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1-01-22 10:47:25 中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是小编为中医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1】

  [摘要] 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

  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 五味;中医学;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

  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 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

  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

  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

  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

  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 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

  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

  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 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

  《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

  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

  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 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 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 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

  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

  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

  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

  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

  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 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

  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

  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

  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 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

  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

  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 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

  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此当为养生者戒。

  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

  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

  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

  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五行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2】

  关键词:五行理论;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是中医学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

  导师闪光勋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五行学说用于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对导师理论经验的一些总结。

  1五行决定人体健康的理论依据�

  《内经》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合一”观点,其所谓天地之气即阴阳五行之气。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以极精简的言辞陈述了其对五行学说的认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贵在五行流通和动态平衡。

  如五行能保持流通运行和动态平衡则身体健康,若五行中某一行过强就会使其他某一行受到严重的克、泄、耗,导致本身的亢旺之灾。

  过弱则自身的特性被压抑而不能自由显现,使对应脏腑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所以太过或不及都会破坏人体五脏系统的整体的平衡,导致疾病。

  2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易经》应用取象比类方法,把宇宙万物纳入五行八卦系统之中,并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概括和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

  中医最早将其取象比类方法和五行理论引入医道,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制定治疗原则,判断邪气盛衰,疾病传变,转归和预后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病在肝,甚于秋”;“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病在脾,甚于春”;“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灵枢・本神篇》说:“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

  《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气逆则戊己死”。

  导师认为,《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大法皆是以五行学说生克乘侮为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的。

  许多医家研究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息息相关。

  据杨汉辉等报告,肺病(包括大叶性肺炎、肺结核、麻疹并发肺炎、肺癌、支气管炎、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白喉等)多死于日中(午时)。

  有人对80例肝癌患者的腹痛、腹胀、发热、出血等4种主要症状的观察发现,多符合“下晡甚”说。

  黄慕君报告冠心病、肺心病以冬季恶化与死亡最多,并对154例肺心病死亡季节统计分析证明,冬季肺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季,占539%。

  足以证明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1]。

  3治未病的关键在于“未病先知”�

  导师认为要想通过养生保健及药物治未病,必须先知道将来会得何病,才能做到未病先防,达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否则难免患虚虚实实之弊。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知,西医有基因学说,中医有没有像西医学一样的基因学说呢?导师认为有,那就是古人以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为依据,决定了不同时间(不同时空)出生的人其所秉受的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亦不相同的理论。

  只要对每个人的出生时间进行分析,得出其五行衰旺情况,再与大运、流年、月、日、时干支五行属性及五运六气学说相结合,即可以判断出该命局将来可能患何种疾病。

  4对古人及现代治未病观念的重新认识�

  导师认为从古至今中医治未病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养生保健,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理情志、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及气功、太极拳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锻炼方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二是医疗保健,即通过服用保健药物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导师认为上述治未病方法,有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等养生方法,是每个人都应当遵从的。

  而有些天天挂在口头上的养生理论是否科学却值得研究,如“苦口良药利于病”,“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等,乍听起来很有理,但从中医辨证论治观点来分析是经不起推敲的,按照扶阳学派的观点,现在的患者,阳虚者十之八九,阳盛者不过十之一二,那苦口良药、冬吃萝卜还能通用吗?显然不能。

  再如有的医生根据四季气候特点,配制出许多保健茶,春天喝“清肝茶”,夏天喝“防暑茶”、“清凉茶”等,针对春天阳气生发,夏日阳气开泄,外寒内热的格局和体质特点,长期进食清肝、清凉饮料是否有益健康?导师认为值得商榷。

  导师认为想真正做到治未病和实现科学养生,知道寒热温凉平,酸苦甘辛咸,鸡羊牛马猪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首先必须先找准每个人的体质特点,根据自身阴阳五行属性的衰旺情况,针对其薄弱环节,审因用药,审因用膳,过者抑之,弱者扶之,才能帮助人体实现阴阳平衡,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5根据出生时间判断五行衰旺,选择纠偏“药”物�

