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1
按照年初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室联合印发的《2015年度市政协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要求,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在张永侠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成立专题调研组,就提升XX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协商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情况介绍,实地走访查看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设施与场所,询问调查了有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服务与活动开展情况,并在充分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着力加快阜阳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力促进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初步形成。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各级各部门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颍淮大讲堂等,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规则等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最美人物、时代楷模、凡人善举等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开展志愿帮扶活动。近年来,XX市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省级以上道德模范人数领先全省,目前有7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15名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73名“中国好人”,66名“安徽好人”,300名“阜阳好人”。全社会形成了见贤思齐、遵德守礼的良好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主流意识。
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快速提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文化艺术创作成绩显著,涌现出一批如电影《农民工》、禁毒剧《白祸》等深受市民喜爱的艺术作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产值达5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5%。阜南、临泉、颍上、XX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运动员邓琳琳获得奥运会世界冠军,一批运动员在世界、亚洲、国家和省级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仅2014年,我市共获得国际赛事金牌1枚,国家级体育赛事金牌1枚、铜牌2枚,省级体育赛事金牌63枚、银牌47枚、铜牌48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再次荣获“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
3、文化阵地建设成效显著。立足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已完成340亿元投资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和大剧院已完成规划设计,其中规划馆基本建成,烈士纪念馆已投入使用。XX市文化艺术节、颍淮群众文化周、阜阳非物质文化展演周、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颍上管仲文化节、界首大黄庙会及苗湖书会、太和书画艺术节等一大批文化活动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新华图书城和全民运动中心建设进度加快。阜阳各县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运营。截至2014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69个(含个体),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8.5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年报纸出版量1897万份;期刊出版量0.8万册。体育场馆10处,县级全民健身广场6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5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5个,全民健身苑195个,社区体育俱乐部39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494个。2014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12次,参与活动人数16万余人。市民文化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精神生活内涵日益丰富。
4、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近年来,XX市民在收入稳步上升、物质生活基本无忧的基础上,教育、文化、旅游、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并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成为仅次于食品、衣着的第三消费大项。特别是旅游、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大幅度增长。
5、市民精神文化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民的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了阜阳人民追求平等的强烈意识;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发了阜阳人民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发展中维护公平竞争的各种法律规范和保障,增强了阜阳人民的诚信意识和法治精神。加上阜阳深厚传统文化的积淀、熏陶与影响,阜阳人民形成了自信乐观、豪爽大气、诚信友善、爱国敬业、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影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阜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XX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作为安徽省欠发达地区,阜阳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赶超阶段,人口基数比较庞大,历史欠账较多,还有一些制约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客观因素,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截止2014年末,XX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虽然在全省增速位次靠前,但财政收入尤其是人均指标较为靠后,严重制约着阜阳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基本公共设施与服务的投入和发展。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项目建设比较滞后。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硬件设施简陋、老化、残损、短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市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导致部分党政领导干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思想倾向,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投入总量偏少、比重偏低。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媒介与来源,又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依托与载体,同时,还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阜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与完备。一是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不够完善,功能不够健全。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建设滞后,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和群众文化社区建设薄弱。二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文化活动开展不够丰富。还没有出台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办法措施,社会各类文化企业、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性不高,群众性文化活动还不活跃。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较少。“阜阳艺术节”、“群众文化艺术周”、“送欢乐下基层”等一些文化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包装行为和主体错位现象。四是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人员老化,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需要。五是文化产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主体多数处于自生自灭,小打小闹,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壮态,经营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六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阜阳 “管仲文化”、“欧苏文化”、“淮河文化” 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七是文化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总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演艺团体专业人才缺乏,缺乏领军人才,严重影响着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八是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导致公共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尚未建立。
3、市民行为不文明现象仍然突出。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阜阳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市容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市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市民的文明素质与城市发展存在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公德意识不强。少数市民受利益驱动,侵占公共资源。有些居民违规建房私搭乱盖,违反城市规划建设。一些商家占道经营,侵占公共场所,影响城市管理与整洁。部分城市商业综合体门前广场被商业活动占据,没能很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二是不文明行为影响城市形象。因公厕少,管理“私有化”,部分公厕常常关门,超市厕所不开放,少数行人在临街小巷里小便。尤其是夜间大排挡极少数消费者随地小便行为时有发生。三是交通规则意识淡薄。行人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车辆违章行驶、乱停乱靠,个别车辆通过斑马线缺乏对行人的礼让意识,影响了城市交通秩序。四是城市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随便乱丢乱倒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贴,公共场所抽烟、喧哗,随意损毁损坏桥上栏杆、河堤护栏、花草树木、公园设施等行为时有发生,破坏了城市的文明环境。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2
根据《关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近期,我局对群众文化生活情况进行了工作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群众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1、经过摸排调研,辖区群众文化队伍共58支,其中舞蹈队伍20支、秦腔戏曲类团队和自乐班24支,锣鼓秧歌队伍12支,乒乓球篮球队伍各1支,经常性参加活动人数4000余人,主要群体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
2、较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为广场舞类型为民族舞及曳步舞的快三舞蹈,舞曲类型大多为民族类歌曲和网络流行歌曲。
3、广场舞群众主要是通过网络视频等进行了解学习,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通过群众自发组织自由参与为主。
4、群众用于参加广场舞、合唱等活动的年均消费额比较低,主要是服装和音响,年均消费额大概在人均100元左右。群众文化活动在促进文旅融合、带动夜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社区、农村广场上晚上人最多的是集中在跳广场舞的地方,同时带动了这些地方的夜经济和乡村旅游发展。
