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

时间:2021-01-31 14:11:30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1】

中国绘画艺术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神似、朦胧、淡雅、宁静。

  中国古代绘画种类很多,工笔画强调的是细腻逼真,而写意画则与之大不相同,它强调的是意境与神似。

  中国绘画艺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从未间断。

  有远古时期粗犷质朴的岩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生动传神的肖像画、宋朝时期通俗写实的风俗画、明清时期清新含蓄的的山水画。

  尽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笔墨风采、神似的绘画意境、触动人心的绘画效果,但在快节奏的今天,已被人们渐渐遗忘,丢失在角落里。

  作为中华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

  关键词:神似;淡雅;传神;美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寥寥几语,却仿佛看见墨笔轻滑宣纸留下的恬静淡雅,让人顿生清新脱俗之感。

  那活泼的墨迹,那神似的意境,那看似不经意的寥寥几笔,无不让我被它深深吸引――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的神似、朦胧之美让我折服,纵笔挥洒、墨点飞扬的气势令我惊叹,淡雅、宁静的氛围让我为之倾倒。

  我不得不说一句:“中国绘画艺术,美的清新,美的传神,美的震撼人心!”

  中国古代绘画种类很多,工笔画强调的是细腻逼真,更加注重对事物外在形象的精致刻画,关注细节,使画中之人、之物仿佛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而写意画则与之大不相同,它强调的是意境与神似,以神传情,以意达意,以人的主观感情的自然抒发与展现为主要目的,而对事物的外在束缚则显得随意,点到为宜。

  其内涵更注重文以载道,尽情挥洒出墨的焦、重、浓、淡、清。

  中国绘画艺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从未间断。

  它的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是其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原因。

  以下我将浅谈几个重要时期的绘画特点。

  一、远古时期:粗犷质朴的岩画

  宋耀良说,岩画是艺术化、物化了的人类早年的童话遗存。

  它们独处深山幽谷或者山崖洞穴,至今仍倾诉着远古初民的心曲钟情。

  (1)的确,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向更久远的年代追溯,耳边还回响着先人们狩猎时的热烈欢呼、劳作时朴质自然的轻吟浅唱,然而先人已逝,只留下了承载他们生命律动的精神食粮――岩画。

  充满秩序感、动态感和装饰性的线条排列粗犷却不失精致,简洁却不失细腻,单一却不失内涵;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粗糙却不失真实,简单却不失美感,呆板却不失生命。

  岩画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心声、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灵魂。

  按内容来分,岩画可分为类人面像、狩猎岩画、生殖岩画三类。

  1.类人面像

  荒唐的想象,大胆的创造,它是神灵的形象化,也是先民们思想信仰的具休表现。

  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欢乐和哀伤,往往把人们带到了对于那久已逝去的财代的冥想之中。

  (2)类人面像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绘,蕴含了对祖先的崇拜,也反映了古代先民“嫠面”习俗。

  尽管岁月已在承载古人精神世界的岩石上留下了印记,但其背后的文化却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2.狩猎岩画

  狩猎岩画通过对狩猎场景的刻画,反映了先人的智慧与勇敢,对动物的占有欲和征服欲。

  它既是动物的艺术,又是狩猎者的艺术,虽然人类刚刚诞生,但人们已有了对生存与竞争的初步意识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很好应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岩画都反映先人的强大,例如,有的岩画上一只野鹿身中数箭,但屹立不倒,这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有些动物的敬畏,而不是对自身箭术的夸耀。

  3.生殖岩画

  这类岩画主要体现先人对自身的探索。

  “我从哪儿来”一直是他们想要解出的谜题。

  在中国岩画丰富的意识内容中,人以及牲畜的生殖繁衍成为一种主要的母题。

  围绕这个母题,岩画中出现了一些带有象征意味的稚拙的文化符号。

  由这些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初步的艺术形式或文化形式,来对上古人类生殖的内容意蕴作喻意性的传达。

  (3)通过对动物及人的怀孕情况的绘画,反映了先人的好奇,更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种族传承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二、宋朝时期:通俗写实的风俗画

