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家风家教征文

时间:2022-10-26 10:28:56 征文 我要投稿

家风家教征文

  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下面是几篇家风家教征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家风家教征文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的那一刻,他(她)就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他(她)的喜怒哀乐、健康与成长都与我们的家庭息息相关,当然,如何去培养一个孩子便成为我们家庭终身的必修课。

  家教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是洗煤厂的一位员工,也是一名宝妈,从我做妈妈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她还很小,对她的教育从未停止过。

  宝贝未出生前,我提前给宝贝买了国学机,计划从小培养她对中国国学的认知,因为我深知现在国学对孩子的重要性,里面的家教风也体现的比较明显,比如《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谨信”,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孝顺,孝顺父母,对于孩子,我们父母就是榜样,我们以身作则告诉她什么是孝顺,不随意辱骂父母,更不能打父母,在外工作要多回家看看,回到家要帮父母多干活,我们的举动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这也会让孩子形成好的家教。

  我姐姐是老师,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这为我照顾自己的宝宝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俗话说吃有吃相,坐有坐相。

  吃饭前要洗手,不能看电视,一家人坐在餐厅里,高高兴兴的用餐,吃饭的时候长辈先动筷子,不能乱夹,不能自己爱吃一样就使劲吃,学会分享,吃完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碗筷。

  这也是家教表现,这样孩子能形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对她以后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因为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好多都是独生子,所以自私自利是现在家庭孩子的通病,好多孩子都没有家教,不会分享,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自己吃喝玩,还要抢别人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分享,可以自己做出举动,让孩子学习。

  礼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要学会礼貌,见面打招呼,受人帮助说谢谢,做错了要说对不起,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教会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会养成承担责任的习惯,不会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这也是家教,助人为乐,乐于奉献。

  姥姥姥爷从小就教导我“承前祖德勤和俭”,让我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姥姥他们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头,可却一直没有明白节俭是什么,总觉得它好像离我很远。

  直到我9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我深刻地了解了节俭的含义。

  那天,妈妈叫我买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钱交给了售货员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进我的衣兜里,还把找的一角钱塞到我的手心。

  回到家,我把醋递给妈妈,顺手便把那找回来的一角钱丢进了垃圾桶。

  妈妈问我怎么那样做,我说:“一角钱留着有什么用,什么都买不了,还是扔掉算了。

  ”妈妈说:“那可不行,一角钱虽少,可也是钱,只要聚少成多,它将来就会是一大笔钱。

  你要学会珍惜和节俭。

  ”说着便把那一角钱捡起来,放进了一个小盒子里。

  从此,我便和妈妈一起往小盒子里放零钱,我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节俭,总的来说就是珍惜已有的物品,尽量让它避免损坏。

  同学们,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呢?是和我家一样的勤俭持家,还是有其他良好的家风?不论是什么,都请你把这些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吧!

  家教,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教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

  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

  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和《曾子杀彘》的优秀家教故事,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注重家教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就是告诫那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于是像孟子、岳飞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便在这样的家教中应运而生。

  家教,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

  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棍棒底下出孝子”、“传男不传女”,已被岁月的流冲走,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

  中华民族文明的脚步正在新时代的家风中稳步向前!

  家风家教征文范文【2】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

  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

  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

  我们应该遵守这些家风,做一个守规矩的人。

  2013年7月,我从一个女儿成长为一个母亲。

  转眼三年过去了,嗷嗷待哺的小毛头也已经长成了满地打滚儿的小伙子,三年里除了建立起了良好的母子关系外还有家规。

  记得周末的一个中午,我带着儿子一起在外用餐,餐厅服务员拿了店里的一个小汽车给儿子,他抬头看看我,我示意他接受,于是他高兴地说了声谢谢便开始玩耍,餐毕,我提醒儿子穿衣服准备离开,他急忙说妈妈,等我一下,我看到他找到给他小汽车的服务员并递过小汽车说:叔叔,谢谢你,还给你。

  服务员说:哇,你还会拿回来还给我?儿子说:因为这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能把它带回家。

