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岩土勘察报告

时间:2025-06-20 17:06:28 银凤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岩土勘察报告(通用7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岩土勘察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岩土勘察报告(通用7篇)

  岩土勘察报告 1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拟建XX省XX厅XXX湖XXXX基地项目规划地块位于XX市X湖新区西部入口区,基地北侧为林芝路,东侧为西藏路,南侧为方兴大道。拟建建筑物包括:6栋住宅楼,剪力墙结构,地上24~26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85000m2,住宅楼室外地坪高程24.00m,有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底板为地面下4.5m;各栋楼之间空地,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281200m2,负1层地下车库底板为地面下5.5m。拟建办公楼因不具备施工条件等原因,未列入本次勘察范围之内。

  各拟建建筑物具体位置、设计室内地坪标高及其尺寸详见附图01-01“勘探孔平面布置图”。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与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二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我院受XX省水利水电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进行该工程住宅楼及地下车库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1.2勘察依据

  1)甲方提供拟建XX省XX厅XXX湖XXXX基地总平布置面图及地形图;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8)《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3)《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建质[2003]144号)

  14)《XX省工程建设场地抗震性能评价标准》(GB34/144-1997)

  1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6)《静力触探技术规程》(CECS04:88)

  17)国家强制性条文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

  1.3勘察目的、任务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主要勘察任务和要求如下:

  1)查明建筑场地地层岩性、岩土层分布、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关系、水位、变幅,以及土和水对混凝土、钢结构的侵蚀性,提出合理的抗浮设计水位和防水设计水位;

  3)查明场地内有无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场地稳定性及地基地震效应;

  4)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各土、岩层承载力、压缩模量、桩基设计、基坑支护等参数;

  5)划分场地类别,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6)建议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埋深、持力层选择,并进行相应的承载力或沉降计算;

  7)对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遇到地质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或防治措施。

  1.4勘察工作量、作业周期

  此次勘察为详细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根据工程性质、规模及场地条件,共计布置并完成勘探孔66孔,其中取土、标准贯入试验钻孔、鉴别孔45孔,孔深20.0~63.5m;静探孔21孔,孔深11.9~20.2m,累计完成钻探进尺2786.9m;定点测量89点。

  我院于2010年3月8日安排6个钻探和1个剪切波速测试组进驻工地,共计安排XY-100型钻机6台,静力触探仪CL—4A型4台(套),波速测试仪器一台,并采用全站仪 ZHT—602施放勘探孔和测量孔口高程。外业钻探、取样和测试工作于2010年4月上旬完成。勘探所采取的土样分批送土工试验室进行室内试验工作,室内土样常规试验、岩样单轴抗压试验工作于2010年4月中旬结束,部分特殊试验项目于4月下旬结束,地质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亦同步进行。本次勘察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1.4-1。

  本次勘探钻孔的.封孔回填工作,均按勘察大纲规定执行,采用粘土球封孔并捣实。本报告及图件均采用吴淞高程系,引测点分别位于拟建办公主楼和西办公副楼外林芝路边,S1点高程22.92m,S2点高程23.33m(高程数据由XX市X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提供)。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程场地位于江淮丘陵区,地貌单元属河流二级阶地。

  拟建场地宽185米,长216米,由西南最低点至东北最高点地块内高程差值为2.5米,坡度为0.4%,基本平坦。场地南侧、北侧和东侧分布有绿化带,绿化带内堆有大量弃土或建筑垃圾,一般地面高程在23.5~26.0m;场地西侧为芦苇塘,一般水深1.0~1.5m,塘底高程22.5m左右;场地中部为以连片水塘和取土坑为主,一般塘底高程21.0m左右,勘探期间坑塘内尚有较多积水,测得水深1.0~2.5m。

  本区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2.2场地岩土层分布

  场区地层属大别山区六安分区(Ⅱ 1),宏观地貌单元为江淮丘陵,微地貌单元为岗地。土层除表层的填土外,均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al+pl)河湖相冲洪积地层,土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下卧基岩为白垩系(K)的红砂岩。根据此次钻探资料,结合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结果分析,拟建场地岩土层分布自上而下(由新到老)为:

  ①1层素填土(Qml):层厚5.30~0.50m,层底标高23.90~18.80m,灰黄、褐黄色,松散~稍密,软塑~可塑,湿,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夹有少量建筑垃圾,填土主要分布在场地周边。

