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

时间:2024-12-09 07:54:05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防震减灾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

  一、茌平县农村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1.抗震防灾意识薄弱

  这是抗震性能不强的最重要原因,茌平县是一个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低的区域,很多人从未经受过地震,对地震认识不足,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农村建房多数属于家庭行为,多年来“各扫门前雪”,无设计图纸及施工组,从而使其成为技术法规无法执行的盲区。相关部门也没有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审批过程中,使得大量的新建、改建农村民居都没有经过正规工程设计单位的专业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几乎所有的农村民居工程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现场监督,而使得完工后的工程留下结构安全隐患。

  2.场地选择不合理,地基基础处理不当

  房屋场地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房屋的震害程度,当房屋的卓越周期与房屋的自振周期相近时,地基与房屋产生共振作用加大了震害,造成房屋更大的破坏。很多农民在建房时受到资金、技术上的限制,往往场地的选择随意性较大,一般宅基地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建房,完全没有进行地质勘测,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对抗震不利地段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未采取有效避让措施,一些房屋甚至建在软弱土层、可液化土层、活动断层等抗震不利或危险地段,加之对地基没有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失当,容易产生地基失效。另外,基础的处理是凭经验,往往会造成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够。

  3.投入少,攀比心理大

  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拮据。为省钱,往往购买一些劣质建筑材料,还省工减料,去掉许多成本较高的构件,存侥幸心理。同时,农民存在相互攀比的心理,片面追求大开间、大进深、任意提高房屋建筑高度、内外部装饰漂亮,却不顾及房屋的抗震性能需求。

  4.设计不正规,建筑队伍技术水平低,施工方法不合理

  农村民居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正规设计,随意性比较强,因此布局不合理,带来潜在的防震减灾隐患。如房屋平面布置不规则,房屋承重墙布置不对,使房屋的平面刚度不均匀,各部分连接处的突然变形变化而产生应力集中,房屋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不重合,地震时使房屋绕刚度中心产生扭转而加重震害;房屋没有抗震构造措施,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使构件之间缺少可靠连结,因而造成房屋整体性能差。有些房屋虽然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但由于不懂得圈梁和构造柱的科学做法,许多不符合规范要求,抗震能力大大削弱,从而达不到抗震设防的要求。另外,施工队伍往往不是正规的建筑企业,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泥、瓦匠,基本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都是由师傅一代一代将技术向下传递,大多是凭借施工经验,没有理论指导。对操作规程、施工方法、抗震规范不甚了解,有些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施工中干砖上墙、砂浆混凝土强度不够、使用劣质建材、砌筑墙体接头处采用直槎并无拉结措施等。

  5.缺乏正常维修和加固措施

  农民在房屋建好后,不会正确使用。如根据使用的需要在墙上随意开窗户,随意改变建筑结构布置,严重破坏了承重墙体的受力性能;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地基前没有设置滴水沟,没有对墙体,木构件等部位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换,从而造成巨大的潜在隐患,降低了房屋的抗震能力。

  6.房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监管体制不健全

  由于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常把宅基地占满,左邻右舍靠得很近,没有充分考虑房屋间距、道路设置、人员疏散、抗震救灾等问题,安全隐患突出。而监管体制的缺失使得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如钢筋配置不合理、砂浆强度不够、不饱满等,很难保证墙体的质量和整体稳定性。混凝土的配比多靠经验,使强度等级难以保证,从而影响房屋的建筑质量。

  二、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对策

  1.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

  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科普村村通宣传栏、标语横幅等宣传方式和组织宣讲团、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科技下乡宣传等形式。还可利用“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重要时机,广泛宣传实施农居防震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典型地震灾害案例,从而使科学的防震抗震理念和技术知识家喻户晓。要大力宣传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提高农民依法依规办事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群众的防震意识应贯穿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加强预报、设防、应急救援和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同时,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未雨绸缪,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2.编制农村民居设计和施工图集

  结合茌平县农村民居的现有结构形式特点、建筑材料地域性和建房风俗习惯、宅基地大小、当地的场地条件等,根据不同农户的建设需要和经济实力,组织相关专家编制推荐农居建设设计和施工方案,经过专家评选审查,选择优秀方案汇编成册,无偿提供给拟建房屋的农民选择使用。作为农村抗震的技术支撑。编制农村民居建设设计和施工方案时,要注重采用新的抗震技术与结构、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要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抗震技术措施,做到既能节约建设投资,又能提高抗震性能。

  3.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测

  结合新的城乡规划法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农村宅基地的抗震勘察规划,防止在抗震不利的地段上建房。编制规划报告,形成规范性的文件供农民使用。

  4.建立农村民居建设的质量监督体系

  应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工程报建、审批、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管理环节。加大管理力度,推行工程质量目标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民居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确保抗震设防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农村民居建设工程质量。要认真贯彻实施抗震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标准,将抗震设防贯穿于工程质量监管全过程。开展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环境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为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技术资料管理,规范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技术资料的内容和形式;在村镇建设实行一书(项目选址意见书)两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制度,引入项目建设竞争机制,积极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验收制等各项质量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施工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5.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集中管理和培训

  制定一系列规则和制度,各村成立农房建设领导小组,将各村建筑工匠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针对建筑农村工匠散、乱、技术素质低等特点,各村农房建设领导小组对每位建筑工匠登记造册建档,组织其进行建筑基础抗震知识、房屋结构抗震理论和方法、房屋抗震加固、抗震结构改造等施工技术培训、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工匠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凡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建筑工匠,不得进入村镇建筑市场,承接施工任务,农民在办理建房手续时必须提供建房承包合同,建设局严把建筑工匠承包资格审核关。由此使农村民居建筑市场走向正规化、健康化、安全化。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防震减灾标语05-27

防震减灾作文04-27

防震减灾简报02-23

防震减灾征文11-15

防震减灾的征文11-13

防震减灾方案09-01

防震减灾标语02-28

防震减灾的标语优秀04-30

防震减灾征文[热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