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简析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

时间:2020-12-01 10:32:5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简析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

  自庄子提出“环中”论,南朝的刘勰、唐代的司空图、北宋的邵雍都对此理论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了阐释、吸收和发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虽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并不详细。其中对于他们在何种层次上吸收、如何吸收以及他们的不同之处更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如上问题略作探讨。希望对各位哲学毕业的同学有所帮助吧!

  摘要:庄子提出“环中”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朝刘勰在风格论、唐代司空图在意境论上都有发挥。而邵雍则对此概念进行两次转换,使其实化为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具体的内容;进而再一步把它抽象化,在“环中”的位置实以“太极”和“人心”,从而沟通天人,创立了崭新的象数体系和心学理论。进而对文学的本原论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环中;文论;哲学

  一、庄子“环中”论的特点

  “环中”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庄子》一书最早提出来的,而作为一种思想却早在《老子》中就已产生。《老子》第五章有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龠,是古代乐器,形状像笛,都是中空圆环之状。庄子在谈到“环中”时说: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郭象注曰:“偶,对也。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枢,要也。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成玄英疏日:“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也。”“环者假有二窍,中者其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陆德明释文日:“‘以应’应对之应。”就是说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超越了相对;既不是无,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那么,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谓之道枢”。得了这个“道枢”,就可以得其“环中”。“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宇宙和生命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一样,这个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是把握住了这个中心点,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可以应对所有问题和事物。

  庄子“环中”论的特色有以下几点:首先,具体地说,庄子是以车毅做比喻,抽象地说这是庄子虚拟的一个“环”,这个环由是非和对待组成,无始无终。其次,所谓的“中”是庄子虚拟的这个“环”的中点,是道的枢纽,但并非就是道本身,就像门的枢纽不是门一样。只有站在这个中点来应对问题才是得道的应对态度。再次,这里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庄子认为站在“环”的中心看问题是一个最正确的角度。因为如果你站在环的组成部分里,你将永远脱离不了是非和对待。

  《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认为其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二、刘勰对“环中”论的阐释――风格论

  刘勰《文心雕龙》云:“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刘勰认为,作者的才华虽有一定的天赋,但学习则一开始就要慎重;好比制木器或染丝绸,要在开始时就决定功效;若等到器具制成,颜色染定,那就不易再改变了。因此,少年学习写作时,应先从雅正的作品开始;从根本来寻究枝叶,思路便易圆转。上述八种风格虽然不同,但只要能融会贯通,就可合乎法则;正如车轮有了轴心,辐条自然能聚合起来。所以应该学习正确的风格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培养写作的才华。所谓创作的指南针,就是指的这条道路。

  进一步说即学习具有高雅风格的经典著作,是形成健康风格的根本修养。从根本来着手,再来探讨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思路自然圆融通畅。这种理论,刘勰在《宗经》篇里表现得最分明。他说:“若禀经以为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同时,他指出写作不能完全依靠天资,还需侧重学习,尤其是一开始就因性之所近,向雅正的作品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此处之中心观点即:这八种风格类型虽然各不相同,然而其间的互相会通之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风格的会通之处即“环中”,就是“雅正”。这符合刘勰“原道、征圣、宗经”的一贯思想。

  三、司空图对“环中”论的发挥――意境论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司空图借“环中”指诗歌中蕴而不出或渐行渐远的精神和审美意味,也就是《与李生论诗书》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庄子・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此诗中“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核心,“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其比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其方法,“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是其特点。从创作角度,如何“超以象外”呢?必须“得其环中”。即必须“真体内充”、“返虚”“积健”,才能得其“雄浑”。“真”为道家“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自然之“真”,“虚”为道家“惟道集虚”之“虚”,“健”为儒家“天行健”之“健”。“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是“健”,是“阳”;“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虚”,是“阴”。所以,“环中”即“真体”、“虚”、“健”。从鉴赏的角度则反过来。

  古人讲天人合一,从艺术角度是要把技巧上升到道的境界,从“画境”进入到“化境”,即所谓出神入化。中国人历来以大为美,实际即宇宙之美、宇宙之感。这宇宙感既有无穷时空的微茫,也有生化天机的微妙。静、深、远,旷古而恒久,此即宇宙的无限与永恒,此即天地自然的宏伟之美。表现天地之大美仅从技法上去解决问题,是走不通的,需将自己对天地之大美的追求,从哲理方面来解决,升华于哲学层次,“艺必以道为归”。这就是司空图诗论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实际也是庄子思想的体现。

  四、邵雍对庄子“环中”论的继承和发展――本原论

  邵雍对庄子所著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其“通物”,但对他的性格则不认同。说庄子“雄辩”、“气豪”可以看做是赞赏,但也可以看做是批评,所谓“未

