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5-03-05 11:15:14 欧敏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在不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最终的调查结果会写在调查报告中。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1

  调查人: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丰富我们的寒假生活,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

  潮州市牌坊街

  调查对象:

  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

  调查时间:

  2XXX年1月31日 星期二

  调查方式:

  我们几位同学是以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调查过程:

  我们分为两组,每组两人,每组负责牌坊街的一段,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根据被询问人的身份,来确定询问的问题,例如:在卖春联的店铺里,我们询问店主“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贴春联?”“春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讲给我们听;有的人的态度很不好,不回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难度。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

  贴春联,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时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联的内容根据人们的喜好,有的是关于花草树木,有的'是关于“福”、“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盼望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的愿望;

  祭拜祖先,贡品主要有:鸡、鸭、鹅、鱼、猪肉、水果、茶叶、酒、白果、粉丝等等;

  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寓意着团团圆圆,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吃芹菜、蒜,寓意着有钱藏;

  放烟花爆竹,营造一个热闹的氛围;

  迎老爷,每个村庄都会按惯例举办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爷活动都会延续到二月。节日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摆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点的香烛,摆上祭品,一般都是猪、鸡、鱼之类的,再摆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寿桃之类的面制品。随后还要集中起来摆上一个代表该群体的香案,摆上供品和大量的糕点、水果。点上三根大概两米的贡香,同时还要摆上一个总的祭坛,祭坛上的供品也是非常丰盛的。在举行仪式的大宫殿入口处,还要供奉整头猪、牛、羊,还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寿桃,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层层叠放着;

  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大桔和一些橄榄,寓意着大吉大利。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

  7.初七吃“七样羹”,“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蓝)”。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

  吃甘蔗,寓意着新年不蛀牙;

  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迎花灯,小孩子会请长辈或自己制作一个可爱的花灯,等到元宵节晚上,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灯,有:萝卜灯、桔子灯、纸花灯等等。

  调查体会:通过这次调查,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胆量,知道了在调查的时候要有礼貌,热情大方,不能犹豫不决,这样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明白了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2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① 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客家上灯风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 客家上灯 风俗

  1.客家上灯 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求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圆、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热灯(是上灯进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热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缘由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老屋即祠堂,当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往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 客家上灯风俗缘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明显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进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份中原居民辗转迁进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

  清初时期。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进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客家人为避烽火或自然灾难而南迁。烽火、自然灾难在古代经常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尽。客家人阔别故土,客居他乡。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烽火、没法猜测的自然灾难,个人是没法克服的,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难与战争。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克服新环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和对先人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质朴,老实、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先人,隆师道;团结奋进,自食其力,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灯灯相续意味种族繁衍的绵绵不尽。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先人;为了本族的团结,共同抵抗窘境;为了让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从小构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每一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情势上报给先人,让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机会每一年聚到一起促进了团结,构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气力,同时还可以保存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风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迁逐步构成的一种民俗。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先人,所以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上灯散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复兴宁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 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元宵节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

  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份。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实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看添丁,即人丁兴旺。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风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固然熟习。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视元宵节,由于上灯节一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丁的喜悦。

  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类似的地方,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一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极可能是客家先人继续了元宵节赏灯的风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因此,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

  二、繁琐热烈的上灯活动

  每一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顺次记录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并将其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一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准备、用处题目,上灯前后谁负责打扫老屋,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题目,在会议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1. 灯的预备

  会议以后,定制灯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但是它们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用扛式的。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层。上层经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

  1.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柱,中凹两头 铁场镇新和村的灯

  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最底面的边框是一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与人丁兴旺的词语。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写上 五谷丰收等吉语,希看来年是个好收获,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灯这类风俗重视的是丁,而不是灯,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个地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也能够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上灯添丁这类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当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间,谁家最早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他们与其他诞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称为灯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灯子就制多少盏灯;有的制两盏,两盏外形如出一辙,但头灯大,尾灯小;有的只制一盏。灯的多少都是可以变化的。

