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与科学

时间:2022-10-08 23:21:17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科学【1】

  摘要:科学与哲学之争历来已久,对于二者之关系,牟宗三先生分别从中西方哲学家思想中去找寻。

  通过辨析,他将哲学与科学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指出了自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哲学概念的错误理解。

  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引导意义,开启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 心思哲学科学

  一、“哲学底科学之误”

  1.科学的兴盛与哲学的萎靡

  用“底”这个助词来表示所属,已是一些哲学家的所爱。

  “哲学底科学”,即哲学是依附于科学而诞生、发展的。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的人来说,真乃大谬。

  他们真不知哲学。

  那么,何为哲学?哲学与科学又有何关系?此间,又回到何为哲学该问题上来。

  牟宗三认为:“科学是为人之学,哲学是为己之学。己以外即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科学在忘己而取物。”此处,他虽没有很具体、明确的给哲学下定义。

  然而,却以比较的方式,将哲学与科学做了细致、明白的划分。

  这种区分就表现在“内外的划分与物我的合离”。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科学多是与思(意识)有关,哲学则和“心”同在。

  依科学而言,对象是思维运行的前提条件,对象不现,思维便无法运行,目的就不可能达到,科学的意义也荡然无存。

  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思,无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交往最密切的仍是无限量的物(外)或 对象。

  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会之中,一些人“预言”哲学将会消失。

  然而,就事实来看,哲学并不因科学的繁华、压制而退出历史舞台。

  2.现当代的“玄学”

  此处所言之“玄学”并非魏晋时期的玄学,而特指科学之后之对象之学。

  言科学之后,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论出在目前已发现的最新之物(对象)之背后必然还“有”(隐藏)着一个“对象”。

  只是该“对象”在目前之科学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

  因此,将其悬起而称之为“玄”。

  也即是该“对象”还看不见,摸不着。

  ―――“存而不实有,内而不外现。”比如:在物理学中,已能通过数学方法推出“超旋”的表达公式。

  然而,就目前物理学的情况来看,其尚无能力凭借实验、作用以将其找出。

  因此,超旋也暂时被赋予“至小”的概念。

  但若仅仅从理论上来推断,那么,则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对象”而将其构成,使其成为可能。

  由此,这些只可通过理论推出但仍无法科学验证的“存在”――“科学之后之对象”便成为所谓的“玄学”或“哲学”领域的分子。

  依此言说,那么,此处所谓之“哲学”实质与科学无异。

  这就好比是“已开花但尚未结果之大树一般”;“开花之树”为科学,“未结果”则为“哲学”。

  因此,牟宗三说:“但以为整个哲学即在依附,则不是好事。因为依附科学,从科学的根据上抽绎出道理,这无异于锦上添花,仍是锦耳,于锦之本质并无所增益。同样,于科学根据上抽绎道理,亦仍是科学耳,于科学本身并无所增益。”

  二、上下合一,一体平铺

  此处言“上 下”是指形而上与形而下。

  《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将科学划归为形而下,而把哲学归于形而上则未有不可。

  目前,人们对“道、器”的解释不少,取任何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结合本文,“形”可作为“两境”之界线。

  “两境”――即形上之世界与形下之世界,“形”暂定为具体事物。

  其,上可归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据,保障(向内);下可探究为对其他存在所发挥之功用(向外)。

  冯友兰讲:“一物之存在是以整个宇宙作为其存在之依据、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个宇宙。”正所谓:万物一体,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犹如亚马逊“蝴蝶效应”――亚马逊蝴蝶扇动翅膀,美国西海岸将产生飓风。

  若依此说法,那么将会陷入一个不可调和之境。

  先设一命题:你以非你作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为我存在的依据。

  那么,按照数学原理将“你”与“我”做一个交集,得出的结果即是独立的“你”与“我”。

  因为,除你与我之外,其他均为一致。

  亦即是从“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从“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

  这是从形式逻辑上来推的。

  毕竟“我”与“你”都是所属于大全宇宙。

  正如熊十力所言:即体即用,体用不二,不可分而别论之。

  然,为了便于说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开。

  由此,所分离出来的“我’与“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体”,而非生物之我(意识)之你。

  因为,他们(思)都是科学的产物,不是真我。

  故而,对真我的感悟则如牟先生所言,须:“主客不离,一体平铺,物我双忘,然而,我们不讲认识则以,即讲认识,则不能不抬高主体,即不能不特显主体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显主体的特殊性能,亦不能达到最后境界的一体平铺,到处皆是。”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对象的构造以及其变化发展之规律。

  使人们明白,什么是什么。

  这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的作用。

  而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则往往表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如:被就业、被买房等等。

