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

时间:2020-12-07 11:18:14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

  音与音之间的“无缝隙”的连接形成了区别于西方声乐艺术的“音腔”。沈洽在《音腔论》中首次对“带腔的音”进行定义,其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核心因子被世人所熟知。在“贵人声”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成为“音腔”的主要载体,其审美特征也影响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音色之美、行腔之美以及旋律之美;其审美特征生发于中庸之道、自然之道的人文背景;注重“音腔”美与舞台表演的肢体美、文学美的协调关系。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

  第一篇: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摘要】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发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是一种特征鲜明的歌唱流派,在发声方面,拥有完整、全面和科学的发声训练体系。

  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选取更加恰当的声音与形式,实现艺术作品的呈现。

  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势,使得民族唱法更显完美。

  为此,要全面分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艺术影响前言

  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进入我国。

  在发展初期,出现水土不服,凸显不适应。

  随着不断发展,逐渐与民族音乐艺术实现积极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美声流派对我国的歌唱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诸多业内人士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歌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美声与民族音乐而言,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彼此进行交流与借鉴。

  二者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发生技巧独特,使得各自实现延续和发展,魅力十足。

  正是因为二者的独特魅力,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价值的借鉴。

  将两种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积极融合,在根本上对声乐艺术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后,对声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改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思考,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促进指导的合理性,突破经验积累的单一需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声乐艺术的进步。

  当前,在声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很多优秀的选手在一些国际比赛中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声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同时,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美声艺术的研究。

  一、对美声唱法的全面介绍

  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发源于西方的歌剧,主要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在歌剧的发展初期,男女具有一致的唱法,但是,在声部上具有差异,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

  男生部由女中音演唱,阉人复杂女声。

  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鉴于剧情表达的需要,阉人的作用逐渐减小,通过不断变迁,在歌唱家的不断努力下,一种更加华丽的唱法诞生,这种唱法更加丰满,色彩明丽,展现金属的意味,也就是如今的美声唱法。

  这种唱法除了声音的重视,其之所以被接受和认可,主要是其能够实现声音与情感的综合,达到了声音与感情的融合,这一点与我国的民族唱法异曲同工。

  当前我们所提到的唱法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彰显艺术沉淀的效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美声唱法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混合声区唱法。

  其实,这种唱法是真假声的搭配,有效调动所有的共鸣腔体,效果更加明显和独到。

  美声唱法更加关注演唱者对高音的控制和掌握能力,力求喉咙使用时的稳定性,扩展音域,促使音色更加优美,形成流畅的`腔调,实现对发声器官良好的控制,这些都是美声唱法的基本形成因素。

  为此,美声唱法发展迅速,科学性更强,在中国也备受欢迎。

  二、对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声乐艺术是艺术的结晶,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艺术的瑰宝,其发展于劳动中,主要在狩猎中得以体现,后期被应用在祭祀等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前的音乐形式。

  鉴于文化和审美的效果,民族唱法独显完美性。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中,主要包含戏剧、民歌以及说唱艺术等。

  在现代,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气息,追求有力的呼吸效果和支持,要维护喉咙的稳定性,保证收放自如的效果。

  要重视头腔共鸣的实现,其它共鸣发挥辅助的作用。

  当前的民族音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和演唱技巧,风格彰显自然和清新,深入喜爱。

  三、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区别的分析

  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其植根于不同的音乐和文化土壤,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但是,在本质上,二者都是借助声音这种方式,实现对情感的深切表达。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唱法和共鸣上。

  在唱法上,二者在嗓子的发力、真假声的比重以及混合层次上具有不同。

  在共鸣上,民族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共鸣,而美声唱法更加多样,实现了混合共鸣、混合声区、真假混合等,共鸣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主要的元素。

  四、深入分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产生的影响

  对于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交流与相互借鉴中实现进步的,因此,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水平的提升。

  在我国,声乐艺术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进行补充。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民族音乐,对于西方歌唱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美声唱法在进入我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民族唱法。

  立足不同的文化和审美,美声并没有被各个层次的人群接受,因此,两种唱法需要相互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批音乐艺术家,他们在继承本土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唱法和技巧,引入美声唱法,积极改进民族唱法,实现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

  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拥有独立的体现,特点不同,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音乐上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

  借助不的渠道,实现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对本民族音乐的改进。

  随着音乐需求的不断增强,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空间,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与自身音乐进行合理融合,实现情操的陶冶,推动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丽.浅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2,(01):40-41.

