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论文

时间:2020-11-04 10:43:40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论文

  内容摘要:情感体验是钢琴艺术的首要,然而,在当下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人走入了“技巧至上”的极端,与艺术本质相悖,严重地影响了钢琴艺术的发展。文章提出通过化技为情、观察积情、感物动情、自作移情、得法生情五种方式,使情感体验回归到钢琴艺术之中,促进钢琴艺术的健康发展。

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论文

  关 键 词:钢琴 情感 体验

  钢琴艺术和一切音乐艺术一样,除某些特定的音乐内容外,表现人的情感和情绪应该是首要的,不可或缺的,无情则无乐。然而,在“技巧至上”的观念指导下,许多钢琴演奏者往往过于突出技巧表现,特别关注手指运动的流畅性和力量运用的松紧性,对作品的情感内蕴和自身演奏时的情感体验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化技为情、观察积情、感物动情、自作移情、得法生情五个方面阐述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以此求教于同道者。

  化技为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转化中来。是钢琴演奏者体验将“技巧”转化为情感的过程,即“化技为情”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钢琴演奏技术发展、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以情带声,声情并茂”①的审美要求,不但适用于声乐,对钢琴艺术而言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钢琴弹奏出的“琴声”不仅包含了钢琴技术和钢琴修养,更重要的是内蕴了带有作品内容意义的钢琴音色。在钢琴演奏中“以情带声”就是以情感为中心,用情感带动钢琴技巧的发挥和转化,使钢琴技巧脱离机械式的纯动作组合,脱离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式的动作记忆。不但要通过反复练习使弹奏动作达到迅速、精确和自如,更要使弹奏技巧不断蕴积大量的内容意味。在不断地将“技”化为“情”的体验过程中演奏者获得了审美享受,也升华了演奏个性。

  钢琴艺术区别于单纯的钢琴演奏技巧,是因为钢琴艺术的表现过程是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完美的,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过程。表演者不但要掌握纯熟的“技巧”,还应该以“弹情”为中心,不断地体验、探寻、挖掘作品内容的深层意蕴,形成音乐形象和情感。完成这个情感体验过程,首先应通过审美主体控制下的演奏力度变化、手指触键的速度变化、演奏气息的操纵、节奏和律动的掌控、指法合理有序的变化等升华了的带有审美意味的钢琴技巧,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钢琴的乐声与情感的交融,钢琴演奏方才有艺术的高度,才可能产生扣人心弦的精品。

  在构建钢琴艺术美的运动过程中,“化技为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为此,钢琴演奏者必须使钢琴技巧和艺术修养并驾齐驱、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共同表现情感目标。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动人琴声都是深层情感体验与带情的技巧相结合的产物。钢琴艺术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特别重视感染力的艺术。仅仅掌握了娴熟的.钢琴技术,远不是钢琴艺术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将钢琴技术转化为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技巧,将技巧转化为微妙的情感意蕴,赋予技巧以情感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从而实现钢琴艺术的审美理想。所以,上乘钢琴艺术都特别重视在钢琴技巧向情感的转化上下工夫。转化得好则“张弛有度、悠然自得、游刃有余”,转化得差则“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

  观察积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生活中来。钢琴演奏者若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不可能有表现生活的能力,就很难理解,或者很难从深层次上理解钢琴作品的表现内容,很难从钢琴音乐的表现中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就很难区划“技”与“情”的界限。众所周知,生活体验是指学习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人的一切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它是一切艺术表现的源泉。在艺术中强调了生活、强调了生活体验,就是强调了艺术高度。

