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环境教育报告

时间:2023-01-25 15:25:30 报告 我要投稿

环境教育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教育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教育报告

环境教育报告1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县教育局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健全组织机构,深入宣传教育,落实制度措施,全面完成了20××年度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内容,现将一年来我局教育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局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两名办公室人员具体抓教育工作。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月进行一次专项工作碰头会,对当月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和部署。半年进行一次全局专项工作小结。年终进行考核和总结,将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我局各项工作中,并纳入了部门工作议事日程。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股室负责人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明确目标,抓好抓实我局教育工作。

  二、认真做好教育各项工作

  一是找准结合点,改进工作作风,及时收集和参与排查不稳定因素。对单位内部职工密切注意,有无矛盾纠纷苗头,如有发现则落实专人调处,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法制教育。一是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三月法制宣传月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二是通过新闻媒体,环保信息等形式向社会宣传环保。三是组织本局职工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形式学习相关法制知识,提高法制观念。五是做好子女法制教育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四抓好中高考禁噪工作。我局会同工商、教育、公安等六部门向全社会发出禁噪公告,要求全社会从20××年5月26日开始中高考期间严格控制噪音产生,确保考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同时在中高考期间会同相关部门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进行现场检查。

  三、工作成效

  我局教育工作,由于领导班子重视、全局职工精诚团结,工作做得实,效果比较好。

xx县环境保护局

  20××年11月11日

环境教育报告2

  一、调查时间:xx年3月2日~10日

  二、调查地点: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4x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7、加大校园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领导小组和保卫处、德育处齐抓共管。尽快清除卫生死角,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使校园洁、净、美、亮起来。

  8、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建议。改变教育路行走路线,禁止校内职工燃放爆竹,禁止制造噪声污染的广告音像车等个体广告在校前公路游弋,改善校园周围环境,确保校园教学环境的安静。

环境教育报告3

  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地方,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栋梁,他们今天的环保意识如何决定了明天的环境状况怎样。因此,在获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幼儿园之后,我们并没有停止创建的工作,而是加大力度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环境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冲破了“危机教育”、“责任教育”、“伦理教育”的框框,从幼儿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如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美丽的秋天”等,通过对季节特征的认识及人们活动的变化,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可爱的小动物”、“神奇的海底世界”等主题,让幼儿了解与探索人与动物的关系;“我的家乡玉林”“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主题,则让幼儿了解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一日生活中渗透环境教育

  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不是依靠几次主题活动、几节教育活动就能养成的,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如进餐时教给幼儿正确的进餐姿势,爱惜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尽量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保持桌面清洁。洗手时要求幼儿注意水流不能开得太大,洗完后关紧水龙头。保护园内教室内的'清洁,看到纸屑能捡起来。在课间播放轻柔的音乐,提醒幼儿做到轻声说话、走路,物品轻拿轻放,减少噪音。

  三、环境教育方法丰富多彩

  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幼儿知识与经验的缺乏,使其很难理解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环境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综合化的,既要坚持探索、发现的科学认识方法,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成分。我们将自然科学知识编入到故事、儿歌、歌曲中去,让幼儿在说说、唱唱、跳跳中获得知识;春天来了,我们组织幼儿观赏园内的桃花、柳树,带领幼儿到清湾江公园寻找春天,到小池塘里抓来小蝌蚪饲养,在班上的植物角里种上黄豆、大蒜,观察植物的生长,使幼儿获得动植物生长的感性经验。

  在清湾江公园,大班的幼儿插上自己绘制的环保警示牌,告诉大家要爱护花草树木,中班幼儿捡拾草地上的废纸果皮,小班孩子给小草小花浇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人“我是环保小卫士”,号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的家园;幼儿去造纸厂参观之后,知道每一张纸来之不易,乱撕乱画图书的现象没有了。我们还根据教育内容和重大环境纪念日,确定环境教育主题,如:植树节、爱鸟周,带领幼儿种植花草和为小鸟搭建温暖的家,组织了“我爱绿色”画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想象,画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画,有《美丽的树林》、《我和小树同长大》、《小鸟哭了》、《美丽的家园》等,启发幼儿用童真的智慧拯救受伤的地球和我们人类的朋友。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游戏等活动,幼儿了解了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食物和水,而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自大自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让孩子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学会生存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四、亲子活动创环保教育新路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是我园环境教育的目标。孩子年龄虽小,但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牵动着千万名家长的心,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孩子,但是,我们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我们请大班、学前班的家长利用废旧材料制做环保时装,家长各施其能,用旧挂历纸、塑料袋、旧光盘、麦杆、玉米衣、旧布料、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制做出帽子、裙子、背心等时装,孩子们穿上爸爸妈妈亲手为自己缝制的漂亮时装,自信地在台上表演。

  中班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废纸盒、旧电线、旧钮扣等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玩具,展示在教学楼的走廊中。使孩子们知道原来我们手中的“垃圾”还有这么多的用处。

环境教育报告4

  大佛寺环境综合整治情况

  大佛寺的环境整治,不仅要彻底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与构筑物,还要对巫婆神汉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加大打击力度,严禁欺诈游客钱财。必须重点整治景区内狗肉摊、烧烤摊等有损景区形象的临时摊点,加强景区内环境治理,维护景区秩序,立竿见影地彻底改变寺内、外脏、乱、差现象和混乱的游览秩序,打造良好的景区环境。我局组织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大佛寺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

  一、殿外环境整治

  1、限定时间改变殿外环境。文管所已经将大佛寺殿外原人行道砌筑的临时构筑物全部自行拆除,留作游人参观疏散的通道,未再摆摊设点。

  2、已经按照规定拆除了位于大佛东岩下和鉴亭旁搭建的简易棚等有碍观瞻有损景区形象的临时摊点。

  3、县文管所对大佛寺保坎下的摊位摊架及香台、字库进行了统一规划,做到摊位统一,规范管理,基本改变大佛寺摊位零乱,烧香放鞭炮极不规范的状况。

  4、大佛寺派出所加强了巡查,加强对危岩路段的监控,维护景区秩序,保护游人生命财产安全。

  5、已由大佛寺派出所具体牵头,并邀请公安、工商、消防等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对大佛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大佛寺殿内、外一律不得烧钱化纸,燃放烟花爆竹,不准巫婆神汉、算命先生等迷信职业者进入大佛寺景区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殿内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殿坎上一律不准摆摊设点,营造良好的文物旅游环境。

  6、由大佛寺派出所牵头,县文管所、大佛寺派出所发出通告,并邀请公安、工商、消防等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对大佛寺游览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1)不准在大佛寺围墙以内乱丢果皮纸屑,不准随地大小便,不准乱倒垃圾;

  (2)烧香、燃烛必须入香案、烛台。

  (3)殿坎以上一律不准摆摊设点。摆摊设点必须到指定摊位,不得乱摆乱放、游走推销。

  (4)不准在大佛寺景区内的石壁上、围墙上、树木上、古建筑上乱写乱画和张贴广告。

  (5)在大佛寺围墙以内,大佛殿、观音殿之外,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事先向文管所和大佛寺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能实施。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不得破坏景区环境,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6)大佛寺范围内一律不得烧钱化纸,燃放烟花爆竹。

