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中药治疗哮喘病临床应用

时间:2022-10-05 18:13:06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药治疗哮喘病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哮喘病临床应用

  【关键词】 哮喘;小青龙汤;清燥救肺汤;都气丸

  1 寒 喘

  典型病例:刘某,男,50岁。

  有哮喘史十余年,交冬必发,咳嗽痰多,不能平卧,咽喉如有羽毛轻拂,食入即吐,小便不能自禁,痰多清稀,呈泡沫状,落地顷刻化水,肢凉,脉细而弦,苔白滑。

  诊断为寒喘,治宜温化水饮、降肺定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9 g,桂枝9 g,干姜6 g,细辛6 g,五味子10 g,半夏10 g,生白芍10 g,杏仁10 g,生石膏30 g,甘草6 g,全蝎6 g,地龙9 g。

  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原方加黄芪30 g,继服10剂,服药后痰喘悉平。

  按语:寒喘临床表现为喘哮突然发作,全身怕冷,脊背发凉,口干不欲饮,咳吐稀痰或为泡沫样痰,落地则顷刻化水,面色青晦,苔白,脉弦滑。

  若患者痰多清稀如泡沫,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者,以小青龙汤加味治之以温化水饮。

  若胸闷痰多者加炒白芥子、炒莱菔子;若兼高血压者应与地龙、牛膝、龙骨、牡蛎等药配伍;若兼见咳血加用葶苈子或白茅根配伍。

  方中麻黄为中医治喘之要药,具有发汗之力,但用治哮喘,是发之而不发汗,反能喘平而汗止,故对哮喘汗出者不忌,用量以9 g左右为宜,少则无效。

  对于年老体弱兼心率较快患者应慎用。

  多与石膏匹配,麻石之比为1∶3或1∶4,既可达到治喘作用,又不会出现心慌、心烦、失眠等副作用。

  2 热 喘

  典型病例:张某,男,56岁。

  有哮喘史8年,以往以寒喘为主,近日因儿子办喜事,性情急燥,饮水少,自觉咽部疼痛,继则出现咳喘频发,尤以睡前较重,咳嗽连声,呼吸不续,痰出如肥皂泡沫,纯白胶黏难出,舌质淡,舌红少苔,脉滑数。

  根据 “肺痨吐白沫”和“肺热上焦,因而成痿“的理论,治宜滋阴益气,润肺止咳,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物组成:沙参12 g,太子参15 g,麦冬10 g,石斛12 g,阿胶10 g,生石膏30 g,杏仁15 g,枇杷叶12 g,黑芝麻10 g,僵蚕12 g,全蝎冲服6 g,甘草6 g。

  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5剂后,咳喘明显缓解,再以养阴清肺丸合桑杏汤加减治疗后痊愈。

  按语:热喘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胸膈烦闷,咳呛阵作,痰黄稠黏,排痰不爽或少痰,烦热而赤,口干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喘哮咽干口燥,咳吐白沫者,以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若咳吐痰黄自利,治宜宣肺平喘、清肺止咳,方以定喘汤加减治疗(白果12 g,麻黄9 g,冬花12 g,半夏15 g,桑白皮12 g,苏子15 g,黄芩9 g,蝉衣6 g,瓜蒌30 g,薤白15 g);若喘哮不能平卧痰少者,治以清降肺热为主,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麻黄9 g,杏仁9 g,生石膏先煎30 g,桑白皮12 g,葶苈子10 g,甘草10 g)。

  如有上述症状及肺炎者加鱼腥草30 g,山豆根30 g以清热解毒消炎。

  3 哮喘缓解期

  典型病例:刘某,女,56岁。

  哮喘史9年,每年春秋两季必发,曾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近年来发作频繁,发作时胸闷气促,喘鸣,不得平卧,甚感痛苦,在用药控制该病大发作基本无较后采用补肾法治疗,方以都气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50 g,丹皮30 g,枣皮30 g,云苓30 g,牛膝20 g,泽泻20 g,肉桂10 g,山药30 g,五味子30 g,补骨脂50 g,胡桃肉15 g,磁石30 g,上药为末,用白蜜调和,作杏仁大小丸,用制半夏9 g,陈皮50 g,炙甘草30 g研极细末,泛为衣。

  每日早晚各服6 g,坚持服药1年,停用任何药物,哮喘偶有一次轻度发作。

  按语:哮喘缓解期时,大多数病人气道仍处于高反应性,这种气道反应异常归之于肾亏,补肾培本是治疗哮喘缓解期的重要法则。

  4 体 会

  中医药治疗哮喘大多从肺脾肾诊治,对于一些哮喘经常发作,常规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常常使用疏肝法。

  喘不离乎气,肝为气机枢纽,疏肝能使一身之气机调畅,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以胸闷胁胀、情绪不畅为辨证要点,治疗时加用柴胡、生白芍、枳壳、蒺藜、川楝子等药物,根据病情调节药物剂量。

  对反复发作,症见发热,咳吐黄稠痰,心烦口干咽燥,舌质紫暗,唇甲紫绀,有杵状指出现的哮喘,多为肺气壅塞而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在方中加入清热活血之品,如鱼腥草、败酱草、双花、山豆根、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起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清除积滞,使气道通畅,减轻或平息哮喘。

  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加用穴位贴敷法,用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半夏各15 g,共研细面配少许麝香,以生姜汁调成药饼,敷于肺俞、白劳、膏肓穴上,持续敷2 h后取下。

  本法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进行一次,效果尤佳。

  总之,运用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能从气血等各个方面全面调理,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中药治疗哮喘病临床应用】相关文章:

基层医院中药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论文10-08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论文10-08

腹腔镜对妇科临床医学治疗的应用论文10-08

自制中药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0-26

观察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10-26

临床医学中药学心理学的应用论文10-08

神经学评分在脑损伤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10-26

中药芦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10-08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分析10-05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