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时间:2023-10-22 07:39:10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1

  昭通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王剑竹带队深入昭阳区、鲁甸县农资市场进行专题调研,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安全。

  此次调研,以化肥、农膜为重点,对昭阳区、鲁甸县辖区肥料、农膜生产企业的证照资质、购销台账、标准执行、定量包装、质量控制等进行了详细了解。

  调研组对昭阳区、鲁甸县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服务昭通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一是要把好质量关,持续保持生产条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高质量农资产品,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环境。二是要紧贴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昭通苹果、马铃薯、花椒、竹笋等产业布局,加快产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三是要谋求高质量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产能和市场供给,强化专利和品牌的保护运用,做好宣传推广,促进产业做优做强。

  据了解,从20xx年以来,昭通市肥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均保持100%,产品质量稳定可靠。20xx年,昭通市市场监管局已检查肥料经营企业694家,农膜经营企业119家,抽检肥料20组、农膜10组。

  下步,昭通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农资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进销台账等制度,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所生产的农资产品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问题可查、质量可控、计量准确;依法查处农资经销活动中的虚假宣传、缺斤短两、假冒商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对农资商品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2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全面了解我市农资市场运行监管情况,市委政研室、市委农工办、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工商局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农资生产企业、经销户及农户,对此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农资市场运行监管基本情况

  全市五区一市现有230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万亩,其中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409万亩,蔬菜作物面积145万亩,林果面积28万亩。全市常年总需农资在50万吨左右,其中化肥45万吨,农药万吨,种子3万吨,农膜万吨。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的农资经营户1635户,其中化肥754户,种子282户,农药416户,农机配件经营点160个,年销售各类农资商品总额17亿多元。今年以来,尿素、二氨、复合肥等主要化肥品种价格上升较快,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38%、15%,种子、农药等农资商品价格总体上平稳。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业、工商、供销等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资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狠抓农资市场治理整顿,确保了全市农资市场总体上的健康有序。

  (一)农资商品供应较为充足,农民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供销部门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根据农资商品需求变化情况,适时组织对路的农资商品货源,做好生产、储备、供应工作。去冬今春,市供销社分别从云南、湖北、贵州等地调运化肥万吨,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储备品种齐全,总量充足。今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为农民供应各类化肥20万吨左右,占全市销售总额的45%以上。同时,注重加强与农资生产、供应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推行化肥联采和直供,今年以来共联采3万吨,直供4万吨,使农民享受到了最大的价格优惠和服务。同时,供销系统积极组织农药、农膜、饲料等农资货源,供应充足。农业系统积极做好小麦良种统供,良种补贴实施全覆盖,补贴面积达到230余万亩,良种包衣率达到100%,3500余万斤小麦良种及时供应到农户手中。全市农业机械供应货源充足,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12大类45小类180品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与标准。

  (二)农资经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全市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针对农资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围绕“完善服务、减少环节”两个重点,以联购配送为枢纽,以连锁经营为纽带,以强化服务为重点,积极打造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农资营销#络初步形成。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共组建龙头企业4个,农资配送中心17个,直销店63个,便民连锁店(点)846个,形成了以农资公司为龙头,配送中心为骨干,直销店、连锁店为基础的农资连锁经营#络。大力开展了“配方施肥进农户”活动,今年以来,供销系统已开展测土配方施肥7万余亩,采集化验土样986个,生产、供应各类配方肥达8万余吨,并建立农化服务队伍,把化肥播施进地,为农民提供一条龙的到位服务。积极开展“农超对接”,通过供销超市的配送#络将优质特色农产品打入超市销售,已有近20种农产品纳入全国大中型超市,贵诚公司将无公害马铃薯供应到上海世博会。今年三秋期间,农业部门扎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技术骨干883人次,培训农民18175人次,派出技术指导人员537人次,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积150余万亩。

  (三)坚持标本兼治,市场监管措施逐步强化。工商、农业、质监、供销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注重加大从源头上治理的力度,在全市先后推行了农资商品备案销售(两账两票、一卡一书一留样)、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质量抽检、不合格商品退市、责任追究等制度,农资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滕州市还探索实施了贴标销售制度,所有进入辖区的农资商品必须进行质量首(抽)检,检测合格贴标后方可销售,大大提高了日常监管效能,使广大农民便于查询,易于识别,放心购买。同时,注重打防结合,执法服务逐步规范。相继开展了“打假护农”、“农药市场监管年”、“种子执法年”等系列执法检查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20余次,农业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400人次,检查经营场所108个,清理整顿农药市场79个,抽样检测农药样品57个,查获、没收、销毁不合格产品吨,印发农药监管资料万份;工商部门共受理并查处问题185起,查获不合格农资产品吨,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二、农资市场运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经营秩序亟待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全面放开后,农资经营企业一哄而上,农资商品品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个体农资经营户存在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混合经营,甚至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规经营现象。据统计,近年来市场上化肥质量平均合格率只有70%,农药合格率只有80%,仍有不少伪劣农资产品危害农业生产,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在个别门市仍有销售。因价格上涨,今年每亩小麦化肥费用增加20元左右,良种、农资等补贴带给农民的增收因素受到很大抵消。