  (7)严禁巫婆神汉、算命先生等迷信职业者进入大佛寺景区从事封建迷信活动。

  二、殿内环境整治

  1、庙内不得存放、销售烟花爆竹和香蜡纸烛等易燃易爆物品。

  2、殿内不得使用明火,香、烛、神灯等一律改用电子灯具,电源线全部穿阻燃管。

  3、殿内不准抽签、算命。

  4、殿内不得变相售游览票。

  5、殿内悬挂幡幛不得妨碍游人的参观视线。

  三、大佛寺游览区保洁工作

  1、形成保洁工作制度,坚持每天清扫一次。

  2、每月初一、十五和佛诞日的下午,由文管所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大扫除。

  四、建立长效机制

  县文管所具体负责对大佛寺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维护整治成果。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安全巡查并记录,确保文物安全和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我局已经委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文保资质甲级)对大佛寺和杨氏民宅进行保护规划设计,将充分保护文物本体,有效地改变文物区域环境。

环境教育报告5

  一、调查时间:

  xx年3月2日~10日

  二、调查地点:

  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

  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

  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

  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

  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4x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7、加大校园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领导小组和保卫处、德育处齐抓共管。尽快清除卫生死角,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使校园洁、净、美、亮起来。

  8、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建议。改变教育路行走路线,禁止校内职工燃放爆竹,禁止制造噪声污染的广告音像车等个体广告在校前公路游弋,改善校园周围环境,确保校园教学环境的安静。

环境教育报告6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的提出: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人为的破坏。保护好地球是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环保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热衷话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相应的环保问题也接踵而来,逼迫着全球,环境教育,近年来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环境,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有识之士提出:环境教育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从娃娃抓起。但幼儿园究竟应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呢?

  2、现状分析:

  本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对周围环境是有一定感受的,但是对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缺乏关注、对自己生活着的地球的生态现状也不了解。我们应该把"环保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这是他们人生起锚的一项社会任务。

  (2)只重视幼儿的环保教育,忽视教育者自身的环保素质。

  (3)夸大园内环保教育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部分家长环保意识淡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但是我们的部分家长环保意识淡薄,浪费资源、损坏公物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3、如何解决:

  (1)从认识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三月二十二日"世界水日",四月二十二日"地球日",五月三十一日"世界无烟日",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组织环保知识小竞赛,环保小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2)在加强孩子环保教育的同时,先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环保意识。要不断学习环境知识,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树立绿色教育观念,用心去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环保卫士的神圣形象。

  (3)将环保教育的目标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及游戏活动中去,实现教育的整体性、统一性。

  (4)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环保教育的影响,做到家园教育目标一致。

  本次研究将对园内在册的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研究,在研究本课题以前,我们已经在全员范围内,进行"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利用游戏形式促进幼儿健康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有相关的成果,既结题报告和成果论文。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探索、发现、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2、帮助幼儿形成初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行为方式,如处理生活垃圾,保护花草树木,维持地区生态平衡。

  3、帮助幼儿认识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幼儿了解废水污染给水生动物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了解噪音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创造宁静环境的愿望。

  4、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探索废旧材料融入幼儿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让幼儿了解环境相关的一些常识,如生态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三、研究内容

  1、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看录象以及相关的影、音、图等相关材料。

  2、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环保教育,在环境创设中提现环保意识,创设一个富有环保意识的环境。

  3、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带动家庭,社区共同环保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在幼儿园努力推进环保教育,环保行为的同时,还要让孩子们,家长们体会到:环保是大家的事,不但在幼儿园要进行环保教育,更要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

  四、研究策略

  以学科课程资源为载体,完善环境教育园本化主题。

  1、确定环境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结合参考国内外环境教育的有关资料以及现行的活动教材,我们拟确定"地球"、"动物"、"水"、"绿化"、"垃圾"五大环保主题活动。

  2、制定环境教育目标。

  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制定各大环保专题的教育目标,每一专题又根据不同年龄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目标。

  如预设《绿化》的主题活动中"对花、草、树木好处的认识"的活动目标:

  小班:知道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带来新鲜空气;

  中班:对树木的好处知道更多一些;

  大班:则要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懂得乱砍伐树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3、以潜在课程资源为载体,获得环境教育的情感体验。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怎样通过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达成情感的体验。

环境教育报告7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方式。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家庭的抚养,更需要家庭的教养,而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教育教人学会走路、说话,教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无论是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正确的教育。社会活动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游戏、学习、劳动。处于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主要从事前两者,当年龄逐渐增长以后,才慢慢过渡到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而家庭正是为儿童提供了最初的游戏与劳动场所,并在家庭中逐渐过渡到参加劳动的过程,这种由家庭逐渐引导的方式,便是家庭教育。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与起点。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教养行为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榜样,管束合理;恰当评价与赏识;关爱有加,进行挫折教育;平等沟通,适当引导等都是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与港湾,在这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无形中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学习成绩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与赏识。并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恰当评价他们的行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爱没有人可以轻易代替,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动力,也只有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理应拥有自由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摆正位置,平等沟通、遇到问题民主协商,并在一定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命令,令其服从。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更多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健全的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才是最安全与温暖的港湾,完整的家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与快乐的源泉。当变故发生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需要比成年人承受更大、更多的痛苦。这也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由于脆弱敏感导致的过分自卑、由于缺少关爱导致的冷漠自私、由于过分保护导致的溺爱娇惯、由于缺少管束导致的肆意妄为、由于情绪疏导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更加极端的攻击报复行为,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健全的家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会导致不良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加。然而我们无法避免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家庭变故的出现。唯有做到当问题发生时,给予孩子最及时与正确的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结构,重新树立开展新生活的信心,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在家庭结构调整后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也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尤其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巨大责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靠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四、结语

  毋庸置疑,教育不仅丰富了“人”的内涵,也充分拓展了“人”的发展,更使人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价值。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使得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能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终身财富。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同时才能保证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实现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等的互补,从而更加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环境教育报告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环境教育报告9

  百年基业,教育为本,可见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幼儿教育上,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点点滴滴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

  幼儿教育是为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组织方式与策略及教育环境的认识不仅影响幼儿园教育实践,同时也隐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手册》拟定测查的题目。

  2、分别以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测查,同时,对园内教师19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3、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4、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著性差异;

  5、从1998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1、根据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测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环境教育报告10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

  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xx年3月至xx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xx年2月至xx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xx年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xx年6月——xx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xx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xx年9月——xx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xx年9月——xx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xx年9月——xx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xx年12月——xx年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张克敏邓小庆刘书华包锦安

  组长:王世群

  副组长:赵放鸣何江顺邓勇

  成员:龚照华杨培石敏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王世群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邓勇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邓勇组员:黄银华谢家英尹端津

