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家风家训教师征文

时间:2022-10-06 20:11:37 征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风家训教师征文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家风家训教师征文:

家风家训教师征文


 

  家风家训教师征文【1】

  20XX年1月27日,我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年近八旬的父亲在我守护了一夜后终于停止了呼吸。

  父亲是9天前的凌晨突发脑出血而病危的。

  想想头天晚上还和我大口的吃饭,大声的聊天,几个小时就不省人事,我的眼泪就不住的流下。

  母亲是第一个发现父亲生病的,父亲强烈的呕吐惊醒了睡梦的母亲。

  她一开始还以为父亲像平时一样咽喉发炎嗓子有痰,于是推了几下。

  无反应后,立即打开房灯,看到父亲已经吐了不少。

  母亲已被吓得变了声音,腿也不听使唤。

  但她还是坚强的走到我的房门,把我叫醒。

  我立马起身来到父亲床前,看到父亲的状况我感觉大事不好,因为父亲已经呕吐出很多分泌物,食物只是少部分了,多数是颜色昏暗的液体。

  我急忙擦去父亲嘴边的分泌物,并试图撬开嘴帮他清理。

  但父亲的嘴已经撬不开了,而且分泌物不断的被吐出。

  我现在做的只能是避免父亲被自己呕吐的分泌物堵住呼吸道而窒息,心碎感觉应经产生。

  后来,妻子叫来了救护车,父亲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不能陪床的我在家属休息室默默的待着,期待奇迹的出现,期待我家庭梦想的实现。

  然而,现实还是给了我沉重的打击,父亲因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

  安排完后事,我陷入了极大的消沉之中。

  父亲在世的往事时时出现在眼前,每一点回忆都让我泪流满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吃饱饭是父亲最大的家庭梦想。

  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是80后们难以想象的。

  听母亲说,我家人口多,口粮都成问题。

  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自学了一套瓦匠的手艺。

  虽然累、虽然苦,但帮别人家盖房、砌墙、抹灰,尽管没有工钱,但毕竟带出了一张嘴,母亲做饭时就略显从容。

  遇到稍微富裕的人家,收完工,往父亲兜里塞几把细粮,姐姐们就可以改善一顿。

  分田单干后,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的变化,饥饿这个词语未出现在我这个接近出生在80年的人的童年记忆里。

  每口人都分到地,姐姐们有帮父母干农活的,有哄孩子的,父亲就可以在农闲时给人家干零活。

  由于父亲的手艺好,好伺候,所以,活一天接着一天的干,几乎没有间断,有的人家甚至要预约。

  虽然父亲不主动要工钱,但大环境下,主动给工钱的不在少数。

  这部分钱父亲回来交给母亲后,饭桌上吃顿肉丸饺子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那时大米在农村可是稀罕物,父亲帮一户抹房顶,那家给了些大米。

  晚上,我在姐姐们的怂恿下,央求母亲把本来预备招待客人的大米做成了饭。

  开水真神奇!略显灰小而扁的米粒在它的煮沸下竟然变得又白又长,抓一口放嘴里,那可是今天的孩子体会不到的香。

  那天,再加上母亲破天荒的炒了鸡蛋,我们接几个狼吞虎咽的一扫而光。

  父亲说:“将来得让孩子们天天吃上大米饭、炒鸡蛋!”这句话让我含着米香高兴半宿。

  90年代初,家庭生活越来越好。

  可新的问题出现了,姐姐们依次出嫁了。

  虽然嫁妆不多,但劳动力的缺失让父亲和母亲的劳动量加大。

  五姐和我同一年考上师范大学和师范学校,高兴之余父亲加倍的劳作,以供我们姐俩读书。

  那几年,我家的生活水平有了下降,吃的喝的比在市场经济下富裕起来的其他农户差不少。

  除了寒假,父亲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

  但父亲很乐观,跟别人说:“等闺女和小子毕业后我就不用这么干了。

  ”我也暗下决心,毕业后不再让父亲整日劳作。

  我家在那时供两个孩子读书却没和别人借一分钱,也算一个奇迹了,那全靠父亲的勤劳和母亲的持家。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父亲不能再给人家干瓦匠活了,但自家的农活始终没有扔。

  我在下班之后或休息之日都会和父亲下地干活。

  地种少了,是我和姐姐们努力的结果,我每年都劝父亲不要种地了,因为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不需要父亲再劳动了。

