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医学检验新教学探究

时间:2020-12-07 10:53:08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检验新教学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实践。

医学检验新教学探究

  医学检验新教学探究第一篇

  1改革的方案

  1.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非常重要,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

  基本技能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技能,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

  如现在高校普遍开展的PCR扩增、酶切、连接、转化和质粒提取等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操作即属于此种类型。

  这类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但仅有基本技能性实验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北大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讨会上说:“实验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学习实验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这是最基本的,验证则应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

  故而应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

  这类实验强调实验设计、实验思路、实验技术设计,倡导学生热爱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质。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模式由“学院型”向“实用型”的转化。

  在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疾病为主线,设计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及药物基因组学四个基因诊断领域相关的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增强了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要选择仪器和方法,这一过程就必须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观察分析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这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1.2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与见习、实习互动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不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安排分子诊断学的见习,在结束专业课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实习。

  由于分子诊断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一些教材上曾经经典的分子诊断方法已经被新的方法所取代,使得教学与临床应用的脱节也日益显著。

  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检验系、检验科“院系合一”的优势,在理论课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教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实地进行实验。

  所以,应打破原来的专业课学习后再见习、实习的模式,将实验教学与见习、实习相结合,实现与临床应用的初步接轨。

  1.3建立客观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实验教学的评估流于形式,通常是实验课后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交给带教老师,老师做出简单的评价。

  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往往简单的写一下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很少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对不成功的实验也很少能做一个合理的分析解释。

  这明显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实验教学达标评估方法应包括:(1)平时实验报告(30%),考查实验课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重点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实验考试(30%),设计多个考试题目,随机抽签决定每位同学的考试内容,进行操作考试,检测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40%),这部分内容的比例应适当地加大。

  首先,学生需对自己实验设计的基本情况、思路、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答辩,由带教老师对实验设计进行点评,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

  最后,由学生实施该实验,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实验教学考查重点和方式、方法的改变将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语

  综上,目前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缺乏应用性和创新性。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建立客观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医学检验新教学探究第二篇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细菌养成计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实践。

  这在职业教育中不算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但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虽然达到了以实践检验真理的目的,却不易为学生所接受。

  这是因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怀有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理论知识学习时的不认真直接导致实验时错漏百出,连基本的实验都做不好,谈何“检验真理”。

  虽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浓厚,但学习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理论课已经错过了,实验课又无法从头讲起,所以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想到,既然学生对动手操作更有兴趣,能否先让他们自己动手(指简单的操作,不涉及太多专业技能),待其产生兴趣之后,再让其从书本寻找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细菌养成计划就是基于以上原理构设的。

  它的灵感来源于笔者的指导教师。

  他在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生认识细菌时,先给学生一个无菌琼脂平板,学生一定好奇,会打开看看、摸摸、吹吹,这时平板上就有了细菌。

  然后用透明胶纸封好,让学生带回去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平板上长了东西。

  他们会对长出来的东西很好奇,产生诸如它是什么、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它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

  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是细菌,会比一开始就向他们阐述微生物的概念更为形象、有趣。

  此外,细菌养成计划还加入了一些步骤,如前面例子中学生只是“培养”出了细菌,并没有真正“看到”细菌,笔者在之后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单个的细菌。

  在染色过程中不告诉学生染色原理、染色结果,只是让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对于培养基是如何配制的,细菌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观察细菌用的染色方法、原理和染色结果是什么,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性质等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教材中寻找。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在组内交流。

  最后以小组形式在全班汇报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教学步骤分为细菌的接种和菌落的观察(细菌养成计划1)、革兰染色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养成计划2)、探索知识(细菌养成计划3)、心得体会(细菌养成计划4)。

  同时引入电脑游戏中角色养成游戏的一些元素,要求学生以养成对象的口吻和养成日记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2因材施教与自助餐式技能考核

  因材施教是多年来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育原则,但在中职教育中实施存在较多困难:(1)班级学生人数过多,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较困难;(2)课时非常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摸清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全面的因材施教做不到,并不代表现阶段的教育就没有因材施教的用武之地。

  职业教育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是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段里对学生进行考核。

  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有的人先掌握,有的人后掌握,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能够掌握即可。

  每个学生的能力基础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所以他们想学习的时间、掌握技能的时间长短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喜欢立刻掌握,有的学生喜欢学期中慢慢学,有的学生喜欢到最后考核前才临时抱佛脚;有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有的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有的学生先掌握这项技能,有的学生先掌握那项技能。

  而技能考核通常安排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先掌握的学生经历了快一个学期,疏于练习,所以考核时忘记了一些内容;掌握得慢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的学生考核时还没学会。

  这对于学得快还是学得慢的学生都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选择自助餐式技能考核。

  自助餐式技能考核不仅是技能考核,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技能实训过程。

  在这个技能实训过程中穿插着考核,而技能是否被掌握,掌握程度如何,以通过考核为检验标准。

  具体设想:首先确定考核项目———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包东西、倒平板、划线接种、革兰染色4个项目)和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包括pH计、电导率仪两个项目),然后规定练习时间段(假设第4~16周),

  在这个时间段内,每周二、三下午7、8节课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每个技能项目都有负责指导的“教学小老师”(由技能掌握较熟练的学生担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训练。

  而周四下午是考核时间,已掌握技能的学生(有练习次数和掌握情况的要求,满足要求方可报名参加考核)可以报名,按照报名顺序进行技能考核。

  考核项目不固定,由学生自由选择。

  每位学生有一张“技能训练/考核登记表”,学生训练完某个项目,“教学小老师”负责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登记,包括日期、训练次数、掌握情况、负责人等;学生通过某项技能考核后,教师就在该生相应的成绩栏上填写成绩并盖章,即完成此项技能的考核。

  如果学生无法通过考核或对考核成绩不满意,仍有继续考核的机会。

  自助餐式技能考核的训练时间、考核时间、考核项目都是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安排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能力基础和兴趣爱好的要求。

  尽管不能算是纯粹的因材施教,但也具有因材施教的部分特征。

  并且这样的技能考核,在方便学生的同时还保证了技能掌握率,因为它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通过考核,一次不通过就再练习、补考,直至最终通过。

  从而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岗位要求的必备技能。

  “技能训练/考核登记表”还包括一些调查内容,如学生通过某项技能考核所需的训练时间,通过技能考核的考核次数,对该项技能的难易程度评价,对自己掌握情况的自评,在技能练习或考核过程中的一些感想或建议,等等。

  教师可以此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水平以及所学各项技能的难易程度。

  3小班授课与小组模块制授课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其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完善。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它也暴露出一些缺点。

  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现在的班级授课制逐渐倾向于小班化,例如欧美国家,一个班不超过30人,师生也非规规矩矩地分坐于讲台上下,而是随意散落而坐,师生间毫无隔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交流、引导而非灌输。

  小班授课的好处不言而喻,目前我国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效仿,并将班级授课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

  笔者曾经亲身体验过类似的小班授课,其氛围确实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大不相同,学生的积极性更易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但小班授课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却很难推广。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多,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校舍和师资条件进行小班授课。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类似于小班授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并将这种小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称为小组模块制授课。

  首先,把一个大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约8人,类似于一个小班,每个小组选两名负责人;其次,在空间上,座位也不再是传统的排列方法,而是每个小组围成一个单独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小组与小组间隔一定距离,互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