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的生命情境及其哲学基础

时间:2021-05-29 16:49:53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王维山水诗的生命情境及其哲学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更是一位在书、画、乐、园林等方面都有丰硕成就的人。下面小编就通过一篇论文給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山水诗的生命情境及其哲学,欢迎大家鉴赏。

王维山水诗的生命情境及其哲学基础

  摘 要:王维描山绘水,摹写自然,常常是天人合一,物我消融,忘却了自我,消融了自我。使自我转变成为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表现出个体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与浑然交融。本文试从山水诗与生命的融合角度来解读王维的山水诗。探索其以追求和超越现实生命为价值的生命情境。并简单探讨王维形成这种生命意识的哲学背景。

  关键词:山水诗;生命情境;哲学基础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春,王维从岭南返回长安,过上半官半隐生活,政治上日见消沉。但在隐居的生活中,他的山水诗创作却达到高潮。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王维的山水诗。探索其以追求和超越现实生命为价值的生命情境。

  一、山水诗与生命的融合

  生命,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认为是天地自然的本性。生,为天地之本,创生生命是天地之大德,生命无所不有,无所不在。王维受这种哲学精神浸染,重视生命、感悟生命、表现生命,在他的山水诗中,草长鸢飞,花开鱼跃、日升月隐、潮涌波平、万物周流运转,被视为与自我相融的生命世界。在他的山水诗中,诗人的情感、生命,已经和山水自然发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一)生命孤寂的写照

  天宝三年以后。王维在蓝田辋川购买了别业,和裴迪一同隐居其中,两人“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一同歌咏了辋川美景。《孟城坳》就是其中一首:“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别墅所在地,重建别业时,宋的别墅已荒芜,只剩下昔日的古木荒柳。诗人短短的四句诗中,将今昔之慨写得回味不尽。昔人已逝的无奈和不知来者的茫然,诗意在今昔的时光交错中,延伸出丰富的艺术空间。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2]王维这首诗在时空交错的悠远背景下,传达了诗人内心一种难以释怀的茫然情绪。昔日的繁荣已成往昔,自己为昔人悲哀,将来有谁为自己悲哀呢?在今昔交错中,自己又安身于何处呢?这一份无所安措的茫然,既非晋人的旷达,也非陈子昂式的悲怆,它正是王维后期孤寂萧索心境的绝好写照。

  诗中的悲哀,已经不是简单的悲秋,而是一种哲理顿悟式的悲慨与孤寂。诗人写出了人在辽远的宇宙面前,一种深刻的无助与凄凉,这也许就是诗人在现实中茫然无着的折射。然而诗意所呈现的深邃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具体的人事,使我们领悟生命中许多无力左右的悲哀。

  由于追求物我同一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山水诗。

  (二)生命无常的参悟

  王维山水田园诗亦不乏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深思,而在其背后,正藏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3]”,“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4]”。春光又一度,蹉跎依旧,宝贵的生命将如何挽留?“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滚滚压枝底”(《游春辞》之二),鸟语花香最富生命魅力,所以才“寻逐春光暮处迷”(《游春辞》之二)。然而,春光会随着飞絮、繁花很快流逝,令诗人悲伤,怀生眷念之情。其中因染着生活的不如意,于是便又寻觅着安顿生命的去处。“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戏题盘石》)诗人用酒去行乐,此时的人生派遣内心的伤感,所以在享有生命的同时,有伴着无可奈何、聊以自慰。但是无论怎样珍爱自然生命,怎样行乐超脱。王维仍不免感于“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落花流水带给诗人的,毕竟是无奈的遗恨。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生灭无常。传统的山水诗人,常在追寻俯仰山水间求得内心与大化的融合,排解内心的愁闷。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融和契合之中,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作为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自然的灵心慧性。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对生命存在便有了新的参悟。

  正因为对生命的参悟豁然清澈,一切万物才在光明净洁的虚空中得以自由再现,它们变幻无常但又生生不息,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参悟自己内心中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诗人就在这种自性、物性的融合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寂静的境界,形成了他对生命独特的参悟。

  二、王维山水诗生命精神的哲学基础

  王维山水诗对生命精神的体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佛家,也来自道家和儒家。

  (一)佛理对王维的影响

  谈到王维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中年以后的生活志向,佛教的影响是不能不提到的。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5]其字“摩诘”,就取自佛经上著名的居士“维摩诘”。在中国诗史上,他被称为“诗佛”。王维的生命里很多意识是浸润于佛理的。在他的山水诗中,浸染了佛理的诗也比比皆是。

  最能体现王维山水诗中空灵清静的禅悟之境的还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返照青苔上。”全诗仿佛寂静至极,空无一物,人类完全退入大自然背景之中,可“人语”音响,落日光芒,青苔翠色,可谓色彩绚丽,光辉炫耀,加上静中有动,寂中有喧的生命色彩,给人以恬静而不孤寂的美感。是人类寻求一种物质同一境界的.过程。他追求忘我物化的生命本色和精神境界。王维首先将真诚挚爱之情溶于山水田园的平淡,然后在静观自然中体味着生命得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审美快感,最后在寻求物我同一中建构着充满灵动与自由精神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