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措施论文

时间:2021-03-15 10:47:24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措施论文

  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同时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医德教育,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是由于教育力量有限,开课的学期也较晚,且学生重视不够,故教学效果不显著。若是延长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培养时间,扩大教育群体,拓宽医德教育的内容并使其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那么医德教育的效果应该更显著。因此,将医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医学课程教学中,尤其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始实施,可以达到增强医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措施论文

  1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培养的价值

  1.1为《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做铺垫和补充

  基础医学中医德培养的价值首先是为《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做铺垫和补充,逐步培养学生为医者的自觉性。这也体现了医德培养的特点———长期性、实践性和潜在性。首先,人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医德的认知和行为强化都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特点。医德教育需要长期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包括校内学习期间和校外工作期间。因而,有学者提出《医学伦理学》“一贯式”教育模式。[1]在基础医学中实施医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之一,是长期的“一贯式”教育的初级阶段,起到了早期开发学生医德意识,延长医德培养时效的作用。其次,《医学伦理学》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理论,而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正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如医德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不同的医学课程中涉及到与隐私有关的知识点不同:《诊断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体更能够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胚胎学》中植入异常部位引起异位妊娠,而引起植入异常的原因包括患者的性行为和性观念,这些也是患者的隐私;《妇产科学》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出生有缺陷的新生儿和产妇等。第三,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医学技术提高的长期性决定了医德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这是因为医德与医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高尚的医德以高超的医术为基石,高超的医术以高尚的医德为动力,包括医德知识在内的知识积累过程是长期的,而这些知识转化为人的行为更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医德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明显,需要经过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价。所以,从入学开始就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和培养,每一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从不同角度增加医德教育的内容,在反复教育、循序诱导和巩固强化过程中使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医德素养。

  1.2促进基础医学教学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增加医德教育内容,增强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性,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学;且学生医者自觉性的增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中医院校中,《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学习和记忆均比较困难且不被学生重视的基础医学课程。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课程具有图多难辨、名词琐碎难记的特点;二是教师教学偏重于形态结构的讲解,忽略结构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也不重视医德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学生有重专业轻基础、重中医轻西医的思想。通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增加医德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为医者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转变思想,重视并接受基础医学课程琐碎、枯燥的学习过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培养的特征

  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培养的教学实践可以体现五个特征:零散性、具体性、渗透性、灵活性和角色性。

  2.1零散性和具体性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对医德教育具有系统性、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而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医德培养是将医学基础知识与医德相联系,是将医学伦理学中的某一理论具体化的表现。虽然医学知识是系统的,但是其中可用于医德培养的.知识素材却是零散分布的。医德培养的教学内容完全由任课教师的医德知识基础及其与课程知识点的联想而确立,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也是零星的记忆,所以,零散的医德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医学知识相联系,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2渗透性

  人的记忆一般对感性的、具体的东西更容易记住,对理性的、抽象的东西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是系统医德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少而具体,从小处着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随着课程的进展和多个课程的累积,医德知识积少成多,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为后续医德知识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在授课期间讲解一些医者的事迹,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体会和了解医者的责任和应具有的一些品质。如讲授胰腺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故事,或者介绍班廷医生提取胰岛素用于临床治疗的故事;在讲植入的部位时,引申到异位妊娠,可以谈谈医生细致的问诊和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也可以谈谈未婚患者的隐私权;学习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到临床滥用糖皮质激素的现象等。

  2.3灵活性

  由于上述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既可以由教师在讲课中提及,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如案例教学中多一项提问就可增加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在写小论文中谈谈医者应具备的品质,更多可以在理论联系临床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其涉及的内容可少至一句话,亦可稍微充实些。

  2.4角色性

  为了能够起到较好的医德教育目的,可采取道德体验方式,[2]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如提问时老师是病人,而学生是医生或护士,要求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临床问题,有时也可让学生以患者的角度来思考。如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相关知识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后,提问学生:作为医生或护士,请向患者解释,为何要禁食?为何要给患者留置胃管?患者不配合,你该怎么办?再如讲授神经管的发育异常可以导致无脑儿和脊柱裂等畸形儿的形成,作为产科护士,对这些婴儿是否可以擅作主张,不予精心护理?学生融入角色中后,学习主动性加强,不仅认真研读教材,还主动查找资料,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甚至一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至日常生后中。学习解剖学中动脉的走行及其压迫止血点,遇到外伤的同学,积极采用压迫止血法对同学进行急救。

  3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教育的实施措施

  3.1改变教育思想

  只有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思想转变。教师教学的目的从单一知识传授,要转化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并行,从思想上重视医德培养,将医德教育纳入教学设计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在老师的教学影响下,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树立争做良医的思想,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2收集、整理医德教育素材

  关于医德教育的素材是举不胜举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区分和提炼相关素材,收集和整理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素材,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通读《医学伦理学》,熟悉其内容,并阅览《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杂志,了解伦理学的新发展;其次教师应将医学伦理学的知识细化和分解,抽取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收集古今中外良医事迹和医德素材;最后是设计教学过程,将素材和两门课程知识点结合起来。可见,收集、整理医德教育素材的过程繁杂而琐碎,是化整为零和聚散为整的反复过程,也是去繁存简、深入浅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医德等医学伦理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有了更高和更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3.3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学时是有限的。若增加了医德教育的内容,势必要减少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因此,有必要整合教学内容,将本课程知识与医德内容有机结合,以达到减时增效的结果。比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中讲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时,介绍了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正是组胚学专家和妇产科医师共同完成的事迹,并简单提及试管婴儿技术的相关伦理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医学基础与临床治疗的关系,也体会到良医、医术、医德相互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学做良医。除了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现代医学模式提倡进行生命教育。]胚胎学是阐述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实现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3.4改革教学方法

  3.4.1案例教学法为医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课程知识和临床案例、生活案例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使学生进入医生、药师、护士等职业角色的扮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医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教学方法结合问题教学法,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指导,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到课外学习的拓展,既解决了学时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4.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医者之风。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教师不断地设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找错误的根源。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严谨治学、善于思考、应对突变的医者作风。

  3.5学校和医院相互配合,联合开展医德培养活动

  学校与医院联系,鼓励、组织低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活动,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医患沟通的能力。或者学校邀请一些名医,针对医德、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讲座,这些医生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更有说服力。

  4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

  如何评价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培养的教学效果,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目标、态度、思维习惯、课程考试成绩、医德认识等。其评价形式可以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同时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提倡多门课程的集体备课,既利于知识的承接,也利于医德培养的延续。所以对这种教育评价的时间不仅可以在课程结束时,还应该后延至其他学期。至于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对今后学习《医学伦理学》和从业后的医德方面的影响大小,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探索。总之,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培养既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达到了夯实医学基础,强化职业修养的目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形式的医德教育是对《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的铺垫和补充。因而,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仍是教学的重点和主体,切勿本末倒置。

【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03-23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04-11

经济学基础下公路路政治理措施论文03-18

战略视野下企业项目管理综述论文03-31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论文08-02

成人医学教育论文03-21

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08-16

价值链视野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的论文04-03

身体哲学视野下大学体育训练的价值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