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共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1
《中国的传统文化----除夕做年糕、吃年糕》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很多,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除夕做年糕、吃年糕……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除夕做年糕、吃年糕啦!
做年糕先要把晚米磨成粉,然后把粉蒸熟,再把粉放到石臼中用力捣,捣一会儿就可以看到一块圆圆的年糕啦!吃年糕的时候,可以用炒、放汤、蒸、煎等方式,还可以直接把刚打磨好的年糕切成四个扇形,这样趁热吃,可香了!
听妈妈说,做年糕时,要把全村人叫到一起,去村里的`加工场。那情景可热闹了,大家有的捧着加热了的晚米粉,有的边扛米粉边拿锅准备在这里加热,有的拖着打磨器热情洋溢地来到这里。不一会儿人齐了,把粉倒到长长的捣器中,每个人拿了一根木棒,“咚咚咚,咚咚咚!”敲粉声震耳欲聋,年糕的香气慢慢地溢出来,引得一旁的小朋友馋得直流口水。
年糕不仅美味,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2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奠的也很非凡,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3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生活活动之一。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城区都有舞龙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经成为一种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舞龙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用耍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主要部位是龙头、龙身两个部位。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为九节龙、十一阳龙、十三世龙、多者可达二九银龙。十五节以上的龙比较笨重,不以舞动,主要是用来欣赏,这种舞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危险性很高,用竹子先撑住内部,披上红红火火的龙衣,在竹子里面的缝上顶住蜡烛跳来跳去,欣赏性很高,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有:江龙漫游、龙头飞舞、头尾交跳、龙身摆尾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有各种的样的金龙玩珠、火龙刀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的花样让大家眼花缭乱,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内外华人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他们就一向会舞起龙、耍起狮,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4
在河坊街上,有一个吹糖人的小铺,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吹糖人这种民间艺术是在明末清初传开的。这些民间艺人一般都挑着担,里面放着火炉和饴糖,手里还握着麦秸秆,上面插着一些栩栩如生的糖人,这些糖人多是十二生肖里的动物。
我站在小铺前,只见吹糖人把饴糖放在火炉上,等火烤软,揪出一团饴糖,先搓成圆球,然后压成圆饼状,用食指沾一下淀粉,洒在饴糖饼中间,再把它像包馒头一样封口。接着,小心翼翼地把饴糖搓成空心的椭圆,拉住椭圆的两头,向一边快速地拉去,这时出现了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他用指甲把它弹断,一根既圆又空心的细线出现了,和喝牛奶的.吸管一样。最后,他鼓起腮帮子,往里使劲地吹气,饴糖像气球一样慢慢变大,身体就做好了。接下来就简单多了,把动物的五官和脚,还有尾巴做好,分别粘到身体上,一只活灵活现的动物出现在大家眼前。
原来,传统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呀!
11月21日,我们寻宝小队到河坊街去寻找生活中的传统艺术。
早晨,河坊街上就已人山人海,我看到那里的老艺人有的在捏泥人,有的在做扇子,有的在弹棉花。
我们来到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它由陈列展厅、手工作坊、营业大堂、庆余名医馆四部分构成。馆内,展示了大量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及上万种中药植物、动物、矿石标本。让我惊奇的是虎骨、猴骨、树皮、车前子和白矾等居然都可以入药。这时,我想起平时我也在喝中药,我的药方里是不是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动植物呢?我一回到家,就看了一下妈妈给我拿回来的药方,发现真的有啊!比如说白菊花,我以前只知道它是用来泡茶和观赏的,没想到还可以入药。另外,像蝉衣,甘草也是如此,平时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有时会有很大的作用呢!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不能小瞧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中药文化的魅力。
小朋友,你见过糖画吗?糖画是用溶化的黄糖制作成的。
关于糖画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从前,四川有个大诗人叫陈子昂。他喜欢吃黄糖,但吃法不同,他先把黄糖溶化后在干净的桌子上画一个小动物,等糖汁凝固后把“动物”拿在手中吃。后来,他到京城做了一个小官,因为没事干,就如法炮制,正好被小太子看见了,就吵着要,陈子昂就给了太子一些。没想到回到皇宫的小太子很快把糖画吃完了,吵着还要,惊动了皇帝。皇帝就请陈子昂到皇宫当场制作。陈子昂因此升了官,还收了一些徒弟,将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就成了民间艺术“糖画”。
我也利用空闲时间到河坊街看到了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过程。他们用的工具是勺子、铲子、锅、溶化的黄糖和白色的石板。先付十元钱,然后拨动转盘,指针转到哪个图案就画哪个糖画。制作糖画要以很快的速度用勺子里的液体黄糖作画,速度快慢和勺子的倾斜决定了画的线条粗细。随着艺人上下左右地移动勺子,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出现了。
糖画真奇妙啊!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5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奠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03-03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02-14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精选】10-02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经典)09-06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经典]03-01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精选)10-21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09-26
(推荐)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02-21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精品]03-07
[精选]实用的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