  运用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通过钢琴表现技巧来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完美程度的能力,以及掌握和利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生动、准确的能力,是培养和构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钢琴演奏者从生活中汲取的情感愈丰富,钢琴艺术形象就会塑造得愈准确、愈鲜明、愈生动,钢琴表演在表现情感体验方面愈深刻,就愈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就愈能显现从黑白键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钢琴艺术世界和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较高艺术境界。所以,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实质是生活的综合能力,钢琴的表现能力和个人的全面素质的整合概念,它是钢琴艺术全面发展的一种标尺。钢琴艺术从生活中汲取情感体验能力的养成并非易事,并非一时,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学习、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汲取多方营养、多方知识,经不断地锻炼才能形成。

  感物动情

  钢琴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感于外物而来。这里所指的物,是指钢琴艺术表现的对象,即人物、事物或景物。是由外物引发的情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情感体验样式,常言道触景生情、“感于物而动”②便是此理。即钢琴艺术表现的情感体验是由外物引起,是由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形式和内容所提供的。钢琴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多依附于外物的刺激,在用琴声表现钢琴作品时,多用托景而抒情。钢琴艺术的心理任务就是要架起情与景的桥梁,寻觅和解决情与景的结合部,以达到情景交融。景是客观的人或物,是“实”,情是钢琴演奏者从钢琴作品内容和生活体验上产生的情思,是“虚”,钢琴艺术的心理控制就是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用以实代虚的手法,以景为基础的化景为情,以景代情,景中有情。另一方面是用求虚离实的表现手法,以情为主,不拘泥人物的原形实况,捕捉人物生动的特色,创造出神似的情感特征。中外不同的钢琴作品都爱表现牧羊女的形象。有的钢琴演奏者着重表现她的职业特色,形象逼真,手持羊鞭动人景象。听起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牧羊女;有的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着意追求牧羊女的生活情趣,使听众感受她不仅是一个牧羊女,也是一个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美丽多姿的妙龄女郎。前者着重强调了外在真实形象带来的情感体验,后者着重强调了内在虚拟形象带来的情感体验。

  自作移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自作”而来。钢琴艺术中的“自作”就是演奏者的想象、联想和创造。它是“物为我化”、自我提升的过程。常言道,自作就会带来多情。当用钢琴音响表现黄河时,演奏者便用丰富的想象力将黄河的伟大人格化、情绪化、情感化;当用琴声表现美丽的鲜花时,往往把鲜花女性化。钢琴演奏者将自我的想象、联想和创造转移成情感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钢琴艺术的深层情感体验,是达到情景相生、情物交融,激发自我情感意蕴的高水平演奏效果的必由之路。自我意蕴就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化、个性化。任何钢琴演奏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积累都是相异的,加之艺术经验、品格、流派等等不同,所以每个人对演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能相同的。正因为有这些相异之处,才会出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创造性的钢琴表演,钢琴艺术才会有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新局面。钢琴演奏者掌控了“自作”的心理要素,就可以将其深化为曲中之人,进入“物我为一”的钢琴演奏境界,使主观的情感体验与客观景物的感性形象融为一体,升华为动人而美妙的钢琴音乐。古人云:“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这段话的妙处在一个“入”字,只有心入江水才能操纵自我,使滔滔江水由我而起由我而落。古人亦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登山就好像自己的感情布满山冈,观海就好像自己的感情洋溢在海上。心胸开阔,无拘无束,与风云一起飞翔,进入“神畅”“心快”的境界。两段话有“异语同功”之妙,都是情感体验的“自作”表现,都是情从景、物中自然流出的表现。若能达到“物我为一”的钢琴二度创作境界,那是最难得的钢琴艺术的表现高点。

