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

时间:2023-04-01 09:13:37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

  第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增加,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则显得迫切而又重要。

  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心理健康情况更应得到重视。

  由于民办高校其发展历史较短,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等方面尚未成熟,投入的资金、场地、人员还有体制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同时,此项工作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仍处于摸索和积累阶段。

  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而言,招生和教学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观念的落后决定了这些高校不会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民办高校普遍缺少对大学生心理恢复与矫正方面的意识,也欠缺这方面的保障措施。

  高校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不健全容易加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几率。

  3.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亟待完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化、常态化的队伍。

  但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依然存在着人员不足、专业薄弱、培训欠缺、实践缺乏等情况。

  (二)环境因素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和中学期间有明显区别,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这种生活。

  一方面,高中时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大学生活既要重视学习各学科知识,还要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大学生感受到较大压力。

  此外,如今我国的大部分“90后”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而大学是全新的相对独立的环境,学生的顾虑较多,既要学会独立自主生活和学习,还需要学会集体生活中和别人如何相处。

  假设自己适应力不强,社群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会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因素

  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

  一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是有影响的,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常常会和子女沟通,发现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二是就家庭氛围而言,家庭教育过于严格,往往会导致子女缺乏自信心,做事的时候也缺乏魄力;对子女的过度溺爱会导致子女自私、不懂合作,考虑问题不顾及他人感受。

  三是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也很重要,父母经常闹矛盾或离婚均会让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抑郁,情绪不稳定。

  四是和家庭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或勤工俭学岗位支持学业的完成,如果高校资助工作做的不到位,大学生也会有心理负担。

  (四)自身因素

  1.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卑感高。

  民办高校有许多大学生入校时就把自己定义为高考的失败者,总觉得自己不如公办院校的学生,从而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阻碍了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

  2.民办高校大学生压力大。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入校时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动机、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得当等现象,这些现象增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其次,民办高校大学生需要提供高昂的学费,因此家庭负担重更易形成压力。

  最后,民办高校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较大,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为大学生配备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他们提供常态、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吸纳心理学专业人才进入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性,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管理的具体工作中。

  要对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进行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以增强其专业能力。

  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也要不断学习心理咨询手段以及心理学知识,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心理相关知识,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技术。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远远跟不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再加上师资队伍的缺乏和教学观念的落后,并没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所以,民办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如果和谐融洽,学生也会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学校要想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首先,一定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建立完善的教育环境。

  例如,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还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缓解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其次,学校还要推动文明班集体和宿舍文化的塑造,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为大学生创建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

  总而言之,加强和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是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变化飞速,本文做出的有关研究可能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因此,希望教育界的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重要的课题,积极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为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申小莹,董雪.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05,(05):420-423.

  [4]薛敏.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2016,(06):147.

  [5]王陈,蔡宏标,钟秋亮.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7,(09).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12项一般健康问卷》对2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性别(t=6.063,P<0.05)、出生类型(t=6.282,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出生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P<0.05);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531,P<0.05),能够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R2=0.304,P<0.01)。

  由此,大学生人际关系显著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而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作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两个领域,更是具有重大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人们交际圈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困扰也必然是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一时无法适应,以及无法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不能够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造成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宋振韶和金盛华[1]的研究表明了人际关系虽然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安莉娟和王欣[2]对石家庄9所大学中的5414名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有问题所占的比重为29.18%,排在前几位的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问题。

  李丽等[3]对贵州师范大学的363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敏感、强迫以及焦虑等。

  李全彩[4]通过探讨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形成原因,得出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第一大问题的结论。

  朱君等[5]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在大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并得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够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手机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呈现出了新的一些特点,对心理健康可能会产生新的影响,这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50份,除去无效问卷35份,有效问卷215份,问卷回收率86.0%。

  男生102名,女生113名,独生子女86名,非独生子女129名。

  1.2方法:

  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它具有条目少,应答方便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测量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包括12个项目,并且采用4级评分制,得分在12~48分之间,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超过27分为心理状况欠佳。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

  该量表共包含28个项目,采用2级评分制,得分在0~28之间,0~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

  9~14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

  15~28分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总体趋势:

  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具体得分状况:人际关系得分0~8分(88名),人际关系得分9~14分(73名),人际关系得分15~28分(54名);心理健康得分0~27分(210名),心理健康得分27~48分(5名)。

  人际关系得分(11±5)分。

  总体上描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得分趋势,虽然有一些极端的得分,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

  2.2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性别差异:

  见表1。

  表明男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分成绩与女大学生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见表2。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成绩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人际关系分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2,P<0.05)。

  2.4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得出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呈正相关(r=0.531,P<0.05)。

  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为b=0.429,t=9.649(P<0.05),R=0.552,R2=0.304,F=93.102(P<0.05),得出人际关系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解释率高达30.4%。

  3讨论

  3.1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总体趋势:

  通过本研究可得,人际关系困扰较少的有88名,存在一定人际困扰的有73名,困扰较严重的有54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有210名。

  虽然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方面仍存在困扰,但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总体良好。

  出现这样趋势的原因有这几点,首先,各大高等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等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比较成熟的群体,也已经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解决自己在人际和心理上遇到的困扰和问题,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深,全社会的关注及重视有益于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3.2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在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3,P<0.05),相较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

  在当今社会,男性往往比女性要面临更多的社会交际活动,拥有更大的人际交往圈,社交频率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困扰的增加。

  并且男女的不同性格也会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男性的性格相对女性来说比较内敛沉默,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必然会出现较多的困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P<0.05),男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总体上低于女性大学生。

  产生这种差异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是不同的,传统的观点认为男性应该勇敢、坚强、有责任心。

  这种角色期待使得男性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压抑自己、默默承受,而不是及时进行合理的宣泄,长期积压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而女性大学生往往更愿意向他人倾诉以及寻求帮助,这样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3.3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出生类型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2,P<0.05),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即是说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方面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困扰,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长辈更多的溺爱,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使其在成年后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等,这种性格特点很难被周围的人所接受,这就限制了本人的交往能力。

  而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则正好相反,从小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且能够更好地锻炼了他的交际能力和技巧。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但是这并不直接决定心理健康水平的好坏。

  3.4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r=0.531)。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人际关系为自变量,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人际关系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解释率高达30.4%。

  并且在许多心理健康的量表中,人际关系的好坏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用来对心理健康进行测验。

  所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那么就有相对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定期举行一些关于良好人际关系技巧的讲座活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其次,各大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学生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与交往。

  最后,大学生自身应敢于交往并乐于交往,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概念,掌握交往技巧,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这样就能够保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从而保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①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性别、出生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24(6):713-716.

  [2]安莉娟,王欣.石家庄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22-523.

  [3]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91-94.

  [4]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7-48.

  [5]朱君,赵雯,刘增训,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65-267.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模板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报告11-09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案03-3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10-08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论文10-08

微观世界哲学问题的新探索论文10-09

小学品德教育问题及管理探索论文10-10

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