  与古代传统绘画艺术中“神似”特点最不和的就是宋朝的风俗画,其中尤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闻名。

  基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崛起,市民阶层的扩大的现实,全图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

  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

  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

  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

  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风俗画形式写实却不失雅致,热闹却不失秩序,繁多却不失井然。

  雕栏、石桥、游船、瓦肆、酒旗……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一走入画中,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说法,而这些通俗的事物通过画者的一勾一描、一点一染,显得极富艺术感。

  在笔墨的勾勒中参差有序、详略得当,又印证了“艺术高于生活”的说法。

  其真而雅,俗而新,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水平。

  三、明清时期:清新含蓄的山水画

  与宋朝时期通俗写实的风俗画不同,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追求的是心灵,是意境,是抽象。

  它注重笔墨的使用,包括点染用笔的快慢、轻重,正锋与侧锋,用墨的浓淡、干湿等,往往一笔之差,就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画面与感觉。

  它蕴含了禅宗思想,画面追求大隐而空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无声控诉。

  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错觉意识,一直是其主线。

  山水画独特的格调、气韵、色彩体现了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在众多山水画名作中,我偏爱郑燮的《墨竹图》。

  因为竹美,其情更美。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面上竹节明晰可见,竹叶葱茏茂密,竹韵清新淡雅,竹意悠长高远。

  画者因竹声而疑是民声,竹虽茂但人却穷苦。

  这不仅仅是一幅墨竹图,而且是一幅忧国忧民的心灵图。

  尽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笔墨风采、神似的绘画意境、触动人心的绘画效果,但在快节奏的今天,已被人们渐渐遗忘,丢失在角落里。

  作为中华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拯救、保护它。

  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1.政府必须予以重视,为全民做好榜样作用。

  2.创新必不可缺,这是其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3.保护老艺术家与从娃娃抓起并举,从而保证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夏雨菡,《宋耀良,用理性守护中国史前岩画》,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

  [2]陈兆复,《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寻根》1994年第02期

  [3]王政,《稚拙的符号:中国生殖岩画美学探索》,《南方文物》1996年02期

  中国绘画的线性艺术【2】

  摘 要:线条作为绘画基本语言要素之一,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中国的造型能力就是指用线落实意向的能力,艺术家对于线条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模拟自然物象的“外形”局限,而是把线条当做独立的主体因素来研究,并把其当做自我感情的载体,在其中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些对于线条的深刻理解,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情感特质,开创具有独特形式美感的线性语言,从而推动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传神抒情 ;线性语言 ;审美意识 ;技法;情感

  每一种艺术语言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存在的价值,然而任何一种研究只有当所有研究的对象趋于成熟时才会有意义,因此而展开的研究才会是较为深刻而富有成效的。

  作为绘画基本语言要素之一的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由简单到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逐步完善了线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

  形成了中华民族绘画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线条的个性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一个画家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

  线条在中国画的价值观上已经远远超越了线条本身即艺术中所具有的含义,线的精神渗透在绘画艺术形式中,给予审美者幽深、古雅之感。

  纵观古今,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以线造型的绘画方式已基本定型,正如潘天寿所言:“吾国绘画,以线为主。”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线条正由单纯的外在形象的表现向内在情感的寄托所延伸,线条所表达的情感渐渐走向多元化,这不仅受当时玄学思想的影响,还延续着汉代以来的人物品藻风气,从而具有此时代所独有的情感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情感被艺术家捕捉并物化为艺术作品时,所表现出的线条自然就不再是单纯的线条的形象外显,更体现了艺术家自身的情感。

