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论文

时间:2022-10-01 00:31:51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论文

  五四运动是中国史上的一次寻求思想启蒙、个性解放的运动,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精神层面的改革,彻底改变文化心理结构。新文化运动自此拉开了大幕。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音乐文化建设也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音乐文化建设架构中关键一环的音乐创作,逐渐为一些热心于新音乐文化发展的音乐家所注意,新型音乐创作开始起步。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论文

  一、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条件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这种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在此之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可以算得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早雏形。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学校开始普开乐歌课,强调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的“美的教育”,这种音乐教育使得艺术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上的需求,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条件之一;其二,新文化运动中所大力倡导的“白话文”“新诗”“国语”使得许多优秀的新体诗接踵而至,这也为艺术歌曲的形成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准备;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有力推动。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音乐人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

  (二)发展梗概

  “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大多学堂乐歌选用日本或欧美现成曲调来填词,也有少部分是选用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或音乐家自己创作的,代表性的音乐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马》《春游》,李叔同的《送别》《西湖》,曾志忞的《练兵》《游春》等。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乐的武器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带着对祖国、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来许多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忧虑及对中国劳苦大众深表同情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一)题材选用上的民族性

  艺术歌曲在欧洲时表现在题材选用上,多用名人名诗来谱曲创作或填词创作,以此来表达诗歌意境的灵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没能脱离这一贯的规律和特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分别采用了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古代诗词大家以及徐志摩、胡适、田汉等近现代诗人的新体诗为基础进行创作,以此使中国诗词的意境、意蕴通过作曲家创作的灵感迸发出来,涌现出了一首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二)创作技法上的融合性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在音乐创作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高度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将其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且不失浓郁的中国特色。其一,在曲式结构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灵活采用单一、单二、单三部曲式创作手法。如采用单一乐段曲式写作的歌曲有《花非花》《枫桥夜泊》等,这一处理使得作品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寥寥几笔便将诗词的思想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采用单二段曲式写作的歌曲如《南飞之雁语》《南乡子》《大江东去》,与单一段曲式相比,不管是在诗词内涵上,还是在音乐形象上都要复杂深邃得多。采用三段部曲式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夏之秋的《思乡曲》,以A+B+A的形式,展示了对比和重复的逻辑结构,使得诗词和音乐的情感在经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后回归原位。其二,在调式调性方面,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中有关调式调性布局转换的方式和观念。例如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全曲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基本乐段组成,曲作者巧妙地运用调式调性的交替转换手法,深化了歌词的内涵,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四段都建立在以E大调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在不同的段落又恰当地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换,如第二段开始从E大调出发,但结束在其属调B大调上,经过钢琴的间奏又转回了主调;第三段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的e小调上,结束在G大调上;第四段则从同主音小调e小调出发,结束在其同主音E大调上,从而实现了主调的统一回归,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其三,在伴奏和声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中伴奏和声的选择与运用方面的经验,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中去。譬如运用构思巧妙的音型织体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的艺术歌曲《卖布谣》《听雨》等。在赵元任的《卖布谣》中,双手琶音和弦的伴奏贯穿全曲,宛如一台不停歇的织布永动机。在《听雨》中,钢琴伴奏用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来贯穿全曲,宛如绵绵细雨声,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气氛。但是,作曲家并非一味地效仿欧洲,他们还旨在突出中国元素,在伴奏的行进中,巧妙又不失艺术性地使用四五度叠置和弦来装饰伴奏效果。

  (三)旋律继承上的同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任何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都不得不对历史加以参照,否则难以生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理所当然地遵循了这条规律,即旋律上须在扬弃中完成质的飞跃,在确保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实现旋律的多样性。因此,土洋结合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那个时代不断出现。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作品以京剧西皮流水的音调为元素创作而成。《听雨》的旋律则是选用了常州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充写作而成。《卖布谣》则是根据无锡的方言创作的。这些作品形成了民族特色独有的旋律之美,这取决于作者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

  三、对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特色把握

  在歌曲的二度创作(演唱)中,艺术歌曲有别于歌剧、民歌等其他音乐体裁,有着其体裁自身的规定性和特殊要求。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多半是西洋作曲技法加上传统中国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其风格及时代特点都表明不能完全运用欧洲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须在两种唱法间寻求一个平衡加以灵活运用。

