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毕业论文

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10 09:11:58 政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

  摘要: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对隐性课程的特征、存在领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因素去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办法。其中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和重视。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菲利普·W·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中明确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现代教育理论对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早期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实证化,追寻教育活动的可控制性和中立性的价值倾向的一种反映。事实上,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具有价值性的实践活动,试图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很困难的。因此,有关隐性课程的理论实际上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探索领域和时间研究的空间。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还刚刚起步,对隐性课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各执一词,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一)内容的阶级性。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无不体现着社会或国家的整体价值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菲利普·W·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规定、常规,学生必须在满足的延迟、欲望的打消、工作的中断中才能理解和适应它;第二是“表扬”,即班级中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使得学生尽力与教师和班级所要求的价值保持一致;第三是权力,班级中的权力结构和差距是班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首先从适应班级的社会结构开始。根据杰克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是一个社会规范同化最强的环境,价值学习、社会化等方面是隐性看出的主要内容,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二)方式的隐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隐含在各类显性课程背后,在各种学习活动与环境氛围中都有渗透,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含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一般既受学生原有生活学习经验、情感体验的影响,又受到所在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是学生个体在环境的直接作用下,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不是简单地按照个人的理论或观点而形成的,在隐性教育设置的环境下,受教育者本身能够根据情感需要,选择那些自认为符合需要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这样就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个体也就相对容易内化成社会所倡导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感知来对其进行影响的,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注重以情感来动人,以情感来育人,起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的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里面。同时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通过不断地消化、吸收和改造,逐渐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在隐性教育环境中,个体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就会持久地作用于内心,并且很难改变。

  这种经过融合的思想将会对个体的人生产生持续影响,并促使个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隐性课程存在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直接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这三大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也就相应地主要存在于上述三大领域。

  (一)学校课程领域。在学校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第二种是其他课程及教学存在的偶然出现的和不可预知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存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在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科课程、各科教学和活动课程都会设定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隐性课程可能与这一目标大致相同,也有可能产生相异甚至相反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领域。校园文化领域的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方面暗含的思想道德影响。学校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基本的物质条件。设施比较齐全、环境优美的学校容易提升学生的士气,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否则往往让学生有挫败感,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另一方面是学校空间位置关系。假如学校行政办公楼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而教学空间相对被冷落,这样学校实际上在进行权力至上的价值观暗示。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距离、讲台与课桌的高度关系也都体现了学校在进行平等或不平等,民主或专制的教育。学校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隐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精神风貌,主要包含校风、班风、人际感情、心理气质等等。这种精神文化环境可能是有形的也有可能是无形的。受教育者处在一个精神风貌较好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并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对地来说,不良相似群体的示范作用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精神或道德水平的降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环境方面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隐性课程能起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信息化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五花八门且参差不齐。

  积极正面的信息能够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食粮,促进他们的进步,消极负面的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正确引导变得非常必要。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氛围、建筑风格、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进行。

  (二)使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持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想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他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稳定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情感感悟和亲力亲为的生活实践,这同时也符合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发展规律。隐性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一般是从受教育者的感性心理体验开始的,如他们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等,这个过程渗透着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意志。由于隐性课程渗透于受教育者的一切活动中,因而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坚定的思想观念,教育效果也更加稳固和持久。

  (三)平衡和改善学生个性。在现代社会,由于大学生隐私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内心往往隐蔽着很多问题和心理困惑。这些问题教育者往往不容易发觉,且仅仅靠显性教育或理论灌输难以有效解决。而通过隐性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有朝气的、积极的文化氛围,并渗透进去许多有效的教育元素,相应的可以改善有关问题,甚至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大学生长期被这种氛围熏陶,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感应,有利于平衡和改善大学生的个性。

  (四)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脱离了这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法产生也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并与社会生活脱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势在必行。把思想政治教育植于隐性课程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时代气息,既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进行,也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课余生活中进行。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问题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能增强,也能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佘双好,著.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

  [2]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2003(09).

  [3]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02(22).

  [4]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概念的界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5]李延青.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9).

  [6]李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探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

  [7]魏贤超,著.现代德育原理[J].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111.

【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惩罚教育研究论文09-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论文08-30

高校档案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论文09-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思想论文08-0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论文11-23

关于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10-25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9-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考论文09-07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