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文

时间:2022-10-09 03:36:42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文

  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文【1】

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唐代佛教雕塑从北魏风格到逐渐加入自己的风格,使之越来越民族化、世俗化。

  从丝绸之路的兴旺与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甚广,唐代雕塑的包容性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唐文化。

  【关键词】雕塑艺术 民族化 世俗化 包容性 佛教a雕塑

  唐代在战争和动荡之后得到统一和安定,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达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使雕塑艺术得以发展到最辉煌时期。

  雕塑在隋朝和初唐进入转折阶段,在融汇了西域艺术之后,到了盛唐时期,雕塑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高峰,制作了许多不朽佳作。

  唐代雕塑艺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丰富的经验,又不失本民族传统风格,两者相结合,不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唐代雕塑艺术的民族化过程

  唐代初期刚刚结束了战争局面,雕塑艺术在风格上继续发展,结合大量新的因素,作品中展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雕塑艺术逐步显现出民族化特征。

  文化发展昌盛,政治、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是盛唐时代,在顶峰时期雕塑艺术出现了吴道子和曹仲达的成就,后人无可比拟。

  中国佛教最早的雕塑风格是印度笈多造像的薄衣贴体,最初的雕塑是以外国人的形象改造出来的,没有任何修饰,随后又将外国人的形象往中国人的形象基础上发展,外国人的雕塑形象开始逐步被代替。

  唐代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雕塑在融入外国的风格后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敦煌莫高窟是佛教雕塑规模最大的地方,现在我们在莫高窟看到唐代雕塑也占所有雕塑的1/3,因此,唐代雕塑艺术越来越民族化可以从敦煌飞天的发展看出。

  比如,敦煌北魏时期飞天的形体玲珑,在石窟上空势如飞鹤,但线条粗犷愚钝,而隋朝时期,飞天基本上都是上半身半裸,头戴宝冠,身上披彩带,石窟上的肤色由于时间的洗炼已经由红变黑,但从姿态多样、绕窟飞翔可以看出最典型的天女散花型。

  到了唐朝时期,飞天将外来艺术形式和自己民族的风格巧妙地融入一体,形成属于自己艺术上的独特风格,洞窟中的飞天犹如在天空飞翔,从天而降;石窟中也继承隋朝天女散花式样,天女手托花盘,将花瓣洒落天空,与前代相比,风格更加民族化,从而推动了雕塑艺术民族化的风格发展。

  二、世俗化融入唐代佛教雕塑艺术

  世俗化融入佛教雕塑艺术的特征所表现出的宗教性的东西减弱,而艺术性的东西加强。

  在唐代,佛教雕塑中把对神的幻想用于表现人间的美好生活,逐步演变成唐代时期对佛教造像写实的方法制作,这样的雕塑使人们接受佛教中的“神”,满足自己的愿望,菩萨造像拟人化的制作方式开始打破宗教禁锢的气氛。

  世俗化的造像使参拜者更容易接受宗教的观念。

  唐代敦煌石窟所塑造的菩萨造像基本上是依据当时以胖为美的典型形象。

  佛教雕塑的主流风格趋于世俗化,到中唐以后佛教艺术明显走向世俗化,雕塑从题材到样式渐渐不同,这种不同是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与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不同,在雕塑中的神越来越与平民老百姓接近,从形象和服饰中可以看得出来,一些雕塑品更是直接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

  与北魏的宗教雕塑艺术的肃穆相比,唐代的佛教造像更加注重人物雕塑的生动性和人物的性格,在制作处理佛教群雕人物关系时,把握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不同人物塑像或群雕人物关系,将心中的神做了拟人化的表现,也成为世俗化的特点。

  三、唐代雕塑艺术的巨大包容性

  唐代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唐代的对外交流空前繁荣,因此唐王朝同世界各国进行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把外国文化融入自己的风格,大唐文化也因此显示出了其强烈的包容性,对此在雕塑上尤为明显。

  唐三彩釉色以褐黄、土红、翠绿为主要颜色,造型精致而又独特,釉色鲜亮,将人物、动物鲜明的形象反映得淋漓尽致,成为古代雕塑中稀有的珍品。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亚、西亚诸国的人纷纷来到中国。

  在古代诗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胡儿”“胡姬”一类的字眼,说明唐代在全国各地都有胡商。

  唐代青瓷《胡人头像》中这类雕塑作品的形象最为生动传神,将西方的写实与细节融入中国的雕塑作品中,融以自己的元素,从而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强大包容性。

  结语

  正如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所说,唐代雕塑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雕塑的转折期和最高峰,就是因为充满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思想。

  这种文化背景为外来艺术大规模进入中原提供了条件。

  将这种思想包容进自己的文化中,从而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变得具有民族化、世俗化的特点。

  中国的雕塑艺术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中国本土雕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唐代雕塑的风格变得更加民族化、世俗化,能包容外来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雕塑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可以说,大唐帝国正是敞开如海的胸襟,才使得中国的雕塑风格更具民族化等特征,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包容性,以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特性,才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民族特色中,使之最后变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文化。

  唐代雕塑艺术特点【2】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到唐代已进入鼎盛时期。

  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和融汇西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唐代雕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本土化与中国化,世俗化与大众化。

  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雕塑文化。

  【关键词】雕塑艺术;本土化;中国化;世俗化;大众化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与绘画艺术相比较,它更富有立体感、真实感,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魅力,人们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

  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到唐代已进入鼎盛时期。

  唐代统治者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追认李聃为远祖,唐高宗还特封道教祖师李聃为“太上玄元皇帝”,敕令全国各地建造楼观,供奉老君造像。

