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提高运输车辆实载率
实载率是指车辆实际完成的自在换算周转量(即实际周转量)与全行程周转量(总车吨公里、总行程载质量,单位:吨位公里)之比,用以反映车辆在总行程中载重能力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综合反映车辆行程利用和吨位利用程度,又称为载质量利用率。
提高运输车辆实载率【1】
[摘 要]在建设集约型社会的今天,运输企业应以提高车辆运输实载率来提高经济收益。
笔者就提高运输车辆实载率,从吨位利用率和行程利用率两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以期对运输企业提高实载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车辆; 实载率; 运输合理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个行业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交通运输业也不例外。
面对这一形势,为了提高企业营业利润,很多大型运输企业盲目的增加营运车辆,使得运输市场的运力远大于运量,降低了车辆的实载率,增加了车辆空载里程数。
车辆空载时既浪费国家能源,又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增加营运车辆数量,来提高运输企业营业效益属于“粗犷型”的经济增长。
在能源、资源紧缺的现代化社会运输企业应以提高实载率为基础来提高车辆的生产率、降低成本,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求得运输合理化。
这种合理化的要点是,少投入、多产出,走高效益之路。
二、实载率
实载率是指车辆实际完成的自在换算周转量(即实际周转量)与全行程周转量(总车吨公里、总行程载质量,单位:吨位公里)之比,用以反映车辆在总行程中载重能力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综合反映车辆行程利用和吨位利用程度,又称为载质量利用率。
由于:实载率=自在换算周转量/Σ(总行程×核定吨位)
吨位利用率=自在换算周转量/Σ(有载行程×核定吨位)
所以:实载率×Σ(总行程×核定吨位)=吨位利用率×Σ(有载行程×核定吨位)
即:实载率=吨位利用率×[Σ(有载行程×核定吨位)/Σ(总行程×核定吨位)]
由上述实载率计算公式变形过程可知:(1)对于一辆车或多辆车核定吨位相同时,实载率=吨位利用率×行程利用率;(2)对于多辆核定吨位不相同的车辆,实载率≈吨位利用率×行程利用率。
三、提高实载率
实载率并不直接影响车辆的生产率,它是通过吨位利用率和行程利用率来影响车辆生产率的。
要提高车辆实载率,一方面要提高吨位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减少车辆的空驶行程,提高行程利用率。
1.提高吨位利用率
吨位利用率是车辆在载质量利用方面的基本指标之一。
它是指车辆的实际周转量与核定周转量之比,又称为重车载质量利用率。
由于在车辆核定吨位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载质量能力利用程度的因素很多。
如货源条件,货物特性及货运种类,车辆类型及车厢几何尺寸,装车方式及装载技术,有关的装载规定,车辆调度水平,车货适应程度等。
运输企业可以从运输组织和装车组织两方面来提高车辆吨位利用率。
(1)运输组织方面:①加强货源的组织和理货工作。
②逐步实现车辆专用化。
③大宗货物应调派大吨位车辆予以运输。
④积极开展拖挂运输。
在充分利用汽车动力性能的基础上,增加载重量。
(2)装车组织方面:①加强对主要货种和车型的研究,不断提高装载技术。
②配合物资部门改善货物的包装。
③开展成组运输,做好配载工作。
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容积,合理安排装载的货物及载运方法以求得合理化的运输方式。
配载运输通常是轻重商品的混合配载,在以重质货物运输为主的情况下,同时搭载一些轻泡货物。
