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

时间:2020-10-12 11:49:52 导游词 我要投稿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1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从酒店出发需要大约30分钟的时间。利用这暂短的时间,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指名要求参观云冈石窟,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参观了云冈石窟。 我们乘坐的汽车已驶入停车场,大家请按顺序下车,在云冈石窟门前集合。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像蜂窝一样排列的许多洞窟,就是云冈石窟。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云冈石窟为什么开凿在武周山?这与武周山这块风水宝地密切相关。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称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军队,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们在这里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人,大约在3世纪。我国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我身后的石窟参观示意图,大致告诉我们参观路线。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从云冈石窟西行约3公里,武周川北有吴官苍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冈15公里的高山镇,还有焦山石窟。这么多洞窟如果要细看的话,也许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也看不完,目前开放有40多个洞窟,仔细观看需要2天的时间。按传统参观路线,如果大家时间充足,先从东部第1窟开始,直到第45窟结束。如果仅参观2个小时左右,则主要游览第5、6窟、五华洞、昙曜五窟。

  首先我们从东部的第1、2窟开始参观。北魏开凿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至524年结束,约有70年的开凿历史。从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艺术,有关专家将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冈石窟中期为主,成窟的年代约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间。由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凿,人们习惯将这些石窟称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迎、多宝佛,上层雕释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据佛教经典讲,弥勒菩萨将继释迎佛后成佛,广说佛法,教化众生。据说当弥勒降生人世时,世界将充满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农民起义常常打着弥勒降生的旗号来组织和号召群众。释迎、多宝佛并列,佛经有这样的传说,当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佛全身的舍利塔,现于空中。释迎听到塔中的声音,告诉听经的大众说,这是过去东方世界宝净国土的佛,号为多宝。当释迦佛开启塔门,示现多宝佛身时,宝塔内的多宝佛让出半座给释迦佛。

  于是,释迦人塔,与多宝同结跏趺坐,宣讲经义。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上层雕三世佛;石窟的后壁主像是释迦佛。两窟的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对坐问法像。有关维摩、文殊对坐问法是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的题材,敦煌石窟的壁画就有“维摩诘图像”。佛经中有“文殊问疾”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维摩居士“示现”病相,众人前去探访。释迦牟尼知道后,派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带领弟子前去维摩居住处。在维摩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萨和能言善辩的维摩展开大乘佛教义的讨论,使从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萨十分赞叹。第2窟前有一泉水长年涌出,泉水清凉可口,被称为“石窟寒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面前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称为云冈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规模最大。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两层,上层左右两侧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满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据专家考证,第3窟是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

  第4窟是塔庙窟,中央雕凿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比较完整,据考证是云冈现存纪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间(公元520年——524年)开凿,是第1至第13窟之间仅有的晚期大窟。

  现在,大家看到几座宏伟高耸的楼阁,它们建筑在洞窟的前檐,被称为窟檐建筑。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组双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顺治八年(1651年),这组建筑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第7、8窟同样是一组双窟,辽代这里被称为护国大寺,现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国家拨款重新建造,对保护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后两室,洞窟形状为椭圆形的草庐式。后室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为结跏趺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释迎佛头顶蓝色的螺髻,面部轮廓清晰,白毫点朱,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带,通肩架裳,给人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主佛的右侧是未来世弥勒佛,左侧为过去世迦叶佛。主佛的对面是两层高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拱门东侧雕凿着菩提树和树下二佛对坐的造像,属北魏石窟内常见的题材。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有一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吗?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请随我参观云冈中部的“五华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组双窟,开凿时代略晚于7、8窟,为冯太后的阉官王遇负责设计监造,两窟初建于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金柱)齐列,玉局(柱础)承跋”的遗风。大家看到的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面相方圆,右袒式的服装。西北壁下层雕凿附有榜题的分栏长卷式画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图,手法简朴。后室两侧雕护法像,显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艺术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壁画布置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后室门楣雕饰非常精细,门楣上方的须弥山层峦叠嶂,山间二龙交首盘环,山腰间有参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动物,山体左右雕有阿修罗天和坞摩罗天护法神。这组雕塑动静结合,虚实相问,对称均衡,别具匠心。

  第9、10窟的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飞舞的是歌舞神紧那罗,饰栏干圆拱龛中的伎乐神乾闼婆为她伴奏,把人们带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以第12窟为中心。第12窟是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开三门。后室南壁中央上凿明窗,下开窟门。两侧的11、13窟则于窟门上方各开明窗,与12窟形成左右对称的立面布局。

  第11窟为塔庙窟,塔柱下层皆以立佛雕像出现,上层南面为弥勒菩萨,其他三面为倚坐佛像。窟东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义信士女等造95驱石庙形象铭,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题记是云冈石窟研究的重要资料,太和七年是现存最早的题记。

  第12窟为佛殿窟,主像下龛为释迦多宝,上龛是弥勒菩萨。前室雕交脚坐佛像。第12窟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音乐窟,也叫佛籁洞。后室的雕像分上下两层,布局庄严肃穆。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着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着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着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相关文章:

云南著名景点导游词10-27

北京著名景点导游词10-18

西递著名景点导游词10-02

海南著名景点的导游词10-22

宁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08-26

山西绵山导游词06-10

山西导游词15篇03-15

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10-28

山西悬空寺导游词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