  2. 资金的准备

  筹集资金是上灯活动最关键的一步,资金是不是充足,直接关系到上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据客家老人先容,上灯的资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封建财主或公众资产承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各个添丁家庭均匀承当。固然,村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捐款。据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积极,有时达几千元。这些钱一般用来买香、红烛、三牲、鞭炮,条件答应还可以请乐队、请人在祖祠放电影等,目的是增加喜庆的氛围。

  另外,依照会议的安排,由灯子承当上灯活动期间的一切事务,如预备上灯日的膳食,接待外来职员等。

  3. 上灯的进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制灯人会把制好的灯放在离祖祠不远的地方,为下午接灯做好预备。这时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还有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位的壁橱两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如铁场镇新和村邹氏的是这样的,橱窗两边祖德源流芳百世,宗业兴盛子孙昌,土地神位两边工能生白玉,便可发黄金,横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题,都是希看祖业兴荣,子孙兴盛的。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跪拜礼完,三牲中的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预备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实的、最重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来看热烈,也能够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据铁场镇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灯的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天气晴朗,宜四点左右接灯;阴雨天气可以早点,但都集中在三四点左右。这时候,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带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带领灯子及小男孩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了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满三杯酒,在地上烧好香和红烛,并把香给每一个灯子分发一支。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接灯开始,狮子舞动,锣鼓、鞭炮齐叫震耳,所有灯子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候,其余灯子跟随头灯在后,老人、舞狮、锣鼓紧随其后。到了祖祠大门前,舞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所有灯子随灯进进了祖祠上堂。这时候,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字,如添福添寿添贵子,灯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贵曰荣华,竹后结出状元郎,接着点着油灯(条件许可可以放一个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梁上的绳索与灯顶端绑好。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灯缓缓升

  起,所有灯子跪下行礼。这时候锣鼓、鞭炮再一次齐叫。

  需特别留意的是,在灯进进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进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饭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灯子送来的酒等。客家人以为,吃了这些供品,能够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饭结束,上灯活动进进最后阶段。请来的电影将在此放映;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买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美满结束了。

  从上灯活动整个活动来看,上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家独有的民俗活动。灯的制作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这类手工艺通过上灯活动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继续。通过这类活动,让同一族人更加团结,让族人永久记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记先人们跋山涉水迁移到此的艰巨历程。

  三、 客家上灯风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 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前面谈到,从秦代以来,客家先人经历了六次大范围的南迁进程。客家先人们或是躲避烽火,或是躲避自然灾难,或由于当地人口过于稠密没法生存而南迁。从这六次南迁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艰巨历程,和生存的险境与不幸。但是,生存 的不幸并没有压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中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窘境,锤炼出客家先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辟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进程中求得了生路,寻觅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客家先人们以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屡次辗转迁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续;自己的族群得以扩大,自己的传统品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客家的后代无不为有这样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和爱戴。客家的家谱里详载着先人在文学、艺术、战功、政界领域中的经历和业绩,并还有对先人的诸如仁爱,美德之类的个人性情的称赞。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先人的深深尊敬与爱戴。祭奠先人,成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神圣使命。客家是一个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离乡,因此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继续。而客家先人又以温顺、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优秀品德影响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种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

  客家上灯风俗既是一种祭祖活动,又是一种告慰先人的方式。从上灯的预备,进程等无不体现了客家人爱戴先人,尊敬先人的优秀传统。现代的客家人,很多离开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节可以不回故乡,但只要上灯,都会回乡参加,给祖宗行跪拜礼。这些都表现了客家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崇拜。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3

  一、调查目的

  1. 探究现代社会对元宵节习俗的认知与接受度。

  2. 分析元宵节习俗在当代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和参与情况。

  3. 收集民众关于元宵节习俗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XXX位受访者进行调查。

  三、调查内容与分析

  1. 认知程度:

  调查显示,XX%的受访者知道元宵节吃汤圆/元宵的习俗,XX%的受访者了解赏花灯的传统,而关于猜灯谜等其他习俗的了解则相对较低。这表明元宵节的核心习俗仍广泛为人所知,但其他习俗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2. 参与情况:

  约XX%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元宵节的相关庆祝活动,其中制作和品尝汤圆/元宵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线上互动和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而中老年人则更多保持家庭内部的庆祝方式。

  3. 态度与建议: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元宵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他们建议应通过教育、媒体宣传和社区活动等途径提高公众对元宵节习俗的认识,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四、案例与实践

  报告中引入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某社区组织的“元宵节文化周”活动,通过制作花灯、猜灯谜比赛等形式,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有效提升了节日氛围和文化体验。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也存在认知不均衡和参与度不足的问题。为了促进元宵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元宵节习俗的教育和传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创新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3. 鼓励社区、学校和社会团体组织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4.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对传统手艺人和习俗传承者给予支持和鼓励。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4

  调查人:

  xxx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丰富我们的寒假生活,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

  xxx牌坊街

  调查对象:

  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1日,星期二

  调查方式:

  我们几位同学是以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调查过程

  我们分为两组,每组两人,每组负责牌坊街的一段,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根据被询问人的身份,来确定询问的问题,例如:在卖的店铺里,我们询问店主“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贴春联?”“春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讲给我们听;有的人的态度很不好,不回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难度。

  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

  贴春联,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时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联的内容根据人们的喜好,有的是关于花草树木,有的是关于“福”、“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盼望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的愿望;

  祭拜祖先,贡品主要有:鸡、鸭、鹅、鱼、猪肉、水果、茶叶、酒、白果、粉丝等等;

  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寓意着团团圆圆,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吃芹菜、蒜,寓意着有钱藏;

  放烟花爆竹,营造一个热闹的氛围;

  迎老爷,每个村庄都会按惯例举办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爷活动都会延续到二月。节日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摆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点的香烛,摆上祭品,一般都是猪、鸡、鱼之类的,再摆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寿桃之类的`面制品。随后还要集中起来摆上一个代表该群体的香案,摆上供品和大量的糕点、水果。点上三根大概两米的贡香,同时还要摆上一个总的祭坛,祭坛上的供品也是非常丰盛的。在举行仪式的大宫殿入口处,还要供奉整头猪、牛、羊,还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寿桃,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层层叠放着;

  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大桔和一些橄榄,寓意着大吉大利。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

  初七吃“七样羹”,“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蓝)”。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

  吃甘蔗,寓意着新年不蛀牙;

  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迎花灯,小孩子会请长辈或自己制作一个可爱的花灯,等到元宵节晚上,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灯,有:萝卜灯、桔子灯、纸花灯等等。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胆量,知道了在调查的时候要有礼貌,热情大方,不能犹豫不决,这样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明白了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5

  I. 引言

  A. 研究背景

  1. 元宵节的历史意义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最初与上元节相结合,用于祭拜神灵和祖先。随着历史的演变,元宵节逐渐成为人们欢聚一堂、祈求平安的节日。

  2. 元宵节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元宵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越南等庆祝。它不仅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窗口。

  3. 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

  本调查旨在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B. 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收集元宵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2.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收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人群对元宵节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数据。

  3. 访谈

  对专家学者、老一辈人和年轻人进行访谈,获取对元宵节习俗的不同看法和个人经历。

  4. 观察法

  实地考察元宵节庆祝活动,如灯会、猜灯谜等,观察人们的参与情况和反应。

  II. 元宵节的历史与起源

  A. 节日的起源

  1. 古代传说和历史记载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初与上元节相结合,用于祭拜神灵和祖先。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点燃灯火以示庆祝,后人称之为“元宵”。

  2. 节日的发展变迁

  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元宵节成为国家重要的节日之一,不仅民间有燃灯赏月的习俗,宫廷内外也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已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B. 元宵节在不同朝代的庆祝方式