  ①2层杂填土(Qml):层厚3.20~1.40m,层底标高21.34~21.01m,杂色,松散,主要为建筑垃圾,粉质粘土或粘土充填,主要分布在场地北侧。

  ②1层粘土或粉质粘土(Q3al+pl):厚度12.50~1.30m,平均厚度6.0m,层底标高20.39~10.39m。黄灰、黄色,可塑~硬塑状,湿,含铁锰结核或钙质结核,局部夹有灰白色高岭土。该土层场地内连续分布,且层位稳定。

  ②2层粘土 (Q3al+pl):厚度38.00~25.90m,平均层厚31.77m,层底标高-14.72~-19.75m,棕黄、棕红、褐黄色,硬塑~坚硬状态,湿,上部夹有铁锰质结核或钙质小砂礓,下部砂礓或结核含量较多,底部偶夹有小砾石。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韧性高。

  ③1层全风化泥质砂岩:厚度11.70~5.50m,平均层厚8.49m,层底标高-22.93~-26.65m,紫红色,局部灰黄~灰白色,硬塑~坚硬,湿。上部多呈棕红色夹有小砾石,粘性较大,手捏即碎,干后开裂;中部呈灰白色,夹有黑色的氧化物或水锈;下部呈褐色或红色,强度低,易断易碎,断口粗糙。岩芯采取率80~95℅,岩芯完整,岩石质量指标RQD好。

  ③2层强风化泥质砂岩(K1):厚度5.50~1.40m,平均层厚3.17m,层底标高-25.03~-30.75m,紫红色,硬塑~坚硬,稍湿,中密,含云母片,其表部已完全风化成土、砂状,局部夹有灰白色高岭土,岩屑团块手可折、掰断(碎),失水后易散裂。岩芯采取率70~90℅,岩芯较完整,岩石质量指标RQD较好。

  ③3层中风化泥质砂岩(K1):仅在SL68孔揭穿该层,揭露层厚4.20m,层底标高-37.79m,紫红色,坚硬,致密,稍湿,厚层状构造,含云母片,岩体裂隙充填石英脉。岩芯采取率70~90℅,岩芯较完整,锤击声较脆,岩石质量指标RQD较好,岩屑团块失水后易散裂。岩石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室内试验范围值1.58~2.63 MPa,平均值1.83MPa,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为极软岩。

  ③4层微风化泥质砂岩(K1):未钻穿,埋深在56.00m以下,至高程-31.79m,紫红色,岩层表部较破碎,岩芯采取率80~95℅,岩芯较完整,锤击声较脆,岩石质量指标RQD好。

  2.3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1、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成果,分别以各层位进行统计,并做必要取舍,按下列各式计算平均值(φm)、标准差(σf)、及变异系数(δ):

  2、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土试成果等,经统计、分析、计算,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特征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值、标准差、变异系数)见表2.3-1、表2.3-2、表2.3-3和表2.3-4。

  3、变异性评价:物理指标中,变异系数一般较低,说明拟建场地土质较均匀;力学指标中,变异性多为较低或中等,统计指标离散性较小。

  岩土勘察报告 2

  一、引言

  岩土勘察报告是对一个地区或工程项目进行岩土力学性质、地下水条件、地震状况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的报告。本报告旨在对某某地区进行岩土勘察,为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通过本次的岩土勘察,我们旨在,确保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提供对相关环境和资源的初步评估。

  二、调查与分析

  1. 地质与地貌调查

  我们首先对该地区的地质与地貌进行了调查。根据实地考察和现有的地质图资料,该地区主要分布着XX岩石和XX地层。并在某某地方发现了XX种类型的地质构造。这些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有待我们在后期的工程设计中进一步考察。

  2. 岩土力学性质调查

  针对该地区所特有的岩土力学性质,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取样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对取样和试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该地区岩石和土壤的力学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较大,具体受地质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岩土相对密度较高,适合进行相关工程建设;土壤的稳定性较弱,需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这些结论将有助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规划和决策。

  3. 地下水及地下水位调查

  我们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测量了地下水位。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地下水位稳定,且储量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位与地震、降雨等因素有较大的关联性。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考虑到地震和降雨的影响,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 地震调查

  地震是该地区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我们通过检索历史地震资料、实地考察和地震监测,得出了该地区具有较高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烈度。对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地区,建设工程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并进行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岩土勘察调查和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1. 原材料选择:根据岩土力学性质,适当调整原材料的使用比例,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地基处理:对于土壤稳定性较弱的区域,需进行地基加固,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3. 防震设计:针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工程项目应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并进行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 地下水利用:在地下水利用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利用,考虑到地震和降雨的影响,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致谢