  得法生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从“得法”中来。所谓得法,就是音乐表现的恰如其分。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次分明的情感体验。树立“情为上,技为下”的观念,突出情感。古代人论曲往往:“曲者,勿直也。”意思是说,乐曲要婉转而有情兴,有层次、有起伏、有味可寻。古往今来钢琴家论钢琴艺术,可概括为“得法而生妙”“得法能生情”。就是说在钢琴演奏中善于审机取势,抓住转折点,利用各种钢琴技巧,大造声势,千变万化,把感情推向高潮,获得演奏表演的神趣和最佳效果。在钢琴艺术中既要叙事,又要抒情,叙事是次,抒情是主,叙事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叙事要求清楚生动,抓住情节趣味,介绍人物命运和遭遇,使趣味的悬念贯穿在演奏之中;而抒情部分的弹奏,才是作品的主旨,是钢琴表演者鲜明的情思和观点。既有爱又有恨才能感人之心。主旨就是重点、中心。抓住重点,调动钢琴表现的一切手段,集中突出地表现情感的深层蕴积,要深要透,要激起听众的共鸣。钢琴演奏的主次关系是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该集中而不集中就显得松散;该散不散必然臃肿。二是层次变化的情感体验。即在钢琴艺术表现中,突出情感的多层次变化。这些情感变化来源于钢琴演奏中的强弱、快慢、远近、浓淡、明暗。一个极弱音,可以使你屏息静气,产生强烈的美感;一个强音能使你精神振奋,为之一快;声音的力度处理,会使你感到声音一会儿来自远方,一会儿又近在耳旁,“思绪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使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在情感的色彩上,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由于情感的强度不同,是产生情感变化层次的主要原因:在喜与悲之间就有不同的变化,从大喜到微喜,从极悲到稍悲,层次多有不同,形态和色彩也就多样化了。钢琴作品的内容往往具有多层含义,演奏者的创造性就在于用不同层次的内蕴表现出情感的层次。既要使听众能够理解,又要表现得有深意、有美感、有个性。三是分寸感。把握好情感表现的分寸,见好就收,切忌作超越情感的卖弄。有人玩弄钢琴技巧,自以为高明,往往因此失去音乐表现的主体。注意分寸就是要恰到好处。京剧名家余叔岩所说的“要雄壮又要防止粗野;要灵活又要防止轻佻;要规矩又要防止呆板”就是情有分寸的经验谈。所以钢琴演奏时既要曲折多变,又要统一连贯;既要感情充沛,又要含蓄有味;既要浅中有深、平中有奇,又要亲切动人;既要以刚为主,又要刚柔相济。能放能收、操纵自如。四是表现情感的再创造,通过“自作”使情感升华。钢琴演奏者不但“技”要高,“眼”也要高。眼高就有独到见解,不会人云亦云,就会主动选择情感再创造的方式,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敢于攀高峰,敢于创造,就能弹出心中所有,他人所无的情感特色。张大千论画有三句名言:“戒浮气、戒俗气、戒匠气”,就是要防止艺术的千情一律。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一靠修养,二靠再创造。“眼不高不能越众,胆不大不能驰骋”就是钢琴情感体验的通俗总结。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是钢琴艺术的生命线,是达到高境界、高水平钢琴艺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有人穷一身之力,练就了不错的钢琴技巧,却始终没有悟透情感体验之妙,“有声无情”或“有声少情”,当然既不能感动自己,亦不会感动他人,失去钢琴艺术最值骄傲的美感特质。有人在钢琴练习时,既重技巧又不断超越技巧,“化技为情”,体察生活之真情,“感物而动”“物我为一”,入意、动情、忘我,必然弹奏出钢琴艺术的一定之妙,引导听众进入妙不可言的艺术审美情趣之中。这时,演奏者和欣赏者均会达到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高峰。

  注释:

  ①元代 燕南芝庵《唱论》所倡导和遵循的审美原则。

  ②先秦(公元前五世纪)公孙尼子《乐记》的美学命题。

【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论文】相关文章:

论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艺术论文12-12

论《良宵》的艺术论文12-11

论触键方式对钢琴音色变化的影响艺术论文02-27

关于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艺术论文03-01

论广东水彩艺术的风格论文02-13

论女性声乐的艺术研究论文02-18

论书法艺术的欣赏论文01-03

《海上钢琴师》的艺术论文03-03

论戏曲艺术的前景探求论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