  第二研究组:组长:龚照华组员:黄芳程舒燕张红艳凌文泉黄志伟

  第三研究组:组长:杨培组员:赵放王纪蓉古远鹏雷波

  第四研究组:组长:石敏组员:张胜男黄智

  档案整理:邓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环境教育报告11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在上级环保、教育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以课堂教学渗透为主导,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环保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落脚点,有力地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健康开展。

  一、珍惜独特资源,传承学校传统,高度重视环境教育。

  绿色环保是野寨中学的最大特色之一。校园内天然植被率达80%,珍贵品种有30多种,百年古树有20多棵,苦楝、枫香、三角枫、黄连木、榆树、冬青等名贵树木,随处可见。优美的自然风貌诸多人文古迹构成了野寨中学独特的办学环境。

  如此优美的环境来之不易。1958年,当全国各地开始除四害、砍树烧炭、大量钢铁时,在校长郑大国等领导的保护下,野寨中学校园里的大树未遭砍伐。XX年4月,在安徽省林科院专家的帮助下,野寨中学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代野中人,将树人与树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精心呵护出一个绿色环保、如诗如画的野寨中学。

  XX年2月,徐汉夫同志担任野寨中学校长,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拿出自信的热情围绕谋求新时期如何发展,凝聚大家的共识,探索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为特征的高品质校园的建设目标。”学校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了使环境教育能够健康有序的开展,学校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参与,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环境教育。环境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目标,明细分工,任务到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查摆问题,逐个解决。学校健全、制度科学管理。近年来,野寨中学先后出台了《野寨中学环境教育方案》、《野寨中学“十二五”期间节能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规章制度,清晰了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操作规程和方法,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权利。

  二、立足学校实际,坚持教育为先,着重提升环保意识。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铸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通过与课程联系起来,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化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式。

  1、基础课程渗透教学

  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培养生态意识和品格养成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存在于各学科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隐性的和潜在的。显性的内容是借助于教材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一目了然”的。隐性的内容没有前者那么“直接”、“明了”,但在许多学科中都大量存在。野寨中学敏锐的意识到通过环境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通过与课程联系起来,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课程体系,XX年组织编印了《野寨中学环境教育手册》,XX年4月,在安徽省林科院专家的帮助下,野寨中学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工程。XX年开展我为绿色校园做贡献等活动。XX年创建了地理实验室。XX年3月开始把环保教育作为校本课题,构建环保课程。

  2、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实践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的与课程联系中,学校政教处、团学组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外活动,并把环境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的环境监督活动,让学生处于环境“真问题”的情境中实践。要学生改变浪费的不良习惯,以形成勤俭节约意识和行为。只有让学生通过调查、参与、学习、交流讨论中感受、感动、感悟而逐步建立的,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为此,我们在高一至高三所有班级均召开环境主题班会,为了保证班会的质量,各班都制定了班会脚本和方案。

  附:高一年级各班主题班会

  班级

  题目

  高一(1)班

  绿——永恒的主题

  高一(2)班

  节约资源,低碳环保

  高一(3)班

  走向世界,了解环保

  高一(4)班

  创造绿色校园,提高自身素养

  高一(5)班

  低碳生活,健康你我

  高一(6)班

  保护水源,保护地球

  高一(7)班

  灵动的生命之源

  高一(8)班

  节能降耗,知行之间

  高一(9)班

  为了绿色的梦想

  高一(10)班

  环保,从我做起

  高一(11)班

  绿色·环保

  高一(12)班

  建设低碳班级

  高一(13)班

  野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高一(14)班

  我的绿色我做主

  3、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节约意识、行为的很好载体。让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习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得到体验感悟,获得科学求真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将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处在学校环境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他们科学素养。

  在学校的各部门的支持下,在许多老师尤其师班主任的帮助下,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各班级课题经过开题、实施、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等过程。在这课题的开展中,我们看到同学们课题触及校园的绿化、食堂的浪费、宿舍和教室的用电、小卖部的饮料和塑料袋、校园的雨水收集、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和废电池的回收等问题。为了追寻答案,同学们考察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上上下下,分发、回收和统计了无数份调查问卷;还有同学走出校门,他们的足迹分布全县,还有的同学寻求老师、家长等各种社会资源来帮助我们,正是同学如此投入,才会有课题答辩的精彩,才会有那么多专家对我们同学的赞叹。各小课题的研究立足校园,通过学生对校园资源浪费现象的调研活动,引导同学关心身边的小事,发现浪费的问题,掌握事实和数据,激发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养成环保的习惯。培养了科研意识,以及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优秀品格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以活动为载体,以创建为手段,着力提高环保效果。

  近年来,野寨中学以创建为手段,环境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XX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XX年被评为省级节能示范单位,XX年被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

  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团委牵头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负责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职责:积极发现校园中高耗能现象和行为,督促身边老师和同学改进其行为,做积极的绿色低碳者,同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发现的问题。

  二是发挥活动的教育作用。学校在在天柱山、吴塘生态园等地开辟环保基地,直接参与校内外环境保护活动。 “3。12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小树和我一起成长”评比活动;此外,每逢环保重大节日,如“6。5世界环境日”,我校学生到街头开展宣传活动,到主街路开展清理街道,消除白色垃圾,维护街路卫生的绿色环保行动。XX年6月5日,学校三千名多名学生集中在操场参加“我为野中绿化做贡献”签名承诺活动,要求学生从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植一棵树、栽一盆花、爱护花草树木、不吃零食、不乱扔垃圾、随手捡起身边的杂物,购买绿色商品等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步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行为的习惯。

  三是通过板报的形式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每学期出绿色主题板报2—3期,主要有绿色快讯、绿色警示牌、绿色纪事等栏目。绿色快讯,反映来自同学间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绿色警示牌,则从反面警示人们注意保护我们身边环境;绿色纪事,重点宣传我校开展环境宣教工作的情况等内容,这些不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是开展“五个一”绿色活动,即:摘一篇绿色文章;搞一次绿色活动;写一篇绿色日记;唱一首绿色歌曲;做一名绿色卫士。通过这项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关心和保护身边的环境,培养了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环境创建不仅仅是一种创建行为,更是一种教育行为。创建的过程中是学习规范环保的过程,是传播生态生态理念的过程,是提升师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过程。多年以来,全校师生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在野寨中学萌生新芽,在这里,环保为荣,浪费为耻,追求生态。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的说教,更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和决策过程当中,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教益。多年以来,全体师生的生态行为明显增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已经在野寨中学蔚然成风。在这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开展环境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态,还有学校传统运作模式。让学生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是环境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多年以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以生为本、以生定教已经在野寨中学扎根发芽。在这里,教学相长,师生亲如一家。

  关山初度路尤长。我们深知,环境教育的实施,生态理念的传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使命,事关长远,功在千秋。野寨中学将以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为标准,在学生中最广发的开展环境教育,为传播生态理念,提升可持续意识不断努力。