  (一)咬字吐字的灵活性要求

  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西方的美声唱法是在西洋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既要追求嗓音的完美也要强调吐字清晰,它主要的要求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发展宽广,有共鸣且表情细腻”。中国的民族唱法则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嗓音的甜脆、洪亮为主要的特征,以字行腔为特色,其中情、声、字皆要融合为一体。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字、腔、声、情、味”这五个方面上。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既不能单一地运用西洋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必须是在两者之间借鉴、吸收其中好的方法,形成适应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为了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达成一致,演唱时要字音清晰、声韵准确。唱的时候,根据歌曲的情感要求来进行字头的快咬、慢咬、深咬、松咬等和字尾的全收、半收、缓收、急收等。从这些歌曲的特点来看,它们比较强调汉语语音的吐字、咬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使之既有好的声音,又可以突出我们民族性的语音特点,达到叙事性极强的演唱效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作品旋律中运用的中国五声调式和每段的前三句在唱法上借鉴京剧西皮原板的腔调就可以体现出其独有的“味”来。在演唱时,要有细腻动人的情感和抓住中国传统唱腔中的“以字行腔”的特点,演唱时带上一点吟诗的味道。歌曲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加上一点点滑音的处理,即在字头前很快地加上一个小滑音,把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吐得更清晰、更准确,如“我”“发”“想”“慢”“爱”等字就属此列。

  (二)呼吸气息的连贯性要求

  艺术歌曲以抒情细腻见长,在音域与音高上都不是特别宽广,但是它能够细致地表达人民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都会比较精巧一些。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呼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要自然流畅,也要热情洋溢,而且还得含蓄、内在,把握好演唱的分寸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是西洋艺术歌曲与民族艺术歌曲的一个融合。在演唱上,传统的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在呼吸与气息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一时期的演唱风格,既继承与发展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也加入了传统民族唱法中的气息技巧,所以说,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呼吸气息上要强调深气息、高位置、胸腹式联合呼吸,以保证歌曲演唱的连续性与情绪的有利控制。如:易韦斋词,萧友梅作曲的《问》中,全曲是一个单一的乐段结构,旋律起伏、流畅、情绪上都比较平稳。在演唱时就要注意气息的流动,也要注意情绪的平稳,即便是内心情感似大海般汹涌澎湃,但在表现上却要平稳舒缓地演唱,在后面两个三连音的旋律进行上,注意气息要渐强,以此来表示情绪上的激动。但还是要平稳、流畅,在结尾处的“垂、吹、对、脆”都是采用前强后弱的,保持气息的连贯性,并且最后一个字都要极弱,声音落到气上,把这首歌无奈的感叹透彻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总结在“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规模地冲向古代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时候,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开始大范围地接触,外国先进音乐体系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发展中国的新音乐,同时中国的本土音乐,被激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大冲击力击垮,不但没有残破,反而审时度势、痛定思痛、兼收并蓄,其结构更趋合理健康了。它在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使欧洲音乐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现状,而且开始注意到对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和实践,以便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了中国新音乐的代表,并且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52—298.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8—59.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16—21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7—43.

  [5]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

  [6]李岩.朔月起时弄月潮[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7]包德述.中国音乐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8]秦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

  [9]陈绚.五四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爱国主义情绪[J].四川戏剧,2007(06).

  [10]唐瑰卿.简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及其演唱[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02).

  [11]金卫国.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12]曹媛.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J].名作欣赏,2011(27).

  [13]王晶晶.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新思想、新技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论文】相关文章:

中外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比较10-03

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思考论文10-10

两宋时期闽地词人结构创作风格及地域色彩分析论文10-09

民歌创作与演唱艺术表现论文10-12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10-09

谈蒙古族散曲创作的艺术风格论文10-09

普希金与徐志摩文学创作特色的异同论文10-09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风格的对比差异论文10-08

红石峡摩崖书法艺术创作及美学风格论文10-10

王勃漫游时期的诗歌创作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