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论文

时间:2020-08-10 09:58:48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和动迁户数量激增,在入园难、入园贵背景下,辖区应需而生了大量游离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 由民间兴办、以低端人群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学龄前子女为主要收托对象的多种类型的非正规幼儿园未能在教育主管部门注册,因而未被官方认可,平时我们称之为"黑幼儿园、非法幼儿园、无证幼儿园"等,属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的办园类型。他们为解决处于城市边缘群体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正规幼儿园具有因地制宜、方便入园、对应服务、收费低廉等优势。同时,由于管理缺位和失当,生存境遇堪忧。直面城市边缘群体子女学前教育这一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正视非正规幼儿园存在的价值,需要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进行制度创新,对低端民间办学给予政策扶持,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多样化发展。

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论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非正规幼儿园、边缘群体子女、学前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以家庭式流动的方式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大多选择在生活成本较低、距离中心城市不远的城乡结合部居住;同时,部分经济条件不佳的城市动迁户选择城乡结合部作为过渡点生活,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都跟在父母身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对于幼教的特殊性需求亟需得到关注。这一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大量以收托流动人口子女为主、形式多样的民办非正规托幼教育机构。就现实情况分析,非正规幼儿园当前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消失。非正规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亟需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2014年4月27日至5月6日,我们对辖区幼儿园进行了调查,主要以柯柯牙街道区位为样本,着重调查了6个社区内由民间兴办、未经教育部门注册备案、以务工人员学龄前子女为主要收托对象的17所非正规幼儿园。调查内容涉及周边社区情况,园所使用房舍与环境设施、生源师资、保育教育、园所与社区关系、安全管理等。调查主要采用观察、访谈的方式进行。通过实地走访,对当地社区环境、社区内幼教机构进行调研,同时结合与非正规幼教机构的园长、教师、家长的访谈,了解非正规幼儿园办园的基本现状,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等。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民办非正规幼教机构的现状分析,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基本信息资料,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提供研究的依据。

  一、基本情况

  (一)非正规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目前,辖区内有幼儿园19所幼儿1757人,其中:公立2所幼儿486人,自办、民办17所幼儿1271人。这表明非正规幼儿园已然占据了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供给的大半江山,成为幼教事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非正规幼儿园主要招收务工人员学龄前子女,提供就近便利的托管与教育服务。从办园主体上来看,非正规幼儿园是民间自发兴办的,属于自办、民办性质;从举办形式来看,非正规幼儿园中既有小规模的混龄式家庭托儿所、也有按照年龄大致分为三个班的中等规模,总体非正规幼儿园规模普遍较小。同时,也不乏个别时间较长、口碑较好的园所。这里就这些非正规幼儿园普遍的'共性问题作以分析。

  1、园舍环境设施及收费

  设施简陋,环境堪忧。非正规幼儿园房舍多是在民居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总面积5966平方米,平均占有面积4.69平方米/生,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教室通常是休息和教学两用,有独立休息室的条件十分简陋,或是通铺、或是2人同挤一张小床,室内卫生差,空气混浊,如:解放碑社区古丽仙幼儿园、库木巴扎社区小神童幼儿园;部分园所配有专门的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普遍偏小,个别的配备了娱乐活动器具,如滑梯、秋千等;厨房多为家庭式。

  规模较小,收费适当。非正规幼儿园规模一般较小,20人以下的3家、21-50人的5家、51-100人的4家、101-200人的4家、200人以上的1家。托费往往成为园所全部的经费来源,每月托费大多集中在200-350元,有的仅收160元,最高400元;除了孩子的伙食及一些玩教具开销,房舍租金和教师工资是主要的支出项目。因地段和房舍面积不同租金差异较大,教师工资一般在1500-2200元之间。流动儿童生活的不确定性,常常造成园所生员不稳定,或是出现淡旺季。生源充足时,园所能够维持基本运转,略有盈余。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非正规幼儿园没有任何财政政策补贴支持,园所建设的标准、设施的配备都是因陋就简,能省则省,只有依靠3至5年以上托费结余的积累才能对园所进行修缮和扩建,补充玩教具及其他设备设施。

  2、生员、师资与保教现状

  生源甚广,教学单一。调查发现,收托的1064名儿童为外来务工人员学龄前子女,占总人数的60.5%,多为就近入园。户籍生源家长送孩子来这里图个就近便利,况且社会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幼儿教育低端市场,但公立幼儿园不能满足需求。13所没有活动室,占园所总数的68%,只是在教室内简单布置或点缀几张挂图,玩教具严重匮乏。为开展教学之便,教师多依靠成套教材实施活动,部分园所的一日活动流程和小学一样。相对较为规范的3所幼儿园的中有个别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实现较好的师幼互动,但缺乏经验和专业发展动机的年轻教师居多。

  师资匮乏,流动性大。大部分非正规幼儿园园长缺乏幼教专业背景,但也不乏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或是从幼教一线历练出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办园理念的园长,如:海天幼儿园、大拇指幼儿园、小神童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所调查的园所中共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37人为大中专毕业生、占68.5%;少数教师取得幼师资格证。每班基本配备1-2名老师,小班一般会增加教师。保育员多为几个班共用。园所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师一般也身兼数职,例如,一位老师可能同时负责保育员、体育老师、厨师、保卫等角色。由于园所为满足家长托幼需求,提供延时服务和周末托幼服务,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60%的教师在1-2年内就会流失。

  3、园所与家长及社区关系

  对应服务,家长满意。非正规幼儿园和家长之间交流比较少,家长起早贪黑忙于生计,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交流,他们的要求通常是只要有人看着孩子就行了。非正规幼儿园力求提供的服务适应家长的需求,如提供日常和周末的延时服务。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大多比较满意。

