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生论文参考

时间:2023-04-01 09:32:13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艺术生论文参考范文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一种价值属性,是主体对生活美能动加工的结果,较之客观的生活更精粹,更富有审美价值,因而更切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视觉表征,例如平面类的年画、剪纸、皮影,立体类的面人、玩偶,综合类的地方戏等,这些样态只有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才能流传下来。

艺术生论文参考范文

  艺术生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当下艺术创作中的不良风气与纠正

  卡尔?亚斯贝斯说:“在过去的时代,艺术作为造型艺术、音乐和诗,使人全身心地受到震撼,以致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超越者中实现了自己……今天,

  各种各样的艺术似乎遭到了生活的鞭打,无法返回能用内容充实自己的居所”。

  当下的时代,正是欲望膨胀、高度消费的时代,人们不断地改善物质生活,不断地发明新的技术和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之相对,

  人们的精神却越发空虚萎靡,像被产业化喂养的鸡鸭和鱼虾一样,天天被各种快餐式的、消费性的、粗鄙化的碎片文化塞满,循环反复地刺激、

  厌倦、遗忘,那些心灵、思想、美梦,早已渐去渐远,被时代的物欲大潮淹没吞灭,艺术者也变得越来越虚假、功利、浮躁、做作,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成为潮流,“到处触目可见的似乎是艺术的各种存在物的沉沦。

  艺术应该有个回归,回归真实,不再虚妄。

  对于当下的艺术者,如何回归自身,如何创作?

  一、创作人:由假归真

  作为艺术的创作人,艺术创作者自身应回归真实,坚持最初的真心。

  李贽 《童心说》 里讲“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如今的艺术创作者,很多发生了质变,为了迎合市场,变得越来越“假”。

  浮躁媚俗,随波逐流,猎奇求新,矫揉造作,他们违背了投身艺术的初衷,迷失了本性,失却了真心。

  而真正的艺术大家,不管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觉地抵制负面的事物和能量,不断地净化自己,不被污染,他们保留了一种深刻的自然本性,原始、坦荡、质朴、纯真、感情充沛,对社会的不健康能敏感地反应,并以自己的形式提醒大家纠正。

  在充满欲望和诱惑的世界,艺术者应真诚坚定,保持清澈的自我本色,扫除不该属于本身的虚假,回归真实,守护最初为艺术的那片真心。

  二、创作心态:用心专一

  艺术的创作过程,应该是纯粹的。

  艺术创作者须用志不分,用心不杂,一心只为艺术。

  现在的艺术创作者,太多名利心过重,想挣钱,想出名,大肆炒作,在交际场或政治圈里拉关系,或者担心作品不被大众了解喜欢、没有市场。

  太多的外欲内扰,作品何以见好?

  庄子讲“万物无足以挠心者。

  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

  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荀子也曾提过 “虚壹而静”,并在《荀子?解蔽》中写“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之典故,另有宗炳的“澄怀味象”之“澄怀”,

  黄庭坚之“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都意在强调创作状态虚静专一的重要性,甚至更有忘我乃至为艺痴狂的状态,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石羊先生传》自叙作诗狂态 “当其为诗歌,冥搜苦索,抉肾扣心,宇宙都忘,耳目皆废,片词之合,神王色飞,手舞足蹈,了不自禁,以故人相率乐‘狂生’”。

  心如止水鉴常明,内心平静,无外物扰心,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正如朱立元所说“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摆脱了与实际人生直接的利害关系,

  ……因此在审美中主体越能无所为而为地去关照世界……越能本真地面对这个世界,而事物对象也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才带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地生成”。

  回想过去多少艺术家,简单纯一,为艺术自甘贫穷孤苦,不求回报,甚至为艺疯狂。

  所以当下的艺术者,应去除浮躁的心态,胸中无滞,空静了然,不怀非舆巧拙,不怀庆赏爵禄,一心一意,无歪思杂念,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创作中,方可进入“心如止水鉴常明”之心境。

  三、创作方法:师法自然

  艺术者,应善于从平常事物中感知真理,通过艺术再现真理。

  罗丹曾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通化的心灵的愉悦;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

  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目光停留在浮华喧嚣的表面,在精神的麻木中,不断地浏览,不断地厌倦;而艺术也随之附和,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哗众取宠的“时髦”产品,花哨繁冗,艳俗浅薄,干巴空洞,远离了艺术的本质,失去了该有的内容,失去了生命。

  如何创作好的作品?

  老子言:“人法天 ,天法地 ,地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为万物之道,故亦含艺术之法,而何为自然?王弼《老子注》解为:“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违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可见“自然”在老子那里,是指万物的本性,事物固有的本质与规律。

  庄子主张“顺物自然”,“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认为道是最自然最朴素的精神,是自己本来的样子。

  顾恺之 《论画》中讲:“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

  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

  ” 即画人的姿势,不能让人空摆,其姿势必对应相关的情景,才刻画出其内在的本质。

  此点同罗丹所说类似,在画模特的时候,很多画者叫模特登上台子,让他们摆出这样那样的姿势,甚至去弯曲或伸直模特的肢体,像摆布有关节的木头人一样,而罗丹不然,他等待着,到模特做出一种有意思的姿势,然后将其雕塑出来。

  “我服从自然,从来不想命令自然”,“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把活人当做木偶,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恐怕要有做作的和死板的那种危险。

  至于我,真实的追求者,生命的窥伺者,我存着警惕之心,不去效仿他们。

  我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当时捉住,而不是去硬做出这些运动……因为我要表现的,只是现实自发地贡献给我的东西。

