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通用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 1
11月23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举办的《中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研究发现,我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表现出五大特点和十大风险。在特点上,留守女童相较非留守女童具有整体劣势;心理方面劣势最大;面临的照顾风险高于经济风险;劣势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动消失;初中阶段留守因素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
在风险上,留守女童的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接近10%;生活照顾细致程度显著下降;营养保障状况显著下降;卫生习惯整体不佳;课业辅导情况显著恶化;压力纾解效果明显不足;初中及以上留守女童的日常侵害风险有所增长;家务负担显著增长,有的女童每天要干3个小时以上的`家务活;初中及以下留守女童,疾病看护水平显著下降;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弱化。
针对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面临的家庭服务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学校保障功能有限、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等现状,研究认为,政府、学校、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家庭等责任主体,都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以留守女童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人身安全、生活照顾、教育辅导及健康卫生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留守女童社会支持体系。比如,可以建立村级女童庇护中心,形成女童救援联动机制,开设性侵和疾病紧急救援热线等。研究呼吁,父母应该带孩子进城,同时基层政府应承担起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
会上,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认为,社会化过程对小孩成长尤为重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让儿童与父母能够在一起,而这需要城市更加厚待流动人口。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凤凰公益主编孙雪梅女士则呼吁,政府对社会公益应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比如当某些项目政府做不了的时候,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来实现。
据介绍,调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委托郑州大学和兰州大学完成,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开展,数据来源于2014年9月到12月在四川、云南、河南、甘肃、陕西、湖北6个省份的32所中小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共有6112名农村女童被纳入实际分析,其中留守女童的比例为49.346%。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 2
一、背景与目的
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揭示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以期为政府、社会组织及家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
本报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选取中西部多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女童作为研究样本,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主要发现
1. 生活状况:留守女童的生活照顾细致程度普遍下降,独自居住比例上升,营养保障状况不佳。
2. 教育状况:留守女童的课业辅导情况显著恶化,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缺失。
3. 健康状况:留守女童的卫生习惯整体不佳,疾病看护水平下降,心理健康状况弱化。
4. 心理状况:留守女童在心理方面的劣势最大,面临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压力舒缓效果明显不足。
四、问题与挑战
1. 家庭服务保障功能弱化,父母照料责任缺失。
2.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心理辅导老师难以专职化。
3. 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民间组织介入力量有限。
五、对策建议
1. 政府应加快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政策,包括直接面向留守儿童的.福利政策和面向家庭、学校的支持政策。
2. 加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建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提高教育质量。
3. 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介入留守儿童服务,建立留守女童社会支持体系。
4. 强化家庭责任,明确父母双方的监护责任,建立家庭支持政策。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 3
一、背景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作为中国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发展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全面揭示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和心理状况,为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二、留守女童的五大特点
1. 整体劣势:留守女童相比非留守女童,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整体劣势。
2. 心理劣势:在心理方面,留守女童的劣势尤为突出,表现为孤独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频发。
3. 照顾风险高于资金风险:留守女童面临的照顾风险远高于资金风险,缺乏父母的直接照顾导致她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
4. 劣势不会自动消失:留守女童的.劣势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动消失,反而可能因长期缺乏关爱和支持而加剧。
5. 初中阶段影响最严重:初中阶段是留守因素对留守女童产生影响最为严重的时期,需要特别关注。
三、留守女童面临的十大危险
1. 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留守女童独自居住的现象日益增多,增加了她们面临的安全风险。
2. 日常侵害风险增长:初中及以上留守女童的日常侵害风险有所增长,包括性侵、欺凌等。
3. 生活照顾细致程度下降:留守女童的生活照顾细致程度显著下降,导致她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4. 家务负担增长:初中及以上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显著增长,影响了她们的学习和发展。
5. 课业辅导情况恶化:留守女童的课业辅导情况显著恶化,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
6. 卫生习惯不佳:留守女童的卫生习惯整体不佳,特别是单亲留守女童更为突出。
7. 营养保障状况下降:留守女童的营养保障状况显著下降,影响了她们的身体健康。
8. 疾病看护水平下降:初中及以下留守女童的疾病看护水平显著下降,缺乏及时的医疗照顾。
9. 心理健康状况弱化: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弱化,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10. 压力舒缓效果不明显:留守女童的压力舒缓效果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四、建议
针对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现状,建议政府、学校、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家庭等责任主体明确自身职责,以留守女童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人身安全、生活照顾、教育辅导及健康卫生政策,形成留守女童社会支持体系。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 4
一、背景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她们面临着诸多危险和挑战。为了保障留守女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需要进一步完善留守女童的保护机制。
二、问题分析
1. 家庭服务保障功能弱化:留守女童家庭的服务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年轻父母的照料责任严重缺失。
2. 学校保障功能有限:中西部农村学校资源配备不足,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心理辅导老师缺乏。
3. 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针对留守女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民间组织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力量极其有限。
三、建议措施
1. 明确父母监护责任:在法律层面上明确父母双方的监护责任,建立相关的家庭支持政策,帮助恢复家庭对儿童的服务保障功能。
2. 加强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
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包括直接面向留守儿童的福利政策和面向家庭、学校的.支持政策。同时,加快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政策探索,明确特殊困境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发挥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留守女童及其家庭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 建立救助机制:建立留守女童救助机制,包括村级女童庇护中心、女童救援联动机制、性侵和疾病紧急救援热线等,为留守女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四、结论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完善保护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救助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为留守女童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护和支持,促进她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 5
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联合郑州大学和兰州大学共同完成,并于2015年11月23日在北京发布。报告以18周岁以下留守女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文山州、河南平顶山市、陕西省汉中市、甘肃省定西市、湖北省荆州市等六个留守女童较多的省份的6200名留守女童进行实际调查,从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得出中西部留守女童的五大特点为:
留守女童同比非留守女童具有整体劣势、留守女童在心理方面的劣势最大、留守女童面临的照顾风险高于资金风险、留守女童的劣势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动消失、初中阶段留守因素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同时,报告指出了中西部留守女童面临的十大危险,包括留守女童的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初中及以上留守女童的日常侵害风险有所增长、留守女童的生活照顾细致程度显著下降等。
报告建议:
政府在留守儿童的保护方面要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些政策不仅包含直接面向留守儿童的'福利政策,还应该包括面向家庭、学校的支持政策。同时,报告呼吁社会公益组织、学校、家庭等责任主体都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以留守女童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人身安全、生活照顾、教育辅导及健康卫生政策,形成留守女童社会支持体系。
【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09-29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范文05-20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10-20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5-26
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06-03
2015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8-05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范文08-0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