  导师认为“四柱”是一个人出生时所禀受的天地五行之气分量多少的能量信息符号,命理家用其测算命运,中医同样可以用其测算身体五行特质,因为四柱的八个干支是按固定顺序排列的,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定的信息密码库。

  可以通过对某个人命局的分析,看其五行是否能够维持动态平衡,如木火土金水相对平衡,则说明其五行生命环无明显薄弱环节,暗示其一生身体健康。

  如命局中存在太过或不及现象,就要从中找到能够平衡命局的五行,这就是该命局的“药”。

  找到命局的“药”后,就可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及“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按中医五行类象图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就是中医因人而异,个体化的治未病思想。

  导师认为命理家对五行理论的运用是最熟练的,其在分析人的五行属性时不仅只考虑出生年月日时的五行属性多寡,还要考虑其出生时间得不得令,大运如何,流年如何,纳音如何,地支藏干情况,干支是否合化及岁运加临等问题。

  经过对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该命局的五行评价。

  调整五行平衡的方法,也比中医多了许多方法,如中医主要采用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进食与五味、五臭相关食品,念“六字吐纳功”,练“五禽戏”及服用不同五行属性的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

  而命理家多通过改名字、调整住宅坐向、门向、睡觉时头的朝向、着装颜色、卧室的色彩等方法进行调整,所应用的都是中医的五行取类比象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6根据“药”物,制定个体化的治未病方案�

  导师指出,知道了命局特点就等于掌握了先机,只要提前对其进行纠偏调治,即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导师采用的调整五行平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61饮食疗法古人云:“病从口入”。

  现在最多发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病、糖尿病等,均与饮食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饮食,主要从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饱和脂肪酸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多少等角度去认识。

  祖国医学则主要依据食物的五气、五味、五臭等特性来指导保健养生。

  五气即寒热温凉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五臭即臊、焦、香、辛、腐。

  都具有相对应的方位属性,如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等。

  中医的营养观,中医处方治病,中医可以用食物和药物来模拟时间、模拟空间、模拟方位进行治病,就是依据食物药物所具有的五气、五味、五臭特性。

  62情志相胜法中医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导师认为外感六淫之邪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情志所伤则应以情志疗法为首选。

  情志疗法始创于《内经》:“金克木,怒伤肝,悲胜怒;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土克水,恐伤肾,思胜恐;水克火,喜伤心,恐胜喜;火克金,悲伤肺,喜胜悲”。

  历代医籍中记录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如《儒门事亲》载:一富家妇女,伤思虑过甚,2年不寐,张子和采用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法而去的方法来故意激怒患者,结果,“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

  《续名医类案》载,李其性的父亲因儿子考中进士等喜事而患笑病,日夜大笑不止10余年,太医叫李的家人假称其子己死,病人听说儿子死了,“恸绝几殒,如是者十日,病渐瘳”。

  《医苑典故趣谈》载,清朝一位巡抚抑郁寡欢,家人请来名医为其治病,名医沉思良久,诊断的结果说巡抚患了“月经不调”,巡抚认为这个诊断荒唐可笑,一想起名医的诊断就大笑不止,于是心情逐渐好转。

  63方位东方属木,入通于肝;南方属火,入通于心;西方属金,入通于肺;北方属水,入通于肾;中央属土,入通于脾。

  导师经常根据五行衰旺及相生相克原理,为已病和未病的人通过调整睡房和睡眠时头的朝向,来平衡五行能量场,使其身体保持和恢复到健康状态。

  如五行需要补火的人,建议其睡在住宅的东屋或南屋,头向东方或南方,因南方为丙丁火,东方属木,木生火,这样对自身可以起到帮扶作用。

  导师反复强调,不要将中国的风水学视为迷信,风水学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

  中医可以通过方向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来治疗疾病,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

  64五色即青、赤、黄、白、黑。

  色彩学家研究证明,颜色有“重量”和“味道”,如果使用得法,是治疗情绪紧张、心情抑郁及其他许多疾病的最好武器。

  导师说,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在研究和采用颜色治病,如德国有人采用电磁波把合适的色彩放大输入人体内来治病,以红色治疗小肠病,蓝色治疗肺与大肠病,黄色治疗脾、胰病等,这种用不同色彩治疗不同部位疾病,与中医学中的五脏与五色相关理论极为相似。