  可父亲不答应,只是把大部分地流转出去,但房前屋后还是自己种。

  在父亲心里,地不论产多少,都会贴补家用,会让我的担子轻一些。

  直至父亲去世的前的3个多月,78岁的他还挥动铁锹平整土地,为明年的耕种做准备……

  或许,父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不再劳作了;或许,父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还会劳作。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作为一个负责的父亲,他一直梦想着他的孩子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勤奋的劳作便是他实现家庭梦想唯一的手段,这也足以托起整个家庭的梦想。

  我想,勤劳,我应该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教师征文【2】

  人都说“校有校规,家有家训。”

  但是一问起,家训是什么,却又理不清头绪。

  我的家里,却一直有一套家训指引我向前。

  一、尊敬长者,以孝为先

  每天爸爸妈妈要告诉我,要尊敬长者,孝敬父母。

  每天吃饭的时候,爷爷都是坐在最中间的,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爷爷先动筷子,我们才可以吃饭,每天,全家人都容在浓浓的亲情之中,也都处处体现着我们对爷爷的孝顺与恭敬。

  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孝敬父母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还有所有的老人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嘛。

  二、修身养德,以礼待人

  妈妈教导我说,女孩子,要淑女一点,别整天疯玩,而我却没有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只凭一面之缘,也许你会觉得我是个很文静的小姑娘!不过在家里,妈妈还是很严格的要求我,教我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有礼貌,以礼待人。

  我们的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想来很重视家教,妈妈曾跟我说:“现在对你严家管教,对你未来的很多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

  她还说这是家风,如果不重视家风,很难想象未来的我会走弯路,她想可以创造一个温馨、节俭、有情感、又认真学习的氛围。

  三、拂尘养性,以净为本

  妈妈很爱干净,每次放假回家,她只要看见家里有些凌乱,她就会暴跳如雷,逼着我把房间打扫干净,直到达到她的标准为止。

  虽然过程很不喜欢,但每当看到一尘不染的房间,成就感、舒适感油然而生,经能让我们心境平和,更自在的生活。

  四、多读所思,以书丰蕴

  妈妈每天的叮嘱有时候让我觉得有些烦,可她却又能耐心为我讲述一个个令我平静下来的故事。

  记得上次,我问她,家风有什么用啊,她给我讲起了谢瓒的故事。

  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

  谢氏的第一代叫谢瓒,当过三国时代魏国的典农中郎将,是一个主管屯田事务的中下级官员。

  他最大的功劳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创了谢氏家族重视书香、重视读书育人的家风。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儿子谢衡当上了“国子忌酒”,史书上称其为“硕儒”。

  此时,谢家的文化底蕴已经很厚实了。

  后来代代人才辈出。

  甚至除了“一门两代四公”的盛况,谢氏家族已登上名门望族的巅峰。

  纵观谢氏家族的兴家史,应该认识到,“雅道相传”正是谢氏的家风。

  “外不寄傲,内有琼瑶,如彼潜鸿,拂羽云霄。”

  妈妈说,这是一种儒雅高贵的气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度。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时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重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我们,她希望把我培养的更加懂事,更加奋进。

  正是这种家风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看书,有一天我在《家训》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包公祖孙三代都是克己奉公,廉洁守法,深受老百姓爱戴得清官。

  包公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

  包公次子包绶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

  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他物。

  包公之孙包永年廉洁自守,死后了无遗蓄,连丧事都是亲朋出资办理。

  后人评价:“包公言传身教,子孙居官清廉。

  在《家训》中,包公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我曾在想,包公子孙为何能做到居官清廉?是包公包公以身示范的家风影响了后辈子孙,也是他留下的《家训》教育了后辈子孙,这也不断印证了家风的重要,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

  看了这些,我开始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

  后来,我又看了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的故事,以及杨家将,曾国藩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而我们常常听到的卧冰求鲤的故事,也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树立良好的家风形象。

【家风家训教师征文】相关文章:

家风家训的征文10-09

家风家训征文11-06

家训家风征文11-23

家风家训征文12-13

【热】家风家训征文09-24

家风家训征文【精】09-24

【荐】家风家训征文09-24

家风家训征文【推荐】09-24

家风家训征文【热】12-13

【推荐】家风家训征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