  服务员摸了摸他的头说,你真有礼貌。

  这一切我看在眼里,心里感到一阵欣慰,儿子回过头来对我做了个鬼脸,我冲他微笑,我想,无论他未来能走多远,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他少摔跟头少走弯路的根基。

  家风家教征文范文【3】

  着实不知如何开篇点题,总觉得无论怎样叙述都显得俗气。

  其实,面对此主题长些时间,就有了主意。

  我想写一写我的母亲,写一写母亲对我的教育。

  在我看来,家风家教是文人眼中可述可书的文字,也是普通人家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家庭式文化积淀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存在形式。

  说起来,我并非书香世家,直到我祖父一辈才真正的感染些墨水味,但父亲极不乐意被禁锢在校园里,中学未完便辍了学。

  那时祖父罕见的愤怒,笤帚、鞋底,对父亲加以棍棒,但还是未能挽回父亲的“倔强”。

  当然,这种“倔强”是家庭里绝不提倡的。

  祖父生长的年代极苦,吃穿住行都是难事。

  听父亲说起,他小的时候和祖父挤在一张不到一米五宽的小木床上,直到父亲出外打工,这种情形才算有了了结。

  祖母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纯粹的农村妇女,文化教育就全落在祖父一个人身上。

  在这种缺吃少穿、住苦行难的日子里,都是老两口带着四个孩子一起坚持下来的,后再加之祖父的文化熏陶,便多少有了些文人的涵养。

  说白了,家风家教即乃父母之风、父母之教。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起我的母亲。

  我常夸赞我的家庭,皆源于家庭本身的教养。

  我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甚高,确都是通情理的人,家常道理更是分的明白。

  自小家里种菜种瓜,常赶集售卖,从没有一次缺斤短两的情况。

  母亲是出过大劳力的人,懂得农村人挣钱不易,几乎每次都会把斤两给到最足。

  赶集摆摊是辛苦的,常遇到些不公的事情,比如说蛮不讲理的买家、收摊位税的人。

  那些蛮不讲理的买家会恬不知耻地抓起摊位上的蔬菜瓜果塞到已经称好的方便袋里,还无理取闹的说:“恁这都是自家种的,多给点也赔不了”。

  母亲看看那人,笑而不语。

  反倒是其他通情理的买家会替母亲说话:“人家自己种的也得花工夫啊,你自己回家种上,就不用出来买,还省得你麻烦了”。

  那人不搭话,脸涨得通红,悻悻然地起身走了。

  而收摊位税的人,都是些集市上的地痞恶霸,是蛮不讲理的人。

  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到摊位前,像一只只神气的大公鸡,披着怪异的“五色鸡冠子”,穿着与集市上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奇异服饰,尖刻地喊着:“恁这个五块钱”。

  “俺一天也卖不到五块钱,再给少点吧。

  ”那人开始还价,语气里似乎是在央求。

  “你要是卖不到五块钱,就赶紧收摊子走人,省得俺动手。

  ”他们神气的像个皇帝,都不正眼看一下那人。

  那人无奈地摇着头,掏出钱来极不情愿地递给他们,嘴里念叨着:“给给给给给......”,他的脸涨得通红,尴尬笼罩了他的全身。

  “大公鸡”猛地接过钱,嘴里碎碎地咒骂着,瞥一眼摊位后边的那人,转身离开,继续用同样的语调收着钱。

  这些人是极其不讲理的,根本没必要给他们讨价还价,说多少就给多少,省得难堪。

  母亲从不和他们打交道,说五块就给五块。

  那时我记得清楚,母亲每次都从自己亲手缝的小口袋里翻出五块钱,头也不抬,手一张就给了他们。

  母亲巴不得这些人赶紧离开我们摊位,省得妨碍了自家的生意。

  一直以来母亲都是如此。

  母亲不是强势的人,也不会像很多农村女人一样,敢于在街上叫骂。

  我小的时候,像母亲这样的人总少不了在村子里吃些亏。

  毕竟农村人文化程度不高,无理取闹的人便多了起来,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

  这些事情母亲总是忍让着,不予争执。

  母亲分得清大事小事。

  对于她来说,这种小事母亲是不愿与人争执的,毕竟多说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