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

时间:2020-12-09 16:46:57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在社会中,高校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所以,其心理健康也备受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

  第1篇: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扩大受众群体,力求整体提升心理素质。

  但在心理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指导者受精力和时间局限深度不足,对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工作的有效性、专业度亟待提高。

  而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参与性”管理模式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期望更高。

  本文以此为研究群体,以操作简单、效果快速、倡导体验、注重分享的团体辅导模式为核心技术,以求丰富心理工作不同视角,完善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团体辅导;党员主体;心理健康

  2016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重要讲话,其中涵盖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现阶段,高校须在短期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及时应对可能产生的应激事件。

  在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系统思考分层分析,既不能舍弃医学模式的取向,又要突出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因此必须发掘大学生资源的巨大潜力,依靠学生干部完善心理援助体系。

  学生党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可作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正面辐射广大同学。

  一、影响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水平因素

  学生党员普遍对自己要求较高,有一定的自控力,成就动机强于普通同学。

  是学生群体中的领导者,师生眼中的优秀学生,晕轮效应让周围同学觉得他们凡事必定是出色的,这样的环境氛围造成了心理暗示,如实际能力不足极易造成心理压力。

  (一)学习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大学课程较为丰富,基础类课程与之前知识积累关联度较高,专业课程深度不断增加。

  同时评价学习优秀标准逐步结合全省综合类比赛、创新专利发明等。

  对于要起到表率作用的学生党员而言,思想压力逐渐加码。

  (二)原生家庭制约性格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贫困、单亲、离异等家庭现实情况,会让一部分党员内心更为敏感,在开朗乐观、为人处世、情绪情感中处于弱势,内心缺少自信,而这和平时好强不愿意服输的外在性格产生碰撞,处于矛盾阶段。

  (三)工作角色更多元化

  学生党员作为教师的左膀右臂,角色定位起点高,容易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

  同时作为学生的可靠朋友,更需要他们的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是对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展党员心理健康的侧重方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师少生多的矛盾、工作内容窄化依旧存在。

  心理辅导人员的社会团体兼职经历,实际个案处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学习操作都直接影响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步入转型期后,大学生心理面临新的形势。

  特殊学生心理困惑个性化特点显著,普通学生广泛性心理需求增加,一般科普类的讲座、课程、培训已难以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立足党员群体特点,以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

  1.党员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成长、考试、交友、实习、职业规划、就业都容易对党员情绪造成波动,并且由于角色定位的特殊,这种困惑冲突更为强烈,要及时发现、及时化解,预防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

  2.党员学生有清晰的理想目标,也容易受外环境期望值的增加而拔高,实现的难度也逐级增加,失败的概率也将有所提高。

  而偶然的失败事件可能引发对自我评价的重新评估。

  3.党员群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排解的.途径更为单一。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有心理问题时,首选朋友倾诉,其次向母亲、同学、恋人、父亲。

  而在对党员的个人访谈中,他们一般就只向外校朋友或是党员朋友倾诉为主,其他倾诉对象很少涉及。

  平时接触最频繁的入党联系人,更多是讨论工作为主,很少向老师寻求帮助,处理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欠完整。

  三、团体辅导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互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感受、体验、探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调整和改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特殊的多人参与的形式,最大程度解决了高校心理辅导领域中人手不足的困扰,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学生对心理帮助的需要,通过心理活动的专业组织,准确引导,突破较为单一的理论传播,让心理辅导和咨询接地气,通过积极关注和准确共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对辅导教师而言,能在专题教育、主题班会中引入团体辅导,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开展。

  分析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精心选择理论、方法,潜心研究技术,提高团体辅导模式针对性操作性上和具体心理教育的匹配度。

  对90后的大学生而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除了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开始接触到竞争问题、成瘾行为(药物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危机。

  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发展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

  此过程中既需要师长的帮助找到发展的路径,也需要同龄人同学的交流,来对比判断定位自身的发展水平。

  四、团体辅导在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应用中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心理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理论基础。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在人本主义看来,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所有的心理问题及困扰都是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受阻所造成的。

  因此根据人本主义的中心观点,团体辅导在平等、真诚、无条件的尊重且安全的氛围中,在一次次尝试和改进互动中,充分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潜力,启发自我探索,认识到阻碍,调动全部的能量,冲破原有的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自我的信心。

  在团体辅导中,成员都是辅导者,党员同学之间有着极其高的趋同性,相似的学科背景、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们比其他同学更能互相理解、进行沟通交流,为提供融洽的辅导气氛提供基础,发挥心理的调节作用。

  2.建构主义是实现心理辅导效果的理论支撑。

  现代建构主义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团体辅导开展中,指导教师的角色更侧重于引领者启发者,激发学员自身潜力和相互间的集体智慧,从而突破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依靠僵硬的理论出发,借助设计活动营造一定情境的背景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辅导设计的重要内容,学生党员借助他人的帮助,人际之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在互动式的辅导的过程中,学生党员之间分享知识和技能,共同开拓思维得到启发。

  整个团体辅导获得收获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修正自身理解的定义。

  (二)应用中的模块设计

  强化乐观、勇敢、毅力优秀品质,可选择小组故事会、团体游戏如滚雪球、心有千千结、情绪万花筒、风吹杨柳、巧解绳套等等。

  注重表达和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遇到困难,启发团队智慧形成最佳策略改变行为模式。

  处理负面情绪、化解心理压力,可采用意向技术进行分组疏导,团体游戏可开展创造心流、情绪的潘多拉、天才我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