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时间:2024-05-23 18:21:56 秀雯 征文 我要投稿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精选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征文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那要怎么写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精选10篇)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1

  何为经典?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一是影响力。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二是时间性。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三是广泛性。我所理解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为何阅读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是近一百年来,常常被人们提起的问题。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谓文化软实力被学者们不断宣扬,而阅读传统经典,弘扬中国文化,正是这种软实力的必备内涵。

  1923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二是,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也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们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或许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然而,在美国,习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关注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大卫·丹比谈到母校坚持开设这类课程的原因时说:学校很清楚地知道,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些经典著作名单。学校试图通过它组织和教授这两门课的方式驱除这种污染。首先,阅读常常是艰涩的,对当代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且校方坚持认为它是必要的。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阅读哪些经典?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方面不可能不随着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突显我们自己的个性。而许多这些推荐的书目它往往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困惑的结果。我没有时间来多讲,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些经典,没有时间做一个结论。但,我想跟各位说:读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还为了文化的传承和自我品格的塑造。最后我想说,不管你读什么,我希望读书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2

  经典是什么?我们分开来讲,经则是长久,经常。那典就是模范,典范,所以经典就是长久的典范经典就是人类历史长城中那些名人的足迹,他折射出哲人的光辉,照耀着圣贤的谆谆教诲,它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那至高无上的智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怎样做人,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宁静以致远”只有日夜阅读这些经典,才能拥有广阔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对于读书来说,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拓宽我们的知识境界,才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让我们认识这个五彩的大千世界,周恩来同志说得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位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生命因读书而润泽!

  联合国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而这一天又是纪念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所以又是别具意义,读书,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捧起书本,就是抓住希望,就是走向理想的第一步!!

  同学们,大家请不要叹气,因为每叹一口气,就会少一分自信,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携手走进读书的宝库,让我们身边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3

  我爸爸的床边有几本书是他经常翻看的:《论语心得》、《帝国的惆怅》,还有《红楼梦》、《围城》等。爸爸说那里有好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典。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为中华子孙不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为此,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少年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业做完了看一看,睡觉前读一读,还真的有些爱不释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时候爸爸就说过:儿童诵读经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广度和理解力;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成长。

  的确是这样,读这些经典书籍使我的词汇量增加了许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讲话的时候还能经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读这些书的时候仿佛能聆听古代圣贤的声音。犹如和古人对话,好似春风化雨,潜自有润。

  在我们北苑小区的围墙上,书画家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经》刻画在上面。走在围墙边,古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眼前,圣贤就像朋友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对我们谆谆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虽然对《三字经》和《论语》的一些话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长大后会慢慢地理解的,读读背背,还是朗朗上口,虽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经典文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四书》、《五经》、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我还小,读的少,但我还是有机会读一读;虽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绝大多数还是被现代人批判地吸收。经典是处世哲学,是伦理道德的`指向标,更是人生前进的明灯。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不能在业余时间整天用拇指玩手机、用鼠标玩游戏。我们应静下心来,读些经典,发扬国学,继承和发展中国灿烂的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4

  流水般的光阴匆匆流去,身边的槐树又刻上了一圈岁月的痕迹,转眼间我们已迈入初二这个新环境中。校园变得熟悉,同学变得亲切。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身体上成熟了,心里上也逐渐长大。这一切都是老师们的辛勤努力的结果。如果说我们是一株株向日葵,老师便是那光芒万丈的太阳,照亮我们,给予我们希望;如果说我们是一位位旅人,老师便是那亲切的向导,指引方向,领迷失方向的我们走向正路;如果说我们是一辆辆汽车,老师便是那有力的汽油,带给我们动力,让我们继续前行。

  不同老师具有不同的风格,就像蘑菇有各种各样的斑纹。

  黄老师是幽默搞笑派。我最喜欢的是她欢快的语调,上她的课,同学们总是特别轻松。黄老师喜欢讲笑话,她习惯把同学们的名字编到各种应用题中,这样我们对这些例题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时她会和我们一起笑,露出一排牙齿,略带着黄色的光泽。在欢笑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黄老师百倍的付出。她总是很用心的做课件,一些难理解的几何体,她会花大量的时间做成动画,使我们更好的明白和理解。

  王老师是教导有方派。作为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投入了无限的爱与关怀。当同学的成绩有下降时,她总会及时的找他们谈话,了解情况,还帮忙分析试卷,对错的题目进行解答和温习。也正因为老师无微不至的教导,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才能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当同学们犯错时,她也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教导他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能走上歧途。即便某个同学一次次犯错,她也毫不厌倦,决心要将孜孜教诲铭记与于我们心中。

