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试论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分组交流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2 12:38:57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分组交流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

试论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分组交流艺术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新的倡导“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而高职课堂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场所。有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依赖于合理的分组方式和科学的分组交流模式的形成。探讨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分组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分组交流学习模式。

  关键词:

  课堂;学习共同体;分组;分组交流

  一种好的学习模式重视对知识的建构,使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在从机械模仿到自主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积累逐步获得经验,而不是简单地凭借端正学习态度而掌握知识。它要求学习者关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人际交往,采用互助合作的方式,通过模仿与协商,在共同学习中重新建构身份,让学习方式各不相同的学习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者逐渐对一个学习领域从无知、熟悉到精通,这种活动方式就是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

  高职课堂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场所。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在一个知识广泛分布的、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与其他学习者共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与帮助,形成多重身份,扮演不同角色,积累相关经验,从而逐渐掌握多种学习方式。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改善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信得到良好发展。而分组学习与交流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组交流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地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

  一、分组的艺术

  (一)分组前:构建协作式的分组交流环境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基础,而环境资源是学习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环境资源能够提高学习者参与共同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应当创设尽可能真实而具体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快速形成身份意识,实现意义的建构。建设理实一体化主题教室能够满足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所需的环境设施与背景要求。这种教室可以分为五个区域:

  1.讲解/演讲区。在教室前方,左右各摆放一个演讲台,引导学生进入小组代表演讲、分组主题辩论等活动;同时配备多媒体设备、上网设备等,可供教师讲课使用,以便教师将备好的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

  2.交流/表演区。在教室中央,靠窗一侧配备一张可移动的椭圆形桌椅,供学生进行协商式对话与交流;靠墙一侧留出一些空地,供学生进行一些特殊场景的自由对话式表演。

  3.学习/讨论区。配备10个可以移动的桌椅,桌子最好是四人圆桌,中心安装十字形的可以拉升和收合的隔板,拉升时便于教师安排个人学习任务,如独立思考、写作等;收合时便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同时配备个人电脑及上网设备,便于随时捕捉与开发学习与交流的灵感。

  4.背景/成果展示区。教室墙壁侧面配备可以悬挂海报等资料的背景墙或信息栏,为课程学习提供职业背景与氛围,同时便于引导学生将设计与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5.资料/道具区。教室的后墙一侧可以打做一面书柜,摆放一些专业书籍及其他资料;制作并保存一些专业模具或业务沙盘等道具,供专业描述、业务流程介绍等;同时准备一些颜料、海报纸、身份牌、扩音设备、学习卡片、翻页笔等,随时供教学使用。

  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开展各种团体和个体学习活动,让师生在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共同体互惠合作氛围的形成。

  (二)分组时:确立人性化的小组建构原则

  在一个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建构不同身份,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根据需要主动获取学习资源,并参与交流和沟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应当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原则与策略。

  1.异质分组促进成员有效合作,小组公平竞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是以分组活动为单位展开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意义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维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此外,异性搭配是分组学习的重要原则。异性学习者搭配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为男女在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这对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有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所以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类型和性别的不同,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让学习方式各不相同的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此,首先要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然后根据学习类型和性别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人,尽可能使每组都包含三种学习类型的男女学生。当某项学习任务需要某种学习方式时,具有该项优势的学生就来指导和示范该项活动的实施和任务的完成,帮助其他学生积累相关经验,从而逐渐掌握这种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异质分组有助于组内成员开展有效合作;同时,由于每个小组都包含多种异质类型,成员结构与素质相近,小组间的竞争因此也变得较为公平。这样,一个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初步框架就得以形成。

  2.就近友伴组合推动小组快速形成,成员感情加深。在异质分组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座位邻近的几名学生或者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组成小组。这样无需大幅度调整座次,操作起来简单快捷。同桌或室友由于长期相邻,相互比较了解,交流中不易产生障碍或纠纷,因而也是一种不错的组合方式。同时,可以在保证异质分组的基础上,实行友伴分组,即将志趣相投的学习者组成一组。这是因为当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目标一致时,成员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

