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本硕连读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

时间:2020-10-30 08:40:16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本硕连读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总结本硕连读科研素质培养的现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不同学校有不同策略,大致可归纳为教学中的科研渗透、“导师制”课题小组、综述的撰写三方面,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入科研的大门,为日后临床科研实践打下一定基础。研究生阶段,更加侧重于临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训练。本文将其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以为活跃在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参考。

本硕连读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

  关键词:本硕连读医学生;科研素质

  1.本硕连读科研能力的培养

  1.1基础教学阶段科研能力培养基础教学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大体上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前沿的知识、强化实验技能、培养系统的思维方式。二是建立“导师制”科研小组,由青年骨干教师带领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课题研究。三是指导学生围绕某一前沿研究撰写一篇综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培养方法,如山西医科大学李典耕等人从“挑战杯”比赛为切入点,探讨了本硕连读学生组织团队参与科研赛事的模式和方法,也阐述了开展早期科研实践的必要性[1]。

  1.1.1教学过程中的科研渗透。辽宁中医药大学的赵丹玉等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并大力发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督促学生操作技能规范化。广州中医药大学周乐全等人在生理课教学中改革了理论课教学,通过“学导式”教学与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青岛大学于红等人改善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他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他们加强了教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增加了双语教学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大连医科大学宫德正等人在失血性休克实验教学中,使用了改进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意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科研兴趣[3]。

  1.1.2“导师制”课题小组。“导师制”课题小组的设置,是培养本硕连读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方法,各高校均有过相关探索。带教老师多是青年教师,他们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载体,将其中一个子课题交给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从立题、查阅文献、申报课题一直到结题的一系列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过程不但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挑战杯”等科研赛事奠定了基础。首都医科大学胡永秀等人也谈到了基础阶段导师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除参加导师的课题外,他们还鼓励学生在教研室现有条件范围内自主设计实验[4];安徽医科大学黄芬等人为本硕连读大四学生开展了系列科研讲座,同时结合导师负责制和学科系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科学实践。

  1.1.3综述的撰写。综述的撰写往往包含在“导师制”课题小组的培训内容中,但亦有不少高校单独将其付诸实践。西安交通大学陈瑛等人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查阅了成百篇国内外最新文献,完成117篇综述。其中5篇已刊登。学生认为撰写综述能带来成就感,并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由此认识到了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华西医科大学王雅静等人在人体寄生虫教学中,要求学生查阅近十年黑热病的诊断、流行、防治方面的10~20篇文章,并撰写综述。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5]。

  1.2临床教学阶段科研能力培养

  首都医科大学代华平等人充分发挥了导师的指导作用,在加强对本硕连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着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宋哲明等人结合循证医学的思想制订本硕连读培养方案,对短期轮转和以麻醉学为方向的硕士生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使麻醉学方向硕士生展开科研实践;首都医科大学马麟麟指出,临床导师应从指导本硕连读硕士生恰当选择课题、独立思考、重视实验结果等几方面着重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本硕连读科研精神的培养

  辽宁中医药大学的赵丹玉等人提出,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大多数同学对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应创立学术论坛、举办学术讲座、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等,以增强学校科研氛围;上海中医药大学杨琼等人指出,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本硕连读由于其自身学制长、扩招等问题,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

  3.总结

  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些方法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这个“科研体系”可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在本硕连读学生刚踏入校门的时候,用课外学术科研竞赛、社团活动等,在他们中间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让他们从大学伊始,就树立起积极的科研精神。第二步,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时时将科研作为教学的侧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科研的知识,建立科研的意识。第三步,是到了大三学期以后,可以安排一些早期的科研训练,既可以以教师的课题为载体,又可以尊重他们自己的兴趣,组成科研小组。第四步,等他们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已经初具基础,导师此时加强其临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训练,想必等到他们毕业时,科研能力已经能和“五加三”的研究生不相伯仲。

  作者:苑新悦 郝颖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典耕,顾昭明,李泽璐,任雯雯,付佳涵.“挑战杯”为契机,开展七年制临床学生早期科研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587—588.

  [2]于红,张文卿.七年制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70—172.

  [3]宫德正,孙艺平,王冬梅,付雷,吴云红,邹原,朱亮.七年制机能学失血性休克实验教学的改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6(27):10—20.

  [4]胡永秀,何秀娟,靖学芳.浅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导师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71—72.

  [5]王雅静,陈建平,刘佩娜,朱声华.医学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1,3(2):158.

【本硕连读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论文10-03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02-22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08-09

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08-08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08-06

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论文10-14

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09-11

生物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论文09-12

社团导向中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