  应老师是超级严格派。在所有老师中,应老师待我们是作为严格的。她不允许我们忽视学习的重要。每天,她都会对交作业的情况进行登记,没交作业的同学必不可少的`被她劈头盖脸的骂一顿。每次的作业,她都要审核2遍,一次是完成情况,一次是订正情况,每次都会看情况打分,好的给予表扬,差的给予批评。在她眼里,作业不认真做和不做一样不可原谅。但我们知道,应老师越是严格,越能体现她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要求。

  至于毛老师,我们主课中唯一男老师,就是综合派的吧!他严格,上课时不允许有人讲话,打断他的讲学;他认真,当课代表没空时,他会帮忙统计作业;他开朗,有事也会给我们讲讲笑话。这种捉摸不透的个性,让同学们都不敢在毛老师的课上捣蛋。

  不同老师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爱我们的心,正是因为有他们携手同行,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正是因为有他们与我相伴,我们才敢扬起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来之际,然我们送上我们最真挚的关怀:老师您辛苦了!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5

  当今时代,经典作品的“吃香”程度已逐渐亚于流行作品,但经典著作那一缕缕幽香仍是难以挥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经典就如醇厚的葡萄酒,让人回味无穷。它没有流行作品的新奇与刺激,却有沉淀下来的智慧与涵养。与经典同行,方能宁静自我,找到心灵的慰藉。

  培根曾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经典的书籍便是这“思想之船”的'精华,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读孔子才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读鲁迅才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读莎士比亚方可触碰到西方戏剧华美瑰丽的月章星句。经典之作,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沉淀,它引导我们叩开纷繁的世俗大门,让我们不至于茫然失措。

  每当一本经典好书飞上案头,我的心总是愉悦的。心静的时候,便是我最好的读书时刻。那些从作者心里流淌出的文字,如花朵般艳丽,绽放着芳香与优雅。经典作品那宁静的外表中有着丰富而激烈的情感碰撞。那些或华丽或素淡的文字,领我尽情地体悟藏在平淡中的种种绚丽灵魂。那些令心灵为之震撼的文字旋律,润物无声般浸透在我的心底。

  最爱的是经典古诗词!不管是在梧桐树下,还是在护城河边,她都会留下幽幽的倩影。她出现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街头;她出现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西湖;她出现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山路上,她出现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漫天风雪中……

  在经典文学殿堂中,我们读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孟子;读到了赤壁之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读到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读到了“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

  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吧!读一本好书,我们的心灵会满载而归,我们的灵魂会得以洗礼,我们的思绪会得以沉静,我们的人生思想都会为之提振,得之升华!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6

  一人走在路上,却始终感觉身边有一个人陪伴左右,一回首,原来他的名字叫做“经典”。

  河流中有一艘小舟漂过,舟上一名白衣的中年男子,饮着酒,观望着两岸层叠的山峰,听着猿鸟鸣叫,满意地点点头,再饮下一口酒,吟道:“两岸猿声啼不住,经舟已过万重山。”这名白衣男子正是“诗仙”李白。

  走进一个村子,村民欢天喜地地抢着接雨水去浇地、洗衣。原来是昨夜下场大雨,使家家缸中积满水。一户家中,一位农人喝着茶,仿佛回忆着夜晚的“及时雨”,让地里的禾苗更青,山上的野花更红。于是他提起毛笔,一边写一边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竟是“诗圣”杜甫。

  走到一条江边,这就是当年的`“江东”,一个女子望着滔滔江水,看着对岸,几声叹息。“霸王别姬”的场景似乎浮现在眼前。她在岸边来回徘徊,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位女子就是李清照无疑了。

  转眼间,一座座宫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紫禁城,明清几百年历史,一一在我面前闪过,短短时间,我就看到了两朝的大起大落,看到了一篇篇经典的佳话。

  又是一眨眼的时间,紫禁城变成了间砖瓦房,我走进里间,桌上放着一本本的书,《朝花夕拾》,《故乡》……啊!这是鲁迅先生的家,一本本经典在我手中翻阅,竟然连他的第一篇,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都有,何况是原文!三味书屋的读书,西瓜地里的刺猬仿佛就在昨日。

  我又一步步走在路上,手往身边一搭,竟搭空了,我猛地回头,“经典”早已不见踪影,但是中国五千年的经典仿佛在路边一一闪过,我饶有兴趣地看着身边的一切。

  忽然间,我恍然大悟,这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经典。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经典同行。每件事,每一物恰似都被传唱过,都在各种历史的烟尘中成为的经典,被人们永远铭记。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7