  艺术创作者,应本于自然,融于生活,通过与心相应的双眼,洞察平凡事物内在的真理,体会生活中隐藏的诗意,不虚夸不造作,踏踏实实、自然而然地,用心血、思想、灵魂和生命创作出“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也就是存在者之真理”(马丁?海德格尔言)的艺术作品,创作出再现真理的纯洁健康的作品,以对抗时代的虚伪与浮华,治愈时代扭曲破碎的心灵。

  四、结语

  愿艺术者,归其真,凝其神,道法自然,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从而澡雪当下的艺术精神。

  艺术生论文参考范文篇2

  试论新媒体时代下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

  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为了美化环境、丰富民俗而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具有实用性、大众性的特点,从古至今有着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窗花剪纸、泥玩具、石雕、年画、版画、印染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持久性的的核心力量。

  新媒体时代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外更普及的是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型媒体形式。

  在新的语境下,“活态传承”才是适合民间艺术长远发展与得以传承不衰之路。

  一、民间艺术作为新媒体视觉表征

  的文化潜能

  (一)人文主义精神的巨大价值力

  民间艺术的实质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呈现,真实还原当时民众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是对社会、对人文的展现。

  在民间艺术的视觉表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观念,渗透出民众对于生活的人生态度、道德习俗、宗教信仰、生命价值等,民众将蕴含美好愿望的图案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流传给子孙后代,也预示着民间艺术承载了厚重深刻的民族精神,浓烈的民族性使民间艺术产生出巨大的价值力,使现代深受理性高科技影响的人们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获得了愉悦且自信的审美体验。

  (二)生命意识为主题的本原文化

  民间艺术围绕着生命意识的主题体现了自身对于生命文化价值的追求,表现在生殖、繁衍、护佑等。

  在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民间艺术中,猴子、鱼、老鼠、葫芦、南瓜等通常都被作为主题来体现;除了生殖繁衍的欲望以外,对于生命的护佑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思想,这些作品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包括招魂、送病、驱鬼、辟邪等等,目的是延续护佑生命,如送病娃娃、抓钱娃娃、门神画、虎头鞋、虎头帽,是使人们远离灾难与病痛的“护身符”;体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意识的民间艺术作品也大量存在,如生命树、鹿头莲花盘等等,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祈求与向往,以及对生命、生殖的崇拜和敬仰。

  (三)淳厚质朴为特色的自然生态审美观

  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人们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也在与熟悉自然的同时领悟了哲理性的自然规律,如“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等,在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中,这些自然生态审美观被流传至今,并体现出淳厚质朴的特色。

  二、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一)民间艺术丰富的视觉表征适于“活态传承”

  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视觉表征,例如平面类的年画、剪纸、皮影,立体类的面人、玩偶,综合类的地方戏等,这些样态只有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才能流传下来。

  比如第一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中共130人,项目名称包括麻纸制作技艺、黄河澄泥砚、汴京灯笼张、北宋官瓷烧制技艺等等,符合受众的生活审美与需求,因而也就使活态视觉表征在此时得到了创新。

  (二)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可以有效地扩大传承规模

  民间艺术的传承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的视觉表征势必会打上新媒体的烙印,衍生出新的技艺与传播手段,而这时的传承也势必会加入新媒体的元素,使传承的技艺的样式增添了以往所不曾有的新元素,因此丰富、壮大了传承规模,也是传承之后的视觉表征再次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呈现出新元素。

  (三)民间美术涉及的多学科特色为“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

  民间美术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民艺学界已将研究重点从固态文本研究转向活态语境研究,注重民间美术与历史传统、传承主体、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民间美术的传承中不断积攒实践智慧,从活态多维的角度考虑问题。

  活态性理论研究最典型的是民族志,将对象放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中观察其视觉表征的合理性,如靳之林的《生命之树》,乔晓光的《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等等,这些研究著作摒弃了以往艰涩的研究理论,通篇充满了生活质感。

  这种民族志式的观照形式应成为以后理论研究的重心,对活态视觉表征的实践提供了人文视野及智慧参照。

  三、民间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不同

  的“活态传承”方式

  (一)“活态传承”下的原生态保守理念

  民间艺术的活态视觉表征是建立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传承的手段与目的不同,不同主体对于民间艺术所秉承的传承理念也各异。

  目前最为广泛的“活态传承”还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身心相授,通过口口传承的方式将自家的制作方法与技术传给后人,且认为进行技术创新是破坏民间艺术的行为,坚守原生态的保守观,这样的传承虽然保证原生态的本真,但在新媒体时代却容易将民间艺术至于崩溃的边缘境地。

  (二)文化意蕴与技术创新的多元融合

  部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意识到了现代化进程下工艺的挑战,于是部分摒弃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技术制作,改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技术创新来迎合受众群体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比较理性化的传承。

  改变技术,却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蕴,将民间艺术的图像与新媒体结合,或者是改变民间艺术的图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审美口味,这些都是现代元素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形式。

  (三)消费文化下的受众情感需求

  当今社会商品的市场性与消费性决定了民间艺术的境地,迎合大众情感需求和审美口味已经成为了不少人追求的目标。

  许多传承人冒着摒弃民间艺术的文化精髓的危险,根据大众的情感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具体表征加以设计,使之在盲目的消费文化下畅销,而不是坚守理念,将传统文明持久性保存更久。

  这种盲目的改变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一种摧毁,但却为企业或个体经营挣得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成为不少人选择的“活态传承”方式。

  四、结束语

  民间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活态传承”不仅有益于弘扬民族精神、扩大传承规模,更有利于加强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把握民间艺术传承脉络,也有助于改变当今社会民众单纯盲目的生存范式及日益扭曲的消费价值观。

【艺术生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艺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10-08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10-01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09

论文参考10-05

研究生论文自我评价参考10-08

大学艺术生毕业论文10-01

硕士毕业生论文的参考文献10-09

毕业生论文的参考文献范文10-09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