  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是:客体的彰显,主体的隐退。

  主体即是作为认识的我,客体就是被认识的“他”。

  目前,对客体的追溯与主体本身的遗忘,已成为当今人类的现状,它占据了人们的整个思维空间。

  同时,也相对的屏蔽了人们本来所固有的“性体”“本心”。

  使得本来就难得被人们所显之“主体”被埋藏的更深、更隐秘。

  因此,对主体的彰显便成为了当今学科的任务,思想的革命。

  彰显主体不仅可以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调节、平衡已失衡的客体世界与主体境界的结合,使其回到和谐的状态之中。

  以至人类与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发展。

  然而,受科学学科本身性质的影响,其在对主体的彰显方面似乎“无能为力”。

  哪怕是所属于其的心理学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认识,而无法行“自我”的内显。

  所以,只能由专注于向内的哲学来予以分解,参悟其中之根本,彰显主体的自我,最终让科学与哲学达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2] 熊十力.《体用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

  哲学与科学【2】

  摘 要:哲学与科学在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看来有着本质的不同。

  本文将通过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对哲学三大分枝: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与科学证据的结合来论证哲学在科学证据的帮助下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科学

  一、引言

  哲学是对知识,现实,与道德本质的基本问题的考察。

  有的哲学家认为哲学与科学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哲学能够通过纯推理来获得显而易见的确定结论,而这些答案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完整的形成一系列的结论,而似乎这些结论对于其他任何人都是功不可破的。

  自然主义者把哲学与科学结合起来理解这个世界,包括对人类思维的研究。

  自然主义并不认为哲学就是要简化成科学,因为哲学关于知识,现实与道德的本质问题比起经验科学探讨的问题要普遍规范。

  哲学问题的普遍性表现在其关注的不是某一科学考察的特定实体和过程,比如生物学考察的对象是动物,植物。

  哲学关注的是存在普遍性以及这种普遍性的知识。

  此外,不同意科学问题,哲学问题是规范描写的,关注的是我们的世界是何如和时间将何如的问题。

  二、哲学与科学

  尽管哲学史具有规范性与普遍性,哲学问题却与科学的描写问题密切相关。

  这些关联子考察哲学的三大分枝是清晰可见。

  认识论,又称知识论,探讨人类知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 关系。

  认识论独立于其他普遍的或是科学的经验,被看做是先验的,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能建立先验真理。

  认识论中的自然主义考察的是人类知识的结构与发展过程,通过将这些结构与发展置于人类的思维与社会环境中考察,而思维与社会能够通过心理学和其他的认知科学的经验证据对其进行部分的考察。

  但是科学并不直接的处理认识论关于我们是否知道某事物或是我们必须如何处理知识的获得问题。

  我们所知的心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哲学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

  而这些证据包括从认识能力到高级推理。

  这样就避免了认识论由于对人类思维运行方式的无视造成的误导与空洞。

  形而上学,又名实在论,相似的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不同实体的存在于本质,如神圣,思维,概念,实物,以及数字等。

  先验推论同样是无果的,就如同其在认识论中一样,但是自然主义哲学结合了形而上与科学,为存在问题的考察提供了一条希望之路。

  如,上帝存在的假设能够考察能够在物理学与生物学方面关于宇宙的起源于本质的解释上提供某些证据。

  人类的思维与观念也能通过经验调查来考察从这些实体上学到了什么。

  对实物,数字,因果关系与时空的思考也能通过科学的宇宙,物质与人类思维理论来扩充。

  对于伦理学,很过哲学家认为其似乎与经验考察无关,原因是因为伦理学要求人们必须表现出某种行为,而非关注人们如何表现的。

  尽管这样,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评价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为何人们做出这样的道德评价与为什么有时候却达不到人们自己的道德标准。

  伦理学是规范的不是描述的,也不能被认真科学简化和替代的,但是伦理学理论需要与人类的道德能力一直,这就需要这些理论关注品德心理学的经验是调查而不是先验的概念结构。

  三、结语

  认识论,形而上学与伦理学之间联系密切。

  知识的本质观与现实的本质观相互影响。

  存在决定我们的知识范围,我们认为的可知常常会影响我们认为的存在。

  认识论与伦理学在对伦理知识的本质讨论上相互影响。

  伦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也有重要的联系,如,对心性是否具有自由意志问题的考察,以及人们是否对其行为负道德责任的观点。

  从责任主义观来看,哲学分枝学科的交集同样是科学研究的交际。

  如伦理认识论最初与品德心理学的实验与理论考察相关。

  如果这样处理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问题的自然主义方法被接受的话。

  科学哲学将会成为哲学的重心。

  对知识,现实与道德的反应会与科学理解的发展大量相交。

  方法论与科学结果的一般研究与分枝科学的专业研究会不断的推动哲学的发展,使其达到繁荣。

【哲学与科学】相关文章:

再议科学与哲学10-01

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诉求哲学论文10-13

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逻辑10-05

哲学的本质与科学的关联综述论文10-05

我国核电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10-07

科学哲学理论的转变论文10-08

科学哲学从逻辑模式向历史模式的转变10-08

哲学论文心灵哲学10-01

哲学家逻辑哲学对现代哲学的作用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