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互补之儒道与大学生人生观之养成

时间:2022-10-07 20:58:3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互补之儒道与大学生人生观之养成

  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大学生人生观的论文,大家快来看看吧。

互补之儒道与大学生人生观之养成

  导读:内容儒家和道家的先哲们,毕其终生,塑造着各自的理想人格,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启迪作用。本文从儒学讲道德、重进取和道学贵自然的角度来研究儒、道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以期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契合与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型人才。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道家理想人格,人生观大学生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政治领域、道德领域产生激烈的碰撞与矛盾。这种现象,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但是,市场经济引发的负面效应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的淡化,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实惠性的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屡现,甚至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稍不顺心或遇些微的挫折和打击,动辄萌生轻生念头等等。针对这些人生观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可否运用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圣贤们的聪明智慧去开启现代大学生理想人生观的大门,正确解决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茫然和疑惑?回答是肯定的。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制约人,人改造社会。今天大学生们所遇到的诸多疑虑和困惑,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个人内在的和谐更是不容忽视。只有身心健康的人,他才能有效地、成功地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这两大学说的先哲们,毕其终生,致力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塑造着他们所理想的人格,其中凝聚着他们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成为世代为人们推崇的思维和人格道德规范。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相伴相随,在发展中相互诘难,实现互补,共同推进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的发展。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中华国粹中不吝扬弃,为我所用,教育和启迪我们的后人。

  一、讲道德、重进取,儒家学说的教益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用“仁”来概括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中庸》)“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是说人当有其“仁”,人的“仁”就是爱人。然何以践“仁”?曾子概括为“忠恕”二字。所谓“忠”是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自己在社会上要站得住,同时也启悟别人,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通达了,也要帮助别人,让别人也通达。以广博的胸襟对待他人,将推己之心推之于外,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谓“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主张在为人处事时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这是一种宽厚的爱人态度。论文参考网。“忠恕”之道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是个体交往所必须遵循的最普遍原则。不仅如此,儒家也重“礼”。“礼”是对社会成员具有外在约束力的一整套习惯、法规、仪式、礼节。“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仪表。“仁”是礼的灵魂,“礼”则是表现“仁”的形式。《颜渊》中说:“克已复礼以为仁”。为了达到仁的境界任何人都应该努力克制自己的言行。恪守社会责任,并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论文参考网。《论语》有此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已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已”的目的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安人”,“安百姓”,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所以儒家尤为重视内在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了与今天社会思想道德主基调不和谐的现象,如重视自我,为一已私利而不顾及群体、他人的利益,与同学、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责任心等等。针对这些现象,上述儒家文化中的德治理念正是对今天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极其有效的素材。它启示当代大学生要有坦荡的胸襟,能从善如流,不为小事而争执;事事谦虑谨慎,遇到问题先“求诸已”,而不能一昧地责备他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很多矛盾都能轻易化解,很多争端都可以得以平息。大学生胸襟敞开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大家”而不为“小家”所囿,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才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文明向上的局面。

  儒家人生哲学还表现为“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人生奋斗精神。《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有德的君子应当像天一样刚健有为,毅力坚定地永远向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也应像耐寒的松柏那样经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矢志不渝,始终保持崇高的气节。孔子曾这样表述自己的志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鄙视不求进取的人生态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倘若无所事事,只知道饱食终日,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实在是枉为人生一世。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因此只有自强不息,永远进取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伟大目标。

  而今不少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容乐观。本人曾指导学生做过一项调查,不少大学生对为何上大学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对为何选择自身所学的专业,是否喜爱这个专业,也不知所云;对今后有何打算更是说不出个一二三。调查中发现不少大学生,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内心充满了困惑与恐惧。许多大学生严重依赖父母、不切实际的苛求社会,惧怕困难,情感脆弱,进而逃避现实,逃避承担社会和人生的责任。对此,如果我们用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去启发学生,不正可以激发年轻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斗志吗?王勃说:“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现实人生“任重而道远”,年轻人应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因此,儒家的处世原则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失为一剂十分应验的精神良药。

