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2)

时间:2020-12-09 13:39:20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 医学模式 中西差异 医学哲学

  循证医学是一门近十年来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兴的西医 科学 ,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是以传统为基础的经验医学的 发展 和变革,简单来说,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十分相似于中医的“据证而辨”、“审证求因”。

  1 中医、西医哲学思维差异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除了受到当时社会 历史 背景、 政治 经济 等条件的制约外,哲学思想的指导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 中国 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和西医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哲学思想中起着持久 影响 作用的是文化理念。

  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宇宙是连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通过“气”和“象”联系起来,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道德经》以及《周易》都表现了这一种思想。

  所以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也仅仅是以阴阳、五行等事物的“象”(也有人说成是“属性”)去表示它,其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经常会随环境而改变,这一特点反映在医学上,则是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都会有不同的疗法,即“同病异治”。

  而西方的哲人则认为宇宙是结构化的。

  这种思想使得人们认识事物都从微细的、具体的、静止的角度出发,表现在西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体结构的具体化 分析 ,也就是现在讲的细胞学、分子学说。

  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医学中,曾经出现过颇为相似的学说,即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

  中国的五行学说讲的仅仅是“象”,如肺的“象”是“金”,“肺金”并不是说肺是由金构成的;而恩培多克勒的认识却是具体的,如“神经由火、土和双份水组成”。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结果完全是随着 科技 的发展、由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认识所决定的,而这也导致了中西医不同的发展方向。

  西方医学在文艺复兴之后由于人体解剖的开展和对人体物质化学的分析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 细胞学和分子学说虽然相似于中国的“象”,但相比之下中医的“象”更为抽象和复杂。

  2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优势所在

  如果说连续和结构的观念对医学的直接作用决定了中西医 发展 的不同方向的话,那么从中衍生出来的系统和还原的观念则决定了医学这一门具体学科在 中国 和西方不同方向中的进一步升华。

  在中国,人们认为宇宙是个整体,所以人体的生理状况也是和 自然 环境高度统一的。

  “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在西方也出现了一种类似的且很有 影响 的占星术,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医“天人相应”思想是视人体为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生生相息,宇宙中某一部位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相应部位的变化,这是系统理念的表现。

  而占星术则认为天体的运动引起人体的变化,这是把人和自然相割裂的,就比如街上的噪音引起人的反应一样。

  所以在中医中可通过 研究 某些特殊部位如面色、舌象、脉象的变化来诊察疾病,通过望闻问联系五脏六腑出现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变化(也就是西方医学认为的病理变化),采取中药、针灸、理疗等整体 治疗 手段,达到气血和顺、阴阳平衡,使人的正气充沛、病症缓解和痊愈。

  西方医学中对人体和疾病的研究都是割裂的,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研究就是把人的器官、组织、细胞进行分解,对疾病的研究也是先把人体和病原分开,再逐步深入地讨论。

  这就使得西医走上了与中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如中医学在理解整个人体的同时,把内脏发生的微妙的病机作为诊断依据,却被后人理解为模糊化;而西方医学在精确地探讨人体内各部分细胞、分子状态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生命整体的把握,所以临床上多为“对症下药”。

  3 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

  闭合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使得中西医在认识世界和自我的 方法 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医使用闭合的方式思考 问题 ,认识世界也总是以自然 社会 为本位,改造自我以适应之。

  而在西方则是开放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本位,改造自然社会适应“我”之需要。

  这种思维方式的区别也深刻地引起中西医特别是在治疗上的差异。

  中医针对的主要方面并不是疾病而是证,是通过增强人的抗病能力调整内环境,下一番扶正祛邪的功夫,病就可以痊愈,所以有着“异病同治”的说法。

  在这中间就可以看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即增强自身免疫能力,适应天地间环境的变化。

  首先,对构成物质元素的理解不同。

  西方自然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因此,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是有个体的,是有形的。

  而我国却是气一元论自然观,即世界万物是由连续的物质——元气构成,且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气是整体无形的。

  气能托起宇宙,气能穿透万物,在人体中气能推动血液,贯穿于五脏六腑之间,成为不可缺少的物质。

  其次,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善于对客观世界加以整体理解,故在中医里有重阳则热、重阴则寒、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 理论 基础,在人体发病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中国 哲学 上不占重要地位的世界本原问题却是西方哲学所关心的。

  西方哲学认为天人各异,先辨其异,再求其合。

  其思维方式偏重于逻辑 分析 ,侧重于对自然和自然观的思索,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出各种解释和说明,思维习惯于从个体出发,故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世界。

  由此造成了西方医学以机械观点看待疾病,强调各种致病因子,过分依赖检查结果和理化检验数据,完全用仪器等理化手段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强调以局部病灶诊治疾病,着重于从微观机制上研究疾病。

  18世纪意大利医生莫干仑和法国医生毕夏分别把疾病定位于器官和组织,而德国病 理学 家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把疾病定位于细胞的变态。

  这些都表明西方医学侧重于点的研究。

  中医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运动、变化及发展的根本 规律 在于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方面一阴一阳间的相互独立相互依赖。

  只有保持相对阴阳平衡,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天人相应”不发生疾病。

  但是中医毕竟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同样受到道家儒家的影响,所以个别医者过度重视整体,忽略了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分析,忽视 科学 的逻辑推理及对具体形态、结构的认识,如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使得中医学的解剖知识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使其无法从微观方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所以在特定的科学、文化理念及哲学思维的背景中,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了中西医两大医学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这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其次,两种医学体系的理论框架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实践中新陈代谢,在吸收中重构新的理论大厦。

  第三,它们中的某些要素经过改造可容纳到另一个理论体系中去,在相互补充中发展自己,如中医已吸收西医学的化验、影像学等检查方法;西医也已经把针灸和中药用于了治疗。

  可以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交叉点与共同点,然后逐渐将其分化、发展,使传统中医学在某些领域或局部真正实现与 现代 医学的理论统一。

  同时,因为中医学中的某一证往往包括了西医学的多种病,而一种病又常常涉及到多种证,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就应该先把中西医之间的“病”和“证”规范统一化。

  西药的研究也是从分子量子的角度出发,而中医药在辨证之后往往可以因人而异制订出不同的配伍,所以中医辩证施治可以更好地为西医在整体上保驾护航。

  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某些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比单一疗法更为优越的疗效。

  中西医作为两门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体系,随着各自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互汲取与消化,一定能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走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