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网络征文比赛

时间:2022-10-03 10:41:33 征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网络征文比赛2017

  网络征文比赛作品之酒 驾

网络征文比赛2017

  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红字写就的座右铭:“严于律己”。每当我看到它,就会想到那次酒驾!

  同学聚会,难免以酒助兴。每逢这种场合,我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可是这次,我一坐下,就感觉到气氛有点不同往常了,不单是我们最敬爱的刘老师在场,而且还脱了外套耍起老小孩儿,非要和我们一醉方休。无奈,喝吧!好在离家不是太远,路况好、还没交警。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转眼拾斤一壶的酒尖就见了底。 看到一圈人都醉眼朦胧,自觉自己说话舌头也是直的。心想趁自己现在还算清醒赶紧走吧!站起身来,顿感头重脚轻,手扶着墙深一脚浅一脚的,总算坐在车里,手握方向盘,心里不住的叮嘱自己,今天不比往常,千万千万要小心,坚决不挂五档,车速不能超过60迈.虽然心里清醒,在倒车出库的时候,还是挂倒了路边一块广告牌。

  车子一上路,我就感觉今天的人车比平时都格外的多,而且都是急匆匆,仿佛家里都有急事似的,我左躲右让,总算是上了国道,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终于可以开快点了,挂上五档前进啦!国道上今天的车不算是太多,但速度都很高,没有一个司机按规定行车,对面行驶的车辆往往要跨过中心线,仿佛是故意逆行,我知道自己今天喝了酒,只好尽量靠边行使,躲开他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终于到家了。一下车,我就长长的舒了口气,顿时站立不稳,身体左右摇摆起来。在儿子的搀扶下刚躺倒床上,电话铃就响了起来,我闭着眼摸起电话报平安:“我、已平安到家!”急促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你是到家了,可老梁把车撞到树上了,就在离你家不远的路口……”闻听此言,如炸雷轰顶,顿时醉意皆醒。

  一边忙让儿子、儿媳前去查看,一边赶忙给老梁家里打电话。电话那边的梁夫人闻听此信,一下就跌坐在沙发上说不出话来。

  这次车祸,好在人没啥大碍,但老梁的车子却几近报废,花掉好几万块钱才修好。

  从此后,我的书桌下就有了这个座右铭。

  一个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对自我的挑战,不要轻易的放纵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网络征文比赛作品之乡村记忆

  巷

  撑着雨伞,冒着春雨,从一条条小弄堂穿过,遇到熟悉和更多的不熟悉的村里人,童年少年时代的那些故事也一一被唤醒,空荡荡的房子,冷清清的雨巷仿佛有了生命。

  时间好像被压缩了。满地跑的鸡鸭仿佛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可探出门口的脸早已不是当初的人。走过一个叫“胡忠堂前”的地方,是小时候一帮伙伴飞纸牌,打玻璃弹等玩耍的空间,无论忽晴雨。

  一条老而狭窄的弄堂,曾经是村里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一年积雪在弄堂堆了几尺深,我们踩着自制的高跷从这儿“跋涉”,不用担心摔倒的,两边的墙是最好的扶手。

  村中一处被称为“三大街”的开阔地,周边的一间老房子开过供销社时代的小店,在这个小店,小时候我们打过酱油,买什锦菜和酱瓜,买百雀林,买过一分钱两根的牛皮筋,等等。这里还保留了几间完整的老房子,这样的房子,在整个村子也不多见了。

  井沿已经剥落,但水依然清澈见底,一口井已经有年头了。以前是周围的几十户人家共用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冬天井口就往外冒热气,会有很多人在此捣衣、打水,井边热闹得很。而如今,井也老去。

  年轻人大多住到了村外围新建的“洋房”,村中心的老房子大多由老人守着,这些老房子在不知不觉中破败、消失。

  巷,记忆中的年岁

  河

  雨水打在河里划起圈圈,一条两头尖尖的小船在淅淅沥沥的雨中静静地停泊着,状似独木舟的小船是村里人用来捕鱼的,记得以前的船是木质的,闲时要维护,接缝处要嵌进石膏之类拌的细麻丝,船身要用桐油厚厚地涂上一层。现在的是水泥浇铸的。横贯村庄东西的小河,上流不知道从哪里发源,但下流汇向了皂李湖水系,向外还连着曹娥江。

  没有自来水的年月,村里的生活用水主要靠这条河,取水的人一定早起,担着水桶到上流的埠头取水,这时河面还轻轻地泛着蒸汽,取水人会用桶轻轻地荡开水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挽上一桶、再挽上一桶,而后挑回家。

  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会有水缸,河里取来的水在水缸里沉淀、储存。这水就成饮用水了。河里的鱼虾和螺蛳不少,鲫鱼、鲤鱼、白条、鲢鱼、胖头鱼、汪刺鱼、河鳗、甲鱼都能捕获。

  这河平时脾气温顺,但到了暴雨季节,水能泛上两岸,满上埠头,这时,村里就忙碌了,大人们用渔网捕鱼,孩子们轧热闹。两岸的河堤在春天长满艾草、马兰头等野草,秋天则是成片的芦苇。河堤以外就是成片的庄稼地。田里的作物和景色随季节变化。如今,河岸被一个一个工厂隔断,有的河道成了工厂的私家内河。在村里已望不到这条河到远处。