  1. 唐代的元宵节

  唐代时,元宵节已成为盛大的民间节日,长安城内外灯火辉煌,民众出游赏灯,诗词歌赋中多有描写。

  2. 宋代的元宵节

  宋代元宵节更加繁荣,东京城内灯火通明,市民通宵达旦地游玩,猜灯谜活动也极为盛行。

  3. 明清时期的元宵节

  明清时期,元宵节成为法定假日,民间有吃元宵、观灯会、放烟火等习俗,至今仍被广泛传承。

  III.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A. 吃元宵/汤圆

  1. 元宵/汤圆的象征意义

  元宵或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是家人团聚时不可或缺的食品。

  2. 制作和食用的传统方式

  传统上,元宵是由糯米粉制成,内含各种甜或咸的馅料,而汤圆则是手工包裹成圆形。

  B. 赏花灯

  1. 花灯的种类和寓意

  花灯种类繁多,包括宫灯、鱼灯、莲花灯等,每种灯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

  2. 赏灯活动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赏灯习俗,如东北的冰灯、南方的水灯等,展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

  C. 猜灯谜

  1. 灯谜的文化内涵

  灯谜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解谜可以锻炼智力,增进文化交流。

  2. 猜灯谜的流行形式

  猜灯谜活动在公园、庙会等地举行,吸引了众多参与者。

  D. 放烟火

  1. 烟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放烟火象征着驱邪避祸,为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和欢乐。

  2. 不同地区的烟火习俗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烟火习俗,如广东的烟花表演、山西的火塔等。

  IV. 元宵节的现代变迁

  A. 传统习俗的保留与发展

  1. 现代社会中传统习俗的传承

  许多传统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等仍然被广泛保持,同时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和技术。

  2. 新兴习俗的形成及其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灯谜、在线猜灯谜等活动也逐渐流行起来。

  B. 节日商业化的趋势

  1. 节日商品的种类和市场

  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与元宵节相关的商品,如即食汤圆、LED花灯等。

  2. 商业化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习俗的传播,但也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淡化。

  V. 调查结果分析

  A. 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1. 受访者对元宵节习俗的了解程度

  大多数受访者对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吃元宵/汤圆和赏花灯。

  2. 受访者参与元宵节习俗的情况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会在元宵节当天参与至少一项传统习俗,显示出传统节日的活力。

  B. 访谈结果总结

  1. 不同年龄段对元宵节的态度和感受

  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庆祝方式,而年轻人则更愿意尝试新颖的活动形式。

  2. 专家学者对元宵节习俗的看法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和传承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C. 观察法所得信息分析

  1. 公共场所的庆祝活动分析

  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庆祝活动中,人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支持。

  2. 媒体报道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分析

  媒体对元宵节的报道多集中在大型灯会和文化活动上,有助于提升节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VI. 结论与建议

  A. 元宵节习俗的`现状评估

  1. 传统习俗的传承情况

  大部分传统习俗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但也存在一些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现象。

  2. 现代生活方式对习俗的影响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一些耗时的传统习俗构成了挑战,但也促进了新习俗的产生。

  B. 保护和传承元宵节文化的策略

  1. 教育和文化机构的作用

  教育和文化机构应当加强对元宵节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意识。

  2. 政策支持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社区组织更多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增强人们的参与感。

  C.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深入研究的方向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元宵节习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

  2.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了解元宵节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和影响。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6

  了解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元宵节的来历,文化内涵,民俗活动,节日食品制作以及民俗活动带来的不便。

  一、元宵节我们到底要干些什么呢?