  3.角色轮换确保全员集体参与,组员各司其职。每个共同体设置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每个成员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课堂活动,完成集体或个人的活动任务,课堂上以完成集体任务为主,个人任务为辅,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每个成员必须奉献自己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上交组内成员活动成果和活动成绩。当一个小组成员的异质属性逐渐淡化,小组成员普遍变得学习比较主动,建构意义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补充性锻炼时,小组成员的角色与分工可以适当轮换,轮流担任组长和其他不同角色,如策划、组织、记录、实施、汇报、表演等,使每个成员都从单一的学习类型转变为具有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的人才。

  4.定期重组益于学生拓宽交往,小组增添活力。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可以定期重组学习共同体小组。这意味着很多学生都要离开合作已久的伙伴,换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学习环境,重新适应新的组名、组长、组员与规矩,完成新的任务。再次适应需要时间,或许还需要改变自身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但从长远来看,定期重组有利于学生拓宽社会交往面,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同时,由于新的共同体成员由新的异质学习类型构成,其成员通过扮演新的角色,能够形成新的协作模式,快速形成新的活力。

  (三)分组后:培育互惠式的共同体文化

  良好的文化对学习共同体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一般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团队与学习共同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共同体承担了文化的延续与再生产。”共同体文化主要包括共同的愿景、信任及共同体规范。

  1.共同愿景的建构有利于形成人性化的成员行为标准。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过程是共同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共同实现的过程。共同目标的实现是以个人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的,只有在“观念认同”后,将共同体的要求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共同目标融入个人目标,共同目标才能实现。因此,起初教师应努力构建“理想的说话环境”,让师生与学生之间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共享的愿景,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体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稳定合作期间,教师应赋予共同体更多的自由与权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表现力,促使个人目标充分有效地实现;在成熟阶段,要在学习者个性发展和个人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参与共同体学习目标的制定,使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互融合,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目标的实现。

  2.相互信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共同体。

  信任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建立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的途径是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满意度。共同体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是存在冲突的,因此教师要关心学习者的心理需要,努力营造宽松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多地为其创造学习与实践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学习者摒弃偏见,建立信任,探寻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与学习者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使课堂成为满足学生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的地方,进而发挥出最佳的团队学习成效。

  3.共同体规范的制定有利于形成互惠式的合作氛围。

  共同体规范是共同体成员交流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而必须符合实际,体现学生社会化的要求,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互惠合作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不同主体创造价值、建构与分享价值,以对话为手段,通过批判地思考,进行内部协商,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标准。同时,共同体规范要凸显人文关怀,尽量多用“请”、“需要”等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词语,少用“严禁”“必须”等词语,批评与表扬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并保持生动活泼的场面。此外,共同体规范必须要发展创新。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使其得到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通过建构共同体文化,使课堂秩序从强制执行“规则”转变成主动参与“规范”,成员之间逐渐形成积极主动、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二、分组交流的艺术

  学习共同体之所以更有利于创新,是基于组织成员的无障碍交流,形成知识共享的局面。通过其他人的启发和刺激,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不断的新的“建构”,而对潜藏的创新思维进行启发。因此,应当采用恰当的分组交流策略,实现共同体成员的无障碍交流。

  (一)交流前:设计开放、真实、适度的学习任务与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要鼓励学习者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分享智慧,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成长。设计共同体小组学习任务时,应首先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任务应当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是学生能够实现和完成的,既要避免学生缺乏完成任务的能力,又要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任务应当是近期的、具体的、实用的、可选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适合展开探究式学习活动,并易于给学生以话题、策略、结构、检查等支持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个性需要,保证其学习的条理性和高效率。