  线是在中国画中传达意象的最贴切的艺术语言,只有用线作为造型手段,才能够在宣纸上最自由的“造物在我”,最为自由的指示、落实意向。

  由此可见,线是落实由眼里到心中的意向的独特造型手段。

  可以这样讲,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中国的造型能力就是指用线落实意向的能力,他们对于线条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模拟自然物象的“外形”局限,而是把线条当做独立的主体因素来研究,并把其当做自我感情的载体,在其中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艺术家在绘画中更注重追求绘画线条的书法韵味,期望能通过线条的丰富内涵寄托自己的情感,他们从挖掘线条自身的技法形式走向了更为抽象的线性艺术的情感表现,在中国画里,线条是由特殊的软性工具——毛笔所表现的,一切线条的表现力包括造型、传神抒情及各种质感等,都是由画家的观察、感受、概括、提炼,最后通过用笔以线条形式在画面显现的,各种线条的变化、粗细、轻重、虚实、急缓、刚柔、曲直等感觉都是有由用笔而产生的,所以用笔和线条关系密切。

  由于材料、工具等的特殊性能特点,使得线条的长短、粗细、干湿、浓淡等的变化莫测,为了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那么在行笔的过程中便要如锥画沙,蓄刚于柔;如高山坠石,力能扛鼎;枯则如干裂秋风,湿则似春雨润物。

  这种特殊性的工具赋予了线条更独特的形式美感,给人带来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

  黄宾虹先生在谈到国画用笔的时候说道:“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的第二妙处。

  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压得住纸。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压得住纸。”所以艺术家在用笔的时候就要把握线条本身所蕴含的内在张力和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外在制约力,在两者中取得均衡,控笔技巧是线条绘制的关键。

  亦如潘天寿所言:“古人用笔,力能扛鼎,言其气之沉着也。而非笨重与粗捍。”可见,线条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直接反映了艺术家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深度及情感寄托。

  艺术家把线看做是宇宙万物形式美感和运动形式的抽象传达。

  中国绘画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仅锤炼,纯化了笔墨线条,而且赋予了线条生命力的象征意义,总结出线形本身的形式法则,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连接要做到“线断意不断”,强调画中线条笔断意连的效果;线条间的组织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中国绘画的表现目的是写形传神,但线本身还具有相当独立的形式美。

  它是和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联系在一起的。

  线条产生的用笔直接受到艺术家当时情感变化的影响,由于用笔中气的贯通和用笔变化所产生的线的长短、疏密、轻重、粗细、虚实等的变化,多样化的线性形式的表现更彰显了整体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所以中国画中各种不同形式的线的运用,除了各自符合所表现对象的外在特征外还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个性在其中。

  吴道子能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一日而成,更多的是他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八大山人则在疏淡的线条中流露着忧伤和孤傲。

  线的造型特点可以归纳为程式化、夸张性、抒情性三点。

  程式是艺术形式成熟的标志,是艺术形式经过提炼,概括出的符合对象特征的形式美。

  程式化的线是从艺术家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管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还是后来的“十八描”等多样的线条程式的出现,都是对象典型特征和画家个性风格的统一,是线性形式走向多样化成熟的表现。

  另外,画家要有深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能力,才能适当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形象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

  适当的夸张形象特征,能使形象更鲜明、突出。

  说到以形写神,自然少不了说说线条的抒情性,艺术家运用线条作为载体来寄予自己的情感,通过对客观对象、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画家主观的情感意念。

  中国画很重视线条在绘画中的表现力,称其为“物象之本”。

  中国画利用线条来塑造形体,对线的运用有很高的要求和准则,如评价一幅国画作品的优劣,首先要看线的运用是不是准确表达了物象的外在形象,线是不是有力量,有没有节奏感、韵律感,能不能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完全包容了线条意义上的超越,成为艺术家们寄语情感、宣泄情绪的绝对介质。

  对于线条的深刻理解,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艺术作品尤其是国画作品所特有的线条语言所传达的艺术情感,更有利于我们去注重线条的形式美从而透过线条的多样化去传达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情感特质,开创具有独特形式美感的线性语言,从而推动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中国绘画艺术】相关文章:

试论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05-30

中外绘画艺术比较02-18

绘画艺术设计专业简历06-20

试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05-30

工艺美术与绘画艺术比较02-11

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关系论文11-14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01-15

谈“虚静”与中国绘画的创作05-24

从西方艺术体系到中国艺术体系艺术论文11-10

中国画与中国艺术哲学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