在基本不增加运力投入的情况下基本不减少重质货物运输,从而解决了轻泡货的搭运,因而效果显著。
④做好零担货物配装计划。
⑤严格执行有关装载规定。
2.提高行程利用率
车辆在一定时间内行驶的里程,称为行程。
车辆的行程是由有载行程和无载行程构成。
其中载重行程属于生产行程。
无载行程包括空驶行程和调空行程,空驶行程是指车辆由卸载地点空驶到下一个装载地点的行程,因为它是运输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可记为生产行程。
调空行程是指空车由车场开往装车地点,或由最后一个装载地点空驶回场的行程,它是完成运输工作的准备行程,还包括与运输工作无关的行程,如空车开往加油站、保修地点进行加油、保养、小修的行程。
行程利用率=载重行程/全部行程
在总行程一定的前提下,要提高行程利用率,必须增加有载运行的比例,车辆只有在有载运行下才会进行有效生产。
车辆空驶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它不仅没有产生运输工作量,相反消耗量燃料和轮胎,增加了机械的磨损,从而致使运输成本的上升。
车辆空驶距离越长,这种现象也就越严重。
车辆空驶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影响车辆空驶的因素很多,例如货流的平衡性;车辆与货物相适应的程度;车站、车队、车间、加油站、装卸作业点间的平面配置;运输市场管理状况;运输合同执行情况等。
要提高行程利用率,运输企业须做好运输组织工作:(1)积极做好货源组织工作,正确掌握营运区内货源的形成及其货流规律,确保生产均衡性。
(2)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坚持合理运输。
(3)不断提高车辆运输作业计划的准确性,积极推广先进的调度方法。
(4)科学的确定收、发车点和组织车辆行驶路线。
(5)正确选择双班运输的交接点。
(6)应尽量调派与装运货物相适宜的车型,组织回程专用车辆装运普通货物。
(7)应加强经济调查,合理规划车站、车队、车间(包括修理厂)、加油站之间的平面位置。
(8)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直达运输是追求运输合理化的重要形式,其对合理化的追求要点是通过减少中转过载换载,从而提高运输速度,省却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
直达的优势,尤其是在一次运输批量和用户一次需求量达到了一整车时表现最为突出。
此外,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运输中,通过直达,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运输系统,也有利于提高运输的计划水平,考虑用最有效的技术来实现这种稳定运输,从而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9)“四就”直拔运输。
“四就”直拔是减少中转运输环节,力求以最少的中转次数完成运输任务的一种形式。
一般批量到站或到港的货物,首先要进分配部门或批发部门的仓库,然后再按程序分拨或销售给用户。
这样一来,往往出现不合理运输。
“四就”直拨,首先是由管理机构预先筹划,然后就厂或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将货物分送给用户,而勿需再入库了。
参考文献:
[1]崔书堂,朱艳茹主编.交通运输组织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鲍香台,何杰主编,顾正洪主审.运输组织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运输车辆选择方法探究【2】
[提要] 本文通过计算生产率等值运距,指出专用车辆与通用车辆各自的合理使用区间范围;通过分析拖挂运输和所需车辆总数,阐明汽车列车的最佳载重量以及工作汽车总数的计算方法,从而有助于运输车辆的设计和安排。
关键词:等值运距;汽车列车;车辆选择
本文涉及到的运输车辆的选择,主要指车辆类型选择和载重量选择两个方面。