  隐患较多,缺乏管理。大多数非正规幼儿园目前都能在社区备案,街道社区也能不定期召集各幼儿园负责人,进行有关卫生、疾控、消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如要求配备灭火器、摄像头、安防器材等,"三防"措施落实较好的3家、占17.64%,其他的均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卫生防疫部门也会发布一些疾病防控的信息等。近年来,除街道社区干部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外,无任何部门管理。检查中对个别条件较差的幼儿园要求关园,但孩子家长的反对,认为这里虽然条件差点,但便宜、方便,有人看孩子就行,条件好的太贵、负担不起,公立的又进不去。

  鲜有沟通,难以发展。同一社区内的非正规幼儿园平时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只是在街道社区召集开会时碰面。由于观念的局限,如担心同业间的竞争相互争取生源,非正规幼儿园办园大多比较封闭。调查中也有办园者希望同业机构能够联合,以增强沟通和开展培训,争取共同权益等。

  (二)非正规幼儿园的特点分析

  1、投入较少,机制灵活。非正规幼儿园是依据所处社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兴办,普遍规模较小,投入较少,行业整体的收费水平通常在200元到400元(包括伙食费),基本符合边缘群体的承受力。非正规幼儿园办园条件一般比较简陋,师资力量也显薄弱。尽管如此,这些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却能被充分利用。由于规模较小机制灵活,非正规幼儿园能够根据社会现实需求进行决策,迅速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随时灵活调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满足需求,对应服务。非正规幼儿园唯一经费来源就是家长交的托费,尽可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是他们办园第一理念,在课程特色、一日生活制度等方面都会重视家长的实际需求。针对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以个体商贩、建筑、装修等为主,工作时间有所差异,晚上接孩子的时间从五点半一直延续到八九点钟。平时为家长提供的延时服务一般不另外收取费用,这些均有别于作息制度严格的正规幼儿园。灵活、便利而又有针对性的服务,自然赢得了家长的满意。非正规幼儿园之间存在着同业竞争的情况,市场的压力,必然促使各个园所想尽办法,努力调整自己的服务范围、质量和方向,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3、因地制宜,应需而生。非正规幼儿园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其兴办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尽管园所环境简陋,还是与社区周边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我街道属城市规划区域,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可能大量兴建正规幼儿园,更不用说公办园了。聚居这里的大量边缘群体子女就近入园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非正规幼儿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他们以处于低端的务工人员家庭的学前子女为对象,基本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托幼需求。

  4、身份尴尬,管理失当。非正规幼儿园大多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不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托幼机构注册相关标准,平时我们称之为"黑幼儿园、非法幼儿园、无证幼儿园"等,这种状况折射出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管理理念。身份的缺失,使得非正规幼儿园长期游离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视线之外,有时面临资金紧缺,难以维系,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二、建议意见

  (一)正视现实,转变观念。非正规幼儿园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应市场之需而生,当下幼儿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社会现实令人焦虑,是民间通过自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政府难以作为的社会问题。职能部门应当转变观念,认识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改革僵化的管理办法,将非正规教育发展与社区建设及社会治理相结合来考量现实问题。特别是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势必在2-3年后产生新一轮的入托高潮,将再次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街道社区已经做出努力和采用现实可行的办法管理辖区内托幼机构了。

  (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建立跨部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社区对非正规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同时,要注重探索街道社区的管理职能,加强管理的横向联系。红旗坡农场辖区受五分场艾沙团伙等宗教极端思想和势力对教育工作的影响,辍学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捷达市场、红旗坡农贸市场、新城批发市场内每天都有大量流动儿童随家长在摊位周边玩耍,未接受必要的学前教育。政府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如计生、妇联、民政、教育等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并相互协调配合,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纳入监管,减少隐患。把半数以上非正规幼儿园纳入学前教育监管体系,降低非正规幼儿园的办学隐患。虽然目前许多民办幼儿园没有拿到办学许可手续,但他们却在解决辖区70%孩子入园缺口上起着关键作用,避免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政府应正视这些民办园在满足百姓需求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抛开标准与规范的教条主义,对其存在予以承认。对这些非正规幼儿园予以登记,在幼儿园入园难问题解决前,对其给予指导、扶植,帮助其升级。限定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应标准的再予以关闭。

  (四)分级管理,确立标准。幼儿教育发展和机构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即从现实情况出发,确立适宜的办园标准,而不是理想化或想当然;特别是要从保障每一个幼儿基本受教育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承认其价值,并采取适宜方式对非正规学前教育加以扶持和规范。建立多层次幼儿园办园标准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在我市符合标准的幼儿园数量满足需求前,应建立临时性的多层次幼儿园办园准入标准体系,以满足边缘群体对托幼(保育)服务、幼儿集体成长、学前教育等多层次的需求。不能因为达不到学前教育办园标准而强迫关闭。

  (五)带培带训,提升水平。充分调动和盘活公立幼儿园的师资,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建立优秀幼儿教师到其他较差公立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代课的机制,形成优秀幼儿教师传帮带几个、十几个普通幼儿教师的局面,通过传帮带及频繁的互动交流帮助提升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的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创造环境对这样的行为进行支持,对相关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

【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论文】相关文章:

城乡结合部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05-06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及对策论文11-22

浅谈现阶段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论文范文06-15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1-18

论文中医院护理管理现状调查报告10-02

艺术素养幼儿教育论文论文05-22

语文作业现状调查报告12-22

学生旅游现状调查报告11-10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论文07-17

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论文12-25