  导师指出,中医学非常强调颜色在养生治病中的作用,如中药凡色红者大多入心经、入血分,可用于治疗心和血脉诸疾;色黑质重者,多入肝肾经,有补肝肾作用。

  导师曾看到一个病案,有一位医生治疗1例土气很弱的患者,用了补土的四君子汤、理中汤,未愈。

  医生发现患者总穿一身青色的衣服,青为木色,木克土,故病未愈。

  医生嘱患者改穿黄色衣服,不久疾病痊愈。

  导师在分析五行衰旺的基础上,常采用颜色以调整五行平衡,如有的五行水旺火弱的人,常易患心悸、胸闷,循环系统是其薄弱环节,如患者还喜欢穿黑色衣物,则更是将微弱之心火置于死地,遇到这类患者,导师就提醒其改穿青色和红色的衣裤,因红色通于心,青为木色,木可以生火。

  7典型病例

  王某,男,德宏州芒市人,生于1995年5月15日4时10分,1996年8月请导师为其分析五行衰旺情况,结果如下:�

  乾造:乙 辛 丙 庚�

  � 亥 巳 午 寅�

  日干得令,日干于日支逢羊刃,为得地,日干于时支长生,为得地,地支半合火局为比劫邦身。

  五运六气:乙亥年中运金运不足,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内经》:“岁金不足,炎火流行”。

  综合分析结果,自身丙火过旺。

  导师认为:小孩素体火旺,金气严重不足,将来容易出现呼吸系统问题。

  孩子从名字、睡觉方向、衣服颜色、进食食物、药物等多方面进行调整纠偏,因小孩父亲不相信而作罢。

  2000年3月小孩父母再次找到闪光勋导师,诉其儿子近3年来经常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春夏尤其严重,曾到昆明附一院做肺功能测定提示肺功能差,多项指标异常,过敏源测定对灰尘、花粉等多种物质过敏。

  服强的松等药物无效,家中需随时自备氧气急用。

  要求导师诊治,导师告知患儿父母需要综合治疗,单靠药物即使能暂时缓解也难于根治。

  导师从五运六气来看,认为根源是火旺所致,因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今火旺刑金,反侮于肾,必致肾不纳气,肺失宣肃,故见胸闷,喘促,呼吸困难。

  肺主皮毛,肺气失宣,不能润泽皮毛,则易出现过敏等多种皮肤病。

  遂拟处方如下:①衣服避免穿红色或绿色,以黄色或白色为宜;②睡觉头宜朝向西方、东北或西南方,严禁朝向南方;③家居色调以黄、白两色为主;④多听以宫音、商音为主调的音乐;⑤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食用宜多食与脾肺相对应的食物,即多食甘味、辛味食品。

  如香蕉、蛋黄、蘑菇、辣椒、豆制品、芦笋等;⑥中药在辨证基础上加土性和金性类药,处方如下:黄芪、灵芝、太子参、白术、无花果、山药、海浮石、白果、百合、蛤蚧、甘草。

  1个月后患儿胸闷,呼吸困难消失,后间断以上方加减调治,近年来除季节变化偶染咳嗽,其胸闷、喘促、呼吸困难、皮肤过敏症状均已痊愈。

  导师认为许多疾病如能早期应用中医五行理论进行分析,是可以做到未病先知,未病先防的,这才是中医真正的治未病思想。

  导师常说: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今天的医学远没有揭示人体的真相,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和方法是否也应该拓展下,不要仅仅局限于食物药物,针灸推拿和锻炼方法。

  不要将五行学说仅视为哲学概念,而应将其作为中医生命医学的核心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合禄,周晋香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2-26

中医学的比喻运用研究论文03-12

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1-24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04-11

翻转课堂在药学课程中的运用论文11-29

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04-08

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论文03-25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的论文04-16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