  感谢参与本报告的所有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五、参考文献

  1. XX地勘设计院。《岩土勘察技术规范》。

  2. XX地震局。《XX地区地震活动性评估报告》。

  以上是对某某地区进行的岩土勘察报告的概要说明。通过本次岩土勘察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岩土力学性质、地下水条件和地震状况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为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然而,本报告仅为初步报告,还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岩土勘察报告 3

  xx岩土工程勘察是我第一个完整参与的工程,该工程岩土勘察任务为4970米/216孔,共有八台钻机进行施工,野外工作于20xx年10月15日至20xx年10月30日进行,在这短短的半个月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1、放孔

  该工程共有216个孔。工期紧,孔数多是该工程的特点,在放孔的时候要首先熟悉图纸,了解、掌握每一个孔在图纸上的大体位置,在放孔的时候要记住每一个孔的周边环境特点,为接下来的钻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钻机布置

  由于场地广、孔数多、任务紧、钻机多,在安排钻机方面就要按照“劲量减少钻机搬家距离,多钻孔”的原则选择好钻机钻探方向,这样既能节省了劳动力又加快了工程进度。

  3、钻探

  在本次工程中有八台钻机但编录人员就有我们两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为每一台钻机同时编录的,这就要求钻机机长在一个回次之后再岩芯上写上米数,但是由于钻机是按照米数付款的,几乎所有的机长在没有人看管的情况下都会在米数上多写几米。这就给编录人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样情况下编录员不仅要自己辨别土样的实际米数,更要对机长加强教育。比如一个25米的'钻孔,可以让他们打到21-22米给他们一定的工作量,但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回次米数准确性。

  4、辨别土样

  由于钻机多编录员少,不能保证所有的钻孔都能及时编录,有的土样在编录时已经失水多时了,在区分粉土和粉粘上是很困难的,这时候要用脚踩踩土样,观察土样整体韧性,在一般情况下粉粘的整体韧性要高于粉土。

  5、安全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钻探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人人都戴安全帽,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工程最后阶段是该工程事故突发的阶段,一定要提醒钻探人员不要着急赶进度,安全是最重要的。

  岩土勘察报告 4

  一、前言

  岩土勘察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某地区进行岩土勘察,获取相关数据并分析评价地质岩土条件,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察区域概况

  本次岩土勘察报告选取某地区作为勘察区域,该地区位于某省中部地带,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辖区内包含有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三、岩土勘察方法

  本次岩土勘察采用了以下方法:

  1. 取样法: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特点,在代表性地点选取合适的取样点,获取岩土样品。

  2. 地质勘测法:通过地质勘测工作,绘制了岩石分布图、地层剖面图等,为岩土勘察提供了基础数据。

  3. 地质探测法:利用地质探测方法,对勘察区域进行地下岩土结构的勘察,获取岩石层厚度、强度等数据。

  四、岩土勘察结果和分析

  根据以上的勘察方法,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岩土勘察结果:

  1. 地质构造:在勘察区域内,以褶皱构造为主,同时存在断裂、岩浆侵入等地质构造现象。

  2. 岩石类型和结构:勘察区域内主要存在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岩石类型,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岩石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结构形态。

  3. 地层分布:勘察区域内存在多个地层,其中包括了变质岩层、沉积岩层等。地层的厚度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4. 岩土力学性质:通过岩土力学试验,我们获得了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可以评估岩石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五、岩土勘察能性评价

  1.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根据岩土勘察结果,结合工程建设要求,评估勘察区域内不同地段的适宜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根据岩土勘察能的数据,评估勘察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地质灾害防范提供依据。

  3. 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岩土勘察结果,结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并提出合理利用建议。

  六、结论与建议

  根据岩土勘察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勘察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2. 勘察区域内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需加强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

  3. 根据岩土勘察结果,对勘察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七、参考文献

  1. XX省岩土勘察报告,20xx年。

  2. XX地质测量资料,20xx年。

  八、致谢

  感谢参与本次岩土勘察的所有人员的努力和支持,也感谢所有为本次勘察提供数据与信息的单位和个人的配合与支持。

  岩土勘察报告 5

  一、前言

  本次岩土勘察报告的编制是基于一个工程项目,以了解该工程项目的场地条件、地质结构、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范围及方法

  本次勘察调查的范围为该工程项目场地及其周边区域。我们采用了现场实地勘察和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岩土、地下水、气象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准确地调查分析。

  三、场地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该工程项目位于某省某市某区,地理坐标为123°45′E、12°34′N。

  2、地形地貌

  该工程项目区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30-50米之间,地势起伏小。地质条件较为稳定,不存在影响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灾害。

