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调查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校园环境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xx月x日~x日
调查对象:南通大学主校区和钟秀校区共5个专业(软件工程、应用物理、统计、国贸、历史师范)共50名同学,其中男25人女25人。
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打分的形式得出数据调查结果:在通过抽样和剔除无效数据后得到“附表”调查项目:共三点,分别为校区环境宿舍环境教室环境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南通大学的校园环境进行的,目的是调查同学们对于校园环境的态度,从而更加理性的分析通大在百年之后需要更加进步和努力的地方,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校园绿化不仅要与学生的审美教育相协调,与校园建筑的园林化、艺术化相协调,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塑造人、影响人的特殊课堂。然而通大在老校区的建设方面还是差强人意。通过在南通大学两个校区的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同学们对于南通大学主校区的`校园环境和钟秀校区的环境评价差距很大,南通大学主校区也叫做新校区各个方面相对于钟秀来说要好很多,同学们自然对其校园环境的评价较高。相反,在钟秀的同学来看自己的校区绿化、河流情况方面就不是很好,所以可以看出校区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两个校区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校区内部和周边的湖泊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可能是同学们的不自觉或是学校对于河水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清洁方面没有做到位,这点在报告中十分有突出性。河水干净与否看似和同学的学习生活没有很大关系,但是河流其实对于校区的美感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河边早读,路过湖泊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湖面如镜的美丽,晚上的水波更是能增加校园园林般的意境。所以我建议学校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和学校里有关专业的学生一起来做个暑期实践,一方面也是让有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改善自己的校园。另一方面这个改变大大可以提升南通大学的形象,让学生们都知道通大对于学生的关注,传播通大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xx月x日~x日
调查对象:南通大学主校区和钟秀校区共5个专业(软件工程、应用物理、统计、国贸、历史师范)共50名同学,其中男25人女25人。
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打分的形式得出数据调查结果:在通过抽样和剔除无效数据后得到“附表”调查项目:共三点,分别为校区环境宿舍环境教室环境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南通大学的校园环境进行的,目的是调查同学们对于校园环境的态度,从而更加理性的分析通大在百年之后需要更加进步和努力的地方,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校园绿化不仅要与学生的审美教育相协调,与校园建筑的园林化、艺术化相协调,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塑造人、影响人的特殊课堂。然而通大在老校区的建设方面还是差强人意。通过在南通大学两个校区的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同学们对于南通大学主校区的校园环境和钟秀校区的环境评价差距很大,南通大学主校区也叫做新校区各个方面相对于钟秀来说要好很多,同学们自然对其校园环境的评价较高。相反,在钟秀的同学来看自己的校区绿化、河流情况方面就不是很好,所以可以看出校区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两个校区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校区内部和周边的湖泊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可能是同学们的'不自觉或是学校对于河水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清洁方面没有做到位,这点在报告中十分有突出性。河水干净与否看似和同学的学习生活没有很大关系,但是河流其实对于校区的美感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河边早读,路过湖泊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湖面如镜的美丽,晚上的水波更是能增加校园园林般的意境。所以我建议学校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和学校里有关专业的学生一起来做个暑期实践,一方面也是让有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改善自己的校园。另一方面这个改变大大可以提升南通大学的形象,让学生们都知道通大对于学生的关注,传播通大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3
一、课题简介
本课题于20xx年9月申报,20xx年1月获得扬州市电化教育馆批准,隶属于扬州市电化教育馆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效益评价研究》国家课题下的子课题。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了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20xx年,教育部规定:地方和学校布置的选修课占周课时累计数的10.8%和18.6%,同时学校还要承当“综合实践活动”(占8.8%)的课程。改变了以前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利和地位。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开展,网络已被大多数学校所接受,并且我校已经实现“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也成为教学模式上的一支生力军,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促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开展研究以网络为基础,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到教与学活动信息化的“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与创新。经过多年信息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校迫切需要一个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能够有效集成、配置、整合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优化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因此我们确立《数字化学校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校现有与即将开发应用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的教育教学,化繁难为直观,化笼统为具象,化理性为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兴趣。
(2)通过分年段、分目标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畅游于多彩的校本课程的音、色、态、画、像之中。
(3)在已建成的学校互联网上开辟专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获取“校本阅读”知识,学校网和因特网的连通,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在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自信表示的广阔天地。
(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生成一支深谙校本课程,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围绕“校本阅读”这一红线,立足课堂,主抓校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征,即时开发、生成、更新“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
(2)根据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出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集成处置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3)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借助Email、BBs、Webquest、Blog、甚至QQ等网通工具,进行校本课程的对话、协商、讨论乃至争论,实现相互间的推荐,培养学生独立考虑,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构建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基本网络学习。
二、课题研究已经开展的工作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家长一起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协助。
2.进行前期论证
校本课程开发之前经过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课程开发委员会,经委员会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课程内容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3、建立校本课程专题网站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相比,主要不同就在于应用网络技术、形成网络版的校本课程,专题网站的建立真正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推荐、互动。
4.培训师资
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等基本理论,为网络环境下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时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对教师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加深教师对网络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掌握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5.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胜利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需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开发者应该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开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自身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需有相应的资料、信息作支撑。开发的课程主题确定后,我们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大量搜集资料。在以上充沛准备的基础上我校研制开发了《走进古诗文》校本教材一套三册,分别为低、中、高年级段使用。
6、围绕课题开展教科研活动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09-16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04-19
校园环境的调查报告07-19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01-26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05-23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10-10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05-19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08-16
校园环境的调查报告集锦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