  武则天在位时期,依附佛教控制百姓思想,与佛教形成了长期的凝固的同盟关系,建寺造佛之风颇为盛行。

  唐玄宗时,曾指令名匠在京城太上老君像前雕刻皇帝本人的玉石雕像,同时在全国各地还塑造了儒、道、佛三教的各种偶像,并广建寺庙楼观以供祭拜,因而有力地推动了雕塑业的蓬勃发展,使唐代雕塑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雕塑技艺都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精彩的篇章和重要的地位,也形成了鲜明的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

  本文仅就唐代雕塑艺术的本土化与中国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风格特点浅谈如下:

  1 唐代雕塑艺术的本土化与中国化特点

  初唐时期的雕塑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风格和融汇西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创新了更趋本土化、民族化的雕塑艺术风格,创造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点。

  如初唐时期献陵的石雕,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细节刻画又注重修饰;石窟塑像造型丰腴饱满,线条舒缓自然,这些都有着明显的中国写意的风格,反映了初唐石雕艺术的风格特点。

  盛唐时期,经济日益发达,政治长期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思想自由活跃,社会的深刻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同时各民族、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相互融合,特别是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整体发展。

  盛唐时期的雕塑充分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雕塑中,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外来艺术的风格,创新和发展本民族的雕塑风格,使外来雕塑艺术本土化、中国化。

  如中国的佛像雕塑,唐代以前大都是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现的,几乎没有中国本土的佛教造像,雕塑风格多取自印度笈多造像的薄衣贴体风格。

  唐代雕塑在借鉴外来佛教造像技法等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将印度人的形象改造成中国人的样子,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技法与审美观融入到佛像雕塑中,大量使用传统的镂雕与圆雕手法,使用凹陷的阴刻线和凸突的阳刻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使得佛像雕塑造型各异,形神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从而中国人形象的佛像雕塑代替了印度人形象的佛像雕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唐代佛像雕塑种类繁多,主要有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以及金铜造像等。

  与唐代之前佛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相比,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既有内涵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风格典雅鲜活的一面;既有神情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体态温婉柔美的一面。

  人物雕塑很注意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关系时,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能从各自表露出的不同神态中,看出人物各自不同的心情,达到了形神兼具、声情并茂的效果。

  总之,唐代雕塑中,各类雕刻构图新颖,技法娴熟,既能注重整体设计上的造型准确,又能把握细部刻划上的工艺精巧;既能在大气中突显精神,又能于精细中见出灵气;既形象丰满,神情毕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构想奇特,造型夸张,富有浪漫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唐代雕塑风格本土化与中国化的特点。

  2 唐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与大众化特点

  唐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是指唐代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神秘性的成分淡化减弱,而艺术性、群众性的东西不断强化,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和社会生活,贴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更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要。

  唐代雕塑不仅官府设有专门的机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程,如昭陵石雕,敦煌石窟等,而且全国各地开设了民间作坊,雕塑各式神灵菩萨、随葬俑类等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的造像,雕塑成为了当时兴盛的一种社会行业。

  例如,唐代用俑随葬的习俗逐渐普遍化、社会化,在唐代礼仪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用俑随葬的等级差别,以显尊贵卑贱,并且普通老百姓的丧葬用品只能私自准备俑类,只有官员的丧葬用品由官府配备供给俑类,如果供给的俑类满足不了需要时也可从店铺中购买。

  然而购买的俑类大量的来自民间作坊,由此可见丧葬用品的民作与官作同样兴盛。

  这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观念和现实生活,而且充分体现了唐佣雕塑的兴盛繁荣和普及程度以及唐代雕塑艺术明显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

  此外,唐代的佛教雕塑,在人们把佛教人物作为可以解除自己的痛苦、拯救自己的命运的神灵之后,发现神灵的形象过于离奇怪异,荒诞不经,离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太遥远了,可欲而不可求,虽求而不可信。

  为了拉近佛教人物与普通人的距离,使大家觉得菩萨神灵就在自己身边,并使佛教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亲切可信,于是将菩萨神灵的形象拟人化、世俗化、生活化,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形象本身与现实生活似曾相识,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教诲,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观念,更加相信佛教的善意。

  因此,在佛教雕塑中或通过对神灵天堂的奇特幻想寄托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理想与美好愿望,或通过对石窟群雕的精心创设艺术地反映当时的人们生活与社会现实,或通过对女性神像的塑造有机地渗透时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风尚……总之,不论从表现技法、形象塑造等方面还是从题材选取、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更加重视现实生活,更加突显现实因素,更加注重易于接受,从而形成了唐代佛教造像写实的制作方法与艺术风格。

  如以女性形象出现的佛像雕塑中,对于衣饰的刻画与描绘符合现实生活中女性身体修长,裙带飘逸的身姿样式,造像具有丰满健壮、圆润端丽、形态匀称和谐、表情生动细腻、雍容华贵的特点,充分表露出整个姿体的形象美,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摆脱了宗教神秘的色彩和“非人”的特征,融进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形象特征,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富有更多的时代和生活的气息,明显地呈现世俗化、大众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唐代雕塑艺术不仅有极大的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而且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它能够以自己的面貌与主观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改造,形成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同时也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淡化宗教灵界的神秘色彩,增添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世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雕塑文化。

【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雕塑教案12-07

唐代公主庄园宅第诗园林艺术论文10-08

艺术论文发表10-26

动画艺术论文10-08

艺术论文题目大全09-16

昆曲艺术论文10-08

论《良宵》的艺术论文10-13

京剧音乐艺术论文10-12

关于插花艺术论文10-08

艺术论文如何选题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