合理使用车辆,不仅可以保证货物完好无损,而且可以提高车辆载重量的利用率,提高装卸的工作效率,缩短运达期限,并且减少运输费用。
一、车辆类型的选择
车辆类型的选择,主要指对通用车辆和专用车辆的选择。
针对不同类型货物的运输需要采用相应的专用车辆,可以保证货物运输途中的完好无损,减少劳动消耗量,改善劳动条件,提高行车安全以及运输的经济效益。
专用车辆主要用于运输特殊货物,或者是在有利于提供运输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装置随车装卸机械,并可用于运输一般货物。
在某些情况下,采用专用车辆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例如,采用气动式卸货机械的水泥运输车与通用车辆相比,可以减少水泥损失和运输费用达30%,而采用面粉专用运输车与采用通用汽车运输袋装面粉相比,运输费用可降低50%左右。
下面以自动装卸汽车为例,讨论专用车辆的选择。
当运输车辆上装置了自动装卸货机械时,首先由于缩短了装卸停歇时间,可以使得车辆运输生产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装置了具有一定重量的自动装卸货机械,从而使得车辆的有效载重量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从而又会使得车辆运输生产率下降。
显然,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专用车辆才是合理的。
为了确定这类车辆的合理选用,可以比较其运输生产率或者运输成本。
下面,通过采用计算等值运距的方法,进行车辆的比较和选用。
等值运距,即专用车辆与通用车辆的生产率或者成本相等时的运距。
等值运距包括生产率等值运距与运输成本等值运距两种形式。
对于相同的货运任务以及车辆而言,生产率等值运距与成本等值运距的计算值相同。
下面,从计算生产率等值运距的角度,比较和分析车辆的选用。
首先,设定通用汽车的工作生产率WQ为:
WQ=■
化简为:WQ=■(吨/小时)
式中:β-里程利用率;q■-额定载重量;V■-技术速度;r-载重量利用率;L■-平均运次载重行程;t■-装卸停歇时间。
同理,专用汽车(自动装卸汽车)相应的工作生产率WQ′为:
WQ′=■(吨/小时)
式中:Δq-自动装卸机械重量(吨);Δt-利用专用车辆减少的装卸停歇时间(小时)。
当货运任务已定,β、V■和r的值对于自动装卸汽车和通用汽车相同。
此处假设
WQ=WQ′,则通过公示简化可以得出生产率等值运距LW为:
LW=(q■■-t■)?茁V■(公里)
根据此公式,便可以快速求解两种类型车辆的生产率等值运距。
比如,某公司拟采用某种通用汽车完成一项货运任务,已知其有关数据为:q0=4吨,t1=30分钟,VT=25公里/小时,β=0.5。
如果利用该型号汽车改装为自动装卸汽车时,其有效载重量q0'=3.5吨,装卸停歇时间t1'=5分钟。
利用上述公式可得:
LW=(q■■-t■)?茁V■=(4×■-■)×0.5×25≈35.4(公里)
由此可知,在35公里左右,通用车辆与专用车辆(自动装卸车辆)的生产率大致相等,选用任何一种车辆都可行。
但是,在小于或大于生产率等值运距时,应该选用哪种车辆,便需要利用图解法来确定了。
根据生产率与运距的关系,绘制汽车工作生产率与运距关系的等轴双曲线,如图1。
(图1)可见,当实际运距小于生产率等值运距LW时,专用汽车(自动装卸汽车)的生产率高于通用汽车生产率;当实际运距大于生产率等值运距LW时,专用汽车(自动装卸汽车)的生产率低于通用汽车的生产率。
由于在实际运输工作中,常有车辆载重量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虽然装置自动装卸机械使得车辆额定载重量有所减少,但常常不会降低其有效载重量或是降低不多。
因此,实际的等值运距可能比理论计算值大一些。
一般情况下,有效使用自动装卸汽车的生产率等值运距可为35~45公里。
二、车辆载重量的选择
确定车辆最佳载重量的首要因素是货物批量。
当进行大批量货物运输时,在道路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用最高载重量车辆是合理的。