5、开展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撑项目每年的广场舞大赛和各村、社区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活动机制主要以群众自发组织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辅导人才缺乏。当前,文化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标准越来越高,高层次、专业型文化人才较少,特别是基层文化站缺乏专业辅导人才,制约了基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活动器材严重不足。基层群众文体活动的`不断丰富,也突显出文体器材的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活动器材部分老化和滞后,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专业团体文化下乡覆盖面小。随着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日益丰富与艺术欣赏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文化下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更高要求,专业团体的演出基层覆盖面不足。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3
为了全面把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入推进“文化进城”工作,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县委办公室会同县文体局等有关部门,就我县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情况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2、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文化活动成为城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活动,每年牵头组织的春节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群众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春节期间社火表演、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曲子戏演唱、秦腔演唱等系列活动接连上演,吸引了大量城乡群众观看。多次在人民广场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继2004年9月陕西银河歌舞团和2006年9月中国煤矿文工团两次大型演出之后,今年8月,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莲花台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会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大型文艺晚会,邀请国内知名演员登台演出,以庞大的阵容,高档次的节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民群众前来观看,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大力推进“文化进城”活动,“卡拉OK大家唱”、职工联谊舞会也在县人民广场开展,为炎炎夏日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3、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逐步向农村推广,部分农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在条件较好的乡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舞活动开始流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以居民聚居地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尤其以文化街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种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社区人民共同参与,以秦腔演唱和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演义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4、以书法、绘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书画创作和交流为主的文化活动发展迅速,相继多次举办有影响力的书画摄影展览,展出了反映社会发展不同方面和时期的书画摄影作品上千幅,提高了我县书画创作水平,为我县人民群众文化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5、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对历史悠久、原生态特点明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曲子戏、陶瓷工艺、花儿、芦苇画等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申报,其中曲子戏已被国家正式列入国家级的保护项目,使沉寂多年的民间戏剧又焕发了生机,春节期间演唱曲子戏的乡镇逐步增多,上关乡水联、山寨乡峡滩等村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演唱曲子戏,表演水平逐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在繁荣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上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
1、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性不高,生命力不强。一是受传统思想、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群众自身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农村,长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习惯,加上受信息闭塞,部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推出的新作品较少。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例,虽然广场文艺演出经常举办,但许多节目多次重复上演,甚至几年前编排的节目现今还在演出。三是经营文化的水平较低,引领群众性文化发展的经营企业太少。除县秦剧团外,全县几乎没有群众性文化经营企业,传统曲子戏尽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但因缺少“领头”,其影响力还较小,文化企业的传唱和发扬还不够大。
2、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个别乡镇对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的认为“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搞经济是挣钱,办文化是花钱”,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较少,部分乡镇文化站因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张,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形同虚设,村民很少看书、看戏、看电影。狭隘的思想观念、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3、符合大多数群众消费需求的文化设施相对较少。县城“四馆两中心”未投入使用,许多群众无法借阅图书和报刊。同时,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也有待改善。在农村,大多数乡镇文化站设在乡镇府院内,成为“乡镇干部活动室”,因没有专门的书店、音像租售店,缺少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开展活动极不方便。同时,农村绝大多数村社没有通有线电视,收播的频道极少,群众接受文化的范围受到制约。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4、开展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人才队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文化活动因缺少资金而难以开展。如文化馆主办的县级刊物《汭水》在近十年的办刊历程中,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其生存与发展,因为资金不到位,去年被迫停刊。同时,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机构精简合并,农村文化站与乡镇府合署办公,文化站干不专,大部分人身兼数职,忙于乡镇日常工作,群众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和文艺骨干,使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难以提高,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欠缺,使得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我县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1、深度挖掘秦皇祭天旅游文化和民间曲子戏非物质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企业。把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文化、旅游、县志、档案、文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组织离、退休干部中和社会上熟悉历史、热爱文化事业的有志之士,组建成立专门班子,在深度挖掘与有关的秦汉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地方饮食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组建莲花台艺术团等经营性文化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充实“秦皇祭天第一坛”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引领群众性文化的发展。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一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拓宽投入渠道,加快“三馆两中心”建设进度。二是加强乡镇文化站阵地建设,逐步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和培训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三是加强村级、社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建设,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活动室,购置图书、音响、报刊杂志、体育器材,方便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3、加强文化活动及文化市场的监管,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一是把好文艺演出活动和娱乐场所的审批关,对于没有演出资质的文化团体不予审批,对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文艺团体应加强引导并规范其活动,有的`放矢地搞好监管。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管好网吧、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棋牌室等文化消费市场,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做好运营商的教育工作,使其规范、文明运营。三是对打着民间文化团体的旗号进行表演的流动表演团体要严加管理,坚决清理城市中存在的庸俗、不健康的街头文化,积极引导群众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软件支持。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不光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更需要一支懂业务、有能力,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文艺队伍。因此,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乡镇文化专干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其能适应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二是对长期从事群众文艺的专业人员,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三是对于业余文艺工作者,加大培训力度和积极的引导,使其融合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壮大群众文化工作的队伍。
5、进一步加强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在大力开展春节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二是在农村以文化站为依托,广泛开展文艺表演、书画比赛、社火表演、卡拉OK演唱、家庭舞会、戏曲演唱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农村文化活动单调的问题。三是在城乡举办有影响力、参与性强的演、展、赛活动,在邀请省内外知名大型文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同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举办群众自身参与的文艺活动,培养群众的参与精神,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新风尚。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08-14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08-20
群众文化生活调研报告12-21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09-19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08-03
关于市民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0-17
学校精神文明调研报告10-02
乡镇精神文明调研报告09-15
学校精神文明调研报告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