  河,望不到头看不见尾

  庙

  村的东边,掩映在树荫中的红色建筑是禄泽庙,不知建于何时,村以庙名。在我懂事开始,庙被作为了村里两个生产队的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和农具。庙的西厢房还曾办过一个加工厂,有一台磨粉机,一台轧米机,一台轧糠机,村民的粮食和饲料都在这里加工。

  庙前的空旷地被用作了晒谷场。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春种夏收一季,夏种秋收又一季。每当农忙,庙里庙外就一片繁忙景象。农田里刚刚脱粒的稻谷被源源不断地挑到晒谷场。

  挑谷担是重体力活,只有年轻力壮者才能胜任,晒谷场的活也不轻松。混着稻叶的谷子需要通过筛子筛,风车扇等程序才能分离开来。然后再在晒场上晒干,即便是夏天这样的烈日,也要晒上好几个日头,而且每天还要勤反面。秋天晒的时间就长了,比如糯米是晚稻,要晒成糯米的形状,起码需要十多个秋天的太阳。

  晒稻谷,还靠天公作美。夏天如突遇暴雨,就要赶紧抢收,要不稻谷就要泡汤了。秋天如遇阴雨和台风,水稻在稻田里就可能倒伏、发芽。收割回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晒,也会发芽,这样收成就业大大打折扣了。所以对农民而言,宁可忍受酷热,也不希望遭遇长久的雨天。

  阴雨连绵的年景在我的记忆中遇到过多次。这时生产队的负责人就要愁眉不展了。庙里储存粮食是暂时的,等到稻谷入仓,一部分作为征购量出售给粮站,一部分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作为口粮。

  一般而言,早稻多出售,晚稻多作为口粮。禄泽庙介于村庄和田畈之间,所以还是农田里干活的村民的避风港。夏天多暴雨,不像春雨这样柔柔绵绵,夏天雨来,往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煞是惊人。秋天则多台风。所以禄泽庙还是来不及返村的乡亲的躲雨之处。

  农闲时,庙又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晒场上溜铁圈,转陀螺,跳橡皮筋,村里没有比晒谷场更空旷的场地了。最有趣的是在雪地里诱捕麻雀,因为这时麻雀会到庙里觅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禄泽庙作为仓库的功能也渐渐结束,后来曾一度在庙里办过村里的羽毛厂。之后,庙的香火日盛,有人起兴募集资金,把禄泽庙修葺一新。再后来,禄泽村被规划成为工业园区,村里的千亩良田成了林林总总的工厂和宽阔的马路,工厂的围墙围到了庙的背后。

  听说也曾有人动过庙和庙前一片村民自由地的念头,不过办厂之人最讲究风水了,只有建庙,哪能拆庙呢。禄泽庙就这样保留下来了,还列入了市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村的西北角,曾有个后庵堂,也曾作为别的生产队的仓库和晒场,而如今在视野所及的地方已见不到它的影子,可惜了。

  庙,幸得保存下来的粮仓

  树

  在东桥外,一颗扇形的樟树已经静静地竖立了100多年,根部以上的树身要两三人才能合围。这颗樟树在我看来可以算得上是禄泽村的标志物。

  我小时候,树下有个条石台阶组成的河埠头,为村里的男子沐浴专用。当时农家没有淋浴的设施,家家备有木制的大脚桶,女子就用这种脚桶关起门来在家里沐浴。大老爷们就不同了,就直接在河里洗澡,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就是沐浴专用埠头。

  夏秋的傍晚,这个埠头就热闹得很,田间劳动了一天的男子,都会到这个天然的浴场痛痛快快地泡一泡,兄弟三、爷儿俩,一拨一拨地来,在河里舒展一下身体,洗去满身的汗水和泥土,洗去浑身的疲乏。大伙儿在水里光溜溜地聚在一起,还能说浑打科。

  河水不深,最深处也不会超过2米,河底基本没有淤泥。村里的男子不会游泳的屈指可数,谁要是不会游泳,就会被嘲笑,被称为秤陀。所以这点水深难不倒大伙儿。村里的女子都自觉回避,这是约定成俗的。

  埠头的对面也有埠头,是洗洗刷刷用的,偶尔也有冒失的女子此时来挽桶水、洗个拖把什么的,对面的大老爷们就会起哄,一定让她尴尬得面红耳赤。

  如果说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傍晚是一个浴场,那么中午就是男孩子们的泳池了。夏秋天,水是男孩们的最爱,既可以嬉耍,又可以躲避酷暑。那些年纪小的不会游泳的摸着埠头的石级玩狗爬式,年龄大些的水性好的就在深水处打水仗。

  樟树伸出的一个长长的枝干,离水两三米高,成了天然的跳台,树皮被大家踩得光溜溜的。大家常常排着队爬上樟树,轮番跳水,胆大的爬上更高的树杈,纵身跳下,胆小的则两手攀挂在树枝上,脚底都快踮到水面,轻轻落下。大家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常常泡得手指的皮肤都发皱。

  一个夏秋下来,不会游泳的孩子也成游泳新手了。而如今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已经不复存在,河里的水也不适合游泳了。紧靠樟树,修了一条与河道垂直的四车道公路,树就在公路桥脚了。树下河埠头和沐浴的场景成了记忆。

【网络征文比赛】相关文章:

征文比赛作文04-11

读书征文比赛10-08

禁毒征文比赛10-26

征文比赛范文01-13

宿舍征文比赛12-08

网络文明征文11-17

征文比赛作文通用04-10

征文比赛活动总结04-27

征文比赛活动总结10-16

足球比赛征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