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研讨

时间:2020-12-03 17:10:56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园林景观设计研讨

  园林景观设计研讨

  摘要:

  观光型农业园区是集旅游观光、农业生产及景观环境营造于一体的园林艺术表达形式。

  通过分析国外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理念,针对我国园区长期存在强调功能性而忽视景观环境营造的现象,本文将运用巧于因借、旷奥兼用、意境塑造3个原则,

  把园林景观造景思想引入园区规划设计之中,合理配置各种景观要素,并对北京蓝调庄园、上海南汇桃花村等园区做实例分析,探究园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理念。

  园区中规划不合理、设计内涵表达模糊、景观结构不清晰等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打造文化氛围浓郁的园区空间,提升园区整体环境氛围,并提高其经济效益,为园区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观光园区;景观设计;造景手法;意境塑造

  我国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向郊区蔓延、扩张,使得城市周边农业用地紧张,城郊界限变得模糊,如同古代村落的演变,城市最终以近似圆形的大地机理呈现,农田将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耦合,共同作为城市景观的基质[1]。

  一方面,农业用地性质将发生变化,不仅发挥其生产性功能,也会成为都市居民公共开放的休闲体验空间而获得增值,与城市更加紧密联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人们也更追求多样化的旅游形式,崇尚体验生活回归自然。

  所以,将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在一起,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事体验、露营野炊为一体的观光农业由此应运而生。

  为人们提供享受“慢生活的场所,返璞归真,在农事活动中体验春华秋实、劳动耕作的乐趣。

  从繁忙而紧张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在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环境中寻找存在感,这将不仅会改变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善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模式,也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产物。

  1观光园区设计思想发展动态

  1.1国外园区规划设计思想发展状况

  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已有关于观光农业园区设计思想的雏形,如认为拥有农田景观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农田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也逐渐在此后的几百年内盛行[2],说明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农田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可以开发其观赏性。

  如英国东茂林生态果园,设计者就已经开始利用各类果树进行植物空间造景,与城市公园性质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园区景观,并提供果品观光、采摘等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3]。

  日本也属于较早开始研究和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国家,真正实施则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发展至今,已经开始重视园区内的景观设计,如将葡萄园景观观赏和采摘品果、娱乐活动等融为一体,作为葡萄观光园开发的项目之列[4]。

  而在1980年,园林设计师、环保主义者RobertKourik将园林设计与农业生产相融合,创造了“可食地景这个有趣的名词。

  用设计园林景观的方式去设计农园,使农园变得非常富有美感,并体现其生态价值。

  比如在居住小区景观中,将菜园设计得如同美观别致的园林一样,人们就更愿意参与种植,以致整个居住区的环境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也会越来越健康和生态。

  1.2国内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观光农业园区发展之初,由于缺乏对园区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导致园区规划存在盲目跟风和类同化的现象。

  在建园初期没有深入了解园区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地的文化特色,而盲目修建设施大棚,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作为建园标准,从而导致园区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不清晰、产业布局不合理、项目设置雷同等现象,无法长期可持续发展。

  而在园区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着景观结构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游路设置不合理、设计内涵表达模糊、整体风格不协调、园区地域文化表达薄弱等问题。

  本文将着重从园林造景角度探讨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2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

  2.1观光园区包含的景观要素

  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所呈现出的景象也是由很多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果。

  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植物、道路、水体、建筑、农业生产设施等,大致可分为3类。

  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园区内的瓜果蔬菜及园林绿化等植物、地形地势、水体等;工程景观要素,包括规划建设的建筑、道路、温室群、各种农业生产设施等;人文景

  观要素,主要是指园区内举办的人文活动、当地的民风民俗、农具、景观小品等。

  现在很多园区在建设时单方面考虑其生产效益或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忽视对园区内的景观环境创造,将侧重点放在景观规划上的.情况并不多见,把农业视为一种景观要素,

  并依据园林造景学、景观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将各种要素(自然、人文、工程景观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设计,并将地方抽象的文化提炼后融入其中,创造令人愉悦、享受美

  感的空间,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园区品味,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形成文化品牌,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园区经济效益。

  2.2园林造景手法在观光园设计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关键在于其蕴涵丰富的主题思想和造景手法,以及其含蓄的意境表达[5],而本文旨在运用园林景观造景思想为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规划提供思路。

  因为两者本身就具有耦合性,所以运用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和手法,可为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提供借鉴意义,指导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结构、地形设计、植物搭配、建筑设计、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各类的旅游观光园区,如生态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观光采摘园、教育农园等的建设因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可以参考共同的原则和方法。

  3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方法

  3.1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是园林景观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描述。

  所谓“因意思为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

  “因之巧妙在于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恰当地利用原有资源,发现当地环境中的本质美。

