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2)

时间:2021-02-10 12:27:38 中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

  3.4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藏药、蒙药等。民间药物靠代代口述相传,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般来说,民族民间药物,疗效确切,且处方较小,从中发现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的机率很高。3.5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3.6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当作为口服药物应用时,只有那些能被吸收的成分才是活性成分研究的目标。将药材的水或醇提取物给大鼠服用后,收集血清、尿及胆汁样品,比较投药前后的化学物质差别。随后分离纯化投药之后在血清、尿及胆汁样品中出现的新成分,鉴定它们的结构,探讨它们的活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用以明确中药复方以何种形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如何变化,药物配伍对血中成分的影响,把握中药复方的内在实质。

  3.7构效关系的研究 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分析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在本学科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基础相对薄弱。近5年来仅有3项相关研究,即对14种新人参皂苷抗吗啡成瘾的构效关系研究、对黄芩的抗焦虑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对广西5种抗癌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4]。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已经不再是中药。笔者认为,做为一项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研究,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而不备西药化,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8加强对复方药物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医药独特的道路。

  3.8.1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目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还过多地集中在寻找与单一药效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对复方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化学——药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上也多采用测定其中某一单一成分。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中药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3.8.2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如: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既有成分的增溶现象,又有成分的减弱现象,同时还有新峰产生[5]。显然,将单味化学成分提纯,在配伍的方法,不能反应中药复方的特色。②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采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发挥药效作用。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应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③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④标准处方和标准汤剂的研究,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水煎服用,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与确认标准汤剂或其冻干粉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研究的前提。⑤采用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讲究整体,是多组分协同作用。对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每种药材均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尽管其中一些已被提取、分离和鉴定,但仍有很多是未知的化合物。因而对中药复方除了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外,还应从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其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单味药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进行多学科合作,结合中医药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长期深入持续性研究,根深叶茂,厚积薄发,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果德安.浅谈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草药,2003,34:9~11

  [2]刘建利.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J].中草药,2003,34:73~77

  [3]杨光华,饶淑华.青蒿素发明发现的方法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41~644

  [4]刘屏,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评述[P].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29~131

【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相关文章:

中药炮制发展现状与研究思路01-24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探讨01-24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4-08

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02-13

内部审计报告写作思路与方法11-29

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论文03-28

关于探讨化学材料的发展与展望的论文04-02

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思路和方法的论文04-12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