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时间:2020-09-10 09:11:22 报告 我要投稿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是怎么写?下文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研究性学习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1)

  一、研究背景

  1、高中语文学科之现状与困境

  进入新世纪,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就普遍而言,仍然是没有大的改观。仅以我们学校及接触的周边学校为例——新安中学地处深圳市南头关外,是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就生源水平而言,属区内二类学校。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多处于中等甚至中下水平。如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内容空洞、幼稚,字里行间充斥的或“风花雪月”般的柔弱无物,或“新新人类”样的无病呻吟……此种现象,在我们这类学校以至往下的三、四类学校比比皆是,往上的一类的学校也绝不少见。笔者曾多次参与过各种级别的语文统考改卷工作,作为一个有二十年教龄的一线教师,看到学生“阅读理解”答卷,答案似是而非、不得要领;作文表达内容肤浅、空洞无物,内心极为焦虑。一句话,阅读和表达缺少甚至没有“文化含金量”,著名教育家于漪比之为“缺钙”乃至“失语”。

  2、语文“新课程”教育理念之要求

  本次语文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第二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明确提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势的迅猛发展

  李克东教授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我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依据

  1、依据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的理论

  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构架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认知结构。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科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组织。它是由有组织的、稳定的概念组成。认知结构的构成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使其形成一个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处于结构顶端的是最抽象和概括性最强的知识或概念,下面是逐级向下分化的从属概念、命题或具体信息。(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5页)

  专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这是整个阅读和表达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专题研究性学习就是希望能集中给学生语文素养所必须的内容,以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2、依据教育心理学中的同化理论

  要想有效的获得就必须加大刺激,单篇课文的力度显得苍白,只有把同话题或同主题的文章,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才会触发学生个体经验、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扩大言语表述的可能。并有效地形成言语能力。这种类属似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同化论的一个理论。所谓类属,是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与所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同化论认为,如果二者是上位与下位、下位与上位等关系,那么所学的概念就容易被同化,那么学习者对所学概念的记忆与保持也容易完成。类属学习是借助于有待学习的概念与学习者自身已有概念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完成的一种学习。

  人类的认识总是依循着从“个”到“类”的过程。这里的“个”,是具体的事物,具有具象性;而“类”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具体事物的概括,具有抽象性。这种不同水平的“个”与“类”,不仅表明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且预示着教育空间所在。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作为新生一代第二次归属的中介,应当在促使其认知的类属性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上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具体说就是学会深刻认识“个”、学会从“个”到“类”的概括,学会从已知“个”的“类”的特点推测未知的“个”、学会创造新的“个”等等。有专家指出:

  类属化阅读是将阅读活动中获得的案例文本信息归入到一定的“类属”之中,使案例文本信息的“个”在这个“类”的层面上形成联系,或者将若干“个”的案例文本信息进行归并,形成新的“类”及类属关系。(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62页)

  有识之士强烈呼吁“现代语文教育更需要,也更有条件编排更重视类属化系统化的教材。”(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29页)也充分认识到专题学习的重大意义。“从信息论、方法论、认识论意义上看,类属化学习是信息处理、策略运用、认识深化与升华发展的统一,是一种高水平的活动。”

  3、依据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的反思

  记得有人说过: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是文字型教育。及至上世纪初,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而近十多年来,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语言——思维型教育。但这次转变,并未改变我国语文教育沉疴日重的现状。进入本世纪,笔者想,该不该出现第三次重大的转变呢?转变为“思想——精神型教育”,即形成一条以“思想”铸就为核心,“专题研究”为手段,让精神和言语共生的学习主线,循序渐进,逐步攀升。我们总觉得,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之所以突破不了“少慢差费”的瓶颈,原因就在于我们“文字——语言型教育”的痕迹太重,要知道,这是小学至初中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即“蒙学阶段”的教育内容;而十多年来我们进行的“语言——思维型教育”因为没有“思想”的支撑又显得无序和乏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多去研究精神和思想注入学生灵魂骨髓的方法和过程。

  什么是思想呢?刘再复说:“精神生命流动着的血液就是思想。没有思想,生命只是一片沼泽。”所谓“精神生命流动着的血液”就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如果说小学至初中是以言语技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培育其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这一学习过程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则必须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试想一下,没有了思想,你能说或者写出些什么呢?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主张“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以意役法”不正是此理吗?而要在短时间内使没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体验的中学生渐进为一个会思考、有思想、有见地、有创意的人,就必须选择“专题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目标