  免乎较量”、“失之辩”。

  邵雍虽然认为庄子的《齐物论》“未免乎较量”,但对此文中的“环中”却很赞赏,以至于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邵雍的先天图是一个独创的宇宙发生论的理论模型,他以之论证自然和人事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所谓“先天”是“出于自然,不加安排”的意思。在论述先天图中宇宙运化的客观法则时,他称为“环中”原则。他说:

  先天图者,环中也。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无穷。

  在这里,邵雍的“环中”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环”已经不是由“是非对待”而组成,而是由“阴阳对待”而组成。

  其次,这个“环”不仅有时间上的“循环无穷”,而且有空间上的“循环无穷”。

  再次,这里的“中”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中”,而是指先天图的“中”,就是说,邵雍把庄子的“环中”实化了。

  最后,这里的“环中”不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而是万物产生的起点。

  但邵雍并未到此为止,他说:

  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对于“故图皆从中起”,邵雍的学生程大道解释说:

  邵子谓“图皆从中起”,此“皆”字,兼《方》、《圆》图而言。天地定位,此《圆图》之从中起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方图之从中起也。圆图:乾坤当南北之中……是圆图起南北之中而分于东西也。方图:震巽当图之中……是方图起图之中而达乎西北东南也。故日“皆从中起”。

  按程大道的说法,邵雍所谓的“中”是指,圆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南坤北当圆形之中轴,然后分东西两半;方图从中起,是从图中部震巽之间划界,分为左右两片。“圆图起南北之中而分于东西也”,“方图起圆之中而达乎西北东南也”,都是从方位说的。

  朱熹则解释说:

  圆图象天,一顺一逆,流行中有对待,如震八卦对巽八卦之类;方图象地,有逆无顺,定位中有对待,四角相对,如乾八卦对坤八卦之类。此则方圆图之辨也。

  按朱熹的说法,先天图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从时间上看,反映了子午卯酉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从方位上看,反映了南北东西四方的阴阳变化。圆动为天,“流行中有对待”;方静为地,“定位中有对待”。天地万物变化之妙尽在图中,更具有哲学本体发展论的意味。

  从以上解释看来,邵雍所谓“中”或者是指图的“中轴”,或者指图的中心,或者指四正卦极阴阳成长的初始及终点的位置。

  如果我们细心分析就可以看出,以上几种解释都有以下问题,就是只涉及对于“中”的解释,而不及“环”,并且都是就图论图。

  那么,邵雍所谓“环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从他对“先天之学”和“先天图”的整体论述中找答案。他说:

  先天图者,环中也。

  先天之学,心法也。

  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物,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邵雍认为“先天图”即是万事万物产生、变化规律的图式表达。而“环中”的位置即是太极的位置,这是对于自然界来说的。而对于人来说,人心的位置即是“环中”,心中含有太极,所以他说“太极即吾心”。这样邵雍利用“环中”这个概念沟通了自然与人身;用太极的概念沟通了道与心,从而把自然与人打成一片,进而上升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邵雍的“环中”概念包含了自然与人,最后奠定了他的“心学”理论。

  而此“环中”论也指导了他的创作,他在《首尾吟一百三十四首》之七八云:“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爱时。已着意时仍着意,未加辞处与加辞。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代了天工无限说,尧夫非是爱吟诗。”他说自己写诗就是“天且不言人代之”,“代了天工无限说”。看来邵雍自认为就是圣人。当然,“口代天言”还必须有具体的出发点,邵雍说:“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这就说明“口代天言”的本质就是以先天图为发言的依据,一句一言皆从图中出来,先天图即环中,“环中”即“心”。这样,转了一圈,“口代天言”实际就是“口代心言”。但这个心已不是一般人的心,而是万化万事生乎其中之心,是至诚之心,是纯道之心,是通神明之心,就是说这个心已经和天地万物之理合一了。只有这样,心中之志才能保证是合于天的,从心中流出之言才是合于道的,也才能保证口所代的是“天”。

  总之,通过对庄子“环中”论的阐释和发挥,刘勰、司空图和邵雍从文学的风格论、意境论和本原论上对“环中”一词不断变幻充实内容,创立了各自崭新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邵雍,皇极经世书[M],(明)黄畿注,卫绍生校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5]邵雍,渔樵问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邵雍,伊川击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简析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相关文章:

简析庄子哲学与精神生命教育06-06

简析庄子的人文关怀06-06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05-08

简析马克思经济哲学手稿06-06

佛教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12-11

荆楚文化对庄子文学的影响02-01

庄子的爱情哲学06-06

博弈论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论文10-18

简析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及对策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