而当货物批量有限时,车辆的载重量需与货物批量相适应,否则如果车辆载重量过大,必将增加材料与动力消耗量,增加运输成本。
而在特殊情况下,对于在往复式路线上运输小批量货物,采用汇集式运输时,可选择载重量较大的车辆。
(一)汽车列车最佳载重量的确定。
拖挂运输,也可称为汽车运输列车化,是汽车列车参加生产活动的一种运行方式。
采用拖挂运输是提高车辆生产率、降低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高车辆核定吨位,增加车辆载重量是提高车辆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大吨位载货车在不停加载重量的同时,轴载荷逐渐受到法规、轮胎、道路承载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据有关资料表明,载货汽车轴载荷的增加,与损坏道路路面的四次方成正比。
拖挂运输的发展还得益于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逐渐增大,道路交通状况日益改善。
因此,增加载重量更为合理的途径是发展拖挂运输。
在短期内完成大批量货物运输的情况下组织汽车列车运输,必须以保证运输生产率最高为准则,而提高汽车列车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拖挂质量和行驶速度。
当列车发动机功率及道路条件一定时,其拖挂质量有一个保证最高运输生产率的最佳值。
随着列车载重量的增加,以“吨公里/小时”统计的列车生产率增加。
但是,当增加到最佳值以后,若进一步再增加拖挂质量,则由于车辆技术速度显著下降,从而使得列车运输生产率降低。
一般认为,汽车列车总重量的最佳值,大约相当于牵引汽车总重的1倍左右。
(二)选择汽车总数的最佳载重量构成。
汽车总数的载重量构成,应尽量符合各种货物批量的分布规律。
假设有m种车辆可供选择,每一辆车的额定载重量分别为q1,q2,...qj,...qm,其载重量利用率为r1,r2,...rj,...rm,货物批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适于额定载重量为qj的道路运输的货物批量概率Pj。
常见的货物批量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有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等。
当汽车载重量与货物批量分布相适应时,货物批量的均值可表示为:■=■P■(qr)■+(qr)■■iP■(吨)。
式中:(qr)j和(qr)m分别为第j种车辆的实际载重量和最大载重量(吨)。
每运次车辆的实际载重量均值■为:■=■Pi×(qr)i(吨)。
式中,Pm-适合于最大载重量车辆所完成的货物批量概率,Pm=■P■。
每运次车辆的额定载重量均值■=■Pi×qi(吨),则车辆总数的载重量利用率均值■=■。
计划期内,汽车总数应完成的运次总数∑n为:∑n=■(次),式中:∑Q-计划期内总货运量。
每一种车辆应完成的运次数ni为:ni=Pi∑n。
每一种车型应完成的货运量Qi:Qi=ni(qr)i。
每一种车辆的日产量QDi为:QDi=■×Tdi(吨/天)。
式中:VTi、βi、ri、L1i、t1i、Tdi分别为第i种车的技术速度、里程利用率、载重量利用率、额定载重量、平均运次载重行程、平均运次停歇时间、每车日路线工作时间。
那么,所需载重量为qi的在册车辆数量Ai为:Ai=■(辆),i=1,...,m。
式中:DP-计划期每车营运日数,Qdi-计划期内第i型车辆的工作率。
因此,根据给定的数据,就可以快速确定已知任务量的所需车辆总数。
在通常情况下,车辆的选择应满足运输费用最少这一基本要求。
此外,其影响因素主要还包括货物的类型、特性和批量,装卸工作方法、道路与气候条件,货物运达的速度以及运输工作的动力及材料的消耗量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琴梅.基于合理运距的综合运输协调性诊断.综合运输,2008.10.
[2]牟欣.物流配送中的车辆路径与车辆装载整合优化问题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4.