  (二)农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供给保障能力不强。目前我市注册资本1000万的农资企业没有一家。在市级企业中,只有枣庄贵诚农资公司具备仓储、批发、配送的功能。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只得采用即买即卖的经营策略,应急能力较差,造成零散进货,增加了流通费用,最后转嫁到农民身上。

  (三)农资经营者片面追求利润,服务意识不强。农资放开经营后,对经营人员素质、服务意识方面要求偏松,部分农村农资商店经营者把追求利润放在第一位,缺乏起码的农资知识,难以适应对农民技术指导与服务的要求。(四)农民自我保护和辨假防假意识不强。目前多数农民购买农资时没有索要发票,没有保存肥料袋、农药瓶等以备维权取证之物。同时相当部分农民缺乏农资质量识别知识,加上贪图便宜心理,购买劣质化肥、农药、种子现象屡有发生,比如化肥氮磷钾总含量有的是54%,有的是45%(每吨每个含量价差40元左右),农民鉴别不清,让不法商贩有了可乘之机。

  三、对策及建议

  (一)成立农资市场监管领导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农资市场的监管牵涉到农业、工商、物价等多个部门,实为“多龙治水”,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形成管理、服务的合力,势在必行。因此,建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资市场监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农资市场监管有关工作,处理突发性紧急事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定期组织农业、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特别是每年“三秋”、“三夏”期间,组织联合执法检查,对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集中查办,确保春秋两季关键时期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质量安全、价格稳定。二是培育规范的农资专业批发市场。各区(市)因地制宜,选择适当地点规划建设集农资经营门市、仓储、物流、农资质量检测、农民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资批发市场,引导市场上的零散经营户进入市场,形成农资市场的规模化经营,改变农资经营行为无序化、经营秩序不规范的局面。三是推广滕州贴标做法,实行市场准入制,确保农资产品质量,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建议工商部门和农资协会合作,对在我市辖区内从事农资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总(经销)代理、批发商经销的农资产品,全部进行质量首(抽)检,首(抽)检合格,贴上工商和农资协会的标记条码,才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资产品的监管。

  (二)发挥农资经营主渠道作用,扶持供销社等农资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络,保证农资市场供应。对供销社农资龙头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快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六统一”农资连锁标准店建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各区(市)批发配送中心为骨干,各村镇#点为基础的农资供应连锁经营#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承担化肥淡季储备任务的企业,在贷款、贴息方面给予协调和扶持,实现淡储旺销和平抑农资市场价格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三农服务中心”的龙头作用,统筹整合经营、服务资源,搞好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依托全市“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整合基层农技站、供销社等经营、服务站所的的人才、技术资源,加快推进村级“三农服务超市”建设,为农民提供直接到村入户的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技术、良种农资、测土配方、市场信息、劳务信息、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畅通为农服务渠道,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助农增收的效果。

  (四)加大农资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辨假防假和自我保护意识。建议农业、工商、农资协会等部门联合,定期对农资经营主体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农资知识培训,增强农资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农业、供销等相关部门大力实施送科技下乡、放心农资下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普及农资法律法规,传授识假辩假知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

  (五)研究出台全市农资市场运行监管规范性文件。建议由市委农工办牵头,联合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供销社、市质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农资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建设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络,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3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深化改革的大局。农资商品质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红盾护农”行动的重中之重,更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所在。我局对从去年开始至今,对农资市场监管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县农资市场现状

  共有农资经营户217户,其中,按经营品种分:种子经营户51户、化肥经营户63户、农药经营户84户、农膜经营户19户;按经营类别分:企业127户、个体户90户。

  二、农村农资市场及监管工作中的问题

  1、农资经营行为“乱”。主要是进货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管理乱,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经营户,在农资销售旺季时经销农资,多以杂货店、百货店的形式出现。极少数经营户对食品、服装、化肥、农药等混和经营,未能严格分开,危及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存在着二次污染的可能。

  2、农资经营主体“弱”。调查发现,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工商户,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技人员自己承包经营,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原供销社解体后,原职工个人经营。多数农资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一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无赔偿能力。

