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史前陶塑造型艺术探析论文

时间:2022-10-01 00:44:40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史前陶塑造型艺术探析论文

  一、陶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史前陶塑造型艺术探析论文

  泉护村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其出土的史前陶塑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时期雕塑造型实物。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陶塑在表现内容上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装饰陶塑,其中人物、动物陶塑出土多件,包括人头像两件,陶鸟一件,陶鸮面饰二件,鸮形鼎一件,均保存较完整。泉护村遗址出土的装饰陶塑则主要是在陶器上贴塑泥条、泥饼,多种装饰造型的几何纹、条带纹等构成了其形式特点。[1]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陶塑表现形式多样,总体包括独立立体的陶塑、装饰陶塑两大类。泉护村陶塑中,鸮形鼎十分突出,其塑造出了鸮鸟的头、腹、尾、足,各部分结构明确,体积饱满,立体造型形式体现出三维空间特征。泉护村出土的多件鸮面饰,是作为陶器器盖而塑造的,但其主体部分亦为立体形态,造型脱离了陶器而空间体积、雕塑结构明晰。装饰陶塑表现形式在泉护村陶塑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陶环和陶器上的刻划、堆塑纹样装饰。陶环是泉护村出土数量较多的装饰品,以几何形为造型元素,塑造了六角形、齿轮型、环体塑造花叶纹等多种造型,充分利用了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的对称、均衡等形式特点,造型美观,塑制规整且精巧细致。陶器上的刻划、堆塑纹在我国史前各遗址特别是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装饰中十分典型,泉护村史前陶塑的同类型表现形式有指甲纹、锥刺纹、席纹、绳纹等,通过对刻痕、堆塑进行简单的重复排列结合即形成多样的装饰图案。以此手法塑造的陶器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变化丰富,造型具有非常拙朴的原始装饰美感。泉护村出土的陶塑在表现内容上涉及多个方面,但立体造型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选择,使陶塑向平面装饰与空间立体造型发展,拓展了史前陶塑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雕塑艺术的初期发展形态及特征

  雕塑是在三维空间塑造形象的造型艺术形式,具有立体、实体性的体积结构,泉护村出土的史前陶塑,作为我国雕塑艺术史前时期发展的重要代表,其表现形式在各方面已逐渐显现出雕塑艺术的初期形态及基本特征。

  (一)几何形立体造型的塑造

  仰韶文化时期史前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遗址出土的此时期工具及器物,形体的打磨制作体现出的主观、主动性,石器、骨器造型平整细致,陶器厚薄均匀,器形规范,凸显出明确的线与面的造型意识。绝大多数遗址的房址均为较为规则的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平面,柱洞遗迹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平均分配[2],彩陶中则大量出现以斜线和三角形组成的纹饰,主要以三角形为中轴,两侧往往彩绘数目完全相等的斜线,多的达到十多条,纹饰中还有圆形、菱形等几何图形,表明“仰韶居民至少已有了十二个以上数的概念和几何形的知识”。[3]基于日益提高的制陶技术及掌握的数与几何形知识,泉护村彩陶、陶塑及装饰品在塑造制作中大量运用了几何形式造型。泉护村陶环的塑造即在环形外侧捏塑了六角及多角齿轮状的对角突起,既具有平面的对称性、规律性,又可通过视觉角度的改变显现出立体造型的空间变化,集中体现了几何形造型的特点及立体造型的特征。以陶环为代表的几何形立体造型塑造,将立体空间结构与平面的对称、均衡相结合,虽仅是将几何形的特征进行了平面到立体的简单转化,但其塑造了立体造型的基础形态,取得了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完成了从平面造型到立体造型的过渡,对塑造结构更为复杂的陶塑造型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二)圆雕、浮雕造型的雏形

  “圆雕是以立体的空间、结构、体积表现形象的造型形式,独立立体并能从多个角度全方位体现形象的外部结构特点及神情状貌”[4],泉护村出土的人物、动物陶塑初步塑造了空间立体造型结构,对于人头像的鼻、耳部塑造立体凸出,眼部、口部均为先塑出局部体积结构特征,而后刻画局部完成,头像的基本结构比例特征已具备且较完整。鸮形鼎陶塑捏塑出的鸟头、尾和壮硕的两足,动态符合空间结构,体积饱满,将三维的体积立体变化塑造清晰,具有明确的结构空间立体感,陶塑自身造型脱离了简单的长、宽、高基本立体形态,能够分辨出造型结构的主次及层次深度,具备了圆雕体积空间塑造特征。装饰性的陶塑在泉护村陶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在陶器表面粘贴圆饼、泥条再施以手工按压、工具戳印,其形式最常见圆饼形及平行环带纹堆塑。此种装饰以陶器表面为底塑造造型,刻划、按压肌理能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纹饰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泉护村装饰性陶塑依附于陶器而存在,具备两维平面几何对称、均衡性,又以立体的形式塑造造型,充分发挥了陶塑装饰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原始的形体压缩、层次处理,表现出浮雕造型艺术形式的雏形形态。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陶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圆雕、浮雕的造型初露端倪,但人物陶塑重点在于塑造正面形象,侧视则空间中的立体结构关系粗率,鸮鸟陶塑在塑造时以工具戳印成排有规律的印痕以表示鸟羽等,表明其陶塑虽然对整体较突出的体积有符合自然的塑造把握,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体积结构,如鸟的羽翅、浮雕的多层次变化,这些微妙而不十分鲜明的体积并未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相应的塑造方法,在立体塑造表现上还不够成熟。较多利用戳印印痕所产生的光影和简单的堆塑来表现客观对象,无疑是圆雕、浮雕形态仍处于由平面向立体过渡的特殊现象,某些方面保留具有绘画平面性特点。