环境教育报告12

  摘要:此报告是应省级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开题工作需要所做的调查报告。课题开题以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查看、座谈、查阅档案、随堂听课等方式,重点调查了xx县x所小学、x所初中、x所高中的艺术教育(专指美术、音乐教育,下同)状况,发现到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分析,提出了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结论。

  关键词:艺术教育,协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县域,中小学

  引言:二零一九年三、四月间,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在课题负责人陆正启、李苗老师的率领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成5个小组,重点调查了我县x所小学、x所初中、x所高中的艺术师资配备情况;艺术教室、教学器材的拥有使用情况;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的拥有使用情况;近三年开展的艺术类教学教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情况。

  本调查报告研究,旨在对县域内中小学美术、音乐教育和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状况进行摸底,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接下来,课题组将依据调查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理论,提出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操作规程,并针对性地施以各项干预措施,进而论证课题研究的前期预设,实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内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并进。同时,本调查报告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借鉴,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艺术教育:这里专指美术、音乐教育;协同发展:协调多所学校相互协作完成共同发展目标,它可以是以强带弱,也可以是强强联合;信息技术环境:指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图像、声音信息的方法和设备环境;县域:指xx县辖区范围。中小学:以研究小学、初中两个学段为主,高中为辅。

  2、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我工作三十余年,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区、从初中到高中的美术教育生涯。三十余年来,我的工作地始终不出生我养我的xx这片热土,目睹了xx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部过程。我既是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直接参与者。1990年10月,xx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的成立,是我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牌意义。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是一名研究会成员,在研究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快三十年了,社会在转型、在发展,城乡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做好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新挑战。经过周密计划与部署,我们决定再出发、再研究、再提升。

  二、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思动脑,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美术、音乐的学习成为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以在线课堂、网络教育模式为主实施远程教育,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下,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逐步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

  (2)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通过云盘、局域网、公共账户等方式建立共享资源库,收集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课例以及来自网络的音频、视频、微电影等信息资源,供大家整合利用,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并以报告、讲座等培训形式对组内、组外校内、校外县内艺术师资进行相关培训,促进艺术教师县域流动与协同发展。

  (3)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通过培养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师生均能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网络教育资源,进而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县域内中小学艺术学科发展。改善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促成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2、研究内容

  (1)抽样调查县域内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拥有使用状况;艺术教育师资配备情况(含人数、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等);艺术教室及器材的拥有、使用情况;近三年各种美术、音乐类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教研成果等。

  (2)采集样本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泊湖中心学校、雷阳中心学校、华阳中心学校、沈冲中心学校、赛口中心学校、凉泉初中、高士初中、赛口初中、雷池初中)以上四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形成本调查报告结论,供课题组进一步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参考使用。

环境教育报告13

  摘要xxxx班学生45%来自关外,55%来自关内,小学和初中教育环境与内地差异较大,学习期待与态度呈现明显的主动性,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针对xxxx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现状,要注意探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补就策略,注意探究语言障碍形成原因和培优策略,学科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注意渗透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意识。

  关键词生源构成;家庭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期待与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困难与解决方式;补就与培优策略;方法和习惯培养;

  一、前言

  xxxx省xxxx族自治州地xxxx横断山区,西、北、南面分别与西xxxx、青海、云南等省区为邻,土地辽阔,草原面积大,天然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1.7%,牧民比例大;全州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万公顷,以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气候类型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全州共辖18个县、325个乡(镇)。全州总人口98.3万人(末统计),其中xxxx族人口占78.94%,是全国第二大xxxx族聚居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41元。总体来说xxxx州是xxxx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较落后的地区。xxxx州作为康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体现了康巴文化核心的方方面面。这里有康巴社会的特殊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xxxx传佛教文化广泛地深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在汉语里,本意为纹,即纹路、纹理、花纹等,强调的是对自然状态的人为加工和处理。化即华,即美化的意思。《易传》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这个意思。文化二字连用,引申到社会领域,则是教化之意。学校学科课程是系统的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国家社会现行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体现,它对学生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校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反映国家教育对年青一代的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家对下一代人才的要求,是xxxx班学生文化同构主要手段之一。学校学科课程教学是学校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手段。科学文化知识即学校课程是对xxxx班学生进行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文化同构的最主要的目标;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构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前提。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文化同构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构最主要的手段。科学文化知识在学校情境下主要直观表现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这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基于以上认识,课题组认为:科学文化知识即学校课程是对xxxx班学生进行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文化同构的最主要的目标;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构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前提。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文化同构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构最主要的手段。

  基于以上认识,课题小组拟制了《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问卷,对xxxx班三个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目标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具体目标:

  1、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秋季刚进普明中学的高一(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高二(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高三(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共30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以期了解不同时期xxxx班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修复、认同、内化和范式建构的情况。

  2、调查的具体目标

  (1)了解xxxx班学生在入学之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2)了解xxxx班学生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

  (3)了解xxxx班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

  (二)调查方法:

  1、根据平时观察了解到的xxxx班学生表现,拟制《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问卷调查表(附《调查报告》后);

  2、利用《问卷》,对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来自xxxx州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辅之以访谈法、谈话法、观察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xxxx班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从问卷调查可知,内地高中xxxx班300名学生均来自于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所属18县(xxxx州各县教育水平差异较大,xxxx州政府根据各县实际将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名额分配到各县进行选拔),父母均是当地农牧民(按当地政策,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的父母必须均是xxxx州当地农牧民户口,其子女才有资格参加选拔);xxxx族学生占71%,其他少数民族(彝族、回族、羌族)学生占7%,汉族学生占12%;家住关外的学生占45%,关内学生占55%。xxxx州关内、关外是以折多山为界,康定、泸州、九龙、丹巴为关内,其余14县为关外,关内自然、经济条件好于关外

  (二)xxxx班学生家庭成长环境情况

  1、参加宗教活动情况。家里人常去寺院和去得很频繁的分别占25.5%和44%,两者合计达到70%;学生本人也会在假期中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比例达到30%。由此可见,在xxxx州地区,xxxx传佛教文化是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家庭语言交流环境。学生在家使用xxxx语和多数是xxxx语的占55%,67%以上的同学表示能够很流利或者比较流利地使用xxxx语口语进行表达,25%的同学能够用xxxx语文进行书面表达。即使现在到内地学习,假期回到家后,很多同学只能用xxxx语同家人交流。有时,内地老师有急事与学生家长联系,也必须请上会xxxx语的同学来作翻译。

  3、生活区域情况。生活在纯牧区的学生数较少,约占3%;生活在农村和半农半牧区的学生占大部分,约75%;城镇学生占22%左右。有23%左右的学生在进入内地学习之前还未出过本地县城之类的地方。这样,这些学生进入内地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系统更多属于传统农牧方面的知识储备,缺少关于现代科学知识方面的感性积累,这难免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