  在进行园区建设时就需要对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各种要素(包括水体、地形、地貌、植物、文化遗存等)以及所处的周围环境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整个环境的特征,

  然后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人为治理,如此进行设计就不至于破坏当地风景的本质美,也不会为了单纯追求园区某种功能性和效果表达而破坏整个环境氛围。

  “借即借景,即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表达手法,可以人工用漏窗、洞门、漏墙等进行连通、渗透,达到借景、障景、分景、透景等的造景手法。

  关于园林借景方面,前人已有过精辟而专业解读[6]。

  而一个农业园区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视觉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通常可以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仿佛园区有无限广阔的面积。

  如果园区依山傍水,但山水又未在园区规划范围之内,完全可以通过造景手法将山水“引入眼帘,仿佛山水都属于园区。

  这里所借之景并非仅限于山水,也可以是楼塔、植物等。

  中国古代早有运用借景的手法,如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7]。

  巧妙应用借景手法,则需对园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环境有无可借之处,然后巧妙运用。

  巧于因借之目的在于全天逸人。

  “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本色,人为修饰只做点睛之笔[8]。

  “逸人就是节省人力物力,只有“因做得好,“天才能保全好,从而达到逸人的状态。

  巧于因借即通过借景,使得盈尺之地豁然广大,在园区规划之初应予以考虑。

  3.2旷奥兼用

  “旷和“奥为两类风景。

  “旷为广阔瞭望之景,给人以豪迈奔放、心胸开广之感触[8]。

  要在园区创造旷之景,就需创造一为登高、二为开敞的条件,才能有极目千里的旷然景色。

  郑州北郑云高速旁的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景区位于鸿沟山头,登高眺望,其下为万亩鱼塘,临近无垠的黄河滩边,景色尽收眼底,顿觉豁然开朗。

  “奥的景色给人带来深邃奥秘、曲径通幽、变幻莫测的感觉,使人想要探寻。

  与旷相对,避免一览无余,与古典园林中所讲的含蓄美同义。

  通过围合、曲径、阻隔,使景观富于层次和深度。

  《桃花源记》中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正是“奥的体现。

  “旷与“奥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

  对于某个单一空间环境来说,以“旷为特色或以“奥为特色;但对整个园区空间来说,必然既有“旷又有“奥,两者兼用。

  以观光桃园为例。

  “旷可以是万亩桃园,有固定的株距行距,整齐划一,若临仲春之月,桃花始开,可设置登高观花台或桃林花径,观赏景色之壮美可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奥可以用在趣味采摘区或休闲游乐区,这里所说的趣味采摘区是区别于规整的生产区,主要种植各类果树、蔬菜、瓜果及少量园林观赏植物,以园林植物配置的

  方式(讲究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等多种方式)进行种植,考虑植物季相变化,合理搭配,达到疏密有致、有深有浅、四季有景的视觉效果[8]。

  以游路作为引导,顺应地形起伏,利用其自然形态又呈现出各种交错的形式,达到园林造景中移步异境的效果,曲折有趣从而引人入胜,营造良好的景观游览氛围。

  同时与“旷的景色相结合,使整个园区旷奥相间,景观层次丰富。

  3.3意境塑造

  所谓意境,即是参与人通过视听等知觉接收到景物环境所给予的实在感受和抽象意念,从而唤起联想,进入审美的更高层次,成为“意欲之景、“景外之情[8]。

  如绍兴东湖“桃花洞壁上有“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让人顿觉此洞虽小,却深不可测,通过意境的塑造让人感悟久远年代和天然化工的绝妙。

  如《封神演义》第四十九回描写海上仙岛:“烟霞袅袅瑞盈门,松柏森森青绕户,桥踏枯槎木,峰巅绕薛萝,鸟衔红蕊来云壑,鹿践芳丛上石苔。

  那门前时催花发,风送香浮,临堤绿柳转黄鹂,傍岸夭桃翻粉蝶……[9],描写的是海上仙岛的景色,将烟云、青松、枯木、花丛、青苔、粉桃、绿柳等组织在一起感受意境美。

  而在进行园区规划时也应考虑景物环境的多样性、丰富性,并合理组织,从而营造局部空间的意境之美。

  如庐山桃花花径公园,公园起名源于白居易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方面用来纪念诗人,另一方面再现诗中情景,旨在表达漫步在桃花丛林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起于情景交融,又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如同《周易》中所宣扬的“物我同一,主客相契,知何者为情,何者为景,自然化作我心,我心亦是自然。

  这种天人合一又具有美学意义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观光园区的意境塑造,通过对景物环境的处理,可以从文化背景中唤起游览者的联想,从而“神与物游,获得游览的愉悦之感。

  比如通过宣扬桃文化来烘托意境。

  以上海南汇桃花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