  三、趋于写实性的造型特征

  写实地塑造形象要求忠实表现对象的造型结构与体积,泉护村陶塑关注形象的主要特征,人物头像对五官位置、面部结构及各种动物的动态等均予以明确的塑造,如出土的两件人物陶塑,眼、鼻、口、耳及其相互的关系模拟现实比例恰当,塑造了人物面部突出部分的高低起伏。鸮形鼎陶塑形体较大,塑造了鸮鸟伸头收翼、灵活机警的状态,头颈形体结构自然生动,鸮鸟的各部分特征塑造合理且相互衔接顺畅。出土的一件陶祖,长仅为6厘米,在处理体积空间关系时,仍准确塑造了男根的组织结构,以成熟的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对象的造型特点。泉护村陶塑写实塑造形象的特点突出,尤其是鸮形鼎陶塑、陶祖,对形象的观察深入,呈现了基本的形体比例关系,在造型上较客观地表现体积结构变化,在同时期陶塑中显得尤为突出,代表了史前陶塑的塑造水平。泉护村人物动物陶塑,体积空间均具明确的立体感并对对象的神态有突出的表现,既具有雕塑艺术空间结构、体积变化,也基本符合形象特征,尽管塑造尚不充分,但初步体现了从空间的视角全方位塑造形象的能力,忠实表现对象的写实性趋势与审美追求显而易见。

  四、塑造技法的形成及其表现

  塑造手法是雕塑艺术的具体表现方式,陶泥作为可塑性的雕塑材料,能够通过不同的手法塑造出丰富的造型变化。泉护村陶塑的塑造主要是运用手捏、压、按及使用工具戳、印等手法体现立体造型的空间结构和体积深度。捏塑、刻塑、贴塑是泉护村陶塑主要使用的塑造方法。捏塑通常用以塑造整体及重要突出的局部,如人物、动物的动态及人物的鼻部、鸟的尖喙凸起、鸟尾翼扁平造型。刻塑则运用在细节局部的塑造,如鸟的尾翼羽毛特征细节、人物的五官等,刻塑准确生动。贴塑在泉护村陶塑中是运用最广泛的塑造手法,装饰性的泥饼、泥条造型往往直接贴塑于陶器表面,以形成多样变化的图案纹样形式。泉护村陶塑同时又将刻塑与捏塑,手工塑造与工具使用相结合,具有多种塑造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特点,特别是在局部施以工具雕刻,如人物的口部塑造,鸟羽、足的塑造,用工具刻印细节特征对突出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泉护村的人物、动物陶塑及装饰性陶塑充分体现了以不同塑造技法造型的特点,手工捏塑可以直接感受到较平面的绘画更具体直接的立体空间感,刻塑、贴塑则对表现具体丰富的细节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泉护村陶塑所使用的塑造方法总体较为简单,仍属原始粗糙的技法,却能通过多变的形式、多种实用技法并用塑造造型,体现出史前陶塑在塑造立体造型手段上的逐步成熟。

  五、结语

  同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庙底沟、马家窑等史前文化遗址均有陶塑出土,这些陶塑表现出一定的审美意识,关注立体造型,借助陶泥材料,运用原始的工具和拙朴的雕塑手法塑造了鲜活生动的造型形象,表明史前时期以立体的形式塑造有形的可感知的现实形象的艺术实践活动活跃,陶塑已成为这一时期审美造型的重要手段。泉护村陶塑作为史前陶塑典型代表之一,人物、动物形象塑造生动,立体造型逐渐与实用脱离,呈现出显著的独立的雕塑造型形态,其塑造造型的同时追求以写实手法表现对象的精神状貌,虽然制作还很稚嫩,但从造型艺术的层面进行研究,十分典型地展现了我国史前时期在雕塑艺术,特别是陶塑艺术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果。

【史前陶塑造型艺术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青铜器造型艺术成果论文10-12

小学教育德育探析论文10-09

汉代院落建筑形式探析论文10-11

儿科护理重点细节探析论文10-12

茶叶企业管理探析论文10-11

坡地建筑设计探析论文10-11

转化医学的现况及困难探析的论文10-08

医院信息安全发展探析论文10-08

绿色物业管理探析的论文10-08

探析如何提升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