  4、父母文化程度。学生父亲文盲文化程度占12%,母亲文盲文化程度的占26%;父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7%,母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2%;这样看来,差不多70%以上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小学及其之下。在这样的的条件下,由家庭、父母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辅导几乎没有办法实现,也很难用科学的的教育理念对子女加以引导。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有94%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够上一般本科以上的大学,表现出很高的期望值。

  5、家庭兄弟姊妹情况。约占70%的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下的子女,30%的家庭有3个或者3个以上的子女,总的说来,xxxxxxxx区家庭子女数较内地家庭为多。由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家庭收入有限,家长难于给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受教育条件,子女受教育成度一般都很低。有差不多20%的学生表示自己家里几乎没有或很少与学习有关的课外书。

  (三)xxxx学生小学、初中学习环境情况

  xxxx州幅原广大,有15.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整个xxxx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州内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关内地区以农业为主,居民聚居程度较高,这与内地农村教育环境条件差别不大。地处关外幅员辽阔的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地方属于半农半牧区域,部分地区还处于游牧状态,逐水草而居,牧民驻地分散,再加上学校及教师条件的限制,xxxx州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环境与内地哪怕是内地农村的教育条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1、xxxx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模式。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6.5%的学生以xxxx语为主,30%的学生以xxxx汉双语来学习,有63.5%的学生以汉语为主来进行学习。初中、小学阶段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以xxxx语为主或xxxx汉双语的形式进行学习,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就会缩短,当然学习效果也会难于保障,然而内地高中班却全部以汉语来进行教学和考核,这将不可避免地给这部分xxxx班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2、学生开设英语课时间及学科学习难度感受情况。由于条件的限制,xxxx州中小学一般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开设英语课,这种情况占比达到72%,只有24.5%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更不用说参加什么课外辅导等;而现实的高中英语却是以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英语为基础来设置英语教材的,所以,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都认为英语是让自己最棘手的学科,初中阶段占36%,高中阶段占37%。在学生学科学习难度感受上,除认为英语学科最棘手外,其次是认为数学最难,占26%;再次是理化,占24%;再次是语文,占13%。进入高中后,学生学科学习难度感受的顺序仍然差不多,只是比例有所变化而已。

  (四)xxxx班学生进入内地高中时学习期待与态度情况

  来到内地高中学习时,有94%的同学希望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有68.5%的学生最担心的问题是害怕学习跟不上,只有17.5%的同学担心生活不适应。37%的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差,41%的同学担心自己积累少,也有18.5%的认为自己学习习惯差会影响自己的学习。83%以上的同学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良好的倾向表明来到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普遍感念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和家长的期望,心怀立志成才的志向,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努力。

  (五)xxxx班学生学习方式情况

  在课堂上,表示自己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学生只占19%,而不愿意发言或不太愿意发言分别占10.5%和69%,也就是说有差不多80%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参与发言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除了依靠老师讲解(占47%)外,还会采取个人自学钻研方式(占23%),有30%的学生也会更愿意采取向同学请教(占19.5%)和小组合作学习(占9%)方式,这一点也是与内地学生有差异的地方。

  (六)xxxx班学生学习困难与解决方式情况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苦恼有40%的学生感到有些学科无法听懂,32%的学生感到理解困难,21%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语速快,课堂上常常反应不过来。感到学起来困难的学科按人数比例排序是这样的,英语37%,数学25%,理化20%,语文17.5%。有32%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过快,但半数以上的学生(56%)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合适,另有6%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在听课效果方面,表示全部能听懂的占10%,大部分能听懂的学生占63.5%,这样看来,有74%的学生上课听课效果较好,有26%的学生听课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遇上学习困难,没有学懂的问题时,学生较多的是采取同学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占56.5%,采取向老师请教方式的大约占30%,其余的学生也搁置困难,继续学习,真正放弃不管的学生几乎没有。

  (七)xxxx班学生在面对学习结果时的表现情况

  在考试结束,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会主动找出自己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自己狠下功夫,弥补缺陷,这部分学生占62%;有的学生还会去请教老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占24.5%);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结果自己没办法掌控(占11.5%)。总体来看,学生们总是想办法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即使基础较差,也会默默坚持,扎扎实实从头学起,这样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占97.5%),那种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放弃努力的学生几乎没有。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来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总体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表现为较高的学习需求、学习期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来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学习成绩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在年级中能名列前茅,多数学生学科成绩很不平衡,有较明显的弱科问题。有的学生乃至连小学基础知识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根本无法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例如,政治课老师讲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竟然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类劳动,有学生问老师异分母加减法为什么要进行通分,等等。

  3、很多学生学习方法明显不足,倾向于接受式学习,缺乏积极独立思考习惯,听课时思维不够活跃,影响了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运用、迁移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中主要以死背的方法为主,缺乏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4、部分学生存在听课学习语言障碍问题。由于xxxx州关外很多学校采用xxxx语和汉语双语教学,重xxxx语轻汉语,学生汉语知识欠缺,致使学生听课、记笔记困难,理解运用更困难。例如,把人类劳动理解为类劳动等。

  (二)对xxxx班学生现状的教学建议

  1、注意探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补就策略

  针对来自xxxx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个体差异大,学科明显不平衡的情况,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宜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策略:

  (1)降重心,补基础,低起点、小步子、密梯度、勤反复、快反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2)分层教学、小组互助、个别指导的因材施教整体提升的差异化补差策略。

  (3)课程重组筛选、分步实现课程总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

  2、注意探究语言障碍形成原因和培优策略

  根据xxxx州部分学校采用xxxx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很多家庭缺少汉语交流语言环境,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存在不同障碍的情况,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包括汉语读写基础知识在内的阅读与听力训练,学科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适当放慢语速,有意识地多重复,多板书,这样让学生逐渐适应老师的教学。同时也注意发挥xxxx州随班生活教师的双语优势,给予学生一些个别语言辅导,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根据汉xxxx语言同属同一语系的特点,架设语言学习的桥梁,逐步解决个别学生的听课和记笔记上的困难。

  3、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方法,加强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上课既需要记忆,更需要思考参与的道理,听课活动中同学加入到课堂讨论中的必要性;既要认识到思想新方法新的逻辑关系,又要注意方法的灵动性和科学性特点,更要认识到方法和习惯的兼容性,还要突出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4、学科课程教学注意渗透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可,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文化认同是文化同构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xxxx班学生的实际,灵活地把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渗透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中,既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对保持xxxx班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培养报效国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教育报告14

  摘要xxxx班学生45%来自关外,55%来自关内,小学和初中教育环境与内地差异较大,学习期待与态度呈现明显的主动性,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针对xxxx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现状,要注意探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补就策略,注意探究语言障碍形成原因和培优策略,学科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注意渗透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意识。

  关键词生源构成;家庭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期待与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困难与解决方式;补就与培优策略;方法和习惯培养;

