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写作手法有哪些「重」

时间:2023-04-01 09:07:54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作手法有哪些「重」

  一、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1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按特征分类有:

  (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

  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3)、衬托,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

  人 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来使用。

  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二、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三、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四、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

  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

  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首尾呼应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的含义基本相同

  考试中不会出现区分两者含义的试题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 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

  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指导写作手法的作用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各种写作手法

  2、学会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二、复习过程

  (一)常见的写作手法

  1、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突出事物特点更好的表现人物主题。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你在意义,最后再对事物进行肯定与大力颂扬,使文章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6�7�6�7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悬念:可以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

  7、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8、以小见大:采用小的事物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手法。

  9、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二)、写作手法应用举例

  ★对比手法

  1、走进教材 请同学们回想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看看对比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海燕》文中写海鸥“呻吟”、“飞蹿”、“恐惧”,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范进中举》对比手法的作用:把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提示了他视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2、方法指导:(1)明确指出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点明文中与这种手法具体照应的内容

  (3)结合写作手法本身特点与语境分析人物性格品质、思想情感或文章主题。

  (4)语言简洁、表达清楚

  3、答题格式 通过对比,突出 ,更好的表现了文章 的

  主题。

  4、课堂练习 阅读《复习指导》P176,完成第四题。

  ★衬托手法 衬托通常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正面衬托,利用和主体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即根据事物类似的条件,以宾衬主,以彼衬此。

  反衬,就是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或以好衬坏,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

  1、走进教材 通过下面这两篇课文,你能体会到衬托手法的作用吗?

  《爱莲说》 用菊、牡丹衬托出作者轻蔑世俗的态度和独立孤行,洁身自好的节操

  《藤野先生》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怀疑与寻衅反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写作者初到仙台,食宿上所受的优待是从正面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与帮助。

  2、方法指导:(1)明确指出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与之相应的具体内容

  (2)结合写作手法本身特点与语境分析人物性格品质、思想情感或文章主题。

  (3)语言简洁、表达清楚

  3、答题格式 运用衬托的写作手法,衬托(反衬)出

  ★ 照应

  1、照应的方式

  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照应:把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

  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方法指导:

  ① 分析所提供句子的内容 ②阅读全文,找到与之呼应的句子 内容:分析其如何呼应——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

  结构:使文章结构严谨

  写作手法及作用

  一: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三: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四: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六: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八: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

  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写作手法及作用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2、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或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对比和衬托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2、分类: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3、作用: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a、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b、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c、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区别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4、(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侧面(间接)描写:

  1、概念: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分类: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2)以对面写正面。

  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

  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3、作用:(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4、答题技巧: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伏笔:

  概念: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

  运用注意事项: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 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 得枯燥。

  答题注意事项:(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

  作用: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铺垫:

  概念: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

  气氛

  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

  A.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

  B.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作用:(1)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2)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一、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二、铺垫与伏笔的辨别方法

  1、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的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

  2、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要看后文是否有照应,因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悬念

  1、概念: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2、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5个方面:

  (1)使情节环环相扣

  (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直接提问法

  就是在文中,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秦始皇为什么杀了自己的母亲?”等等。

  (二)矛盾对立法

  将相反的词汇或语义对立统一在一个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让人在无法理解中思考、阅读,破解迷惑。

  例如: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那声音听起来是近切的,又是茫远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海不死。

  (三)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人或事物寻常是一种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二者一先一后,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例如:爸爸妈妈上夜班,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铁将军把门。

  然而今天放学后,我刚登上三楼,就发现我家的门大敞大开着......(平常“铁将军把门”,今天“大敞大开着”)。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6�7�6�7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6�7�6�7”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

  (四)倒叙法 记叙事件时,先将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结局放到叙事的开始部分来写,然后再从故事的起因开始,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样开头,让读者直接面对故事的结局,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

  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生大哭.....(姥姥怎么哭了,到底放生了什么?)

