。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小说都是一个象征,小说中另外一个世界的敞开正是主人公阿申巴赫压抑多年的潜在欲望的爆发。

  小说开头就同读者讲过,阿申巴赫的父亲是位高级法官,他的祖先都是军官、法官、行政长官之流,一直以来都过着严谨的生活,而阿申巴赫的母亲却是波西米亚一位乐队指挥的女儿,阿申巴赫的父亲刻板拘谨,母亲热情奔放,这就构成了阿申巴赫的双面性,可以说阿申巴赫是一个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体。

  而一直以来,阿申巴赫都将自己热情奔放的一面隐藏起来,到了近期才被渐渐召唤出来,已经习惯于拘谨刻板生活的他在这样的自我中却非常的矛盾和挣扎,正如他对塔齐奥的感情一般,想要克制却又无法忍耐。

  塔齐奥唤醒了阿申巴赫年轻时代的朝气,也唤起了作为艺术创作家阿申巴赫的某种生命力,将他从那个死气沉沉的生活中拉出来,一扫之前的无力感。

  文章开头陷入疲惫乏味工作中的阿申巴赫最后死在了面朝大海的靠椅上,死之前最后一秒的意识是自己仿佛与塔齐奥一起神游着,他为此仍旧感到开心。

  这时的阿申巴赫是否达到了艺术家最好的状态呢,即身心交融、物我合一呢?

【欲望与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欲望随笔10-07

欲望的随笔12-20

欲望随笔散文10-07

欲望优秀作文03-02

渔网与欲望作文11-14

艺术论文提纲10-01

陶瓷艺术论文10-08

舞蹈的艺术论文10-08

体育艺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