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的危害及对策【3】
摘要超限运输是“公路杀手”,不但严重破坏道路基础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还直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对超限运输的危害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社会各方面对超限运输问题能有一个统一、正确的认识,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乃至杜绝公路超限超载运输,保障运输的安全畅通。
关键词超限超载运输 危害 对策
一、公路超限运输的危害
(一)车辆超限运输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诱发了大量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超限运输车辆尤其是一些改装车辆,其实仅仅只是更换轮胎,加厚钢板,加高车厢挡板等方法,而操纵、制动、主动和传动系统仍保持出厂的配置。
超限运输使车辆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车辆的制动和操作等安全性能迅速下降,车辆的技术状况大大降低,行驶稳定性、转向可靠度、刹车性能趋差,轮胎爆胎可能性增大,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二)车辆超限运输扰乱运输秩序和规费征收秩序
交通物流业的发展,使货运市场运力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
货物运输承运人为争揽货源,竞相降低运输价格以低廉的价格吸引货主。
竞相压价的结果使运输价格低于正常运输水平,为了弥补压价造成的经济损失,车主采用超限运输和逃避规费的办法予以补偿,使运力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挖不到货的货物承运人则以更低的运价争揽货源,又以更多的超载超限来弥补亏损,从而形成运价越低越超限的恶性循环。
车辆超限运输扰乱了运输秩序和规费征收秩序,影响了货物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超限运输降低公路的使用效率,污染环境
严重超限超载车辆一般车速都不高,有的不足40km/t,由于车速低,再加上超限车的车体大,影响后车通行,常常造成交通阻塞,使公路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尤其是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对货车的设计时速一般高于70公里,而严重超限车辆一般只能行驶三四十公里甚至更低,从而造成高速公路低速行驶的尴尬局面。
此外,超限车辆因为荷载大,在起步、爬坡时易冒出浓浓黑烟,导致路面和环境的污染。
二、车辆超限运输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驱动
货运车主、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认为只有拉得多才能挣得多,因此,他们普遍对车辆私自改装,例如,把车辆轮胎更换,车厢拦板加高,车架大梁加固等,改变车辆原有设计标准,于是便出现额定10吨的货运车辆能拉20吨甚至经过非法改装之后能拉30吨、50吨的现象;车辆生产厂违规将新车“大吨小标”;运输业户为拢住货主,保住货源,便于下次合作,在争揽到货源后,就多拉多装,由此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
(二)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目前,我国的运输市场比较混乱,恶性竞争导致运价体系极不合理,不超载必定赔钱,车主、货主养成了多拉超载、闯关逃逸的心态。
部分汽车改装厂则为了迎合这种不正当的市场需求,对车辆进行非法改装。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形成的公路运价过低的状况,使原先由铁路或水路运输的货物也转而通过公路运输,因此加剧了内部竞争,扰乱了交通运输秩序。
(三)监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首先,公路交通执法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对严重超限又不服管理的行为,既不能扣证,也不能扣车,执法没有力度;其次,公路交通没有一支统一的现场执法队伍,现有交通内部路政、运政、稽征等部门的稽查组织各自独立,多头上路,多头执法,缺乏合力;最后,公路交通执法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没有形成长效配合机制。
三、超限运输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一)改革车辆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实行专业管辖、统一管理
改革管理体制,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理顺交通系统内部体制。
为避免多家上路、多头执法、各行其事、互不衔接的问题,应尽快组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行使运管、路政、规费稽查等行政执法权力,加大对超限运输问题的专项治理力度,做到权责分明,制约有效。
二是理顺公路运输管理与车辆牌照管理之间的关系。
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责、权统一原则,交通部门的基础设施及设备优势与交警部门的执法权力优势的有机结合,改变目前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状况。
(二)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治超
一方面,在货运配载市场和运输货源地建立车辆装载检测系统,提高货物装载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监督车辆现场装载情况,把超限超载行为遏制在货源地,减轻路面治超压力;另一方面,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等设备,对车辆装载和路面行驶状况进行监控,如果发现超限超载行为,便及时通知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查处。
(三)建立企业自律、行业监督机制
公路超限运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仅靠源头堵和现场管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综合治理。
一方面,道路运输企业要强化内部管理,重视对货运车主的法制教育,健全企业考核奖惩制度,强化货运业主和车主依法经营、依法运输的观念,促使货运经营者遵守货运规则,自觉做到不超载超限运输。
另一方面,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车主、货运业主超限超载运输行为的监督,在信誉评估、年审考核时要严格考查货运经营者的违章记录,对超过法定违章次数的,要坚决取缔其经营资格。
四、结语
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在我国已经蔓延10几年了,这一社会毒瘤和顽疾带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全社会各领域的危害深度和广度也并未完全为广大公众所认识。
但是,为了净化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治理超限超载运输都是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提高运输车辆实载率】相关文章:
车辆运输保障方案11-27
车辆运输协议12-30
车辆运输的合同12-20
车辆运输的合同11-13
车辆的运输合同08-23
车辆运输合同06-14
车辆运输合同06-20
车辆运输承诺书12-25
车辆运输合同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