  一、前言

  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地xxxx横断山区,西、北、南面分别与西xxxx、青海、云南等省区为邻,土地辽阔,草原面积大,天然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1.7%,牧民比例大;全州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万公顷,以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气候类型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全州共辖18个县、325个乡(镇)。全州总人口98.3万人(末统计),其中xxxx族人口占78.94%,是全国第二大xxxx族聚居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41元。总体来说xxxx州是xxxx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较落后的地区。xxxx州作为康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体现了康巴文化核心的方方面面。这里有康巴社会的特殊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xxxx传佛教文化广泛地深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在汉语里,本意为纹,即纹路、纹理、花纹等,强调的是对自然状态的人为加工和处理。化即华,即美化的意思。《易传》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这个意思。文化二字连用,引申到社会领域,则是教化之意。学校学科课程是系统的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国家社会现行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体现,它对学生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校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反映国家教育对年青一代的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家对下一代人才的要求,是xxxx班学生文化同构主要手段之一。学校学科课程教学是学校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手段。科学文化知识即学校课程是对xxxx班学生进行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文化同构的最主要的目标;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构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前提。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文化同构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构最主要的手段。科学文化知识在学校情境下主要直观表现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这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基于以上认识,课题组认为:科学文化知识即学校课程是对xxxx班学生进行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文化同构的最主要的目标;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构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前提。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文化同构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构最主要的手段。

  基于以上认识,课题小组拟制了《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问卷,对xxxx班三个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目标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具体目标:

  1、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秋季刚进普明中学的高一(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高二(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高三(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共30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以期了解不同时期xxxx班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修复、认同、内化和范式建构的情况。

  2、调查的具体目标

  (1)了解xxxx班学生在入学之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2)了解xxxx班学生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

  (3)了解xxxx班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

  (二)调查方法:

  1、根据平时观察了解到的xxxx班学生表现,拟制《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问卷调查表(附《调查报告》后);

  2、利用《问卷》,对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来自xxxx州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辅之以访谈法、谈话法、观察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xxxx班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从问卷调查可知,内地高中xxxx班300名学生均来自于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所属18县(xxxx州各县教育水平差异较大,xxxx州政府根据各县实际将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名额分配到各县进行选拔),父母均是当地农牧民(按当地政策,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的父母必须均是xxxx州当地农牧民户口,其子女才有资格参加选拔);xxxx族学生占71%,其他少数民族(彝族、回族、羌族)学生占7%,汉族学生占12%;家住关外的学生占45%,关内学生占55%。xxxx州关内、关外是以折多山为界,康定、泸州、九龙、丹巴为关内,其余14县为关外,关内自然、经济条件好于关外

  (二)xxxx班学生家庭成长环境情况

  1、参加宗教活动情况。家里人常去寺院和去得很频繁的分别占25.5%和44%,两者合计达到70%;学生本人也会在假期中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比例达到30%。由此可见,在xxxx州地区,xxxx传佛教文化是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家庭语言交流环境。学生在家使用xxxx语和多数是xxxx语的占55%,67%以上的同学表示能够很流利或者比较流利地使用xxxx语口语进行表达,25%的同学能够用xxxx语文进行书面表达。即使现在到内地学习,假期回到家后,很多同学只能用xxxx语同家人交流。有时,内地老师有急事与学生家长联系,也必须请上会xxxx语的同学来作翻译。

  3、生活区域情况。生活在纯牧区的学生数较少,约占3%;生活在农村和半农半牧区的学生占大部分,约75%;城镇学生占22%左右。有23%左右的学生在进入内地学习之前还未出过本地县城之类的地方。这样,这些学生进入内地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系统更多属于传统农牧方面的知识储备,缺少关于现代科学知识方面的感性积累,这难免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

  4、父母文化程度。学生父亲文盲文化程度占12%,母亲文盲文化程度的占26%;父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7%,母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2%;这样看来,差不多70%以上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小学及其之下。在这样的的条件下,由家庭、父母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辅导几乎没有办法实现,也很难用科学的的教育理念对子女加以引导。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有94%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够上一般本科以上的大学,表现出很高的期望值。

  5、家庭兄弟姊妹情况。约占70%的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下的子女,30%的家庭有3个或者3个以上的子女,总的说来,xxxxxxxx区家庭子女数较内地家庭为多。由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家庭收入有限,家长难于给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受教育条件,子女受教育成度一般都很低。有差不多20%的学生表示自己家里几乎没有或很少与学习有关的课外书。

  (三)xxxx学生小学、初中学习环境情况

  xxxx州幅原广大,有15.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整个xxxx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州内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关内地区以农业为主,居民聚居程度较高,这与内地农村教育环境条件差别不大。地处关外幅员辽阔的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地方属于半农半牧区域,部分地区还处于游牧状态,逐水草而居,牧民驻地分散,再加上学校及教师条件的限制,xxxx州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环境与内地哪怕是内地农村的教育条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1、xxxx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模式。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6.5%的学生以xxxx语为主,30%的学生以xxxx汉双语来学习,有63.5%的学生以汉语为主来进行学习。初中、小学阶段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以xxxx语为主或xxxx汉双语的形式进行学习,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就会缩短,当然学习效果也会难于保障,然而内地高中班却全部以汉语来进行教学和考核,这将不可避免地给这部分xxxx班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2、学生开设英语课时间及学科学习难度感受情况。由于条件的限制,xxxx州中小学一般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开设英语课,这种情况占比达到72%,只有24.5%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更不用说参加什么课外辅导等;而现实的高中英语却是以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英语为基础来设置英语教材的,所以,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都认为英语是让自己最棘手的学科,初中阶段占36%,高中阶段占37%。在学生学科学习难度感受上,除认为英语学科最棘手外,其次是认为数学最难,占26%;再次是理化,占24%;再次是语文,占13%。进入高中后,学生学科学习难度感受的顺序仍然差不多,只是比例有所变化而已。

  (四)xxxx班学生进入内地高中时学习期待与态度情况

  来到内地高中学习时,有94%的同学希望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有68.5%的学生最担心的问题是害怕学习跟不上,只有17.5%的同学担心生活不适应。37%的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差,41%的同学担心自己积累少,也有18.5%的认为自己学习习惯差会影响自己的学习。83%以上的同学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良好的倾向表明来到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普遍感念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和家长的期望,心怀立志成才的志向,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努力。

  (五)xxxx班学生学习方式情况

  在课堂上,表示自己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学生只占19%,而不愿意发言或不太愿意发言分别占10.5%和69%,也就是说有差不多80%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参与发言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除了依靠老师讲解(占47%)外,还会采取个人自学钻研方式(占23%),有30%的学生也会更愿意采取向同学请教(占19.5%)和小组合作学习(占9%)方式,这一点也是与内地学生有差异的地方。

  (六)xxxx班学生学习困难与解决方式情况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苦恼有40%的学生感到有些学科无法听懂,32%的学生感到理解困难,21%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语速快,课堂上常常反应不过来。感到学起来困难的学科按人数比例排序是这样的,英语37%,数学25%,理化20%,语文17.5%。有32%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过快,但半数以上的学生(56%)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合适,另有6%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在听课效果方面,表示全部能听懂的占10%,大部分能听懂的学生占63.5%,这样看来,有74%的学生上课听课效果较好,有26%的学生听课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遇上学习困难,没有学懂的问题时,学生较多的是采取同学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占56.5%,采取向老师请教方式的大约占30%,其余的学生也搁置困难,继续学习,真正放弃不管的学生几乎没有。