  为了保证共同体学习与交流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尽量选择和设计开放、真实的任务,设计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可操作的项目教学活动,即以生活经验或职业场景为出发点,创设具体、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让学习者身处于与知识有关的具体情境中,设计适于学习者连续展开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学习方式的学习任务,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次,在项目学习的前提下,分别开展基于问题、分歧、展示等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在任务类型上,信息沟通任务可以引发更多的协商,但话题讨论更加有助于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设计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时,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辩驳性和易操作性,通过教师连续提问-小组讨论回答或小组连续提问-教师逐一解答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各学习共同体小组之间的互动;基于分歧的设计中,应通过分组辩论达到澄清思想,交流观点的效果;基于展示的设计中,应突出角色分配与分层表达。不论采用何种任务设计,都应努力实现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二)交流中:形成积极、动态、持久的互动模式。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先进的学习型组织。知识分享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途径之一。通过与别人的知识分享,有利于获得新发现,不但能知道“自己知道的”,而且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和“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忘记的知识)。知识分享所达到的效果,不是简单的二者之和,而是1+1>2。

  在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和任务布置、共同体成员展开交流时,教师对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成员的合作技能,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充分合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合作的基本技能主要有10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明、建议、协调等。在课堂学习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习者有效地倾听、记录、表达和互助等方面的技巧和技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交流,对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理解和宽容,并适当予以纠正。在一个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部交流中,应鼓励学术性的争议辩论。一些学习者在讨论中会因为观点不一与同伴发生“争执”,对此应表示鼓励。事实上,争议与辩论既可以增强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澄清思想,达成一致。因此,在共同体成员的交流中应引导学习者有针对性地互相提问,在争执中碰撞思想,拓宽思路,在总结中形成一致意见。学生有了想法不带感情色彩地立刻说出来,这种即时的思想交流既不损伤信任感,又能分享交流知识。同时,圆桌式讨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启发思维,分享知识,促进彼此交流。比如,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话题逐步自然展开、深入分析、客观总结,同时要防止学生在讨论中跑题,既能让学习者各抒己见,又能及时控制话题,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或者要求小组制作多媒体课件,就某个问题各组轮流发言,进行小组演示,然后接受他人提问,最后经过修改,形成阶段性的共同体学习成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中不断巡回,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抽查个别学生和整个团体的表现,并在成绩评定中有所体现。

  (三)交流后:并举多元、多方与多奖的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应采用多元评价与多方评价并举的方法。在任务完成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先在小组内部展开自查,然后由各组上台演示,引导各组相互欣赏,彼此评价,并由教师及时进行讲评,分享合作果实,体验协作的快乐。

  教师对分组学习的评价应采用过程与终结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核为开放性评价,不应注重“什么不应做”,而应着眼于“看到、学到了什么”,由师生共同参与,重视学生在共同体交际活动中的表现,以项目、问题、分歧等任务为核心,开展同学间、小组间的相对评价和适度竞争:既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注意个人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情况,得出形成性成绩;终结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技能水平。多维评价使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应做到评价与奖励并举,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动力。以各共同体平均分为活动评价依据,率先完成活动任务的共同体适当加分,作为奖励;拒绝参加活动者,则督促其参与,否则没有成绩;集体作弊、包庇组员的共同体则集体适量减分。决定各组成绩的关键就是能力薄弱学生的表现,于是共同体成员千方百计地帮助后进同学,从而使共同体内部更加团结,共同进步。为了增强团队信心,可在教室墙壁上以表格形式张贴小组平均成绩,展示集体的努力和进步,同时对个别落后小组施加适当的压力。同时,每月依照小组成果、课堂发言、各组帮扶情况等评选优秀小组,及时对各共同体的学习给以肯定和表扬。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体现了学习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和依赖,使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合作性实践成为可能。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分组对话与协商方法,来加强知识的分享与交流,以实现课堂的多维互动。交流方式应当多样化,包括共同体内部与之间的任务交流、辩论交流、评价交流等,多种交流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最终实现共同的学习。

【试论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分组交流艺术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热爱”教育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探讨论文(精选10篇)09-02

分组学习法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论文11-02

试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10-26

试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10-26

南丰傩面具艺术引入学前美术教育课堂的探究论文10-13

音乐教学理念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0-26

数学课堂也美丽教育论文10-12

浅谈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教育10-26

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10-26

推销技巧中沟通艺术研究的策略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