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春节调查报告

时间:2023-05-31 18:31:23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节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1

  春节年关将至,热闹的气氛感染着每个人,欢乐的时光陪伴着每一刻。小年夜的喜庆,除夕晚的欢乐,春节的气息扑面袭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悦,收获着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习俗,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彰显了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民族的传统信仰。此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经过寒假的仔细调查以及走访,我逐渐地把我所在地的节日习俗整理在一起。在整个过程里我既体会到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义。以下就是我整理出来的过年时的节日习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欢乐过大年的冲锋号。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乐呵呵地围桌吃饭、聊天,分享这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在我们这里小年夜是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号。在这一天我们一般都会到祠堂(我们当地的话叫做“厅屋”)祭祖,这个仪式是要整个族人都参加。

  2、扫屋

  过年的时候,什么都需要有个新面貌,所以连屋子也不例外。“扫屋”也称“扫尘”,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是打扫卫生。一般情况下“扫屋”是定在二十四号。由于现在的人都不太讲究以前的规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可以了。“扫屋”在当地寓意为扫去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参与进来。

  3、做年糕

  民以食为天,吃才是最实在的事情。所以过年的时候肯定少不了吃的东西——年糕。我们当地的年糕都是手工制造的,自给自足的。现在还保持着相当传统的制作工艺,都是比较古老的制作方法。我们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时代”的工具——石磨。首先制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将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状,这个过程完全是靠力气来完成的。 有了“米粉”这个原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年糕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最后得出图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为步步高升。这种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来很有韧劲,是不错的过年佳品。

  4、贴春联

  这是过年重要的习俗,在很多地区都很流行这样的传统。除旧换新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每家都希望新年有新气象,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春联也不例外。春联的贴法在我们当地还是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比如哪个贴左边,哪个贴右边都是有讲究的,还有就是很多春联都是那些老一辈的人自主创作的,完全手工制作。这样的春联既有特色,又能准确的表达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望与祝福。

  5、大年三十

  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庆的一天。所有人都会在这一天变得生龙活虎,精神抖擞。当地人很早就吃过晚饭,然后家里的人都出转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开心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一天玩个不停——放鞭炮、玩游戏、买东西。我们当地还有一个老习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点要祭祖。大家都会把自己准备好的年货供奉给祖先,祈求保佑平安幸福。这个仪式完成后就是热闹的时候了,各家各户会尽情地燃放鞭炮,烟花。热闹的气氛会随着漂亮的烟花和响亮的鞭炮声直到天亮。

  6、长寿米粉

  开年第一天是欢乐的一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分享着快乐。大年初一,所有小孩都要起床很早,然后见到大人就要问候。这种不变的习俗一直被默默的传承下来。这一天的早餐一般都是吃米粉,一家人一起开心的吃着米粉,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因为米粉形状都很长,所以它寓意着健康长寿。因此吃米粉的时候,老人吃的米粉越长越好,这是对他们的祝福。

  7、回娘家

  人人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的水”,可是我们当地嫁出去的女儿每年的正月初二都要回娘家。每个嫁出去的女儿都会精心准备好要带回去的东西,而且还要带上孩子。其实她们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儿回来就已经很开心了,根本不会在乎他们有没有带东西来。亲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有哪个父母不惦记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个子女不想家的?

  随着大年初五的带来,人们欢乐的情绪开始沉淀下来,为新的一年奋斗做好准备。这一天被当地人称为“散节”,意味着欢乐的春节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调研也随着“散节”的到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2

  春节,可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其间的习俗难以言尽,可这习俗也不见得是好的,不过也有些是不错的。