  (七)xxxx班学生在面对学习结果时的表现情况

  在考试结束,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会主动找出自己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自己狠下功夫,弥补缺陷,这部分学生占62%;有的学生还会去请教老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占24.5%);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结果自己没办法掌控(占11.5%)。总体来看,学生们总是想办法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即使基础较差,也会默默坚持,扎扎实实从头学起,这样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占97.5%),那种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放弃努力的学生几乎没有。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来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总体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表现为较高的学习需求、学习期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来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学习成绩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在年级中能名列前茅,多数学生学科成绩很不平衡,有较明显的弱科问题。有的学生乃至连小学基础知识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根本无法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例如,政治课老师讲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竟然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类劳动,有学生问老师异分母加减法为什么要进行通分,等等。

  3、很多学生学习方法明显不足,倾向于接受式学习,缺乏积极独立思考习惯,听课时思维不够活跃,影响了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运用、迁移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中主要以死背的方法为主,缺乏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4、部分学生存在听课学习语言障碍问题。由于xxxx州关外很多学校采用xxxx语和汉语双语教学,重xxxx语轻汉语,学生汉语知识欠缺,致使学生听课、记笔记困难,理解运用更困难。例如,把人类劳动理解为类劳动等。

  (二)对xxxx班学生现状的教学建议

  1、注意探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补就策略

  针对来自xxxx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个体差异大,学科明显不平衡的情况,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宜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策略:

  (1)降重心,补基础,低起点、小步子、密梯度、勤反复、快反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2)分层教学、小组互助、个别指导的因材施教整体提升的差异化补差策略。

  (3)课程重组筛选、分步实现课程总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

  2、注意探究语言障碍形成原因和培优策略

  根据xxxx州部分学校采用xxxx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很多家庭缺少汉语交流语言环境,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存在不同障碍的情况,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包括汉语读写基础知识在内的阅读与听力训练,学科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适当放慢语速,有意识地多重复,多板书,这样让学生逐渐适应老师的教学。同时也注意发挥xxxx州随班生活教师的双语优势,给予学生一些个别语言辅导,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根据汉xxxx语言同属同一语系的特点,架设语言学习的桥梁,逐步解决个别学生的听课和记笔记上的困难。

  3、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方法,加强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上课既需要记忆,更需要思考参与的道理,听课活动中同学加入到课堂讨论中的必要性;既要认识到思想新方法新的逻辑关系,又要注意方法的灵动性和科学性特点,更要认识到方法和习惯的兼容性,还要突出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4、学科课程教学注意渗透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可,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文化认同是文化同构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xxxx班学生的实际,灵活地把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渗透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中,既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对保持xxxx班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培养报效国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教育报告15

  【摘要】xxxx班学生45%来自关外,55%来自关内,小学和初中教育环境与内地差异较大,学习期待与态度呈现明显的主动性,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针对xxxx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现状,要注意探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补就策略,注意探究语言障碍形成原因和培优策略,学科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注意渗透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意识。

  【关键词】生源构成;家庭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期待与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困难与解决方式;补就与培优策略;方法和习惯培养;

  一、前言

  xxxx省xxxx族自治州地xxxx横断山区,西、北、南面分别与西xxxx、青海、云南等省区为邻,土地辽阔,草原面积大,天然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1.7%,牧民比例大;全州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万公顷,以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气候类型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全州共辖18个县、325个乡(镇)。全州总人口98.3万人(末统计),其中xxxx族人口占78.94%,是全国第二大xxxx族聚居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41元。总体来说xxxx州是xxxx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较落后的地区。xxxx州作为康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体现了康巴文化核心的方方面面。这里有康巴社会的特殊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xxxx传佛教文化广泛地深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在汉语里,本意为纹,即纹路、纹理、花纹等,强调的是对自然状态的人为加工和处理。化即华,即美化的意思。《易传》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这个意思。文化二字连用,引申到社会领域,则是教化之意。学校学科课程是系统的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国家社会现行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体现,它对学生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校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反映国家教育对年青一代的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家对下一代人才的要求,是xxxx班学生文化同构主要手段之一。学校学科课程教学是学校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手段。科学文化知识即学校课程是对xxxx班学生进行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文化同构的最主要的目标;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构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前提。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文化同构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构最主要的手段。科学文化知识在学校情境下主要直观表现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这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基于以上认识,课题组认为:科学文化知识即学校课程是对xxxx班学生进行文化同构的最重要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文化同构的最主要的目标;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构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前提。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文化同构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构最主要的手段。

  基于以上认识,课题小组拟制了《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问卷,对xxxx班三个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目标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具体目标:

  1、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秋季刚进普明中学的高一(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高二(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高三(高级)xxxx班学生100名共30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以期了解不同时期xxxx班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修复、认同、内化和范式建构的情况。

  2、调查的具体目标

  (1)了解xxxx班学生在入学之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2)了解xxxx班学生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

  (3)了解xxxx班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

  (二)调查方法:

  1、根据平时观察了解到的xxxx班学生表现,拟制《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问卷调查表(附《调查报告》后);

  2、利用《问卷》,对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来自xxxx州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辅之以访谈法、谈话法、观察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xxxx班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从问卷调查可知,内地高中xxxx班300名学生均来自于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所属18县(xxxx州各县教育水平差异较大,xxxx州政府根据各县实际将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名额分配到各县进行选拔),父母均是当地农牧民(按当地政策,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的父母必须均是xxxx州当地农牧民户口,其子女才有资格参加选拔);xxxx族学生占71%,其他少数民族(彝族、回族、羌族)学生占7%,汉族学生占12%;家住关外的学生占45%,关内学生占55%。xxxx州关内、关外是以折多山为界,康定、泸州、九龙、丹巴为关内,其余14县为关外,关内自然、经济条件好于关外

  (二)xxxx班学生家庭成长环境情况

  1、参加宗教活动情况。家里人常去寺院和去得很频繁的分别占25。5%和44%,两者合计达到70%;学生本人也会在假期中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比例达到30%。由此可见,在xxxx州地区,xxxx传佛教文化是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家庭语言交流环境。学生在家使用xxxx语和多数是xxxx语的占55%,67%以上的同学表示能够很流利或者比较流利地使用xxxx语口语进行表达,25%的同学能够用xxxx语文进行书面表达。即使现在到内地学习,假期回到家后,很多同学只能用xxxx语同家人交流。有时,内地老师有急事与学生家长联系,也必须请上会xxxx语的同学来作翻译。

  3、生活区域情况。生活在纯牧区的学生数较少,约占3%;生活在农村和半农半牧区的学生占大部分,约75%;城镇学生占22%左右。有23%左右的学生在进入内地学习之前还未出过本地县城之类的地方。这样,这些学生进入内地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系统更多属于传统农牧方面的知识储备,缺少关于现代科学知识方面的感性积累,这难免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