  国学—我们中华民族的浓缩,有着高深的内涵。有的引人思考,有的给人启发,有的赐于方法。

  记得有一次,我们玩藏东西,分为两组。一组藏,一组找,找的那一组不准看,藏的那一组不能在规定范围外藏东西,不可以放在自己身上。输的要帮赢的干一件事。我分到找的那一组。要找的东西是三颗大玻璃球。藏好后,我们开始找。我心里想:玻璃球又滑又反光,一定不会藏在树上和地面上。那就只能埋在土里了,还会分散着埋。于是我重点找被松动过的土,并且去挖,每一处我都挖了大约十多公分。但就是没找到。“难道是我猜错了?”我不禁怀疑起自己来。“那一定是他们他们故意松土来骗我们!”我没有坚持,只能认输让他们把玻璃球拿出来。然而玻璃球就在我挖过一个坑的下面一点点!唉,我为什么不再向下挖一点儿呢?我要是多挖一点不就赢了吗?真恨自己啊!为什么、为什么……这不正像国学中学过的吗?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国学还教给我很多知识:温习旧的'知识会得到新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等等。让我学到了很多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国学真是一个好老师!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8

  书是花,看书能闻到花香。那淡淡的书香带给我知识,带给我快乐。

  小时侯,我不识字,但喜欢看连环画,特别喜欢书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当我看到阿凡提智斗强盗的故事时,非常高兴。白雪公主、丑小鸭、狐狸和乌鸦……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甚至在睡觉时还会梦见书中的图画。

  渐渐的.,我长大了。我喜欢看书。每当我拿到一本书就会专心致志地看,有些书我拿起来就放不下——着迷啦!有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到台州书城买书,我发现了新的连环画《天眼》,立即拿来看,一下子看入了神,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三本。爷爷看见了,高兴地说:“好的,好的。”每晚睡觉前,我都要看一会儿书才肯睡觉。

  一眨眼,我已经是五年级了,课余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没有丢掉每天早上读古文学国学,每天晚上睡前十分钟看书的习惯。我闻着那浓浓的书香,自得其乐。我读过的书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大学》《中庸》《论语》《孙子兵法》等课外读物。书使我学到了知识,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我想到海伦凯勒,她就会给我勇气和力量、信心和希望。

  我读了《弟子规》,知道了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我读了《大学》,知道了做人要以修身为本。我读了《中庸》,知道了“过犹不及” “恰到好处”的道理。我读了《论语》,受益匪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天学习,经常复习,记住了知识,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感到快乐,这就是“不亦说乎?”书,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散发着缕缕清香。

  是书香时时刻刻陪伴着我,陪伴着我快乐成长,陪伴着我的梦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9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它蕴藏着一种别的国家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经典。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待经典的话,那么就只有经历过风雨的`经典名著才能来展现其风采了。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名著,作为知识的源头。中国自古流传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典册,一直以来都是知识分子必读的书,从而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特色。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会得到收获。通三国,可知天下地理与运筹帷幄之道;晓红楼,可了解人心,善于与人交流;谈水浒,可知如何为人处事;看西游,可养自我之高尚品质......

  可以说,经典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了它,中国将失去美誉;没有了它,中国人就没有了知识源头;没有了它,中国将黯然失色。与经典同行,就是与知识同行,让我们一起去品读、享受经典吧!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 10

  书能让人增长智慧,书可以告诉你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读完一本书,就像挖掘出了一片财富。书就像你最最忠诚的朋友,每天它都默默无闻地陪伴着你,给予你知识,给予你快乐,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你智慧和生活中的启示。

  我是个爱读书的女孩。小时候,因为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所以我两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很注重培养我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给我订了《幼儿画报》、《大灰狼画报》等。幼小的'我虽然看不懂那些字,但是画报上美丽的图画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我开始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画报中的故事,而我像一只饥饿的小羊羔,贪婪地享受着“美餐”。那时候的我很快乐,也很幸福。从此,我便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对阅读如饥似渴,所以,醉心阅读让我得到了回报。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懂得运用书中的好词佳句来写作文。因此,我的作文水平一直名列前茅。每次作文评点课,都是我最期盼的时刻,当老师把我习作当做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时,我对书的依恋更深了。于是我的想象力更为自由地驰骋,这一切都源于读书,它是我进步的阶梯。

  现在,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阅读。除了阅读家里征订的报刊以外,一有空,我就会到书店转转,挑上几本喜欢的书,与书中的主人公交上了朋友。瞧,因为阅读了大量的书,所以我不仅认识了杨红樱笔下的聪明又淘气的马小跳、性格坚韧的梅小雅、内心敏感的假小子戴安;还认识了吴承恩笔下顽皮机智的孙悟空、功利憨厚的猪八戒、严格执着的唐僧、忠心耿耿的沙和尚;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还从中吸取了战胜困难的力量……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的确,好书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还可以打开你的心扉,帮你实现梦想呢!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乘坐书做的船,一同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让我们与书香相伴,与梦想同行!

【与经典同行的教师征文】相关文章:

与经典同行教师征文10-01

教师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04-16

与经典同行征文09-08

与经典同行读书征文12-30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1-08

与美同行征文12-29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04-25

与法同行的征文10-01

与美同行征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