  (五)反经验法

  人活着,总会在内心深处积累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然而当我们读一些句子或段落时,获得的信息和我们的经验绝然不同,这时,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

  例如一篇文章的题目是“1+1>2”,我们平常积累的信息是1+1=2,便会觉得非常奇怪,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下蛋公鸡、穿裙子的男人、六岁状元郎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六)吊胃口法

  文章一开头就出现了某个问题,需要解决,但作者一直不告诉读者答案,直到文章结尾,才都开包袱,让人明白真相。

  例如,很多悬疑剧、谍战剧、侦破小说等等。

  (七)迷惑法

  通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或运用修辞、或用典、或运用一种奇怪的语义组合,让读者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要写什么,让读者看着标题或开头,一头雾水,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

  如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太空清洁工”,谁能上太空去搞保洁工作?到太空里又去清洁什么?读完文章,才知道,作者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将一种能够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比作太空清洁工。

  又如

  一篇文章的开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砸缸。

  读完了才明白,这里的“砸缸”指典故“司马光砸缸”,教会学生砸缸,指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八)插叙法

  叙述一件事,事件叙述到中途,突然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让读者带着一个放不下的故事、一个不知道的下文和结局的故事,读另一个故事,读者的心中始终有一份沉沉的牵挂。

  (九)抑扬法

  先从贬低、否定的角度,去刻画一个人,然后笔锋倒转,逐步透过人物外在的丑陋,扬起人物唯美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觉醒、发现。

  (抑扬法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手法)

  联想

  1、概念: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即由此及彼,推物及人。

  2、分类:

  (一)相类联想。

  指同类事物

  (二)相似联想。

  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间的质同联想。

  (三)反向联想。

  由事物间具须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

  这种相关的两性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从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

  (四)连锁联想。

  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是连锁联想。

  (五)变形联想。

  从原信息点出发,合想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又一种心理过程。

  3、使用注意事项:第一点:是要抓住事物特征边看边想。

  当我们掌握了事物的特征后,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它像什么,给人的感觉怎样?它使你想到了什么,使你产生什么回忆?

  第二点:是要抓住重点,边写边想。

  当我们准备写文章时,要考虑实物的特征,哪些内容运用联想能表达得更充实、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点:联想必须紧扣文章的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联想写得再美,也不能使文章增色,相反,还有碍于文章中心的表达

  4、作用:它能丰富文章内容,开拓作者思路,推动文章情节发展。

  它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可以连接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体创造性,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艺术形象。

  想像

  1、概念: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获得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

  (一)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古籍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二)创造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象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

  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形象,科学的幻想以及学生对未来的理想等,都属于创造想象。

  它不同于再造想象。

  例: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创造想象,而读者阅读了《阿Q正传》后,头脑中呈现出阿Q形象,则是再造想象了。

  3、作用:

  (一)有助于独创:想象是重新组合表象,以创造出新的形象。

  由于这重新组合带有极大的自由性,因此有可能创造出独特性的形象.

  (二)有助于开拓思路。

  想象是对表象的改组,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限制,表现广阔的生活领域.

  (三)有助于强化感情。

  在写作中,感情与想象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

  一方面,感情唤起想象。

  一个痛苦的人,他的想象往往会显出无限悲惨的画面;一个快乐的人,则往往会想象出异常美好的画面

  (四)有助于增强形象性。

  有时候,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只靠一般的描写不足于传达;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

  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表象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能强烈地感染人。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通过作者的想象,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时间形象,很自然地就会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

  4、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一)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联想,是大概;想象,较具体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隐喻)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 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3、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4、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5、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7、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8、 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9、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10、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对比,对偶),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11、渲染与烘托(衬托)

  渲染,是指作者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写作手法有哪些「重」】相关文章:

写作手法有哪些11-13

写作手法有哪些并解释10-01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04-28

文章写作手法有哪些10-01

语文写作手法有哪些10-01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作用10-05

小说写作手法有哪些10-26

写作文的手法有哪些09-22

小学语文写作手法有哪些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