  蒸糕蒸馒头我认为这个习俗马马虎虎。我爷爷也蒸这玩意儿,还特地买了个大蒸笼,不就是为了讨个蒸蒸日上嘛,再说,现在都吃惯了面包,很少有人再吃这种玩意儿了,过年时吃的东西净是些大鱼大肉,结果爷爷家留了一大堆没吃。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习俗成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去年估计许多在单位工作的人都吃了蒸的糕和馒头吧,准备蒸蒸日上,可这金融风暴不还照样来?所以说,吃这些东西啊,不一定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保佑,只要意义到就行了。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子人就开始忙活了起来,我的任务是贴春联和福字。我往春联角上弄些浆糊,看好位置一贴,哈,位置正好,红红的纸像是在报喜呢!下面就是贴福字,这可是我自己写的,所以贴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对了,还有倒着贴,福倒(福到)嘛。看来,我们家可是要迎福进门了。我又四处转转,看到水缸里养着八条黑鱼,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是妈妈告诉我,这叫做年年有鱼(余)。噢对,过年还有送灶和接灶的习俗。一般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送灶仪式。在那天,奶奶在厨房煮赤豆饭,爷爷在那儿清刷灶面,还在灶神龛前摆放酒饭糖果(这糖是麦芽糖,俗称灶家糖,特别粘牙齿),还有给灶王爷坐骑使用的清水和草料。神龛两旁贴了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燃柱焚香,恭敬如仪,就算把灶神送上了天界。这在灶神龛前摆放麦芽糖是人们担心灶神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所以用麦芽糖粘住他嘴巴。看爷爷们迷灶,我总觉得又荒唐又滑稽,既然要灶神上天言好事,又要用糖封住他的`嘴,这与其叫敬神,还不如叫愚神。到了大年三十,再摆上贡品(不摆糖),点上香烛,放点爆竹,迎接灶神归来。中午祭祖,俗称烧经,爷爷在供桌上摆了点菜啊,饭啊,然后又点上了香烛,又在铁笼子里烧了好的纸钱,全家人从爷爷开始磕头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晚上,一家子人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大家围坐谈话,有说有笑,气氛甚是祥和。而且,我们小孩子还收到好多红包,这可以保佑我们平平安安的。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把钱都藏得好好的。吃完饭,大家就涌到外面去放爆竹了,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气氛甚是欢乐,大家争着比谁的鞭炮响(因为是同一种的),看谁玩儿的花样多。我的衣服还被炸了一个小洞,可我一点也不在乎,过年,放炮仗可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大家还说什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真是兴致盎然。到了晚八点,一家人就坐在床上看春晚,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屋外的炮仗声轰鸣,除旧迎新,新的一年又来了!此时,爸爸妈妈都用手机来发短信拜年,过年气氛甚是浓郁。早晨一大早起来,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早饭:青菜烧豆腐——清清白白;红豆饭和年糕——红红火火,节节高。噢,对了,大年三十还要烧一盘红烧鱼放在桌上,还不能吃,以示年年有余。吃完了饭,我们一家子穿着新衣服,走访各个邻居,表达对他们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这个年,大家都过的很开心,但愿就像人们所愿的那样好事不断!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3

  专属于中华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儿女的象征。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而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自会揭竿而起: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我的家乡安徽亳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今年,与往常不一样,是我要开始和父亲一起出去拜年的日子。按家乡的说法,男子到了一定年纪,要同父辈一起给村中长辈磕头拜年,愿平安一年。从除夕夜开始,我就兴奋不已,终于在睡着4个小时后,开始了:清晨,我与父亲踏着芳香的泥泞,走到我们的队伍(分为很多的队伍,分开拜年),经过漫长的等待,人齐了以后,终于出发。我们去了4家,看着老人们欣喜又欣慰的脸庞,我们大家也无比高兴。不管别处,相信在我的.老家,这给老人拜年的习俗永不会被打破,因为它提现了我们的孝心,我们对长辈的爱戴与尊重以及我们期待未来更加没好的心情。

  另一个调查的习俗是上香,按村中人所说,为了让过世的老人在阴间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在新年多烧纸钱多上香火给他们,毕竟我们都在过年他们也一样啊。还有一个上香便是土地庙的香火,为了祈祷明年会有好的收成,家家户户都会到土地庙拜一拜,上下香,祈求风调雨顺。这些自然是封建迷信,有利有弊。前者虽说可以让那些孝顺的人尽自己在长辈生前未能完成的孝心,以及表达自己对过逝长辈的思念、哀悼;后者虽说可让百姓更加乐观、更加向上,更加努力的劳动,但二者都犯了大忌——现在这个社会倡导的保护环境。每当我看到浓烟四起,满天灰尘时,心中总会暗暗落泪,如果环境恶化,那人类的子孙有能到哪里生活,人们享受当下,放纵自己,可曾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如若环境继续恶化,那迎接人类的只有无尽的后悔。综上所述,我认为上香弊大于利,但愿以后不会长久,但愿……

  由于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中国年过得愈来愈有滋味,各类风俗也过得风生水起。但弊端多的必须抛弃,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4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其他传统节日之首。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日谓之年尾,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谓之年头,在这段时间中,统称“年头岁尾”,有种种民俗活动。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简称腊八。淮北俗话说:“过了腊月八,就把年来办”。腊八是进入春节活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天,各地都要吃“腊八粥”,吃腊八粥有悠久历史。据说是出于朱元璋的忆旧,也有说是佛教的节日食品。

  腊八粥为八样食品混合制成,一般为籼米、糯米、绿豆、豌豆、栗子、腌菜干、腌豇豆等。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面条、花生米、粉丝、豆腐皮、黄豆芽、萝卜等,加入葱、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种佐料,混合熬成粥。考究的还要用胡桃、香菇、红绿丝、菱米、藕、白菜等入粥。味道有咸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称辣八粥。吃腊八粥含意庆祝当年人寿年丰,也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寒冬腊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好些地方,亲邻好友,还互赠腊八粥,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这是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皖南一带,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过了腊八节,上街“赶年集”、“办年货”、“做年活”。买香、蜡、纸张、爆竹、对联时,要说“请”,不能讲“买”。直到春节,时时处处都要讲吉利话。淮北一带,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腊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节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扫尘,谓之“打扬尘”。春节前,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清洁活动。室内外垃圾、脏污要彻底扫除,厕所粪便要挑净,干干净净迎新年。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九日,称为“扫尘日”,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一、二日进行清扫,但不能退后。将室内家具、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内环境。

