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

摄影构图技巧论文

时间:2022-10-08 23:19:37 电大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摄影构图技巧论文

  摄影构图技巧论文【1】

  摘要:摄影与绘画在构图上是相通的,点线面的组合搭配,视觉中心,黄金分割都是摄影与绘画的构图要素。

摄影构图技巧论文

  关键词:构图策略方法作用

  一、什么是摄影构图

  所谓“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

  摄影艺术的创作,在对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谁都想拍摄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当你很熟悉了解自己的照相机和各种感光材料的性能并掌握了一定的用光,布光知识和技法,当你把镜头对着人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对着雄伟的建设场景和壮丽的山河风光,你考虑的一定是如何构成一个理想的画面,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来。

  也许就在这个决定作品命运的一瞬间,你深深地感到构图是那么重要,那么关键。

  在很大的程度上,构图决定着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二、摄影构图的内涵

  构图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摄影者根据他们内在的敏感来进行构图,造型艺术是视觉的艺术,靠眼睛就能分辨出构图的好坏。

  构图在其品质上的特征,首先应当使观赏者不用去看作品标题,也无需介绍和注解,凭视觉直觉立刻可感受到作者的意图。

  作者不能靠文字达意,用标题说话,靠人、物、景和整个画面的结构去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炽热的爱。

  作品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

  构图是确定并组织元素以产生和谐照片的过程。

  照片中的每个对象就是构图中的元素。

  学习构图就像是学习一门语言,一旦你学会一门语言,它就不再是你需要不停考试的东西,因为说话已经是下意识的行为,说什么才是你关注的重点。

  我想摄影师、摄影爱好者、摄影发烧友,要努力的目标应该是流畅地运用构图这门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跟其他艺术不同的是,摄影在本质上是挑选的艺术。

  必须从现实世界中挑选一处予以框定,并且在框定的区域中对主体材料进行组织和布局。

  而挑选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对画面进行编辑而不是被动地把一切都囊括其中。

  考虑可以去除的主体,以简化和增强信息。

  当你的框架中所有的元素都起作用而并非浪费时,你就成功了。

  三、如何把握摄影构图的策略

  在尊重客观场景的前提下主动把握画面结构,即画面内容所形成的轮廓结构。

  这种轮廓结构从整体上看,就是画面形式,它在信息传递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刺激人的感官,诱导读者阅读画面内容。

  生动的画面结构才有这种视觉传感效力,平淡的画面结构不具备这种力量,则作者的作品就会在读者的第一审视中备击败。

  终围绕事物的形象特征寻求画面结构形象特征是作为事物特点的显著标志,它不仅具备视觉个性,也包含着事务的本质。

  在对画面结构寻求过程中,有时结构具备刺激性,却不能充分体现事物的特征。

  从而要求摄影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保证画面语言鲜明的前提下将事物的形象特征锁定于整个画面结构之中。

  在寻求“不经意”的现场状态下主动把握画面秩序世界经典新闻摄影作品现场气氛浓郁,质朴无华,没有一点人为痕迹。

  其实,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精心把握的结果。

  那么,如果做到“主动把握”与“无人与痕迹”的统一。

  方法是在寻求“不经意”的现场状态下主动把握画面的秩序。

  四、浅析构图的'几种方法

  构图是摄影爱好者眼力的体现,要从心灵的眼睛做起。

  一幅摄影作品的画面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主体、陪体、背景、前景和空白。

  构图就是把这五个要素在一定的空间有机组成艺术的整体,给人以美的吸引和美的享受。

  构图的基本方式教科书上讲“构图三分法”、“九宫格”。

  九宫格的四个相交点又称为黄金分割点。

  1。水平线构图:水平线构图主要把握地平线的平直,把摄影的主体放在地平线的上部或下部。

  2。垂直线构图:直线构图主要是利用三分法,把主体放在画面的左中右,使画面均衡,主体突出。

  3。斜线构图:斜线的动态特性使得它成为了表现激烈运动和事态的不可缺的部分。

  它被广泛的应用在需要强烈视觉引导的画面中。

  4。对角线构图:对角线式构图主要是利用主体的形态,使其处于画面的左右两侧,增添画面的平衡感。

  5。放射线构图:放射线构图能够表现一种开放性、跃动感以及高涨的气氛。

  此构图在对光线或者树木等物体的表现过程中比较常见。

  这种构图方式比较抽象,需要摄影者仔细观察才能够实现此构图。

  一般来说,放射线构图的线性方向主要是由某个集中点向上下左右伸展开来,它可以表现出舒展的开放性和一定的力量感。

  五、构图的作用

  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

  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

  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

  一幅作品的构图,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

  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是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参考文献:

  [1](美)克莱门茨。[M]。《摄影构图学》

  [2]姝娜。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王金玲。希施金风景画艺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夏乾丰。论摄影艺术的形式美[J]。娄底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5]中国人民大学娄文振。摄影文学的画面与文字及其相互关系[N]。文艺报,2001年

  摄影的构图技巧【2】

  摘要: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素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素描表现方法和观念不足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时,我们应该思考探索寻找新的表现技法,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赋予传统老套的素描教学体系新的活力。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现状思考

  在西方,素描作为古典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起步阶段即作品草图的形式出现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自身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但在中国,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足百年,并且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都是在前苏联契斯卡柯夫体系素描的单一的客观写实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展开的,这种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其实就是欧洲古典主义的俄罗斯化。