  下面我门就来调查一下。调查内容包括:

  (1)元宵节来历,习俗,各地特色

  (2)文化内涵,民俗活动,节日食品制作

  (3)民俗活动带来的不便

  二、调查方法:

  (1)网络调查

  (2)问卷调查

  (3)实地考查

  (4)询问有关人员

  调查过程:

  (1)网上搜索有关资料

  (2)在100人中进行抽样调查

  (3)在正月十五当天去灯会实地考察

  (4)询问老师等有关人员

  节日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三、节日习俗:

  汉族张灯结彩

  猜灯谜

  耍龙灯

  踩高跷

  吃元宵

  划旱船

  送孩儿灯

  元宵夜放烟花,两个小时里空气质量急转直下

  3月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19时前,全市有“气质”数据的15个县市区全部在优或良等级。经过两个多小时燃放烟花、鞭炮,我市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急速下滑。

  5日19时,我市除经济区因设备故障数据缺失外,5个县市区AQI指数为优,10个县区为良。可伴随当晚市民不断燃放鞭炮、烟花。22时,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除峡山区、滨海区、诸城市和昌乐县空气质量为良外,其它县市区皆为污染状态,寒亭区和青州市甚至为重度污染。城区12个监测点位空气质量指数AQI最近1小时均值,有三个监测点为重度污染,4个监测点位为中度污染,其它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都变成了PM2.5。

  潍坊市民风筝广场庆元宵

  燃放孔明灯不慎引火

  潍坊市民风筝广场庆元宵

  燃放孔明灯不慎引火

  鲁网潍坊3月6日讯(记者陈诚)昨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许多市民聚集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燃放起了孔明灯。但在昨晚上八时左右从空中掉落的孔明灯却引起了我市风筝广场绿化带起火,火势不小,闻讯后,消防队员及时赶到,进行了长达二十分钟的工作才将火势控制并逐步熄灭。

  有不少地方也举行灯会,放孔明灯。不过,人们放孔明灯过多容易着火。放烟花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四、建议

  (1)科学吃元宵

  (2)合理燃放烟火爆竹

  (3)孔明灯、灯笼应注意科学燃放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7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1月1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这也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一、调查内容:

  春节活动以及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二、调查时间:

  xx年1月13日—2月10日

  三、调查方式:

  先通过网络或老年人之口对春节习俗做一统计,然后根据各地的不同,留意当地的这些春节习俗、活动,对这些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和老年人交流,了解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了解这些活动在当今时代的特色以及和过去的不同,然后写出小区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最后汇总。

  四、调查结果: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河南部分地区的春节习俗、特色活动进行了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对传统的春节文化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并以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骄傲。

  (1)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因此部分地区又称过小年。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②:腊月二十四(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五)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③: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九置办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对联年画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④:正月初一近邻等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⑤: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等要到姥姥家拜年

  ⑥:正月初三—正月十五拜年这段时间,亲朋好友互相到对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互相赠送礼品,在一起聚聚、吃饭、喝酒、话家常。

  ⑦: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多亲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各地有灯会、焰火晚会,在古代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现在大多被焰火晚会所取代。

  ⑧:正月十六小初一大多数人过完年和家人团聚完之后选择在今天出行,正式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2)大年三十(除夕)

  ①:贴年画(贴春联、请门神)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有些地区还流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②: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认为鞭炮能驱邪、祛除疾病,保佑家中的安宁,让家中平平安安。

  ③:吃年夜饭、守岁接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通过调查发现过春节的习俗不同民族、姓氏、不同地区而不相同,在我省汉族、回族、满族和部分其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姓氏以及地望,过春节的时间及程序也不相同,如有些在中午过年,有些在晚上过年;在我省南北各地市因为饮食习惯及其他因素春节期间的饮食风格以及各项节日活动也不尽一样,如我省南部的一些地区过年盛行吃年糕等米制品,而在北方多吃饺子等面食。

  除一些小的差异之外,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部分还是一致的,由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契机。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快乐、幸福中去寻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将消失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元宵节习俗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客家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10-25

习俗的调查报告07-01

元宵节文化习俗04-01

文化习俗调查报告10-06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通用06-27

关于当地婚姻习俗调查报告09-05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06-23

端午节习俗调查报告09-01

关于家乡除夕习俗调查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