  送灶

  灶神谓之“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又称为“灶王”,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家家都要供奉。崇拜灶神是由崇拜火转化来的,其起源甚早,当发现火以后即已产生。送灶君上天过年日,称为“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间,仪式各地大致一样。皖西潜山一带,晚饭后,妇女们收拾好锅台,回房休息,由家主一人送灶,首先洗脸、洗手,然后用楷书填写灶疏,在锅台上摆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再点燃香烛。家主跪灶前,默默祝祷,焚烧灶疏。焚毕,点燃灯笼挂大门外,并用双手捧清水泼于大门之外,泼水时,口念祷词:

  “一碗清水一阵烟,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请多奏,恶事切莫言。

  三十晚接您回来,初一向您拜早年”。

  祈祷毕,再叩头,取下灯笼,仪式算完毕。淮北一带,送灶前,在锅台上贴灶君像,其中有的是端坐长须的男像,谓之北灶像。有的是男女双人像,谓之蛮灶像。灶像旁边贴绿纸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联是“一家之主”。送灶时家家烧香点蜡,把锅台上原贴的旧灶君揭下焚烧,表示送灶君上天。为了要灶君多讲好话,要在锅台上摆上用糯米熬制的“祭灶糖”。意为以糖粘住灶君的嘴。当涂等地还把祭灶糖粘在灶门上,同时将碗中清水洒几滴到地上,最后放爆竹为灶君送行,送行时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块,意为“刀切豆腐两面光”,要请灶君上天多言“好事”;还要切草禾做马料。祭灶时,由主妇叩头致祭。主妇一边叩头,一边祈祷:“剪草禾,做马料,好把灶马喂得饱,灶马上天昂昂叫,快送灶君归府早”。还念:“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讲,坏话莫言。”

  祭灶日,有的地方晚上吃面条,面条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面饼,称“祭灶饼”。淮北一带农谚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这说明过了腊八和送灶活动,人人都在喜洋洋迎接春节了。

  从送灶活动看,是说明人们把可惧的火神当成家神来崇敬了。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接祖这天就是“小年”。民间有谚语:“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长工在这一天辞别东家,回家过年。是晚接祖后,堂屋的香火桌上摆设蜡烛台、香炉、磬、供品等祭祀物,桌前系大红桌围,堂屋壁上挂大小灯笼。孩子们从这天开始提着灯笼放鞭炮,到处呈现过年的热闹气氛。晚餐菜肴丰富,仅次于除夕的“年饭”。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有一个惯例,即为成年的“童养媳”圆房,或为已过门而未正式结婚的新媳妇正式拜堂成亲。这种结婚仪式比较简便,不张灯结彩,不惊动亲友。凡已出嫁的儿女必须返回婆家,不留娘家住宿。

  美化环境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美化环境,全家大小都动手布置。

  张贴春联:大门、房门、后门,在“除夕”傍晚,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春联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种,讲究对仗用韵,内容多为贺节祝福之辞。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乐新春”等等。还在大型器具上贴上“和合纸”,多彩多姿,满目生辉。

  张贴“门神”:神像有多种,一般城镇书摊出售“门神”,主要有两种门神,据传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也有说是神荼、郁垒二“神”。群众认为贴了“门神”,可避邪祟。

  张贴门前花:“门前花”是用红纸刻制的艺术品,类似北方的窗花。以四张或五张为一套,上有各种图案及吉祥等字句,贴于大门横披之下。张贴吉祥颂语:大都为春节祝福之辞。如“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则贴于厅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则贴于堂屋两壁;“六畜兴旺”,贴于猪圈牛栏;“步步高升”,贴于楼梯上;“抬头见喜”,贴于门头高处;“百无禁忌”,贴于墙上;“对我生财”,贴于墙头屋拐等等。贴“福”字,要倒贴,意味福已到了家门。

  张贴年画:厅堂、内室要张贴传统年画,如“八仙过海”、“和合两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鲤鱼跳龙门”、“梅兰竹菊”等等。这些年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增添春节喜气。