  4、父母文化程度。学生父亲文盲文化程度占12%,母亲文盲文化程度的占26%;父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7%,母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2%;这样看来,差不多70%以上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小学及其之下。在这样的的条件下,由家庭、父母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辅导几乎没有办法实现,也很难用科学的的教育理念对子女加以引导。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有94%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够上一般本科以上的大学,表现出很高的期望值。

  5、家庭兄弟姊妹情况。约占70%的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下的子女,30%的家庭有3个或者3个以上的子女,总的说来,xxxxxxxx区家庭子女数较内地家庭为多。由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家庭收入有限,家长难于给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受教育条件,子女受教育成度一般都很低。有差不多20%的学生表示自己家里几乎没有或很少与学习有关的课外书。

  (三)xxxx学生小学、初中学习环境情况

  xxxx州幅原广大,有15.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整个xxxx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州内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关内地区以农业为主,居民聚居程度较高,这与内地农村教育环境条件差别不大。地处关外幅员辽阔的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地方属于半农半牧区域,部分地区还处于游牧状态,逐水草而居,牧民驻地分散,再加上学校及教师条件的限制,xxxx州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环境与内地哪怕是内地农村的教育条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1、xxxx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模式。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6.5%的学生以xxxx语为主,30%的学生以xxxx汉双语来学习,有63.5%的学生以汉语为主来进行学习。初中、小学阶段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以xxxx语为主或xxxx汉双语的形式进行学习,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就会缩短,当然学习效果也会难于保障,然而内地高中班却全部以汉语来进行教学和考核,这将不可避免地给这部分xxxx班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2、学生开设英语课时间及学科学习难度感受情况。由于条件的限制,xxxx州中小学一般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开设英语课,这种情况占比达到72%,只有24.5%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更不用说参加什么课外辅导等;而现实的高中英语却是以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英语为基础来设置英语教材的,所以,内地高中xxxx班学生都认为英语是让自己最棘手的学科,初中阶段占36%,高中阶段占37%。在学生学科学习难度感受上,除认为英语学科最棘手外,其次是认为数学最难,占26%;再次是理化,占24%;再次是语文,占13%。进入高中后,学生学科学习难度感受的顺序仍然差不多,只是比例有所变化而已。

  (四)xxxx班学生进入内地高中时学习期待与态度情况

  来到内地高中学习时,有94%的同学希望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有68.5%的学生最担心的问题是害怕学习跟不上,只有17.5%的同学担心生活不适应。37%的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差,41%的同学担心自己积累少,也有18.5%的认为自己学习习惯差会影响自己的学习。83%以上的同学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良好的倾向表明来到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普遍感念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和家长的期望,心怀立志成才的志向,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努力。

  (五)xxxx班学生学习方式情况

  在课堂上,表示自己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学生只占19%,而不愿意发言或不太愿意发言分别占10.5%和69%,也就是说有差不多80%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参与发言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除了依靠老师讲解(占47%)外,还会采取个人自学钻研方式(占23%),有30%的学生也会更愿意采取向同学请教(占19.5%)和小组合作学习(占9%)方式,这一点也是与内地学生有差异的地方。

  (六)xxxx班学生学习困难与解决方式情况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苦恼有40%的学生感到有些学科无法听懂,32%的学生感到理解困难,21%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语速快,课堂上常常反应不过来。感到学起来困难的学科按人数比例排序是这样的,英语37%,数学25%,理化20%,语文17.5%。有32%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过快,但半数以上的学生(56%)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合适,另有6%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在听课效果方面,表示全部能听懂的占10%,大部分能听懂的学生占63.5%,这样看来,有74%的学生上课听课效果较好,有26%的学生听课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遇上学习困难,没有学懂的问题时,学生较多的是采取同学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占56.5%,采取向老师请教方式的大约占30%,其余的学生也搁置困难,继续学习,真正放弃不管的学生几乎没有。

  (七)xxxx班学生在面对学习结果时的表现情况

  在考试结束,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会主动找出自己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自己狠下功夫,弥补缺陷,这部分学生占62%;有的学生还会去请教老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占24.5%);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结果自己没办法掌控(占11.5%)。总体来看,学生们总是想办法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即使基础较差,也会默默坚持,扎扎实实从头学起,这样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占97.5%),那种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放弃努力的学生几乎没有。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来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总体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表现为较高的学习需求、学习期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来内地学习的xxxx学生学习成绩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在年级中能名列前茅,多数学生学科成绩很不平衡,有较明显的弱科问题。有的学生乃至连小学基础知识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根本无法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例如,政治课老师讲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竟然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类劳动,有学生问老师异分母加减法为什么要进行通分,等等。

  3、很多学生学习方法明显不足,倾向于接受式学习,缺乏积极独立思考习惯,听课时思维不够活跃,影响了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运用、迁移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中主要以死背的方法为主,缺乏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方法。

  4、部分学生存在听课学习语言障碍问题。由于xxxx州关外很多学校采用xxxx语和汉语双语教学,重xxxx语轻汉语,学生汉语知识欠缺,致使学生听课、记笔记困难,理解运用更困难。例如,把人类劳动理解为类劳动等。

  (二)对xxxx班学生现状的教学建议

  1、注意探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补就策略

  针对来自xxxx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个体差异大,学科明显不平衡的情况,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宜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策略:

  (1)降重心,补基础,低起点、小步子、密梯度、勤反复、快反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2)分层教学、小组互助、个别指导的因材施教整体提升的差异化补差策略。

  (3)课程重组筛选、分步实现课程总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

  2、注意探究语言障碍形成原因和培优策略

  根据xxxx州部分学校采用xxxx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很多家庭缺少汉语交流语言环境,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存在不同障碍的情况,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包括汉语读写基础知识在内的阅读与听力训练,学科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适当放慢语速,有意识地多重复,多板书,这样让学生逐渐适应老师的教学。同时也注意发挥xxxx州随班生活教师的双语优势,给予学生一些个别语言辅导,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根据汉xxxx语言同属同一语系的特点,架设语言学习的桥梁,逐步解决个别学生的听课和记笔记上的困难。

  3、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方法,加强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上课既需要记忆,更需要思考参与的道理,听课活动中同学加入到课堂讨论中的必要性;既要认识到思想新方法新的逻辑关系,又要注意方法的灵动性和科学性特点,更要认识到方法和习惯的兼容性,还要突出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4、学科课程教学注意渗透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可,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文化认同是文化同构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xxxx班学生的实际,灵活地把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渗透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中,既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对保持xxxx班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培养报效国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教育报告】相关文章:

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8-24

环境教育的教案01-02

环境教育教案11-06

环境教育活动方案04-27

环境教育活动方案04-27

环境教育教案15篇11-10

环境教育教案(15篇)04-08

环境调研报告06-19

环境实习报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