  3、岩土情况

  根据实地勘察和样品测试,该区域地下岩土主要分布为砂砾土和黏土,其中砂砾土厚度在10-15米之间,黏土厚度在5-10米之间。砂砾土的孔隙度大、渗透性好,可作为地基填料材料;黏土的成因多样,有粘性、可塑性等特点,可作为防渗材料。

  4、地下水情况

  该区域地下水位表层在5-8米处,随季节的变化有所起伏。地下水是砂砾土和黏土中的一种重要松散介质,对地基工程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5、气象条件

  该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左右。降雨分布较为均匀,全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同时该地区也会受到台风、气旋等恶劣气象的影响,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

  四、土地利用情况

  该工程项目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其中工业用地占比较大,对周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该区域也有居民点和旅游景点,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守相关环保政策和规定,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本次岩土勘察报告的编制,我们了解了该工程项目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岩土情况、地下水情况、气象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工程项目可能涉及到的环保问题、对周边环境、居民和旅游景点的影响等问题。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合理规划、科学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影响。

  岩土勘察报告 6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 XX 住宅小区建设工程,位于xx,规划总用地面积 xx 平方米,拟建设 xx 栋高层住宅及配套设施,建筑高度为 xx - xx 米,采用框架 - 剪力墙结构。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特开展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为后续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二、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察目的在于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条件及不良地质作用等情况,具体任务包括:划分地层,确定各地层的分布、厚度及工程特性;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参数;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判别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分析场地地震效应;提出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勘察方法与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共布置勘探孔 xx 个,其中控制性勘探孔 xx 个,一般性勘探孔 xx 个,孔深范围为 xx - xx 米。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方法,以获取岩土的密实度及力学性质指标。室内土工试验对所取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包括含水量、密度、液塑限、压缩试验、抗剪强度试验等。

  四、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地原始地貌类型为xx,经人工整平后,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在 xx - xx 米之间。

  (二)地层结构

  根据勘察结果,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素填土:主要由粘性土、碎石等组成,结构松散,均匀性差,层厚 xx - xx 米。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层厚 xx - xx 米。

  粉砂:灰色,稍密 - 中密状态,饱和,透水性较好,层厚 xx - xx 米。

  中风化泥岩:紫红色,岩芯呈短柱状,岩石较完整,属软岩,层顶埋深 xx - xx 米。

  (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通过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各地层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素填土压缩模量 xx MPa,粉质粘土压缩模量 xx MPa,粉砂标贯击数平均值为 xx 击,中风化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 xx MPa。

  (四)地下水条件

  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赋存于粉砂层中,地下水水位埋深 xx - xx 米,水位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经水质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 [无 / 弱 / 中等 / 强] 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 [无 / 弱 / 中等 / 强] 腐蚀性。

  五、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15),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xx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xx s。场地土类型为 [中软土 / 中硬土等],场地类别为 [Ⅱ 类 /Ⅲ 类等],建筑场地属 [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 不利地段等]。

  六、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浅基础:若上部荷载较小,可考虑采用浅基础,以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但需注意其压缩性,做好地基处理,防止不均匀沉降。

  桩基础:对于高层住宅,建议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泥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可选择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桩,具体桩型需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及经济性综合确定 。

  七、结论与建议

  本次勘察基本查明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存在的素填土可能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施工前需进行处理;地下水对工程有一定腐蚀性,基础设计与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地震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设计应按相关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防。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基监测,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勘察、设计单位沟通解决。

  岩土勘察报告 7

  一、工程概况

  本次勘察项目为xx,位于xx,建筑高度xx 米,地上xx 层,地下xx 层,预计总荷载xx kN。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可靠性,依据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为后续设计与施工提供详细准确的岩土工程资料 。

  二、勘察目的与任务

  (一)勘察目的

  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提供岩土参数,为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及地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察任务

  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等情况。

  确定地层结构、岩土类型、分布规律及工程特性,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

  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基承载力、压缩性等设计参数。

  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提供抗震设计相关参数。

  对地基基础方案、基坑支护方案等提出建议,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三、勘察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 2001,2009 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 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 2010,2016 年版)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 - 201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 - 2019)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勘察任务委托书

  四、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一)勘察方法

  工程地质测绘:对场地及周边区域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等情况,绘制工程地质草图。

  钻探:采用 [钻探设备名称,如 XY - 150 型钻机],根据场地情况及勘察要求,布置xx 个钻孔,钻孔深度控制在 [预计基础埋深以下 3 - 5 倍基础宽度且进入稳定持力层不小于 3 米],以查明地层结构及岩土特性。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在部分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定砂土、粉土及粘性土的密实度、强度等参数。