  3、农资经营秩序混乱,准入制度形同虚设。据对我县一些农资销售单位的调查统计,他们中有合法经营资质的'经营户占30%左右,有近30%无经营资质,存在大量的挂靠、假集体现象,经营资质严重不规范。甚至有少数小贩走村串户销售各种农药、种子、肥料等,擅自从事农资产品经营;有的村干部、种田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以服务农民为借口,组织大批农资直接在田间地头进行摊派销售;还有一些化肥公司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在乡镇进行垄断经营;超范围销售情况也存在,一些农村集镇经营其他商品的店面未经许可也在从事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4、农资经营布局“散”。由于农村存在着自然村落和农村地域广博,无论交通是否便利,农资经营户都会在各个村落中存在。这样农资经营#点星罗棋布,既形不成规模,其布局也不尽合理,又无相关证照。给行政执法监管也带来一定难度。

  5、法律法规的滞后,门槛较高,导致农药经营挂靠和无照现象较多。《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

  (1)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

  (2)植物保护站;

  (3)土壤肥料站;

  (4)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5)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

  (6)农药生产企业;

  (7)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我县乡镇供销社已改制完毕、在乡镇基本上没#点,而农业“三站”基本上是瘫痪状态,农民又需要农药,怎么办?只有个体户才行,而个体户要经营农药要么挂靠、要么无照经营,因此农药经营挂靠和无照现象较为普遍。

  三、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建议

  1、要严格涉农经营的市场准入。尤其是经营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企业,不仅要审查经营主体资格,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好农资商品的货源进出环节,建立完善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制度。

  2、加强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监管。指导和督促农村市场经营者在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基础上推行农资“一单通”。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的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农村食品质量信誉卡、农村食品质量责任书,推动诚信经营,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监管效能。对涉嫌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企业,也要进入企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对其实施市场禁入,并追究其违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在农药市场管理中,工商部门负责农药经营的注册登记(即颁发营业执照)、假农药、劣质农药、虚假农药广告的查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农业部门设置有专职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农业部门是农药监管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应主动与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和执法技术,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清除高残留剧毒农药。

  4、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化肥的管理。按照工商总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其规模和资金要求,同时,按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管理。为了杜绝劣质化肥进入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加大管理,要加大抽检力度,彻底杜绝不合格化肥流入市场,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5、严把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先证后照,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得核发营业执照,坚决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四、我局对农资市场监管的初步探索

  (一)制作农资监管公示栏张贴上墙,促进监管公开化。

  为优化农户维权诉求方式,促进农资经营户信息公开透明,我局制作了《农资市场主体信息公示栏》,印制采用工商蓝背景、标有红盾徽章,同时含有以下信息,一是按工商总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将重新整理的县农资市场经营质量监管六项制度,即《农资经营预警制》、《农资商品准入制》、《购假农资预赔制》、《问题农资商品退市制》、《种子留样备查制》和《重要农资商品备案报检制》列入公示栏内容,方便农户了解维权信息和申诉渠道。二是将辖区工商所监管干部的照片、姓名和申诉举报电话,以及农资预警信息向社会主动公开,强化信息公开力度,促使工商干部公平公正执法。三是按《省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审定公示农资经营户信用等级信息,引导经营者加强经营自律,提高农户购买农资的甄选能力。四是在公示栏上划定营业执照张贴区域,既公示了主体资格,又解决了《营业执照》办照率、亮照率不高等问题。

  (二)首创建立农资经营“电子台帐”,台帐管理电子化。借助#络和电脑的速普及,我局探索在电脑上建立农资电子台帐,这样既节约了纸张,又便于长期保存,还可避免出现纸质农资购销台账毁损或乱扔乱放现象。我们在河边工商所辖区,选定河边供销合作社正西街农药门市部,按照“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的要求,分农药和种子两个类别,在电脑上建立规范统一的农资购销电子台帐,取代了手工书写的农资购销纸质台账,取得良好成效。现已在全县100多农资经营户建立了电子台帐。

  (三)试行农资经营户票证“一单通”,票账管理便利化。在农资监管中,我们发现“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填写单据较多,且存在重复项目,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二是单据多造成经营户和农民保管麻烦,增大投诉难度;三是单据过多纸张使用量较大,致使经营户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农资经营户对建立“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的热情不高,敷衍、抵触情绪较重,在台账建立和索证索票制度执行等方面成效不甚明显。于是我们创新推行了农资商品“一单通”制度,即将“两账两票、一书一卡”中的农资商品经营者使用的销售票据、农资商品经营承诺书和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三合一”,统一粘贴在一张单据上、不再做书式纸质台账,简变为“两账两单”,使索证索票更为便利,经营户更容易接受和使用。并在农资经营“一单通”的进、销货单据封面内页印制了总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和《工商所巡查记录表》,既进行法规宣传又留下了监管痕迹;还在进货单据封底印制《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对农资市场监管慢作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处罚力度。现已在全县100多农资经营户中推行,受到市局的通报表扬。

【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市场监管调研报告12-23

县基层市场监管工作调研报告集合05-10

惠农资金管理情况报告01-17

市场监管述职报告(精选18篇)02-10

涉农资金自查报告10-23

调研的报告02-06

调研的报告02-26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04-02

乡镇涉农资金自查报告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