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中国生态农业的哲学系统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时间:2021-03-17 11:07:2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生态农业的哲学系统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农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生产活动,在环境气候、地理区位的相互作用下,农业生产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从这个角度讲,农业本身与生态密切相关,人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循环往复,都是生态模式的典型形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生产也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人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与自然界产生交互与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就有可能包括破坏的行为,甚至影响到人类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但要处理好作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还应将天、地、人、物进行协调和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基本的保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的实践中,包含着有关生态农业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在这些思想中,有关农业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曾被全面而系统地讨论。在该哲学系统中,中国传统的农业思想与传统的道家思想相互映衬,在长期的互动关系中,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该思想强调“天、地、人”的生态组合,倡导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并以此为基点,构建起了中华农业文明的基本框架。本文从这一视角,讨论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哲学法则,分析生态农业的哲学思想精髓,给出保证我国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

中国生态农业的哲学系统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一、古代生态农业遵循的哲学法则

  (一)尊重天时

  古代农业对自然具有实践理性,认为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尊重天时,以时杀伐。农业资源的聚合除了需要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外,还应获得法令上的护卫。早在先秦时期,当时的社会就已经制定并出台了有关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措施,并以制度和法令的形式。在当时著名的《秦律·田律》中就有这样的规定:每年春季二月间,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山采林伐木,不得将(灌溉用)水道堵塞,在夏季到来之前,任何人不得焚烧草木以获取灰肥,正在发芽的植物不能采摘,正在成长的幼兽、幼鸟不得猎取,对鸟、兽、鱼鳖等要进行保护,不得进行捕捉。此外,在仲春时期不允许兴兵征战以保证农作物的成长,在孟夏时节要专心务农,大兴土木、会聚民众等妨害农业生产的做法都被禁止,直到仲秋农业暂歇、收存五谷时才可以盖房修路等;而为了实现对法令的有效实施和控制,国家要求地方官员要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时将出现的问题上报给上一级。这种对耕种、渔猎、伐木等行为进行限制的做法,不但引导和规范了农业的生产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生态化建设。

  (二)尊重地利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防止农业资源被过度开发和破坏。在具体实施方面,涉及的措施不胜枚举,这些都使得该时期的农业资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聚合,在资源重置的过程中,农业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进步。比如,当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制定并推行了农桑的种植养殖技术,通过奖励的方式促使农民开辟荒地,在干旱地区和水害频发地区发动民众,由政府牵头兴修水利,进一步完善水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设立水利专员,并赋予他们相应的管理水利的责任,以此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政府还通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的办法来促进农业的发展;鼓励官员对农民实施帮助,包括对先进的农耕技术进行推广,对农时进行准确把握,指导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来提高收入;并且还要求官员在必要的农耕时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挥农业劳作,搜集农业生产信息,以此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三)尊重共生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同步的过程,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漫长,历经的动荡无数,积存下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儒家道德体系为准绳,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并且经过全社会大规模的认可,儒家的道德思想和哲学规范已经全面地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古代农业的实践尊重共生,尊重天地人和,意图通过“人治”的努力实现“天、地、人”的齐头并进,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开发有度,实现“天、地、人”的和谐进步。可见,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古代农业便有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思想,提倡对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追求,对生态恶化的摒弃。

  二、古代生态农业的哲学思想精髓

  (一)土地资源管理哲学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实践中,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体现出的管理主张具有典型的哲学色彩,比如,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应体现出合理、适度的原则,不能无序、过度地开发;作为农业社会中一种必需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由于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必须要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必要的保护,任何乱砍滥伐乱开荒的行为都不被允许,甚至如有违者,将受到与“连诸侯”等重罪相提并论的严惩。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开发体系,并在农业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得到了必要的保护,使得人们对土地的开垦变得有章可循,这样一来,不但保护了全民所有的土地资源不被破坏,还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这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是不无裨益的。

  (二)水资源管理哲学

  水或者水源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良好的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水资源的供给数量、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水资源的供给时间等是难以被准确确定下来的,过多或过少的水资源供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不合时宜的水资源供给将对农业生产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不但要对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进行专门的保护,还应建立起长效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哲学系统。比如,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必要的约束,使其按照人们的意愿改变流向、旱时积蓄、涝时排洪。具体做法包括建立水利设施的网络结构,构建起涉及地界、田埂和道路等在内的规律性设施等,以此来防御水旱灾害,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山林资源管理哲学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山地、森林、水域等都被认为是重要的资源,无论是对于战争还是对于农业生产,其作用一直以来都被郑重地提及。在我国古代,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的生态哲学表现得极为明显。在对待这些资源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前提便是要对其进行有节制地利用,任何过度采伐都被禁止,并且在国家层面上,所辖的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山地资源以及存在其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得到了必要的保护。比如,反对乱砍滥伐,逆时采伐,以保护生物的正常生长;减少火灾和污染,确保森林、河流等资源不受毁坏等。

  三、生态哲学框架下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作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基础的状态也很难得到改变,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基础,生态农业更是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而在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事实是,我国部分地区包括筑堤、灌溉、造林及交通设施在内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阻碍。因此,应注重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持续探索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于生态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公共物品”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提供。而对“准公共物品”应通过引入民间资本的形式,在市场机制中完成,以此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二)将低碳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状态将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的长期作用,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甚至是可喜的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却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并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这与当前低碳经济在全球的不断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被运用、低碳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严重冲突,这种相悖的存在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此外,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任何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我国农业社会因其表现出来的高碳排放特征,使其不得不及时而慎重地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以此来适应全球的低碳趋势。因此,在全社会树立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加大各方面资源的注入力度,探索我国农业社会的良性发展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生态产业,并依靠重点产品,建立起基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基地,最大限度地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做法涉及对经营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实力强大、效益优良的农业科研院所及新科技推广机构进行重点扶持,以此促进生态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维持和增强生态农业的经营动力;同时,根据农业生态化经营的地域特征,对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项目进行重点培植,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通过资源禀赋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打造生态农业的区域优势,以此来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区域和支柱产业区域,促进生态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化道路上龍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实现农户经营与市场经济的有效联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而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需要增强其对市场信息进行敏锐发现和捕捉的能力,以及产品研究与开发和为农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能力,使其实力更加雄厚、业绩不断提升、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四)打通融资渠道,构建完整生态链条

  生态农业的建立绝不等同于某个环节的独立完成,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链条,该链条上任何一处断裂,都会将生态农业的努力毁于一旦。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而发展生态农业除了需要依托农村金融机构外,还要积极深入证券市场寻求生态农业的融资难题,并进一步探索发展生态农业所需的生产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以此来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科技投入的风险资金。此外,还要改变以往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具体措施,让商业金融机构主动拓展生态农业的广大市场,通过增加涉农业务来提高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进一步建立向生态农业倾斜的信贷扶持机制,直接从利益上鼓励金融部门增加对生态农业的信贷投入,并在这一过程中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增强金融机构开展生态农业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在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包含对天、地、人的认识,还对其中的关联给出了哲学解答,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同样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在当今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在遭遇着资源有限、粗放经营等诸多瓶颈,如何将古代农业生产哲学中的精华重新吸收过来,为当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借鉴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生态农业的哲学系统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文08-04

中国医学与中国哲学论文07-18

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07-28

中国画与中国艺术哲学论文10-22

梁漱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探索论文08-06

心灵哲学视阈下的中国哲学论文08-23

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论文01-02

评《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哲学论文04-14

哲学观与哲学发展研究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