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在“李约瑟难题”之后读懂中国的科技精神

时间:2021-01-28 20:47:36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在“李约瑟难题”之后读懂中国的科技精神

  摘要: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要探讨一个民族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来,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在哪里。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论文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精神

  诚如“李约瑟难题”解之多维与难,行文一开始就需面对一个难题:中国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或者是: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什么是中国的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甚至曾经被人质疑,也或迄今为止依然被人质疑的“中国古代是否有科技”都成为了这一难题正向解答的绊脚石。然而,历史传承的力量终究在淹没着一切为生存而忙碌的人们所不应该具有的怯弱和自卑,尤其在这一东方古国,所有的人文的与科技的造化都将其意义指向人生,并在历经风雨患难之后一同酿就出千年文明。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顾历史并由此展望外来之时,古人传承给我们生命精进的那份从容依然在策人果敢前行,策我们坚定地去切近“和平”,去寻找“和谐”,去契机“和”的宇宙最高统一之大化精神。而当下这正闪烁耀眼光芒的一切延承历史的科技文明,依旧在散播着中国科技之于人生意义的卓越辉煌。

  一、沿人文之路寻找中国的科技精神

  古人一开始就赋予了中国古老科技丰富的人文情感,这全然是由特定生存环境下引发的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所决定,换句话来说,古老的中国科技在发生之初就渗透了古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和思考。

  科技是什么?科技的意义是什么?科技的精神又在哪里?在“和谐”这一新世纪的时代语境下,我们再也不能拿科技创作的风云突起和蓬勃生辉来去定义一个民族应有的科技精神,或者任何时代都不该如此盲目地去比较和结论,尤其置于这样一个远古的生命脆弱的懵懂年代。惟独生命,包括生命的消逝与浅尝苦难,最能启发人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并由此实现了在生命的焦虑意识下来探求生存之道的勇气,从而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武器。神农尝百草的民间故事兴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它正是这一探求生存武器的生命态度与“身体伦理”的道德价值的最好印证。所以,要探讨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来。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有不少学者曾经指出:“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拿来做鞭炮烟花娱乐,而欧洲人却用它来做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用来看风水,而欧洲人却用指南针来航海,发现新大陆。”[1]这一几近“格言式”的对比往往被当做闹剧来让“幽默的”中国历史“传唱”,孰不知,这个所谓的“幽默”,究竟是在嘲笑着谁?科技造化的功用和时代精神是从来不会让科技本身成为历史的“替罪羊”,何况科技的创作往往又都是发生地那样平朴和自然,以至我们任何违犯人类历史和谐进程的驾驭都成为了对科技本身的最大亵渎,甚至让历史从此不能消停在烟火之中,如此以来,有何科技精神可言?

  当然,回答“中国的科技精神是什么?”这一问题远不该如此简单,暂且可以将其分为二维来解读,一是中国科技在解决生命与生存难题上(包括技术手段对应的精神领域)从来都不懈怠于彰显出精进态度,包括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探索精神更是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大手笔;二是中国科技若同中国人文一样在致力于通达宇宙的“和”的最高统一,“和”,依然是中国科技的审美品格。

  “万物有灵”的意识存在是中国哲学的第一道灵光,从这个时候起,古人就开始了与自然的对话。关切自然,通达生命,在自然中寻找生存之道是科技生发的活水源头。“古代中国的天象记录堪称世界一绝,拥有一系列堪称世界之最的文献,早在4000年前就注意观测和记录天象。”[2]这是解读自然的伟大成就。非但如此,中国人文还赋予给了科技创新以丰富的生命情趣,让科技造化时时惠及给人身体的、甚至是精神的存在价值,而这一科技通达并赋歌精神境域的神话在今天还依然被视做为中华文明的奥秘。诚如古老的“占星术”和“相地术”,以及演变到后来的“风水”,这些都是古老文明的活化石。从《易经》到《山海经》,中国科技中有了地学,中国古人寻找出了生存法则,科技对话着生命、通达着宇宙。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位端着罗盘的风水师正穿梭在山林之间,寻找着生命宿地。这图景是朴素而祥和的。中国科技的创新和独到之处在于它在满足人类生存的身体需要的同时丰富了精神世界,譬如一部《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书的同时又是神话学和宗教学的经典著作,这一现象在中华文明史上举不胜举,在建筑学上体现的犹为突出。中国建筑主张天人合一,以人工巧夺天工,而“听天”这一建筑思想又让许多西方学者很难理解,例如位于首都北京的天坛和鸟巢,这是中国科技对人文的理解,对文明的传承,对“和”的契合。

  中国古老哲学中的“致中和”思想赋予了中国科技创新“活”的灵魂。“‘致中和’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的机械设计师们就是以达到‘和’与‘中和’为最完美的目标。”[3]中国科技史学者刘克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致中和思想及其方法的成功应用时举例到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群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履中蹈和,掌握天人,可见炎黄之裔善作多元综合——即‘致中和’思想的思维方式,也是‘致中和’思想在工程技术上应用成功的结果。当然不止是编钟,包括建筑、医学、农业等,无一不包含“和”的最高统一。如果说维系生存之道是中国科技创作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追求“和”、“和谐”则是中国科技创作的价值尺度,中国科技的精神也正在于此,它始终以“和”来调试着人类生产生活,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不仅是身体的,而且是精神的。再拿中国的瓷器制造来举例。“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比意大利威尼斯开设的第一家瓷器工场早2000多年,素有‘瓷器之国’之称。”[5]这一科技工艺无疑是中华文明的大手笔,科技不仅提供给生命以新的需求,而且优游着人类的精神情感,全然荡漾出一个审美世界。看那大气雄浑的“唐三彩”,绘纹飞动,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甚至是先秦时期的青铜饕餮,都无不强烈地促人去感受生命,去理解人生,去把科技成果的身体享受与精神体悟巧妙联结起来。