  [2]庞洁.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9):77-78.

  第二篇: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音腔美探究

  摘要:音与音之间的“无缝隙”的连接形成了区别于西方声乐艺术的“音腔”。

  沈洽在《音腔论》中首次对“带腔的音”进行定义,其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核心因子被世人所熟知。

  在“贵人声”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成为“音腔”的主要载体,其审美特征也影响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音色之美、行腔之美以及旋律之美;其审美特征生发于中庸之道、自然之道的人文背景;注重“音腔”美与舞台表演的肢体美、文学美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民族声乐;音腔;审美;中庸道

  “音腔”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核心要素。

  它既是一种音响呈现,也是一种文化呈现。

  我国民族音乐学家沈洽在《音腔论》中首次对其进行总结与概括,认为“广义来说,凡带腔的音,都可称为音腔。

  所谓的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表现变化。

  所以,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

  ”①中国带腔的音与西方的滑音等装饰音之间的区别,沈洽先生也做出了精准的区分。

  “它们都是包含一定幅度的音高变化的成分而言,它们也都是‘带腔的音’。

  但是在观念上,欧洲传统音乐体系强调的乃是音成分的稳定进行,是有意识地要把带腔这种特点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就总体而言,它们并不是构成欧洲传统民族音乐的主导性的典型特征。

  ”②如先生所言,带腔的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导性特征,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构成细胞。

  音腔的大量运用形成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风格,由它构成的各种旋律形态不仅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内涵,还逐渐积淀成独特的审美意蕴。

  对民族声乐“音腔”美进行深入探究,便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核心文化的了解。

  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清晰认知本民族的声乐艺术之美,还有助于歌者们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同时还能促进民族音乐舞台表演的发展。

  因而,本文以民族声乐核心要素“音腔”入手,挖掘其审美特征,探究音腔之音色之美、行腔之美、旋法之美,阐释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总结音腔审美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一、中国民族声乐“音腔美”的表现

  “音腔”作为中国声乐的组成要素,在声乐作品以及演唱实践具体运用时呈现出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为音色之美、行腔之美、旋法之美等方面。

  1.音色之美:

  多样性音色与节奏、音量、音速并称为音乐四大性质。

  音色“本译自Tonecolor,直译为声音的颜色、声音的色彩,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征,在歌唱艺术中音色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

  ”③音色之间的差异主要由发声体的构造、材质等因素决定,也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音乐形态组合的方式等相关。

  我国民族声乐中的“音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音色审美上便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

  如古诗词声乐作品,是运用了大量特性的滑音音腔,来展现“古香古色”的“文人气息与韵味”。

  而戏曲剧种、各地域的民间歌曲,也是因音腔的不同形态,形成不同的音色审美特征。

  如山西、陕西一带民歌较少用级进、微分式的音级填补旋律空隙,“高亢”滑音音腔的跳跃更多“粗狂”而少“细腻”。

  东北民歌则多是大跳与级进结合,小音腔与大音腔结合、体现出了“明亮婉转”的“混合音色之美”。

  江南一带的民歌便是多运用小腔之韵,流畅、柔和、婉转的音腔色泽,宛如那江南女子般的“清澈、温柔、纯净”。

  2.行腔之美:

  意会性行腔是“音腔”之美展现的具象性动作,是音腔内涵外化的非随意性动作。

  它通过一套程式性技巧,结合气息、语言、动作,将歌唱作品中的韵腔精髓展现出来。

  因而,中国民族声乐“音腔”之美不仅表现在音色上,也渗透到多样性的行腔技巧上。

  可以说,“行腔”即是音腔审美展现的手段,也是音腔美展示的另一种载体。

  汉语语言发音是四声音调,在实践发声中运用大量元音,这成为中国声乐带腔音的主要原因。

  歌曲、戏曲演唱过程中,音乐与歌词的结合首先要考虑的是字词的发声,旋律与唱词的契合,便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行腔技巧。

  “腔圆”是行腔者要达到的目的,“字正”是其要遵循的原则,和在一起就构成了重要的行腔技巧。

  不同剧种、不同作品在面对具体的“音腔”、具体的字词时,还需具体的处理方式。

  除了语言,表演者还要对气息、音量、音质做适度的控制。

  但总体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行腔技巧主要体现为“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