  静力触探试验:采用 [静力触探设备型号],通过测试探头阻力,获取土层的力学性质指标,划分土层。

  室内试验:对钻探取出的岩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包括土的物理性质试验(含水量、密度、比重、液塑限等)、力学性质试验(压缩试验、抗剪强度试验等),岩石的抗压强度试验等,测定岩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二)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完成钻探孔xx 个,总进尺xx 米;标准贯入试验xx 次;静力触探试验xx 米;采取原状土样xx 件,扰动土样xx 件,岩石试样xx 件;完成室内土工试验xx 组,岩石试验xx 组。

  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地原始地形较为 [平坦 / 起伏],地面高程介于 [X1] m - [X2] m 之间,地貌类型属 [地貌单元名称,如冲积平原、剥蚀丘陵等] 。经人工改造后,场地现状地势基本平整。

  (二)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结果,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少量建筑垃圾组成,结构松散,均匀性差,层厚 [X1] - [X2] m,全场分布。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态,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 [X3] - [X4] m,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区域。

  粉砂:灰色,稍密 - 中密状态,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不良,层厚 [X5] - [X6] m,局部缺失。

  中风化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揭露层厚 [X7] - [X8] m,未揭穿。

  (三)地质构造与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断裂构造通过,场地处于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场地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但局部存在填土分布,需注意填土不均匀性对地基的影响 。

  六、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水位

  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潜水 /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 [含水层名称,如粉砂层] 中。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xx m,相应高程为xx m,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 [0.5 - 1.0] m。

  (二)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侧向补给,以地下径流方式向 [径流方向] 排泄,排泄条件较好。

  (三)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根据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相关规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 [微 / 弱 / 中等 / 强] 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 [微 / 弱 / 中等 / 强] 腐蚀性,对钢结构具 [微 / 弱 / 中等 / 强] 腐蚀性 。

  七、岩土参数统计与分析

  (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对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获得的岩土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如下:

  (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果及地区经验,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各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值如下:

  八、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场地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但场地内存在的素填土,其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需进行地基处理后方可作为基础持力层 。

  (二)场地适宜性评价

  综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基岩土特性,场地基本适宜本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针对地基处理、地下水防治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九、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建议

  (一)天然地基方案

  若建筑物荷载较小,且对变形要求不高,可考虑采用天然地基。以粉质粘土或粉砂层作为基础持力层,需对表层素填土进行处理,如采用换填法、强夯法等,提高地基的均匀性和承载力 。但需注意天然地基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沉降问题,设计时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二)桩基础方案

  对于荷载较大、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建筑物,建议采用桩基础。根据场地地层条件,可选择以中风化泥岩作为桩端持力层,采用 [桩型,如钻孔灌注桩、预制桩],桩长可根据计算确定,一般进入中风化泥岩不小于xx m。桩基础设计时,应合理确定桩径、桩距,确保桩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

  (三)地基处理方案

  若采用天然地基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地基处理方案,如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结合场地条件、工程要求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十、基坑支护方案建议

  (一)基坑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下室xx 层,基坑开挖深度约xx m,基坑周边环境较 [简单 / 复杂],需进行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二)基坑支护方案

  放坡开挖:若场地周边空间充足,且地质条件较好,可采用放坡开挖方式,结合坡面防护措施,如挂网喷砼、设置排水沟等,确保边坡稳定。

  排桩支护:当场地周边空间有限,或地质条件较差时,建议采用排桩支护,如钻孔灌注桩排桩,配合预应力锚索或内支撑系统,以抵抗土压力和水压力,保证基坑安全。

  地下连续墙:对于基坑深度较大、周边环境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情况,可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其具有整体性好、防渗性能强等优点 。

  在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基坑监测,实时掌握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十一、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场地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场地内地层分布较有规律,各土层工程特性差异较大,需根据不同的基础方案合理选择持力层。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一定腐蚀性,在设计与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通过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获得了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建议

  建议设计单位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本勘察报告,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施工等因素,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和基坑支护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应及时通知勘察、设计单位,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存在地下水的区域,施工时应做好地下水控制和排水措施,防止地下水对施工造成影响。同时,应注意地下水的腐蚀性,对基础及地下结构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 。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勘察工作,对地基处理、桩基施工等关键环节进行检测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岩土勘察报告】相关文章: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个人年度总结07-08

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开题报告06-24

工程地质的勘察报告范文08-19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的自查报告09-11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自查报告范例07-28

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的自查报告10-10

工程勘察合同05-29

勘察合同书09-27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