  置于这样的历史之中,我们再也不能将科技理解得纯粹,再也不能将科技霸主地位确立以及与此相关的非人道主义科技手段的“精湛”应用水平考量纳入到科技精神的定义当中来,科技精神的定义需要重新思量。

  二、将科技的与人文的一同指向人生

  像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一样,中国科技展望和平,伴随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国科技也遭遇过挑战、蒙受过苦难,然而历史终究不会放弃涌动生命精进态度的传承的力量,新世纪的中国科技尤显蓬勃生辉,在祖国大地散播光芒。这光芒是温暖的,因为它依然折射出“和谐”、“和”的最高统一,依然坚定地注视着生命,诠释着人生。

  行文一开始就谈到: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指向自己即是指向生命,指向人生。

  中国科技史中最付盛名的莫过于医学,我们称其为“中医”,浩瀚的中国医学典籍与医学文明正是中国科技考量生命之重的有力论证。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养生之道,注重颐养性情。人生恍如沧海之一粟,生命苦短,如何保全这一苦短生命便是一个科技难题,而中国科技又无一不将其技术直接对应到生命本身。精湛的医术是用来解决肉体苦痛,这是再也实际不过的科技造化。发达的中医是中国科技之于人生始基的生命意义的见证,之所以享誉千年在于中国科技从来没有懈怠过对生命的探究,而这一伟大的科技成就正是对生命的礼赞,非但如此,在保全了肉体本身的同时还丰富给人精神世界的愉悦。比如中国的“太极”,是养生之道,又是“和谐”生命韵律的自然体现,在这里,人和自然是统一的,科技和人文是统一的,科技和人文作为中国文明的两只翅膀,承载着中国历史步入新的辉煌。

  在这里我们也无法避开“李约瑟难题”所引起的对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反思,进而来寻找出中国科技之于人生的意义。英国的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6]这一问题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而许多答案又都将其指控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近现代中国的人文理性,却在答案之后很少返回来去追问科技创作本身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人生意义,追问科技存在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科技从来都不是霸权主义者的征服工具,也不是反人道主义者的生命武器,它一开始就带着生命的良性,带着温热,带着对和谐的向往,起码在东方文明中心的中国是这样。而西方世界震撼中国的.“坚船利炮”却始终被看作是这一时期来最具历史感的信仰般的科技,孰不知,这个时候的科技已经失去了它本真的原始味道,或者说科技本身承受了太多罪责,反倒成了替罪羔羊,在这纷繁复杂的充满战火硝烟的科技里,我们再也不能将其描绘成为一种精神,并称之谓“科技精神”。而在战火硝烟的背后,沉浸在人文启思下的中国科技却依然褪不去生命的颜色,需要艰难地来应对生命难题。如此而言,“师夷长技以制夷”[7]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科技思想便是对这一违科技行为的伦理和技术批判,而维系生命和展望和平,更是中国历史惠及给中国科技的道德境界和价值理想。这无疑是平朴而自然的。

  科技精神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要具有生命立体感的,是要关切生命和关注人生的,科技的一切目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究竟要归结在人生意义的历史责任之上的。一切违背人类文明和扭曲人生价值的科技创作都将成为历史车轮前行的绊脚石,势必要被历史的车轮所粉碎,惟独维系生命和惠及人生的科技创新才最具有生命力,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成一股力量,这力量就是民族历史前行的推动力,是民族文化的文明光环,是民族精神的科技魂。

  当下是一个科技创作空前繁荣的时代,中国科技蓬勃生辉,倘若正如“李约瑟难题”所指出的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消沉了近三百年,那么新世纪的今天,中国科技便是要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再放光芒。“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政府声明:‘中国航天的成就属于全人类!’中国人开发月球是为了缔造更高层文明做出了贡献。”[8]相信违科技的历史灾难与悲剧必将被锁进尘封的记忆,中国的科技精神也必将以它的人文情怀温暖一个新的世纪。历史赋予给中国科技与人文的神圣使命在于通达宇宙精神,追求“和”的最高统一,让科技的与人文的一同指向人生,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也是中国科技创作的历史法则。

  注释:

  [1]黎松强.张学先编著.解"李约瑟难题"看现代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16.

  [2]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国科技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1):9.

  [3]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11):279,280.

  [4]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11):294.

  [5]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国科技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1):65.

  [6][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

  [7][清]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8(11).

  [8]黎松强.张学先编著.解"李约瑟难题"看现代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41.

【在“李约瑟难题”之后读懂中国的科技精神】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论文03-21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10-18

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06-01

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章程12-09

骑士精神在英美文学中的衍变05-31

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的中国电影精神02-18

新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衰退倾向02-01

我的价值在中国演讲稿10-17

中国电影精神艺术论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