  (一)语文学科层面

  1、“专题研究”

  “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是深入。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个“专题”(或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就会去陈言、留真意,除粗秽、存精气,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2、“读写一体”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其实,你“读”什么就决定了你写什么。我们努力探究读与写、输入与输出这一现象的过程和机制。

  3、“言意互转”

  语文修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技能问题,而是一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语文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特别是思维训练、文化教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运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两个,一是语言,二是思想。一个人言语世界的拓展,同时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我们努力实现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

  (二)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层面

  1、整合后的课堂形态

  2、整合后的课型形式

  四、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案例研究法

  3、调查法

  4、观察法

  五、研究过程

  1、课题申报

  2003年4月,中央电教馆批准我校申报《家园——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网站建设及应用》的子课题立项。与此同时,我们也购进深圳润万年公司的后台管理系统,开始“自己课程”网站的开发和建设

  2、组织机构

  《家园》专题学习网站由深圳市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主持。参加人员:陈运桂、罗宗填、邹小新、严太波、倪岗、李擎、钟诚、刘翠兰、马金兰、陈志刚、吴锐荣、陈秋影、潘冬云。后续加入人员:深圳教院附中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深圳市宝安中学高级教师唐宝康老师。聘请学术顾问:湖北大学邹贤敏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黄汉清、黄麟生教授,苏州大学陈国安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桑建中教授。

  3、建设网站

  ①取名。网站取名“家园”,源于2000级高一(6)班做“专题研究性学习”时所办的班刊名,意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精神家园”、“精神和言语共生”是我们网站的主题词,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②设定了网站栏目的功能构成:即专题文粹精读;专题资源拓展;题外天地延伸;习作展示评价;师生讨论社区;步骤方法探索;评价活动思考。③定题。建成的有28个系列的专题课程:如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读《诗经》;南方的天空——词章华美与屈子行吟;寂寞圣哲——感悟诸子的言说;日月清朗,千古风流——读《世说新语》;桃源梦境与归去来兮——解读陶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东林悲风——明代士子的脊骨和喉骨;末世悲歌伤红楼——读《石头记》;百年寻梦——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生与忧患——解读苏轼;科学的巨擘,人类的良知——爱因斯坦;永远的校园——北大、清华与西南联大;我的朋友——胡适之先生;神话《边城》——读沈从文等。④上传与专题课程相关的文章1000多篇。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家园》网站的栏目得到了完善,内容得到极大的充实。

  4、操作实践

  (1)整理出专题学习的操作顺序:

  ①师生共商选定专题(定题),或由师确定专题,充分发挥教师“闻道在先”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的作用;②师生围绕专题迅速收集材料,熟练上传材料。这既需要较熟练的操作技术(如熟悉后台操作、前台协调配合等),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检索、捕捉重要信息或有效信息);③师生高效阅读上传材料,研究他人对此专题的研究路径及方向;④师生共商确定各自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定向);⑤师生围绕专题的路径及方向精读材料:一是欣赏、分析、理解他人创新的思想或见解;二是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归纳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三是平等地交流、互换、共享思维成果;⑥学生写出(即归纳、整理、表达)自己的研究性成果(或小论文或随笔、散文等);⑦教师阅读学生的研究性成果,与学生共商成果的优劣、长短。原则是不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有个性、有见解的文章,即便结构欠完整,阐述欠周密,都予以褒奖和鼓励并使之完善;对思想欠成熟,见解尚偏颇的,只要有一闪光处,也予以表扬和激励;对借鉴他人过多的,我也名之为“重新组合就是创造”。我们反对抄袭,但对于重组得好、能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的文章,也予以肯定和保护;⑧修改或重写是作者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环节不容忽视;⑨学生成果编辑成册或上传网站,为的是便于相互的交流、沟通、借鉴和评价,以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2)摸索出网络学习的管理方法:

  ①保证每周二至三课时的上网学习时间;②规定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如阅读量、摘录量)、学习方式(或搜索,或讨论,或写作)和学习区域(或师生讨论区,或具体评论栏);③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或图片动画,或音频视频,或设置问题;④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里特指教师角色的定位或转换:要及时引导,即时评价,参与学习,平等探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