  其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的那段时间,它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猛烈冲击,这种传统的一元化艺术模式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原先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有其统一的标准,可以推广和重复,但艺术就不行,艺术的价值贵在创新。

  如今很多艺术院校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于高校素描教学课程进行再思考,力求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其做了部分改革和调整,使素描的风格与表现形式逐步走向多元化。

  例如:创办飞地艺术坊的王华祥,仿效文艺复兴之前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模式,大胆引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错就错,与中国的学院派教学模式拉开了距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就中国目前的素描教学的普遍性上来看,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在高校的素描基础教学课程上,教师仍然把“准确再现对象”作为绘画的标准;把“三大面五调子”作为表现对象的主要手段;在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上普遍还是铅笔、碳笔、白纸等;甚至对于作画对象静物或模特的摆放依然是被动的“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

  这种一成不变的老套的素描模式已激不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在课堂上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作画的过程只是为了交作业,完全丧失了作画的主动性和热情。

  素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后期的绘画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铺垫作用,在高校的学习阶段是贯穿始终的,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几年的高校学习下来,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就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传统的素描表现方法和观念不足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时,我们就应该思考探索寻找新的表现技法,借用其他新型媒介来改变这一现状。

  曾经素描被普遍视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一种“单色画”的概念而存在,对于它的定义主要是相对于“彩描”而言。

  但在今天,对于各种画种的界定已经模糊并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大众对不同种类作品的关注更多的是其作者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纵观西方艺术发展史,不难发现“素描”最初的存在价值是作为草图出现的,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大师留下的手稿中得到印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画的《人体解剖图》等主要是为其医学研究所作;米开朗基罗所画的大量的肌肉结构作品,主要是为其雕塑作品所作的前期研究。

  当然还有很多,这里不再逐一列举。

  所以,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本功来训练。

  任何一种事物都要经历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但素描的消亡不是简单的物质概念的消亡,而是内涵的再次升华。

  如今素描已上升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新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大众化、多元化的当代,对专业细化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或艺术教育者对不同的画种寻找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当然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摆脱传统的认知模式的束缚并努力拓宽其自身艺术的表现力,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素描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市场上除了铅笔、碳笔、白纸之外,素描作画没有过多的材料可供选择,但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各种绘画工具琳琅满目,便捷的交通和运输,足够为我们拓展、实验、革新素描表现语言提供各种可能性。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判标准应该得到改变,至少在绘画工具上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尝试,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沿袭固有的绘画习惯。

  现在一些美术院校开始开设实验素描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一个好的苗头。

  但大部分的高校还是循规蹈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没有任何创新,让人甚为担忧。

  表现工具的拓宽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我们可以不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的标准和评判的依据,素描教学的理念理应得到调整和拓宽。

  不同以往,如今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我们应当让学生体会到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体会到其中的作画乐趣和奥妙,而不是只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来训练。

  当然,造型的最直接的目的也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及对事物的认知度,艺术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结物,而非直接的自然产物,它是基于人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具有主观性。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作画时把画面上的每个点线面都当做是个人的独特语汇,让手中的工具、材料为其自由地工作,从而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性能并对其带来的特殊视觉效果给予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新型材料工具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素描的绘画语言、拓展素描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作画兴趣。

  传统的素描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当今艺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的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探索实验新的教学方法,本着实验的原则,多鼓励学生开拓对新的材料和媒介的尝试和运用,在实验中不断进行比较选择,从中找出更适合自己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以便为后期的艺术创作做铺垫。

  总之,我们不能一味守旧,而要勇于开拓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形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使其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与价值评判标准。

  在对学生的教学思想指导上,要把突出表现素描的绘画情感性和创造性作为重点来加以培养和训练。

  在素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面对描绘对象时不要被动描摹,而是要积极主动处理和表现,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独创性的头脑。

  在每次作画前,要把本次作业的目的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调动学生的作画情绪,而不是让学生不假思索地看见什么画什么,为交作业而画,甚至无病呻吟。

  要让学生画前先观察,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和描绘对象融为一体,让画面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地展示作画技法。

  当然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光靠理论的讲解还是不够的,教师最好以直观性教学方法为主,以理论为辅。

  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践经验,现场给学生展示或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充分领会所传授的知识。

  但教师作为艺术的个体,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只在某一个领域或艺术风格里去完善和发展,一旦遇到学生的风格或表现形式有别于自己时,老师就应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否定或强制。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放在最大的自由空间里,充分发挥其互动的积极作用。

  在学生的作业要求上,要改变传统的素描评判标准,最大限度地尊重和鼓励学生画面中流漏出来的鲜明的个体语言或风格,不能以画得准、技法表现娴熟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和升华,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

  纵观东西方的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艺术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西方现代绘画史,各种绘画体系和风格流派的演变,让我们学会了以一颗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到来。

  所以,作为舶来文化的素描要想在世界这片土壤取得立足之地,必须革新。

  各大艺术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当然也不例外,要彻底改变一统天下的传统素描教学体系。

  《石涛话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的培养。

  同样,我们在高校的素描基础课上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积极提倡营造一种宽松的创造性学习的氛围,肯定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赋予传统老套的素描教学体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2]韩大为著。创作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3][美]克林特布朗切尔勒姆利恩著。沈慧,刘玉民译。人体素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