  儒学重道德,求进取,强调个人的一切行动均要合乎社会整体的规范,强调后天的努力与进取精神,这自有其长处。因为人毕竟生活于社会这一群体之中,人的潜力需要某种压力和动力才能发挥出来。但这种人生哲学的践行是以“克己”为条件的,因而难免会牺牲个体某些天性与自由,在某些情况下又成为限制人的自由,束缚人的真性的教条。论文参考网。就“自强不息”的进取而言,在现实社会 ,能够真正成就大功业者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即使是现实人生中的功成名就者,在漫长的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因而,出世需要不断地激励,失意呢,更离不开精神的慰藉。这也是儒学所未能论及的。

  二、“道法自然”,道家学说的启迪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根源于道,从道化生而来。万物来源于“道”,因而它们没有优劣好坏之别,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庄子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所以我们要平等地看待并包容一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作为万物根本的“道”,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因而我们要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在道家理论中有些极易引起争论的观点,如“不争”、“不言”、“不为”等主张,事实上它强调的是不乱事、不胡言、不妄为。它告诫人们应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才能收获“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正如水的品性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它却能取得万物“莫能与之争”的效果,这就是道家在极力倡导谦让不争的同时又强调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

  道家的人生哲学提倡个体的精神自由,力求从宇宙本体高度来论证人生哲理,探求人类精神达到无限和自由的道路。自由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最终指归,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内核。庄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杨人的个性,把个人自由凌驾于万物之上,并以一种奔放的姿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在他的《逍遥游》中,他极力倡导人的精神要尽可能地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名物引诱,“行事为人,不要骄揉做作,不要咨肆放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九章《为人处世》),做到“为善者无近于名,为恶者无近于刑” (《庄子·养生主》)。做人要顺其自然,不可过于苛责,这样才“可以保生,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这就是道家倡导的洁身自好,不为物役,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相比较,在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积极,但在精神追求上却显得更为自然洒脱。

  其一,道家倡导了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独立风骨,这之中蕴含着一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它引导年轻人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如果固守陈旧的思维模式,势必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道家超然独立的思维品格启示我们要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以超越现实的心态,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才能如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确定自己在天地间的地位。

  其二,尤为可贵的是道家人生哲学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学会自我心理调适。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希望与痛苦同在的年代,面对各种挑战,紧张、焦虑、惶恐等种种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传播流行,有的不堪生活的历炼,甚至轻言放弃生命。对于这些情感脆弱的大学生。我想说: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学学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妨去叩问一下我们的先哲先圣,如此的不堪一击可行吗?早在几千年前的老、庄就曾指出,我们要以达观的心态看待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把自我从小我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天地万物中去。古人尚有如此胸襟,更何况今天的我们!面对竞争,我们更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始终保持愉快的、开朗的心境,积极地应对人生。庄子曾强调“无用之用”。所谓无用或有用这只是一个境界问题。我们今天说的有用,可能只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只有当你身处大境界时,你才会领悟何为真正的有用,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退一步来说,社会是一座金字塔,处于塔尖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充当塔身或塔的基座。年轻的大学生们一旦走出校门,应当拥有甘作塔基的心态,不因小的挫折而气馁,在暂时不能获得成功时仍不妄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不断地积蓄力量,而后方能游刃有余。正像庄子《逍遥游》中栎树所言:“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孰不知吾之大来自于昨日的无用啊?“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积极努力,勇于进取,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收获成功的喜悦,都能成就为社会栋梁之材!

  三、结论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两家理想人格是对立的,各自指引规范着几千年来世人的人生道路模式。二者又是互补的,道家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补充和纠正了儒家学说的不足。儒道两家,儒家重现实特色,道家重自然特色,两家相互补充,与古代各个哲学流派一起共同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根基。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并发掘儒道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剔其糟迫,取其精华,塑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理想人格标准,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长安,杜红燕:儒家理想人格与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南京政治学院,2003,(2)。

  [2] 辛丽丽:儒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河北学刊,2004,(4)。

  [3] 单南平:庄子《逍遥游》的当代价值审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3)。

  [4] 邸永君:儒释道相互关系之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

  [5]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互补之儒道与大学生人生观之养成】相关文章: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10-12

贞观之治的教学方案10-08

如何学习“贞观之治”04-20

儒道学说和民族人格的分析论文10-10

贞观之治历史ppt课件09-30

贞观之治历史教学教案10-09

大学生文明养成倡议书12-13

唐朝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10-16

人生之幸心情随笔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