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中的波西米亚人论文

时间:2021-03-10 15:07:2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哲学中的波西米亚人论文

  一、纪念:重复“不可重复之物”

哲学中的波西米亚人论文

  纪念日是一种节日,其特殊功能在于提醒,即提醒人们关注被纪念的人或事。思想家的纪念日通常是该思想家之影响力的证明。没人纪念的思想家犹如图书馆角落里没人翻看的一本书,他没有“来世”。

  纪念是与记忆有关的重复。在传统理解中,“记忆”是向过去的重复,一种向某个先在文本、现成原本的回复。这样的纪念对于笃信“原本/再现”之哲学观的人无疑是适用的。对他们来说,好的纪念基于好的复述,反之则是不好的纪念。

  二、“重复”概念的德勒兹印记

  关于纪念的讨论触及了德勒兹的重复理论,其引人人胜之处在于,通过对重复的另类解读“释放”差异。“释放”与“囚禁”是德勒兹的术语。差异是西方哲学史中最早的囚徒,德勒兹认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负责“监禁”差异的第一“看守”就是重复,因为重复一向是同一性假定的“囚徒”。这种同一性是理性概念的根基、科学分类的原则以及标准化的物的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一言以蔽之,标准化的现代世界—的基础。它是将一切思想和文本视为表象或再现的依据。而从其否定性的内涵来看,它是个体性、唯一性、偶然性、生命性的时间、流动以及不可预知的创造的终结者,简言之,是差异的终结者。德勒兹则让重复这个“看守”转化为差异的“释放者”,也就是让重复“释放”了它自己。

  因篇幅所限,笔者仅撷取《差异与重复》一书的若干片段略作发挥阐述。

  1.“逃离哲学史/进入哲学史”:以形而上学为食的婆替

  《差异与重复》问世于1968年,它是德勒兹思想进程的分水岭。在该书英译本序言里,德勒兹说道:“在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对休漠、斯宾诺莎、尼采和普鲁斯特的研究之后,《差异与重复》是我第一部试图‘做哲学’(do philosophy)的著作”。也就是说,本书既是德勒兹对以往哲学史研究的总结,也是他“以自己的名义”系统阐述其哲学的开始。这本书很难读,至今仍无中译本。这不难理解,因为德勒兹是个哲学极限运动的高手,他思路奇辟,行文悠肆汪洋,论证不厌其细。对笔者这样缺乏相关准备的人来说,越接近细节,越有迷失隔离之感。此外,尽管德勒兹认为“写哲学史”与“写哲学”极为不同,但这本“做哲学”的书却充斥着海量的哲学史讨论,这暗示着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逃离哲学史”是以“进人哲学史”的方式实现的。这个说法对福柯与德里达等人也同样适用。

  2.差异与重复的相互拯救

  如书名所示,《差异与重复》的第一主题词是“差异”,这也在全书结构中得到了体现,它构成了正文(如第1章“自在的差异”、第2章“自为的差异”、第4章“观念与差异的综合”以及第5章“可感世界的非对称性综合”)的第一焦点话题。然而,在长达25页的全书导论“重复与差异”中,第一焦点却是“重复”。这个安排表明,对重复的重新解读是进人差异问题的门径。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在生活和科学哲学中所熟悉的“重复”通常是一个“去差异”的概念。“年年岁岁花相似”或“人生代代无穷已”是重复,有烟就有火是重复,机器的批量生产是重复,学校一年一度的招生是重复,再如19世纪美国印第安部落领袖黑康鹿(Black Elk )的诗句:“成就万物的宇宙之力是一个圆一旧出日落是个圆,四季变化是个圆,人生代谢也是一个圆”,所有这些“圆”莫不是重复。在这里,重复或者被理解为“相同物”、“相似物”(如太阳或季节)的反复出场,或者被理解为有规律的行为或运动,这一切似乎都与“差异”无关。总之,重复是去差异或无视差异的。

  3.差异就是世界的发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差异?或者说,什么是德勒兹心目中的差异?在“可感世界的非对称性综合”一章中,德勒兹对此展开了大量讨论。其中一段精辟的概括性论述值得援引:“差异不是多样性,多样性是所予(given ),差异是使所予物被给予的东西。差异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由来有自的暗密的本体空间。如果说上帝通过运算创世,他的运算绝不会是精确的,这种运算结果的非精确性与非公正性,这种不可还原的非等同性,构成了世界存在的条件。伴随上帝运算出现的是‘发生’( happen)这个词,如果上帝的运算是精确的,世界将不会存在。世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提醒者’,世界中的实在只能被理解为碎片的`或不可通约的数。任何现象都意味着非等同性,这是它们存在的条件。任何多样性和任何变化都意味着差异,这是它们存在的充足理由。任何发生物和任何显现物都关联着各种差异的秩序:平面的差异、温度的差异、压力和张力的差异、潜在的差异,一句话,强度的差异(difference ofintensity )。”“强度”是德勒兹解读差异的第一语词。整个第5章充斥着关于强度超越精确计算、可确定性、可还原为同一性概念的论证。德勒兹说:“‘强度差异’是个重言式”。

  三、柏拉图的重复观与尼采的重复观

  美国学者I.H.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一书中提到,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重复观,其中之一是“柏拉图重复观”:“柏拉图式的重复植根于一个不受重复效力影响的纯粹原型。其他任何实例无不是这个模式的摹本。这样的世界假说导致以下观念:只有在各种事物间真正的、共有的相似性乃至同一性的基础上,才可以提炼出其他隐喻性的表现形式”。与之对应的是所谓“尼采式的重复。 德勒兹的差异/重复理论显然属于后者。

  四、代结论:立足于“无处之处”—重复、复制与拟像

  《差异与重复》时期的德勒兹像个不问世事的传统学者,但他在批判传统哲学时所表现出的超常力量和热情表明,他不会冷漠地面对现实生活。事实上,即使在尚未写作《反俄狄浦斯》之前,德勒兹就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济世情怀。在《差异与重复》的序言中,他写道:“哲学不是关于(过去)历史的哲学,也不是关于永恒的哲学。哲学一向是或只能是不合时宜的东西,这意思是说,‘反对我们的时代,从而以此影响我们的时代,并且让我们希望,为了行将到来的时代’。以反对时代的方式来影响时代,这是对前述“哲学的波西米亚人”一语的绝好注释,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见容于我们这个主旋律社会,但却正是我们所必需的。

  正是这种对立共生的“重复”构成了我们今天欢呼的数字时代的双重变奏,德勒兹对此有着明确的意识。由此,我们的阅读再次回到《差异与重复》的开端,德勒兹在那里写道:“现代生活是这样的,我们在内心和外部世界所面对的莫不是最机械的、最模式化的重复,我们竭力要从中提取出那细微的差异、变形和改异……而在拟像中,重复已经在游戏着重复,差异也已经在游戏着差异。重复着自身,而差异者也差异化着自身。生活的任务就是要使所有这些重复共存于差异得到散布的空间中。走笔到此,《金刚经》中那句渴子或许是本文的颇为合题的结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哲学中的波西米亚人论文】相关文章:

人的本性哲学思考论文03-19

哲学与生活:校园生活中的哲学论文04-16

哲学家语言哲学中的精神论文03-19

谈哲学中的具体与抽象论文03-30

浅谈康德哲学中的人的使命论文03-14

医学思维中蕴含的哲学思维论文11-28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1000字范文07-31

波西·杰克逊读后感03-17

哲学论文心灵哲学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