  张灯:悬挂灯笼,灯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多类,颜色为全红色或白底大红字,大都用纸糊成的,也有用绢绫糊的.。小圆红灯为手提灯笼,大方白底红字灯则挂于大门口或堂屋正中。灯笼上要标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张”、“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美化环境,都要在除夕前布置完毕。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这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高潮。合家团聚: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赶回来,同家人共度春节。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春节期间,只能说吉利语言,为防止小孩乱说话,母亲事先要用纸给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说话不算数。换年,又叫“还年”、“酬年”,也就是“祝福”。一般在天晚时举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举行。在堂屋当中摆设香案,案前系桌围,案上陈列各种祭品,其中三牲俱备,五谷齐全,还有果品糕点、豆腐年糕……。夜色降临时,便点燃大红金字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并烧黄表纸钱,当鞭炮噼啪炸响。钟磬齐鸣之时,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毕恭毕敬。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响声一片,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皖西望江一带,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还年。二十七日用黑糍粑还年,谓之还黑糍粑年。二十八日用白糍粑还年。二十九、三十日用猪头还年,谓之还猪头年。

  吃团年饭,换年毕,取下大门挂的灯笼,关上大门,谓之“封门”。接着就吃团年饭,又称“年饭”、“团圆饭”。淮北一些地方,年饭吃水饺。皖中、皖南一带,年饭菜肴丰盛,多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鸡、鱼、肉、鸭、香菇、木耳、金针、豆干、鸡蛋、红枣等等,都要备好。烹调十分讲究,一般是炖、焖、煨、煮、炒等技艺,调制各种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吃年饭时,全桌老小围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说话有禁忌。如吃猪蹄称为“元宝”“金钱爪”,鸡腿、排骨不能说吃骨头。肉、鱼丸、山粉丸也一律称“元宝”。大家边吃边谈,要“慢慢过岁”。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撤席后,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源外流”。

  守岁与辞岁:吃过年饭,全家人围坐火盆边,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或说故事、讲笑话,以聚天伦之乐。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以防自灭。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全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友好邻居相互打招呼,表示庆贺,谓之辞岁。皖中、皖南、皖西一带山区农村,还有“燃岁”之俗,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这称为“燃元宝火。午夜要喝红糖水,吃红糖鸡蛋、红枣,称为“金元宝”。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民谚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押岁钱:又称“压岁钱”。许多地方,在吃年饭时,家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分赠全家成员,每人一包。有些地方给小孩押岁钱,在小孩入睡后,将红纸包放枕头底下。等小孩大年初一起床时发现了红纸包,就分外喜悦。也表示孩子新一年里大吉大利。

  拜年

  春节期间,拜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活动。淮北一带拜年的规矩: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皖中、皖西等处,家庭内给长辈拜年,邻居相互拜年,还有登门拜年和敲门拜年。登门拜年是晚辈拎糕点到外公家、岳父家、姑母家等长辈家拜年。正月初二就开始登门拜年,不能迟于正月初七日。要向长辈恭敬叩头拜年,还要说几句吉利话,如“祝老人家加福延寿,长命百岁”。长辈也要拱手还礼,还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恰当的祝贺年节。如“万事如意、早生贵子”;“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发愤读书、进学高升”、“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等。祝词一般切合来人的身份与希望。拜年后即热情招待,烧茶后吃饭。烧茶是以面条、猪肉、鸡蛋、鸡腿等满满装一大碗,可饱饱地吃一顿。鸡腿是外婆或岳父母留给外甥或女婿吃的。招待拜年客,有的用四个糖鲜蛋招待。皖南一带,习惯用五香茶叶蛋招待拜年客,叫“金元宝”。每人最少三、四个蛋。如果两个蛋是失礼,这意味着“滚蛋”。“敲门拜年”,是皖西一带正月初二的礼俗,就是拜年者不进门,只在大门外呼唤拜年,双方只是相互招呼。如客在门外敲门呼唤:“开门拜年,开门拜年。”主人在门内回答:“劳贺劳驾,您是那位?”客答:“我是某某,前来府上拜年。”主人在门内致谢:“劳驾劳驾,谢谢!谢谢!”这样三言两语,一唤一答,就算拜了年。这样礼仪简单,拜年者一天就可到左邻右舍普遍的走访问候,既简单又尽到了礼俗。

  送年

  正月初五,霍邱一带早起放鞭炮,谓之“送年”。撤掉堂屋里的供品,倒掉家中积存几天的垃圾,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程序。但有些地方称初五为“小年”,又叫“破五”,要放鞭炮驱恶避邪,早、中、晚三餐都要放鞭炮。晚上,小孩提灯笼跑屋前屋后和路口井边放爆竹

  结论:纵观古今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而像古代丰盛的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第三,过年载体的缺失,因为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反差比较强烈,故而的确有许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总之,春节民俗的继承与否,它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描述的“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要“去粗取精”。

【春节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春节调查报告03-10

春节的调查报告03-12

春节调查报告02-23

春节调查报告11-24

春节调查报告11-24

春节调查报告03-12

春节的调查报告03-01

春节的调查报告01-19

春节调查报告01-18

春节的调查报告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